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愈发显著。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社会、交际目的等多重因素。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旅游文本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生态互动的过程。
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俄文化交流的加深,两国间的旅游合作日益密切。旅游类文本,通常包含文化信息和实用信息,语言简明客观。其翻译可以帮助旅行者更直接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人文风情、文化风俗、历史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等,从而促进中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旅游市场的拓展。本文选取的研究语料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俄文网站发布的《美丽中国》系列视频解说词。该系列文本旨在向俄语受众全面、生动地展示中国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是国家层面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兼具信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宣传功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研究价值。因此,对旅游文本的俄译实践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也对推动两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美丽中国》视频解说词语料,本文旨在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旅游文本的俄译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往的生态翻译学应用案例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而旅游文本这种兼具文化、地理、历史等多方面信息的文本,其翻译实践将为该理论在跨文化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中增添新的素材,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具体翻译情境中的操作方式,进一步探索如何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拓展其在不同类型文本翻译指导方面的内涵。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对旅游文本俄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生态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为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深化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认识,也为中俄旅游合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2001年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认为原文、译文、译者等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是一个整体,即一个翻译生态系统,并将其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发掘和揭示翻译活动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思想,使生态理性和生态思想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统领和关照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1]。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定义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2]。生态翻译学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翻译即生态平衡,从中观角度来看,翻译即适应选择,从微观角度来看,翻译即文本移植。根据生态翻译学内涵,可将翻译过程描述为: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之后,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进行翻译,在保持源语、译语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使译文能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生生不息。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物进化论”从生态学视角开展的译学工作,这是一种融合生态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专注于自然界各要素间的互动,强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它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而翻译学则属于人文学科。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与翻译学有机结合,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学说。它以生物进化论为核心思想,注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以及翻译生态中译本、译者和译境的整体性。其重点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并对翻译本质、过程、原则和方法进行全新阐释。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翻译过程、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着重研究翻译过程与译者的关系,探究译者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能力。
生态翻译学以“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的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译者中心”等作为核心观点。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进行翻译创作的空间,在这个环境里译者需要妥善协调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翻译的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石。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通过自身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创作出高质量译文。“译者中心”强调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持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间的协调与平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翻译过程并非指整个翻译活动,译者的中心地位也不意味着主导地位。“三维转换”,即在将多种维度因素考虑在内且做出选择性的条件下,给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更多的关注度,从而作出最佳选择。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认为翻译活动与自然界活动存在相似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同自然界中的生命体一般,需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据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创作出适应翻译整合度较高的译文。
尽管生态翻译学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视角,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批判性质疑与挑战。比如其核心概念如“翻译生态环境”的界定有时显得过于宽泛与模糊,可能削弱其在具体翻译批评中的可操作性。此外,理论体系中“译者中心”的强调,虽有力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但如何有效平衡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的约束性,以及如何规避因译者过度“适应”而导致的诠释过度或文化失真,亦是该理论需要持续深化探讨的课题。
国内自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将生态学概念引入翻译学领域计起,生态翻译学已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是发表文献数量却在2013年之后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个原因是生态翻译学本身仍处在发展之中,许多学者对该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提出质疑、进行探讨、发表看法,不仅推动了生态翻译学本身的完善,也使得文献数量增加;第二个原因更加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完善。而今,生态翻译学已演变成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范式,受到了许多国内外译界学者的关注。当前,国内的生态翻译学研究已开展了二十年,近几年与其相关的研究热度高居不下,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拓展。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原创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国外学者开始了解和研究这一理论,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中,如恩创·哈格斯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理论终究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大量的实践应用类论文出现,进一步支撑了生态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生态翻译学把译者生存、文本生命与翻译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性条件代入翻译理论体系中,构建出一个可持续、多元化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生态哲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形而上践行[4]。相较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聚焦于读者反应和文本层面的动态对等,或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并主要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生态翻译学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且具整合性的理论框架。它并非简单否定“对等”或“目的”,而是将翻译置于一个由原文、译文、译者、读者、文化、社会等多重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中予以整体观照。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强调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联、互动与平衡,并通过“三维”转换框架,系统性地指导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以达成译文在目标环境中有效“生存”与传播的最终和谐。因此,在解释如旅游文本翻译这类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时,生态翻译学展现出更强的系统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研究的重要成果,虽尚处发展初期,却已在翻译活动、翻译思想和翻译现象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方面发挥了作用。
3. 生态翻译学在旅游文本俄译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实用性文体,旅游类文本属于集信息和诱导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5]。旅游文本翻译涉及的词汇量巨大,知识面和文化面宽广,文本风格各具特色,功能多样化,具有可读性和亲和力。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指导旅游文本的翻译,必须从翻译的整体性,也就是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着手。考虑的不仅只有语言环境,也要注重翻译过程中的细节性内容,比如中外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价值导向、风俗习惯等因素。所以在翻译旅游文本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旅游文本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
1) 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与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强调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了更加有效地传达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转换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例1: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如刀削斧劈,被《阿凡达》选为哈利路亚山原型,云雾缭绕时宛如仙境。
译:Кварцитовые столбы Чжанцзяцзе, словно вырубленные топором, стали прообразом гор «Аллилуйя» в фильме «Аватар». В тумане они выглядят как волшебная страна.
“刀削斧劈”意指像刀削刻、斧头劈砍出来的。这个词本身包含了两个动作:削和劈;也包含了两种工具:刀和斧,描绘的是细腻与粗犷并存的自然雕琢过程。俄语译文将其简化处理为“вырубленные топором”,仅保留“топор”(斧)这个核心意象,省略“刀削”部分。斧(топор)在俄语文化中是森林开垦与力量创造的核心符号,更易唤起读者对自然伟力的共鸣;俄语中“刀”(нож)多关联切割食材或战斗,与“造山”的宏大场景缺乏认知关联,所以舍去。这种语言层面上的减译手法既不会造成理解偏差,也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原意。
例2:漓江的山水如诗如画,乘竹筏漂流可欣赏喀斯特地貌的奇观。
译:Пейзажи реки Лицзян словно сошли с картины. Сплав на бамбуковых плотах позволяет полюбоваться карстовыми чудесами.
该例句中文为典型的流水句,译文则将其通过句式切分,将“乘竹筏漂流”动词短语转为名词结构“Сплав на бамбуковых плотах”并作主语,这种语言层面上的转变符合俄语静态偏好。此外,译文用“позволяет”这个使役动词连接后半句,替代了中文隐性逻辑“可”的同时,更加显化动作目的性,符合俄语语法习惯。
例3:北京烤鸭外酥里嫩,享誉世界。
译:Пекинская утка с хрустящей корочкой и нежным мясом известна во всем мире.
中文的“外酥里嫩”是个四字格,包含空间关系和质感关系上的对比。俄语用“с хрустящей корочкой и нежным мясом”完美对应:前置词“с”带出整体特征,形容词“хрустящей”修饰表皮酥脆,“нежным”修饰肉质鲜嫩,完全保留了质感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对空间概念的处理:中文的“外”和“里”是相对的方位词,俄语则转化为食材部位名词“корочка”(表皮)和“мясо”(肉),更符合俄语烹饪术语习惯。这种从空间关系到实体部位的转换有效地传达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既准确又符合目标语言的美食表达规范。
例4: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译:Защита большой панды—это сохранение биоразнообразия.
该例句译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名词化处理中文两个动词短语“保护……”在俄语中都转为名词结构“Защита”和“сохранение”。这种转换完全符合俄语的静态表达偏好。俄语科技文本特别倾向用名词化结构,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类主题本身就带有学术性。反观中文原句用判断句式“就是”建立等同关系,在俄语里用破折号“—”替代,既简洁又符合俄语标点规范。从语言经济性看,俄语译文比中文原文更短,通过名词化压缩了信息密度,在语言层面实现了生态化转换。
2) 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与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强调:因为原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与译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关注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述,从而避免曲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例5:漓江山水“甲天下”,泛舟江上可见渔翁鸬鹚捕鱼的传统景象。
译:Пейзажи реки Лицзян—«первые под небом». На лодке можно увидеть традиционную рыбалку с бакланами.
古有隋唐科举考试选拔“三甲”;今有“三甲医院”指我国医院等级划分中的最高级别。该例句涉及文化认知差异:“甲”源自天干地支中天干的第一位,代表着开头、首位的意思,具有领导地位,象征着在某个领域或方面,某事物具有卓越的表现;“天下”原指普天之下,字面意思就是全世界的范围,在古代并非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的。而俄语读者没有这种文化基因,将其处理成“первые под небом”(天下第一),虽把“甲”的竞争性的文化隐喻淡化为普通赞美,将“天下”的政治隐喻简化为空间概念,但保证了俄语读者能理解其基本意思,降低理解偏差。
例6: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杰出代表。
译:Запретный город—это выдающийся образец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х дворцов древнего Китая.
该例句的核心文化冲突在于“故宫”的译法。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紫”源于紫微垣(天帝居所),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俄语译文采用意译“Запретный город”(禁城),而非直译“紫禁城”,是因俄语文化中无对应星象体系,若直译为“Фиолетовый запретный город”(紫色禁城),俄语读者会误认为“紫”是对城墙颜色描述,而紫色在俄语中易联想宗教圣物(如东正教祭袍),这便偏离了皇权象征。此外,16世纪欧洲传教士首次将明朝皇城称为“Forbidden City”,强调其“禁止平民进入”的核心特征;18世纪俄国汉学家直接沿用该概念,译为“Запретный город”,这种译法便成为俄语标准译名。
例7:端午节赛龙舟已有千年历史。
译:Соревнования на лодках-драконах в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меют тысячелетнюю историю.
端午节包含了多重文化基因,例如屈原传说、驱瘟避毒、阴阳哲学等。此处译文进行了音译“Дуаньу”加类属词“праздник”的组合处理,形成“文化专名 + 功能说明”结构,避免冗长解释,保障信息简洁性的同时,也保留了文化独特性。“龙舟”直译为“лодки-драконах”(龙船),保留了“龙”这个意象。虽然俄语中龙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与中国龙的祥瑞之意对立,但借助全球流行文化中“龙”的中性化趋势,这种直译的翻译策略既留下了视觉形象,也降低了读者的接受障碍。
例8: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数千个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在诉说着秦朝的辉煌。
译:Армия терракотовых воинов-это часть мавзолея Перв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Цинь. Несколько тысяч живописных глиняных статуэток,как будто,рассказывают о великолепии династии Цинь.
“栩栩如生”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文学、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暗含“复活”的哲学意味。秦始皇生前提倡的“以俑代人”的殉葬方式,也使兵马俑成为他最具象征性的随葬品。这里俄语为避免触及“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的敏感历史,则将其译为“живописных (鲜明生动的)”,属于俄语静态艺术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其中“始皇”是高度浓缩的历史概念,具有政治哲学内涵。中文读者听到“秦始皇”三个字就能联想到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等完整历史图景,但俄语读者没有这个认知基础,如若直译“Цинь Шихуан”会导致失去其真正意义,所以译文中将其译为“Перв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Цинь”,既对应了“始”的字面意思,又暗示了皇帝制度的开端,同时也保留了历史标记。
3) 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与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强调:译者不仅需要传递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还应当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需要使原语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例9: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如刀削斧劈,被《阿凡达》选为哈利路亚山原型,云雾缭绕时宛如仙境。
译:Кварцитовые столбы Чжанцзяцзе, словно вырубленные топором, стали прообразом гор «Аллилуйя» в фильме «Аватар». В тумане они выглядят как волшебная страна.
中文原文中的全球知名电影《阿凡达》,俄语译文的翻译策略是电影名保留原名加引号 + 增译:«Аватар»直接使用全球熟知的IP名称,迅速唤醒读者记忆,同时增译“в фильме”明确文化参照系。这种增译的翻译方法可以提升读者对该景点的吸引力,激发其旅游兴趣。“哈利路亚山”中的“哈利路亚”具有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译文中增添引号,目的是明示此地为虚构地名,使读者聚焦于电影的奇幻设定,降低其潜在的文化冲突,达到其交际目的。“被《阿凡达》选为…”,原语使用被动句,而译文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语态“стали прообразом... в фильме”,强调张家界本身就是原型,而非“被选择”的客体,提升景观权威性,促使观众产生去该景点旅游的冲动。
例10:游客中心提供免费地图。
译:Бесплатные карты можно получить в туристическом центре.
该例句中“提供”一词属于静态的服务描述,译文中将其译为“можно получить”,把静态的服务描述转换成了动态的行为引导。字面意思为“可以获取”,动词“получить”(获取)直接触发游客动作,比直译“предоставляют”(提供)更突出游客主动性。在俄语服务场景中,被动等待服务易被误解为低效的行为,将其译为“можно получить”不仅契合俄语游客自主获取资源的习惯,也可消除行动疑虑。此外,原文结构地点在前,译文则调整词序将“免费地图”前置,后补充地点,该调整可使游客第一时间捕获核心福利“Бесплатные карты”,激发索取意愿。
例11:景区内请勿吸烟。
译: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парка курение запрещено.
从交际维度看,中文原句是典型的中式温和禁令:“请勿”表面是请求,实际是强制。但俄语习惯用绝对禁令形式,所以译文用了“запрещено”(禁止)。将含蓄劝阻转为明确禁止,符合俄语公共标识的强规范传统,也增强了权威性。名词“курение”(吸烟行为)替代动词“курить”(吸烟动作),将行为抽象为规则对象,比动词更正式,适合公示公告场景。
例12:九寨沟的湖水因矿物质沉淀呈现梦幻的蓝绿色。
译:Вода в озерах Цзючжайгоу приобретает 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 сине-зеленый цвет благодаря минеральным отложениям.
译文中用“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奇幻的)来对应“梦幻的”,俄语里这个词既有“超现实”的奇幻感,又保留着“极美”的正面评价,比直译“мечтательный”(充满幻想的)更准确传达旅游文本需要的赞叹语气。译文把“因矿物质沉淀”处理为了“благодаря минеральным отложениям”,用благодаря (得益于)这个带有积极色彩的介词,巧妙转化了中文较中性的“因”字,凸显自然的馈赠,更符合旅游宣传的赞美基调,实现了旅游文本的核心交际功能——激发读者对自然奇观的向往;同时也强化了其生态价值,暗示湖水之美得益于矿物质沉淀,人类应当保护,实现了旅游文本的生态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第三章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俄译中的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指导译者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上,通过简化、名词化、结构转换及术语转化等手段,使译文符合俄语表达习惯。文化维上,运用文化意象转化、淡化敏感历史及增补关键背景信息等策略,处理文化差异,传递核心内涵。交际维上,侧重实现文本功能:利用全球文化符号增强吸引力、增译明确参照系、调整语气符合规范等。最终产出既忠实于原文核心信息与文化精髓,又符合俄语语言习惯、文化认知和旅游文本功能需求的译文,实现译文在俄语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有效“生存”与传播效果最大化。
4. 总结
旅游翻译以语言转换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内涵,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不同社会群体为对象,是一项关涉翻译学、语言学、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活动[6]。通过对旅游文本俄译实践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生态翻译学不仅关注文本的语言转换,更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包括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本文的分析表明,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和生态互动的平台。同时,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深入探讨了旅游文本俄译中的“三维”转换法,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这一理论视角,我们对旅游文本的俄译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三维”转换法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重要性。
通过“三维”转换法的应用,我们发现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交际的多维适应性转换。这种方法有助于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旅游外宣翻译,实现旅游外宣在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完美地展示中国形象。
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利用该理论中的“三维”转换法探讨旅游文本俄译的策略和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旅游类文本中的翻译现象结合不同语言的特点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分析,指导旅游类文本准确、恰当的翻译,有利于提高旅游文本的译文质量,有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中国游客准确理解外国文化内涵。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