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虚劳”“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其病机是本虚标实,以脾肾亏(阳)虚为本,标实以水湿、浊毒、瘀血为关键。病位在肾,涉及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主水,藏精。肾阳不足则气化、温煦功能受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肾阳虚则气化不利,运化无权,以致水湿内停,浊毒留滞体内,不能排泄。湿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加之久病入络,以致瘀血[1]。
2. CRF“夏温冬重”的中医理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是统一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也指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人本身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人相应”理论;《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告诉我们应顺应四时,顺应自然,四季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病理[2]。四季更迭,阴阳消长,不仅影响人体的阴阳变化,亦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正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体现。CRF患者体内阴阳气血本就处于失衡的脆弱状态,故对外界气候变化尤为敏感,从而呈现出“夏稳冬重”的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季节变化通过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CRF患者病情,但难以完全解释其规律性差异,而中医理论体系为此提供了独特的阐释视角[3] [4]。
3. 夏季病情相对稳定的中医机理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明确了一年中阳气“夏盛冬衰”的变化规律。而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人体阳气的生成、温煦与固摄均依赖肾阳的气化功能,故自然阳气的季节消长必然直接影响肾阳的盛衰。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对于以“脾肾亏(阳)虚”为本的CRF患者,夏季外界的阳气会弥补体内阳气,起到借天力助人体,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体内阳气得到补充则病情相对稳定。
3.1. 自然阳旺助人体之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天地间阳气鼎盛,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这种强大的外界阳气,能温煦CRF患者的脾肾之阳。肾阳得天之阳助,则蒸腾气化水液的功能暂得增强;脾阳得助,则运化水湿的能力也有所恢复。因此,患者的水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在夏季有所缓解,身体机能相对活跃,排毒能力有所提升,故病情趋于稳定[5]。
3.2. 腠理开泄,给邪以出路
张昱教授认为畅通营气可使体内脏腑阴阳气血流转,使玄府恢复正常开阖功能,水湿及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排泄,蛋白尿及血肌酐水平得以改善[6]。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张开,水液通过汗液大量外泄。出汗不仅是调节体温的过程,在中医看来,亦是重要的排邪途径。CRF患者体内潴留的水湿和浊毒(如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可借此“汗法”得以部分宣泄。所谓“鬼门(汗孔)开,则浊阴得泄”,邪有出路,减轻了肾脏的排泄负担及内环境压力,使临床症状减轻,化验指标或可见好转。
3.3. 气血畅达,瘀滞得通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脾肾阳虚则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血停则瘀,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运化水液,亦可产生瘀血。瘀血既是CRF的病理产物又是它的加重因素[7]。夏季天气炎热有利于全身气血运行,能缓解CRF患者因阳气虚衰、推动无力而常伴的血瘀状态。气血通畅,既改善了肾脏的血液灌注,亦减少了因瘀血阻络进一步损伤肾络的风险。气血津液运行改善,整体状况自然趋稳。这一现象与临床中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肾康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是一样的道理[8]。
4. 冬季病情加重的中医机理
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气候寒冷。此气候特点与CRF患者的虚寒体质“同气相求”,形成“两虚相得”之局,易引动或加剧内在病机。
4.1. 天寒地坼,更伤人体之阳
《素问》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本能潜藏于内以自保。对脾肾阳虚的CRF患者,其体内微弱的阳气既需抵御外寒,又要维持脏腑基本功能,堪称“雪上加霜”。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寒直中,进一步损耗本已不足的肾阳与脾阳。
肾阳虚衰加剧,则气化功能严重减退,开阖失司:当开不开,则小便生成减少,水湿泛滥,水肿加重;当阖不阖,则精微物质(如蛋白)随小便漏出,正气更虚。脾阳不振加剧,则运化水谷水湿的功能障碍,湿浊内生,加重体内浊毒蓄积[9]。
4.2. 腠理闭塞,邪无出路,壅滞体内
为适应寒冷,人体腠理紧闭,汗孔收缩。这对CRF患者而言,意味着夏季赖以排邪的“汗道”关闭。同时,因肾功能衰竭,“水道”(小便)这一最主要排毒通路也已严重堵塞。人体两大排泄通道——汗孔与尿道均告闭塞,致水湿、浊毒等病理产物完全郁闭于内,无处可去。浊毒壅滞三焦,上犯脾胃则恶心、呕吐、纳差;上蒙清窍则神疲、嗜睡甚至昏迷;浸淫肌肤则皮肤瘙痒。病情由此急转直下[10]。
4.3. 寒性收引凝滞,加重气血瘀阻
“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冬季寒冷不仅伤阳,还致经脉拘急收缩,气血凝滞不通,从而加重患者的血瘀状态。肾络瘀阻是CRF进展的重要环节。寒邪使肾内微循环障碍加剧,肾脏缺血缺氧情况恶化,直接加速残余肾单位的纤维化和硬化,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瘀血与水湿浊毒相互搏结,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更复杂危重[11]。
4.4. 寒邪伤阳与感染、饮食、运动量相互作用
4.4.1. 寒邪伤阳是诱发感染的重要前提
冬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CRF患者正气大虚,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外邪侵袭,可由表入里或直中脏腑,引动内伏浊毒,诱发“关格”危候。从现代医学看,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发热、脱水等,导致体内环境急剧紊乱,血容量变化,极易诱发急性心衰、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加速肾功能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易直中脏腑,进一步耗损CRF患者本就不足的脾肾阳气。肾阳亏虚则卫外功能减弱,中医认为“卫气出于下焦”,肾阳是卫气生成与固摄的根本,阳气受损会导致卫气不固,皮肤腠理失于温煦与防御,如同“屏障失守”,使外邪更易侵袭人体,诱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12]。同时,感染亦会耗伤阳气,外邪侵袭需机体调动正气抗邪,以鼔邪外出,而CRF患者正气本虚,抗邪过程中会进一步消耗阳气[13],最终形成“寒邪伤阳→卫外不固→感染→阳气更虚”的恶性循环,加速肾功能恶化。
4.4.2. 饮食失宜会加重寒邪伤阳的危害
冬季患者若饮食生冷,则会直接损伤脾阳;脾主运化,脾阳受损则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若过食油腻CRF患者本就脾气不足,则会更加损伤脾气,脾失运化,以致湿浊留滞体内,湿浊蓄积体内,不仅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还会与体外寒邪“内外相合”,进一步耗伤肾阳,形成“寒邪外束、湿浊内停”的双重病机,导致水肿加重、小便不利、腹胀纳差等症状加剧。
反之,若过食辛辣温热之品,虽短期内可助阳散寒,但CRF患者肾功能受损,体内浊毒无法正常排泄,温热食物易滋生内热,内热会耗伤阴液,阴液不足则不能濡养阳气,形成“阳损及阴、阴不涵阳”的失衡状态,反而降低机体对寒邪的耐受度,间接加重寒邪伤阳的影响。
4.4.3. 活动量失衡亦会影响寒邪伤阳
冬季气候寒冷,CRF患者因阳气不足常感畏寒肢冷,易减少户外活动,导致气血运行迟缓。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长期活动量不足会使阳气生成减少,进一步加重阳虚状态,且气血凝滞则会加剧肾络瘀阻,形成瘀血,降低肾脏血液灌注,使肾脏更易受寒邪侵袭;同时,气血不畅还会影响卫气布散,进一步削弱机体抗邪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但若活动量过大,超出患者阳气承载能力,会导致阳气过度耗散,CRF患者本就阳气亏虚,过度运动会使阳气随汗液外泄,若运动后若未及时保暖,寒邪易乘虚而入,加重“寒邪伤阳”;此外,过度活动还会导致疲劳,降低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加感染概率,形成“活动过劳→阳气耗伤→寒邪入侵→病情加重”的不良循环。
由此可见,寒邪伤阳、感染、饮食、活动量四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以“脾肾阳虚”为核心相互关联:寒邪伤阳是基础诱因,饮食与活动量失宜会加剧阳虚,而阳虚又会增加感染风险,感染则进一步耗伤阳气,最终形成多因素叠加的病理循环。
5. 夏益冬损:气阴两虚型肾衰的季节“双面刃”
慢性肾衰竭本质是本虚标实,临床上常见的本虚中医证型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14]。例如对于气阴两虚的CRF患者,其在夏季和冬季的病情变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一方面能借助“天人相应”之力,辅助气阴两虚患者提振气虚之本:外界阳气亦可温煦肺脾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膀胱气化功能与肺的通调水道作用,缓解因气虚导致的水湿停滞,减轻肾脏排泄负担,使乏力、气短等气虚症状有所缓解;同时,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改善肾络瘀滞,为肾阴的生成与固摄提供基础,避免阴液进一步耗散。
冬季阳气敛藏、寒气当令,对气阴两虚患者而言,首要影响是加重阳气亏虚,进而诱发阴虚加重;寒邪直中脏腑,会耗损本就不足的肾阳与脾阳,导致阳气推动无力,水湿浊毒排泄受阻,蓄积体内的浊毒又会进一步耗伤肾阴,形成“阳衰→浊停→阴耗”的恶性循环;同时,冬季腠理闭塞,汗液排泄减少,水湿浊毒仅依赖受损的肾脏排泄,加重肾脏负担,不仅使水肿、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加剧,还会因肾阴耗损出现口干舌燥等阴虚症状恶化。
此外,冬季气血因寒凝而运行迟缓,易形成瘀血,会加重肾络瘀滞,影响肾脏气血灌注,导致残余肾单位损伤加速;气阴两虚患者卫外不固,冬季易受外邪侵袭,外邪引动内伏浊毒,可诱发“关格”危候,进一步耗伤气阴,使病情急转直下。
6. 结论与展望
慢性肾衰竭“夏稳冬重”的现象,深刻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和“因时制宜”思想的科学性。其本质在于患者“脾肾阳虚,浊瘀内停”的内在病机,与冬夏两季截然不同的阴阳气候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夏季得天阳之助,邪容易排除体外,即邪去则正安;冬季受寒邪之侵,阳气更伤,邪无去路,故加重。
认识到这一规律,对CRF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夏季应“借势而治,扶正清源”,抓住病情相对稳定的时机,积极采用“冬病夏治”原则,温补脾肾,活血利湿,为安然过冬储备资本。可趁阳气旺盛之机,温阳健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为主方进行辨证论治。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功效温补肾阳、健脾利水,是治疗阳虚水泛的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出自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近代研究显示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有着明显的效果,两者都可以显著降低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两方除了降低肌酐、尿素氮外还具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作用[15] [16]。同时对于CRF患者还可以选择三伏贴以温补脾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治疗。
冬季则应“固本守阳,避邪防感”,治疗重点转为守护元气、温阳散寒,并严防死守预防感染,避免病情波动加重。冬季气候寒冷,CRF患者体质虚弱极易感冒,故在临床上我们可以予患者玉屏风散加减,帮助患者提升正气,预防感染。生活上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尤其腰背部的保暖(腰为肾之府),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上我们应避免生冷损伤阳气之品,宜温补为主,适当增加温性食物摄入如羊肉、韭菜。核桃等,避免油腻及过高蛋白摄入增加肾脏负担。同时还应适当运动,如室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阳。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量化评估季节性变化对CRF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冬病夏治”各种干预措施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形成更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总之,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把握四时规律,实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治疗,是发挥中医药优势、防治慢性肾衰竭的重要途径。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