阅读圈模式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为例
A Practical Study on Integrating the Reading Circle Model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Taking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 from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Compulsory English Book 5 as an Example
摘要: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分析阅读圈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表明,通过重构师生角色与优化教学流程,该模式在激发阅读动机、改善阅读策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由此,本研究可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并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Abstract: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response to current issue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such as low student engagement and relatively monotonous teaching approach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ading circle model.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by redefining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procedures, this model exhibits significant value in stimulating reading motivation, improving reading strategies, and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provides a feasible practical approach for effectively enhancing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and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文章引用:沈梦圆. 阅读圈模式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323-3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39

1. 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长期面临学生兴趣不足、参与度低及教学模式单一等挑战,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阅读圈模式(Literature Circles)作为一种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合作讨论式教学框架,通过角色分工与意义协商重塑阅读课堂结构,被证明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投入与思维深度。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引介,而基于中国课堂情境、具备可操作性的实践探索仍相对匮乏,导致一线教师在具体运用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1]。为此,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中的课文“First Impressions”为个案,系统阐述阅读圈模式的应用路径。具体而言,通过展示从文本选择、分组设计、角色划分到成果评价的全过程,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迁移的教学方案,推动素养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2. 研究背景

阅读圈模式作为一种协作式、讨论式的阅读教学框架,其理念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Harvey Daniels对读者工作坊(Reader’s Workshop)及读书俱乐部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Daniels指出,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将阅读从被动的个体接受行为,转化为通过社会性互动建构意义的积极过程[2]。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知识是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与对话在“最近发展区”内共同建构的。这意味着,阅读不再是学生独自解码文本的过程,而是在同伴及教师的支架(scaffolding)支持下,通过角色分工、平等对话和意义协商,共同深化对文本的多维度理解。

在语言习得层面,阅读圈模式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及Swain的“输出”假说高度契合。它为学生创造了大量接触略高于其当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机会,同时通过角色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如概括、提问、阐释),从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自动化[3]。从动机理论视角看,该模式通过赋予学生文本、角色与进程的“选择权”,极大地满足了其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与关系(relatedness)的心理需求,是激发并维持其内在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该模式自引入中国外语教学界以来,引发了国内众多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关注。诸多教学实践表明,经过本土化改良的阅读圈模式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课堂结构、提升学生阅读深度、合作精神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4]

尽管阅读圈模式在国内外语教学界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在应用阶段、能力侧重与实施系统性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从研究对象来看,多数实践研究聚焦于大学英语教学(如刘岚,2014;白玲玲,2020) [5] [6],或是在高中阶段仅作为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尝试,缺乏与主流教材深度融合的课堂范式。从能力培养角度看,部分研究偏重于写作输出或泛读训练,未能充分体现其在差异化阅读教学与形成性评价整合方面的系统优势。此外,多数研究虽强调“学生中心”,却未提供清晰的角色分工、文本分层与评价机制的操作路径,导致一线教师在移植过程中面临“理念认同但操作困难”的实践困境。因此,当前亟需一套基于主流教材、整合差异化阅读与形成性评价、具备可复制性的高中英语阅读圈实施范式,以弥补现有研究在课堂落地性与系统性方面的不足。

3. 阅读圈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3.1. 阅读文本的选择

文本选择是阅读圈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深度与教学成效。教师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选择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文本,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并具有思维挑战性。文本语言难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生词密度控制在5%~8%,句式结构多样但不应过于复杂。体裁和内容应体现多样性,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元素,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依据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评估和改编文本,构建阅读资源库,并不断优化文本选择策略,从而确保阅读材料符合课标要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阅读圈实施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的阅读课文“First Impressions”为例,该文本描述主人公穿越到未来世界的见闻,其内容天然地划分为交通运输、居住环境、社会交往等几个清晰板块,为分组探究提供了绝佳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提供多层次文本支持:第一层,所有学生首先学习完整的课文原文,共同掌握“constant, remind, lack, require”等核心词汇与文章主旨,奠定统一的知识基础。第二层,教师根据课文的核心维度和学生的多元兴趣,将学生分为“交通组”(Transportation Group)、“住房组”(Housing Group)与“环境组”(Environment Group)三大主题小组。这一分组设计旨在紧扣文本结构,确保拓展活动与主课文高度相关,并覆盖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未来生活领域,最大化激发其探究动机。随后,各小组获得相应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深度研读:例如,“交通组”的补充材料是关于磁悬浮汽车的技术说明文,该选材旨在将课文中“由声音控制、悬浮行驶”的科幻描述具体化,通过介绍其运作原理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文本分析能力;“住房组”则获取关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详细介绍,以此延伸课文中的“self-cleaning houses”等概念,引导学生系统思考科技如何具体地服务人类生活并探讨其潜在影响;“环境组”研读关于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短文,深化对文中“clear skies”等描写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教师可通过课堂快速投票(如举手表决)确定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兴趣选择方向。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教学基础内容的统一性,又通过分主题的深度拓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为后续各小组作为“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分享、拼凑出完整未来生活图景奠定了基础。

3.2. 阅读小组的组织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阅读圈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教师应当采用既保证分组科学性又便于操作的分组策略。理想的分组方式应当遵循“兴趣导向、能力互补”的原则,通过简便可行的分组方法,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实现小组构成的异质性。Varita强调,在实施“阅读圈”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在教师明确角色任务后,应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角色,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统一分配[7]。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荐 + 教师指导”的分组方法,通过明确的角色任务说明和快速调查,了解学生的角色偏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协调,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具备完成阅读任务所需的基本角色配置。

仍以上述教材为例,在“First Impressions”这一阅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分组方案:首先通过快速投票确定学生对交通、居住、环境三个主题的兴趣分布。然后教师向学生明确说明阅读圈中需要担任的四种基础角色:讨论组织者(负责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文本分析者(负责梳理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词汇助手(负责整理重点词汇、提供语言支持)、文化联结者(负责联系文化背景、现实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希望承担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组成4~6人的小组。这一弹性安排既确保基础角色的全覆盖,又充分考虑实际教学需求:一方面,任务较重的角色(如讨论组织者)可由2人协作承担,促进同伴互学并减轻个体压力;另一方面,弹性人数使教师能灵活应对班级总数限制,避免产生“落单”学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并充分参与合作。教师通过快速巡视和询问,了解各小组的角色配置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简要汇报本组的角色分工,发现某个小组缺少讨论组织者时,可以建议该组学生协商调整,或者引导适合的学生加入该组。通过这种透明化的角色分工和小组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又确保了小组的功能完整性,使每个小组都具备完成阅读讨论任务的基本能力配置。

3.3. 成员角色的划分

在阅读圈模式中,科学合理的角色划分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核心。角色分配应遵循“因能赋责、轮换体验”的原则,既发挥学生特长,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根据Daniels的研究,基础角色包括:讨论引领者(提出开放性问题)、文本分析者(分析文章结构与手法)、词汇探索者(整理重点词汇)、文化联结者(挖掘文化内涵)。教师还可根据文本特点增设总结汇报者等扩展角色。在分配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与成果,提供任务卡作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协商选择角色,并建立轮换机制,使学生在不同单元体验多种角色,实现全面发展。这种方式不仅帮助每个学生定位自身价值,更通过角色协作形成积极的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课文“First Impressions”时,各小组可采用以下角色分工方案:讨论引领者负责提出“What are the most impressive changes described in the text?”“How do these changes affect people’s daily life?”等关键问题,引导组员深入探讨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文本分析者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如过去与未来的对比、不同生活领域的对比)来组织文章结构,并赏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词汇探索者需要整理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如“constant complaint”“lack of fresh air”“require special masks”等,不仅提供释义,还要举例说明这些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文化联结者则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描述的未来科技与当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差异。教师为每个角色提供详细的任务指导卡,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成果形式。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日志记录自己的工作和收获,并在单元结束时进行角色轮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多元的能力锻炼机会。

3.4. 阅读成果的分享

阅读成果的分享是阅读圈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深化理解和促进思维碰撞的关键平台。有效的分享应设计为多层次、强互动的过程,包括组内交流、组间展示和集体研讨。组内交流阶段,学生基于角色任务就文本主题、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讨论,达成更全面理解。组间展示时,各小组可采用口头报告、海报或戏剧表演等形式呈现成果,其他小组通过提问、评价参与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借助思维导图、评价量规等工具,促进有深度、有秩序的交流,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展示机会和有效反馈。

在学习课文“First Impressions”后,各小组开展成果分享活动。“交通组”通过绘制未来交通系统示意图,用英语讲解磁悬浮汽车的工作原理;“住房组”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扮演未来房屋的设计师、住户和评论家,展示智能家居的生活场景;“环境组”则制作对比海报,呈现文中描述的生态城市与当前城市环境的差异。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为听众小组提供“3-2-1”反馈表(3个收获、2个疑问、1个建议),引导其进行有目的的聆听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交通组”展示后,一位来自“住房组”的学生在反馈表中写道:他学到了磁悬浮汽车是零排放的(zero-emission),但产生了“建造和维护这种系统的成本是否过高”以及“电力故障会导致系统瘫痪吗”两个疑问,并提出了“可以补充一个简单动画来更直观展示原理”的建议。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会专门留出5分钟互动时间,鼓励学生基于反馈表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展示小组需集体回应。这种结构化的分享与反馈机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更通过真实的问答互动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5. 阅读成绩的评价

阅读圈模式强调采用多元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维度评估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过程与发展。评价内容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合作能力及文化意识等多个层面,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既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应设计科学的评价工具,如量化评分表、观察记录表和反思日志等,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评估标准和及时的反馈指导,帮助其明确改进方向,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First Impressions”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构建三层评价体系,并针对各小组的探究重点设计差异化评价标准。首先,学生通过自评表反思阅读策略运用和角色任务完成情况,例如,“交通组”的一名学生可能自评:“我较好地完成了‘词汇大师’的角色,准确理解了‘magnetic levitation’(磁悬浮)和‘propulsion’(推进力)等术语,但在向组员用英语解释原理时流畅度还需提升。”其次,小组采用“2 + 1”互评法(2个优点 + 1个建议)评估合作表现。例如,“住房组”的互评意见可能是:“小明在角色扮演中作为‘设计师’的英语表达非常清晰,并主动帮助整理了智能家居的术语表;建议可以更多地倾听‘评论家’对隐私风险的论点,使讨论更深入。”最后,教师则通过量规表进行专业评价,侧重小组特色:对“交通组”,着重评价专业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技术原理(如磁悬浮与摩擦力的区别)阐述的逻辑清晰度;对“住房组”,侧重评价智能家居术语(如“voice-activated systems”“IoT sensors”)运用的恰当性和情景创设(如角色扮演)的合理性及想象力;对“环境组”,重点关注生态术语(如“carbon neutral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正确使用和所提环保建议的可行性及创新性。通过这种差异化、过程性的评价,既客观反映了各小组的学习成效,又为每位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改进指引,有效促进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围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兴趣不足、参与度低及教学模式单一等现实问题,以阅读圈模式为核心框架,系统探讨了其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Life in the Future”中的阅读课文“First Impressions”为例,从文本选择、小组组织、角色划分、成果分享与成绩评价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模式在真实课堂中的落地策略与操作要点。研究发现,阅读圈模式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角色分工与合作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了其语言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意识[8]。该模式不仅重构了师生角色,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还通过多层次、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与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9]。基于此,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与实施指南,推动了阅读圈模式在中国课堂情境中的本土化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深化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童梨花, 李晔. “阅读圈”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问题与路径[J]. 英语广场, 2022(9): 122-124.
[2] Daniels, H. (2002)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oice in Book Clubs and Reading Groups. Stenhouse Publishers.
[3]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罗玉洁. “阅读圈”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5] 刘岚.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圈模式的创建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7): 162-163.
[6] 白玲玲. 浅析阅读圈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广场, 2020(2): 65-66.
[7] Varita, D. (2017)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Literature Circles. English Education Journal, 8, 234-244.
[8] 王霜霜. 运用“阅读圈”模式提升高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9] 程晓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5):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