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中的运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ssue-Based Teach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教学。议题式教学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对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学生与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探讨运用议题式教学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路径,旨在构建课内外联动、教学评一致的议题式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Abstract: As a key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quire teaching to be centered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subject literacy. Issue-based teaching is a crucial carrier for realiz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s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This articl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paths to cultiv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through issue-based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schools. The aim is to construct an issue-based teach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in-class and out-of-class activities and aligns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hereby fostering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文章引用:陆艺.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中的运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329-33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40

1. 引言

公共参与素养强调知行合一,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1] (p. 2),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1] (p. 42)。这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指明了方向——开展议题式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议题式教学逐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流模式,甚至呈现“无议题不成课”的态势[2]。议题式教学虽然在高中思政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教师议题式教学水平不足、学生对议题式课堂与公共参与素养的认知存在偏差、学校公共参与环境欠佳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探索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2. 公共参与素养和议题式教学的相关概述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教学方法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紧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独特的学科内容和特点,可以对公共参与素养与议题式教学这两个关键概念展开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2.1. 公共参与素养相关概述

教育部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新课标中提出“公共参与”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并指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1] (p. 6)依据新课标的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1] (p. 42)。通过公共参与,学生能够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科学精神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凝结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在生活中做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2. 议题式教学相关概述

1) 议题式教学的概念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议题”。《现代汉语词典》将“议题”解释为“议定题目,会议讨论的题目”[3],新课标中对“议题”的解读具有广义的性质,明确指出议题不仅反映了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还能引起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形成基本观点;议题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能够凸显教学重难点[1] (p. 43)。

2) 议题式教学的特征

首先,情境化。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政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议题式教学以情境展开议题,以情境辅助议学,以浸润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议中学优势,使议题式课堂达到了入境真学、融境真懂、悟境真信、出境真用的四重境界[4]

其次,开放性。在议题设计方面,所选议题通常源于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其本身并无预设的、唯一的标准化答案,议题式课堂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多元视角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5]。在师生角色方面,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对固定知识的记忆与复现,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合作沟通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

最后,建构性。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建构者,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替代。议题式教学正是通过具体情境这个桥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的探索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从碎片化的认知中逐步整合、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同时,建构主义学生观和教学观主张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经验,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版图,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议题作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媒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顺应、平衡,进而达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二次建构。

2.3. 公共参与素养与议题式教学的联系

首先,二者在教学目标上一致。议题式教学直接指向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公民有序参与的意义与价值,展现公共参与的理性行动能力,为未来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奠定基础。其次,二者在教学内容方面相互融合。议题式教学的问题或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包含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元领域;而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同样以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为依托,要求学生在学习、探究相关生活信息、现象的同时,达到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目标[6]

3. 运用议题式教学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对策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议题式教学试图通过“议”和“思辨”引导人们思考社会、探究问题、提升素养,帮助中学生寻找一条适合的回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路径,为其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奠定基础。

3.1. 优化教学设计,筑牢素养培育根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自身的主导性于不顾。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想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人,教师应对议题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

1) 精选议题,贴合学生生活与热点

好的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学科任务展开,并在解决具体可议的问题中,实现课程目标[7]。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着力提升议题选择的敏锐洞察力,始终紧扣新课标要求的总体方向。

首先,教师要明白议题是紧紧围绕学科知识和学科任务进行的。议题式教学旨在通过“议中学”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如果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盲目地进行一节“活动课程”,这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也违背了教师选择议题式教学的初衷。

其次,议题的选择要真实可议。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议题时避免虚假、无现实意义的议题,避免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高中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学习与生活紧密交织,教师想要通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就可以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入手。例如以校园运动会为主题,可探讨团队协作与竞争精神;以文化艺术节为主题,能思考多元文化的交融;食堂就餐和住宿生活则涉及资源分配、规则制定等。这些校园场景关联经济、文化、哲学多领域,与学生息息相关。基于此开发的议题,学生印象深刻,能引发学生对个人和生活的反思,唤醒公共参与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更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再次,也可以从社会热点中选取议题,社会热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教师在讲到部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中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可以设置“银发旅游专列火爆,刺激消费与服务质量能否兼得”为总议题。2025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具体议学任务时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组织学生撰写两会“微议案”等形式,将两会中的新观点、新政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个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帮助学生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念、乘势而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迈向公共参与的民主生活。

最后,议题的问题设置要注意层次性。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基于学科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总议题,同时要注重分议题的质量,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提升问题设计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部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严格执法”的课程教学中,可将总议题设置为“良法善治,何以护航亚运”,基于主议题,按照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设计三个分议题。针对每个分议题,以递进式、启发式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构建紧密相连的“问题链”。学生在逐步探索并解决这一“问题链”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学科知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见表1)。

Table 1. Setting of the topic “How can good laws and good governance safeguard the Asian Games”

1. “良法善治,何以护航亚运”议题设置

总议题

良法善治,何以护航亚运

分议题

(1) “走进亚运,慎始敬终”什么是严格执法?

(2) “感受亚运,笃行致远”为什么要严格执法?

(3) “参与亚运,心心相融”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问题设计

① 大量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杭州看亚运会,这可能会引起哪些社会问题?② 哪些主体部门可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① 为什么要严厉查处涉及亚运会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② 材料中哪些涉及亚运会知识产权侵权违法的行为会被查处?如果不查处会怎么样?

完成角色扮演议学活动:如果你是杭州市“市长”或者“局长”,你会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知识点

① 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② 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

① 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② 严格执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③ 严格执法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① 推进严格执法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 推进严格执法要求坚持规范执法。③ 推进严格执法要求坚持公正执法。④ 推进严格执法要求坚持文明执法。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2) 多元拓展,打造立体的教学空间

对于学校教学而言,课堂是议题式教学的主阵地,课外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领域,而依托数字赋能的跨时空学习是议题式教学的一条新路径。议题式课堂教学、议题式拓展教学、议题式跨时空教学形成了“台上–地上–网上”的空间格局[8]

首先,在议题式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需率先发挥引导作用,助力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和问题中拓展思维、深化认知。例如在部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如下的“两难”情境:假如你是人大代表,店家结账时说不开发票可以给你便宜两百元,你会怎么选择?该“两难”情境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是否开发票”理解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在“两难”中进行角色代入增加其社会责任感[9]

其次,相对于议题式课堂教学而言,议题式拓展教学主要表现为一种课外教学方式,具有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使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平台,激发思政课的活力。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既要遵循真实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武夷山研学,探访古城遗址,走进茶山茶厂,指导学生撰写相关调研报告,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古城文化、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调研让高中生发现社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体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最后,网络也是议题式教学的新天地,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思政课堂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增强议学活动的感观性、趣味性、有序性和思辨性,有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10]。第一,教师要“善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议题式教学资源。如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专题评论来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运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多媒体素材,创新议题情境呈现、议题式教学活动的方式。第二,教师要“巧用”互联网技术,主动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增强运用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单元的授课时,可借助博物馆推出的线上虚拟展馆,将课堂讲授与议题情境紧密融合,打造立体化的思政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3.2.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释放参与主体的活力

高中思政课致力于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这一目标的达成,既离不开学校与思政课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高中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转变对公共参与素养和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努力成长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 转变观念,强化课堂主体地位

首先,改变学习态度,重视议题式教学。态度往往决定高度,受传统学习观念的束缚,不少学生觉得高中思政课无足轻重,认为它在学业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知识,轻视参与政治课堂中的讨论和互动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创新型互动提升学生上课的专注力,鼓励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堂参与带来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议题式教学的新授阶段,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模拟联合国会议;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组织知识竞赛,使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抢答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提高议题式教学的趣味性,为思政课注入活力。

其次,树立公共参与认知观念,成为议题式教学的主人。在议题式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首先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教师通过做好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对公共参与的认识,动态掌握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水平。对于教师,首要的是客观看待学生的陈述,不以备课稿为唯一的答案。同时,要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发言内容,比如学生发言的逻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要点混淆、内容重复;发言的内容是否紧扣议题又不泛泛而谈,过于空洞;发言的内容是否具备创新性等等。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议题式教学的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应对议题式教学的情境和难题,从而获得参与感,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

2) 分组协作,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与能力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每一次参与和体验都是自我提升的契机。

分组讨论是议题式教学的常见活动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异质性分组策略,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性格特征,构建多元化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系统优化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总体特征,使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将班级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均匀地分布在小组中,平衡好每个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接着,教师要引导优等生帮扶后进生,尽可能使不同思维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逐步提升探究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做好因材施教。后进生由于基础薄弱,可能不愿意参与到展示中来,教师可以先提问后进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再通过一点一点的追问,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讨论结束后优等生通常能够总结出议题的解决路径,所以教师不仅要要求优等生提供解决思路,还要引导其进行总结补充,以此提高优等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在分组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性格因素,有意识地将外向型与内向型学生编排在一起。外向型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能够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感染并带动内向型学生参与其中。内向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也更愿意打开心扉表达观点,从而让课堂参与度得到有效提升。

3.3. 优化学校环境,厚植素养培育土壤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场域,兼具知识传递、社交塑造与能力培养多重功能。学校更应该重视议题式教学,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打造良好的环境。

1) 强化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并举办相关主题比赛,拓宽教师视野,激励教师成长;另一方面,邀请教育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设计、课堂引导技巧、跨学科整合等主题的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务必以教师为中心,科学规划学习与培训的安排。

2) 科技赋能,升级教学硬件设施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引进与传统多媒体教室不同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具体的反馈。学校可在智慧教室中采用圆桌式的教室布局,缩短生生、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布局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中,减少了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还有助于教师更直观地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表现,实现因材施教。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通过电脑动态滚屏的方式,将活动任务、纪律规范与注意事项清晰呈现,以此有效规避分工无序、讨论失焦等问题。这种数字化手段能够确保议学活动有条不紊地推进,使学生在深度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真正挖掘议题内核。其次,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如讨论时间、发言次数等。教师通过动态掌握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增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

3) 拓展平台,拓宽公共参与渠道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习经验,提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杜威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感受获得经验性的知识。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议题式教学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种呈现方式,有助于解决教学中认识与实践断层的现象[11]。在议题式教学进程中,无论是虚拟创设的情境还是真实的社会活动,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正是在议题的驱动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内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外显的高素质、高能力。综上,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应摒弃“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无论是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估,还是人与人的日常交往,社会更重视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这涵盖了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情绪管理等多个层面。因此,学校若仅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无法满足其未来发展需求的。学校应积极拓展教育视野,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竞赛等,为学生搭建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

此外,学校也可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联合举办活动,推动社会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感。例如,学校可积极组织学生走进法庭,现场观摩庭审。休庭期间,组织参与旁听的学生灵活运用思政课堂中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与法官对话,感受公正司法的意义。

4. 结语

本文基于2017版新课标中对思政课程提出的要求和公共参与素养内涵的界定,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角度阐述了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路径。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可能对议题式教学培育公共参与素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所得结果也许并非最优解。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议题式教学的应用会更加成熟,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会越来越顺利,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6, 42-43.
[2] 朱昕旻. “三真”: 议题式教学构建路向[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35): 69-7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552.
[4] 季爱云. 议题视域下延时课堂“三真”元素的融境性重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35): 62-64.
[5] 李晓红.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13): 178-180.
[6] 齐伟.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赜[J]. 新课程研究, 2025(5): 41-43.
[7] 王峰. 基于生活的议题式教学策略探微——以高中思政课“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J]. 中国德育, 2020(5): 30-34.
[8] 沈雪春. 议题式教学简论[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89.
[9] 沈雪春. 议题式教学的四种“议”境——以“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公开课教学为例[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7): 14-15.
[10] 吴凤珍. “互联网+”助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以“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为例[J]. 教学考试, 2021(43): 44-45.
[11] 沈雪春. 试论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