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探析慢性肾衰竭“夏稳冬重”现象的病机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Summer Stable and Winter Heavy”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DOI: 10.12677/acm.2025.15113143, PDF, HTML, XML,   
作者: 年高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于思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中医理论天人相应脾肾阳虚季节性冬病夏治Chronic Renal Fail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Man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easonality Winter Disease and Summer Treatment
摘要: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作为多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结局,具有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预后较差的特点。临床观察发现,CRF患者病情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多表现为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冬季则易出现症状加重、肾功能指标恶化及住院率升高。本文基于“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理论,系统阐述CRF患者“夏稳冬重”现象的内在机理,并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证据,提出“因时制宜”的防治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as a common outcome of a variety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that progress to the end st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longed disease course, easy recurrence of disease, and poor prognosis. Clinical observation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dition of CRF patients. The condition is usually relatively stable in summer, but symptoms are prone to worsening, renal function indicators worsen,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s increase in wint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man” and “holistic concep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phenomenon of “stable in summer and heavy in winter” in patients with CRF, and combines it with modern clinical research evidence to propose 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that “adapts to current condi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文章引用:年高峰, 于思明. 从中医理论探析慢性肾衰竭“夏稳冬重”现象的病机[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11): 662-667.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113143

1. 引言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虚劳”“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其病机是本虚标实,以脾肾亏(阳)虚为本,标实以水湿、浊毒、瘀血为关键。病位在肾,涉及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主水,藏精。肾阳不足则气化、温煦功能受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肾阳虚则气化不利,运化无权,以致水湿内停,浊毒留滞体内,不能排泄。湿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加之久病入络,以致瘀血[1]

2. CRF“夏温冬重”的中医理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是统一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也指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人本身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人相应”理论;《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告诉我们应顺应四时,顺应自然,四季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病理[2]。四季更迭,阴阳消长,不仅影响人体的阴阳变化,亦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正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体现。CRF患者体内阴阳气血本就处于失衡的脆弱状态,故对外界气候变化尤为敏感,从而呈现出“夏稳冬重”的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季节变化通过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CRF患者病情,但难以完全解释其规律性差异,而中医理论体系为此提供了独特的阐释视角[3] [4]

3. 夏季病情相对稳定的中医机理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明确了一年中阳气“夏盛冬衰”的变化规律。而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人体阳气的生成、温煦与固摄均依赖肾阳的气化功能,故自然阳气的季节消长必然直接影响肾阳的盛衰。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对于以“脾肾亏(阳)虚”为本的CRF患者,夏季外界的阳气会弥补体内阳气,起到借天力助人体,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体内阳气得到补充则病情相对稳定。

3.1. 自然阳旺助人体之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天地间阳气鼎盛,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这种强大的外界阳气,能温煦CRF患者的脾肾之阳。肾阳得天之阳助,则蒸腾气化水液的功能暂得增强;脾阳得助,则运化水湿的能力也有所恢复。因此,患者的水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在夏季有所缓解,身体机能相对活跃,排毒能力有所提升,故病情趋于稳定[5]

3.2. 腠理开泄,给邪以出路

张昱教授认为畅通营气可使体内脏腑阴阳气血流转,使玄府恢复正常开阖功能,水湿及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排泄,蛋白尿及血肌酐水平得以改善[6]。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张开,水液通过汗液大量外泄。出汗不仅是调节体温的过程,在中医看来,亦是重要的排邪途径。CRF患者体内潴留的水湿和浊毒(如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可借此“汗法”得以部分宣泄。所谓“鬼门(汗孔)开,则浊阴得泄”,邪有出路,减轻了肾脏的排泄负担及内环境压力,使临床症状减轻,化验指标或可见好转。

3.3. 气血畅达,瘀滞得通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脾肾阳虚则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血停则瘀,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运化水液,亦可产生瘀血。瘀血既是CRF的病理产物又是它的加重因素[7]。夏季天气炎热有利于全身气血运行,能缓解CRF患者因阳气虚衰、推动无力而常伴的血瘀状态。气血通畅,既改善了肾脏的血液灌注,亦减少了因瘀血阻络进一步损伤肾络的风险。气血津液运行改善,整体状况自然趋稳。这一现象与临床中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肾康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是一样的道理[8]

4. 冬季病情加重的中医机理

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气候寒冷。此气候特点与CRF患者的虚寒体质“同气相求”,形成“两虚相得”之局,易引动或加剧内在病机。

4.1. 天寒地坼,更伤人体之阳

《素问》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本能潜藏于内以自保。对脾肾阳虚的CRF患者,其体内微弱的阳气既需抵御外寒,又要维持脏腑基本功能,堪称“雪上加霜”。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寒直中,进一步损耗本已不足的肾阳与脾阳。

肾阳虚衰加剧,则气化功能严重减退,开阖失司:当开不开,则小便生成减少,水湿泛滥,水肿加重;当阖不阖,则精微物质(如蛋白)随小便漏出,正气更虚。脾阳不振加剧,则运化水谷水湿的功能障碍,湿浊内生,加重体内浊毒蓄积[9]

4.2. 腠理闭塞,邪无出路,壅滞体内

为适应寒冷,人体腠理紧闭,汗孔收缩。这对CRF患者而言,意味着夏季赖以排邪的“汗道”关闭。同时,因肾功能衰竭,“水道”(小便)这一最主要排毒通路也已严重堵塞。人体两大排泄通道——汗孔与尿道均告闭塞,致水湿、浊毒等病理产物完全郁闭于内,无处可去。浊毒壅滞三焦,上犯脾胃则恶心、呕吐、纳差;上蒙清窍则神疲、嗜睡甚至昏迷;浸淫肌肤则皮肤瘙痒。病情由此急转直下[10]

4.3. 寒性收引凝滞,加重气血瘀阻

“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冬季寒冷不仅伤阳,还致经脉拘急收缩,气血凝滞不通,从而加重患者的血瘀状态。肾络瘀阻是CRF进展的重要环节。寒邪使肾内微循环障碍加剧,肾脏缺血缺氧情况恶化,直接加速残余肾单位的纤维化和硬化,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瘀血与水湿浊毒相互搏结,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更复杂危重[11]

4.4. 寒邪伤阳与感染、饮食、运动量相互作用

4.4.1. 寒邪伤阳是诱发感染的重要前提

冬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CRF患者正气大虚,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外邪侵袭,可由表入里或直中脏腑,引动内伏浊毒,诱发“关格”危候。从现代医学看,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发热、脱水等,导致体内环境急剧紊乱,血容量变化,极易诱发急性心衰、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加速肾功能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易直中脏腑,进一步耗损CRF患者本就不足的脾肾阳气。肾阳亏虚则卫外功能减弱,中医认为“卫气出于下焦”,肾阳是卫气生成与固摄的根本,阳气受损会导致卫气不固,皮肤腠理失于温煦与防御,如同“屏障失守”,使外邪更易侵袭人体,诱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12]。同时,感染亦会耗伤阳气,外邪侵袭需机体调动正气抗邪,以鼔邪外出,而CRF患者正气本虚,抗邪过程中会进一步消耗阳气[13],最终形成“寒邪伤阳→卫外不固→感染→阳气更虚”的恶性循环,加速肾功能恶化。

4.4.2. 饮食失宜会加重寒邪伤阳的危害

冬季患者若饮食生冷,则会直接损伤脾阳;脾主运化,脾阳受损则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若过食油腻CRF患者本就脾气不足,则会更加损伤脾气,脾失运化,以致湿浊留滞体内,湿浊蓄积体内,不仅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还会与体外寒邪“内外相合”,进一步耗伤肾阳,形成“寒邪外束、湿浊内停”的双重病机,导致水肿加重、小便不利、腹胀纳差等症状加剧。

反之,若过食辛辣温热之品,虽短期内可助阳散寒,但CRF患者肾功能受损,体内浊毒无法正常排泄,温热食物易滋生内热,内热会耗伤阴液,阴液不足则不能濡养阳气,形成“阳损及阴、阴不涵阳”的失衡状态,反而降低机体对寒邪的耐受度,间接加重寒邪伤阳的影响。

4.4.3. 活动量失衡亦会影响寒邪伤阳

冬季气候寒冷,CRF患者因阳气不足常感畏寒肢冷,易减少户外活动,导致气血运行迟缓。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长期活动量不足会使阳气生成减少,进一步加重阳虚状态,且气血凝滞则会加剧肾络瘀阻,形成瘀血,降低肾脏血液灌注,使肾脏更易受寒邪侵袭;同时,气血不畅还会影响卫气布散,进一步削弱机体抗邪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但若活动量过大,超出患者阳气承载能力,会导致阳气过度耗散,CRF患者本就阳气亏虚,过度运动会使阳气随汗液外泄,若运动后若未及时保暖,寒邪易乘虚而入,加重“寒邪伤阳”;此外,过度活动还会导致疲劳,降低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加感染概率,形成“活动过劳→阳气耗伤→寒邪入侵→病情加重”的不良循环。

由此可见,寒邪伤阳、感染、饮食、活动量四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以“脾肾阳虚”为核心相互关联:寒邪伤阳是基础诱因,饮食与活动量失宜会加剧阳虚,而阳虚又会增加感染风险,感染则进一步耗伤阳气,最终形成多因素叠加的病理循环。

5. 夏益冬损:气阴两虚型肾衰的季节“双面刃”

慢性肾衰竭本质是本虚标实,临床上常见的本虚中医证型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14]。例如对于气阴两虚的CRF患者,其在夏季和冬季的病情变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一方面能借助“天人相应”之力,辅助气阴两虚患者提振气虚之本:外界阳气亦可温煦肺脾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膀胱气化功能与肺的通调水道作用,缓解因气虚导致的水湿停滞,减轻肾脏排泄负担,使乏力、气短等气虚症状有所缓解;同时,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改善肾络瘀滞,为肾阴的生成与固摄提供基础,避免阴液进一步耗散。

冬季阳气敛藏、寒气当令,对气阴两虚患者而言,首要影响是加重阳气亏虚,进而诱发阴虚加重;寒邪直中脏腑,会耗损本就不足的肾阳与脾阳,导致阳气推动无力,水湿浊毒排泄受阻,蓄积体内的浊毒又会进一步耗伤肾阴,形成“阳衰→浊停→阴耗”的恶性循环;同时,冬季腠理闭塞,汗液排泄减少,水湿浊毒仅依赖受损的肾脏排泄,加重肾脏负担,不仅使水肿、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加剧,还会因肾阴耗损出现口干舌燥等阴虚症状恶化。

此外,冬季气血因寒凝而运行迟缓,易形成瘀血,会加重肾络瘀滞,影响肾脏气血灌注,导致残余肾单位损伤加速;气阴两虚患者卫外不固,冬季易受外邪侵袭,外邪引动内伏浊毒,可诱发“关格”危候,进一步耗伤气阴,使病情急转直下。

6. 结论与展望

慢性肾衰竭“夏稳冬重”的现象,深刻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和“因时制宜”思想的科学性。其本质在于患者“脾肾阳虚,浊瘀内停”的内在病机,与冬夏两季截然不同的阴阳气候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夏季得天阳之助,邪容易排除体外,即邪去则正安;冬季受寒邪之侵,阳气更伤,邪无去路,故加重。

认识到这一规律,对CRF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夏季应“借势而治,扶正清源”,抓住病情相对稳定的时机,积极采用“冬病夏治”原则,温补脾肾,活血利湿,为安然过冬储备资本。可趁阳气旺盛之机,温阳健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为主方进行辨证论治。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功效温补肾阳、健脾利水,是治疗阳虚水泛的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出自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近代研究显示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有着明显的效果,两者都可以显著降低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两方除了降低肌酐、尿素氮外还具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作用[15] [16]。同时对于CRF患者还可以选择三伏贴以温补脾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治疗。

冬季则应“固本守阳,避邪防感”,治疗重点转为守护元气、温阳散寒,并严防死守预防感染,避免病情波动加重。冬季气候寒冷,CRF患者体质虚弱极易感冒,故在临床上我们可以予患者玉屏风散加减,帮助患者提升正气,预防感染。生活上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尤其腰背部的保暖(腰为肾之府),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上我们应避免生冷损伤阳气之品,宜温补为主,适当增加温性食物摄入如羊肉、韭菜。核桃等,避免油腻及过高蛋白摄入增加肾脏负担。同时还应适当运动,如室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阳。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量化评估季节性变化对CRF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冬病夏治”各种干预措施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形成更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总之,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把握四时规律,实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治疗,是发挥中医药优势、防治慢性肾衰竭的重要途径。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欣悦, 王蒙, 王琛. 基于《金匮要略》温阳化气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竭[J]. 新中医, 2024, 56(15): 40-44.
[2] 钟少艺, 吴强, 吴蔚. 基于“五脏一体观”论治慢性肾衰竭[J]. 中医药通报, 2023, 22(6): 21-23.
[3] Kawaoka, T., Sakaguchi, Y., Oka, T., Asahina, Y., Hattori, K., Doi, Y., et al. (2024)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teinuria and Kidney Failure.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40, 1234-124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 王彤, 郭霞珍, 杨卫彬, 杨华艳. 冬夏季节对肾性骨病维持性血透患者肾功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8(4): 7-9.
[5] 叶恬瑜, 钟光辉, 熊亮. 温阳消癥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浅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24, 62(13): 82-84, 108.
[6] 段行宇, 张昱. 张昱基于“缓中补虚”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24, 30(9): 143-145, 174.
[7] 公冶晨霞, 邹永艳, 孙秀梅, 王祥生. 王祥生教授“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浅谈[J]. 中医临床研究, 2024, 16(9): 77-80.
[8] 王艳文, 李小会, 陈丽名, 屈杰. 活用“去宛陈莝”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J]. 吉林中医药, 2022, 42(1): 28-32.
[9] 徐韵彤, 吴禹池, 林启展. 林启展从湿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 47(5): 195-198.
[10] 薛羽白, 黄国顺, 周恩超. 基于泄浊解毒法探讨土茯苓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25, 21(9): 221-225.
[11] 费佳, 马源, 陈嘉, 孙伟, 朱辟疆. 朱辟疆教授从络病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举隅[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5, 26(3): 193-195.
[12] 武紫晖, 熊霖, 朱丽丽, 田小婷, 赖蕾, 黎辉. “卫为阳气”与少阴格阳戴阳证的关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 31(1): 15-17.
[13] 黎鹤蕾, 金杰. 基于少阴为枢探析痹证的治疗[J]. 国医论坛, 2025, 40(4): 1-3.
[14] 熊明月, 王怡.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 22(11): 1026-1027, 1031.
[15] 王贺勇, 熊兰月. 真武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 20(8): 739-740.
[16] 周卫东, 甘淳, 敖辉平, 张永平, 范树强. 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 43(6):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