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X还是X”构式的多维考察与形成机制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hule X Haishi X” Construction
摘要: 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系统考察现代汉语高频构式“除了X还是X”的形式特征、语义功能及认知机制。研究发现,该构式通过重复性结构实现主观极量表达,具有强能产性、贬义倾向及语境依赖性。其语义浮现源于“排除–强化”认知框架,通过“X”的同一性重复构建纯粹性、唯一性及单调性评价。与同类构式“除了X就是Y”等相比,该构式在主观性强度及信息容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本文进一步提出“固化–规约化模型”模型,解释其形成机制,为汉语构式研究提供新视角。
Abstract: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formal features, semantic functions,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the high-frequency “Chule X Haishi X”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es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is construction realizes the expression of subjective extreme quantity through a repetitive structure, and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roductivity, a derogatory tendency, and context dependence. Its semantic emerg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exclusion-intensification”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constructs evaluations of purity, uniqueness, and monotonicity through the identical repetition of “X”. Compared with similar constructions like “Chule X Jiushi Y” (“except X, it is Y”), this construction exhibi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ubjectivity intensity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ntrenchment-conventionalization model” to explain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thereby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onstructions.
文章引用:刘慧子. “除了X还是X”构式的多维考察与形成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95-10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38

1. 引言

近年来,汉语构式研究逐渐从习语性表达转向半图式化结构[1]。作为能产性突出的口语构式,“除了X还是X”在形式上呈现“排除框架 + 重复强化”特征,其构式义与常规“除了……还……”句式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1) 青年队生活很枯燥,那时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信息时报》)

(2) 英国人吃什么?除了鱼和薯条还是鱼和薯条。(《杭州日报》)

例(1)中,“训练”重复出现强调生活的单一性;例(2)中,“鱼和薯条”看似矛盾的叠加实则凸显饮食结构的固着性。此类表达违背逻辑排他性原则,却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在语义上兼具客观描述与主观评价功能。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其贬义倾向,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个案分析,缺乏系统性理论整合。本文结合构式语法理论(Goldberg, 1995) [2]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以下维度展开研究:

1、形式特征:X的准入条件及句法限制。

2、语义语用功能:主观极量表达与语境推理机制。

3、跨构式对比与能产性差异:与“除了X就是Y”等构式的能产性差异。

4、形成机制:引入“固化–规约化模型”解释该构式的形成过程。

2. 构式“除了X还是X”的形式特征

2.1. X的形态多样性

关于构式“除了X还是X”中“X”的类型,很早之前就有学者研究过,但都不够深入:吴宗渊最早注意到了“除了X (,)还是X”句式,但他认为充当构件的X都具有名词性质[3];黄佩文没有注意到非名、动词性成分充当构件X的问题[4],二人的研究均失之片面;刘双艳虽然增补了形容词充当构件X的例证,但刘文也仅关注到同形构件的等义关系而已,其语义研究并没有太多超越黄佩文的地方。

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增补了“X”的类型:

类型

示例

句法功能

名词

他家里除了书还是书

话题/宾语

动词

你每天除了吃还是吃

谓语核心

形容词

我们不能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状态描述

区别词

这家医院的医疗器械除了进口还是进口

定语

短语

外网某些无良媒体除了议论中国还是议论中国

谓语核心

由上表可知,该构式中的X可以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甚至短语等多种类型,并且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

除此之外,“X”还有两个特点,对比以下两句话:

(3) 他每天晚上除了跑步还是跑步。

他每天晚上除了跑还是跑步*

(4) 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除了学习写教案还是学习写教案*

通过例(3)可知该构式中的前后两个X需保持词性一致,“除了跑还是跑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通过(4)可知动词后加上宾语会使句式过于冗杂,因此动词性X常省略宾语,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隐含“学习[某内容]”。

2.2. 句法配置限制

(5) 这个小孩除了哭还是哭。

这个小孩除了不哭还是不哭*

(6) 自从上班后,每天除了加班还是加班。

自从上班后,每天除了加了班还是加了班*

(7) 这座城市,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由例(5)可知“X”具有否定排斥的特点,即通常不与显性否定词共现,因此“除了不哭还是不哭”不符合语法规范;例(6)中“加班”中带“了”后不符合语法规范,可见“X”还有时体限制,即多用于未完成体或泛时表达;除此之外,该构式还具有话题化倾向,常前置为话题焦点,如例(7)。

3. 语义和语用功能

3.1. 语义层级分析

构式“除了X还是X”的语义层级主要有三层:

1、命题义:排除其他可能性,强调X的单一性。例如:

(8) 这个村子周围除了山还是山。

“除了山还是山”凸显环境特征的单一性,除了山没有其他景色。

2、浮现义:即主观评价,包括内容单调,褒贬义均有,但贬义倾向较多、多表达说话人的无奈。例如:

(9) 高三那段时间,我们除了考试还是考试。

“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表现了高三生活的单调,用夸张手法表达出除了考试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也体现了说话人的无奈。

虽然该构式也可以表达褒义、喜爱之情,具有强调个人感受的意思,例如:“《哪吒2》,除了好看还是好看”,但据统计贬义倾向居多。

3、互动义:具有人际互动性,引起听话人的主观推理,以此补偿部分信息。

3.2. 反预期功能

吴福祥(2004)指出,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就是反预期,反预期可以分为与受话人预期相反、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预期相反[5]。前两类指事实与听话人或说话人此前对事物的认知或设想不符或相反;第三类是指事实与特定社团内成员共知的普遍认知信息(法律法规、礼仪制度、民俗风情等)不符或相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构式“除了X还是X”主要表达的是与听话人或说话人此前对事物的认知或设想不符或相反,例如:

(10) “今天我去了栈桥,看到的除了人多还是人多。”(小红书,2024)

(11) “第一次尝试跟团旅游奔泰国,除了后悔还是后悔!”(微博,2025)

以上两例中,当听话人听到“除了人多还”和“除了后悔还”时,会根据常规的“除了……还……”句式预设认为“还是”后面会出现与“人多”、“后悔”不一样的新信息,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构式“除了X还是X”中“除了”预设排除性,“还是”暗示预期落空,形成认知冲突。

除此之外,听话人还通过语境补充“资源匮乏”、“体验单一”等隐含信息,并且重复结构也有助于强化负面情绪,完成主观极量的表达。

3.3. 修辞功能

从修辞学角度来看,合乎逻辑和语法的东西,并不一定表达效果就好,相反,不合逻辑和语法的东西,也不一定表达效果就不好。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不合逻辑和语法的东西,也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除了X (,)还是X”构式尽管语义组配不合逻辑,但却具有特殊的修辞特色[6]。我们可以从纯粹性强化、单调性隐喻和形象性夸张三个方面来解释。

(12) 我每天除了加班还是加班。(小红书,2025)

(13) 沙漠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小红书,2023)

例(12)以空间重复映射时间持续性,属于单调性隐喻,表现“我”每天加班这种无休止的状态;例(13)通过具象X构建场景画面感,展现出一幅荒漠景象,但是即使是沙漠,也会有石头、仙人掌等其他景象,不可能全是石头,因此属于形象性夸张。

4. 跨构式对比与能产性差异

4.1. 同类构式语义图谱

请对比以下三个例句:

(14) 他每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微博,2024)

(15) 他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

(16) 他每天除了打游戏只有睡觉。

可知例(14)强调唯一性,夸张表现出他每天都在打游戏,表达了说话人主观的强烈不满,信息容量更高;例(15)的描述更加中性,对他“打游戏”的反感程度比例(14)要弱,更强调他除了打游戏和睡觉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信息容量较为一般;例(16)的表述更加客观,“只有”二字具有限定性,主观性和信息容量较低。由此整理出以下表格:

构式

核心语义

主观性强度

信息容量

除了X还是X

唯一性 + 贬义评价

★★★

除了X就是Y

二元对立 + 中性描述

★★

除了X只有Y

限定义 + 客观陈述

4.2. 能产性制约因素

构式“除了X还是X”的能产性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

1、形式压制:构式“除了X还是X”要求X具有同一性,因此限制了变量的选择。

2、语义兼容:该构式具有贬义倾向,因此消极性X的占比很大,排斥积极X,例如:“除了成功还是成功”的接受度低。

3、频率效应:该构式的高频使用也促使了“除了NP还是NP”的图式化,例如“除了钱还是钱”。

5. 构式“除了X还是X”的形成机制

5.1. 固化–规约化模型

固化–规约化模型由Schmid于2014年在《构式搭配模型》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于2015年进行补充完善。Schmid (2015)指出,该模型并非局限于阐释某一构式的生成过程,而是能够解释语言运作的普遍模型。此模型主要由“使用”(usage)、“固化”(entrenchment)、“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组成[7]。“使用”是指说话人的言语活动,主要包括运动、感官、认知和社会活动。“固化”是认知行为,指关联的常规化与图式化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会受到语言使用频率、事件类型和语境环境等因素的影响[8]。“规约化”是言语借助重复的语言使用活动,在社区成员间建立或重新调适交际行为规律的持续过程,包含语言创新、互适、传播与常态化四个过程。其中互适和传播是核心过程。

固化–规约化模型具有动态性与复杂的适应性,语言在使用、固化、规约化的互动中不断更新变化(Schmid, 2020) [9]。非常规的语言现象使用频率增加,使得该言语事件的固化与规约化程度持续增强;而这一程度的提高会激活大脑中的该语言现象,大脑将语言的符号、语法及语用与其关联,听者无需分析构式推断构式义,使其更易在交流中使用,进而推动传播。因此,“使用”、“固化”、“规约化”三者彼此相互影响,“使用”及其包含的运动、感官、认知、社会四种言语活动构成该模型的核心。

本文基于上述模型,对构式“除了X还是X”的形成机制展开分析。

5.2. 构式“除了X还是X”的固化

固化包括三大认知行为——关联、常规化和图式化。“关联”是意义表达和理解的基本认知工具,可以归纳为符号、组合、聚合和语用四种关联形式;“常规化”是通过重复刺激神经元来增强关联的自动化;“图式化”是从初级关联的共性中衍生出次级关联的过程,依靠的是范畴化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陈西、束定芳,2020) [10]

“除了X还是X”构式经过互联网平台推动,变项“X”出现了多种词性,例如名词、动词、区别词、短语等。这些形式是对常规表达形式的创新运用。“除了X还是X”这一语言表达最初只出现于少量语言个体口中,并未广泛传播。此时,言者通过语言活动把“排除其他可能性,强调X的单一性”和语言形式“除了X还是X”相关联,并通过口语、文字形式进行表达,使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联形成符号关联。固定常项“除了……还是……”与变项“X”形成组合上的关联,“除了X还是X”与使用语境建立语用关联。言者通过这三类关联,在思维中构建出该构式的语义及使用框架。听者借感官活动识别该新颖表达,进行语言形式与意义上的关联,同时分析语境以更好理解其语义与使用方式。此过程中,交际双方均激活了该构式的符号、组合及语用关联。听者后续交际中需表达类似意义时,常常会选择此构式,推动该构式传播。该构式使用频率增加后,言者为表达更丰富语义,对变项“X”进行变换扩展,使其从名词逐渐扩展为动词、形容词、区别词乃至短语等形式。在此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图式化构式“除了X还是X”中的变项“X”进行扩展、变换,形成一系列聚合关联。此构式的主观性强,并带有强调、排除其他可能性、反预期等语用色彩。

5.3. 构式“除了X还是X”的规约化

规约化是言语经反复使用,在社区成员间建立或重新调适交际行为规律的持续过程,由语言创新(innovation)、互适(co-adaptation)、传播(diffusion)及常态化(normation)四部分构成。“创新”为个人言语事件的规约化提供起点;“互适”在交际场合出现,言者使用并重复此前交际活动中习得的表达;“传播”指言语事件在积累一定互适效果后,在言语社区不同交际场景中被重复使用的过程;“常态化”阶段,经互适与传播的创新言语事件被语言社群接纳,最终演变为新的规范表达。

就构式“除了X还是X”而言,它具有独特的构式义,其中“除了……还是……”不仅只有“重点强调”的意思。因此,此构式属于创新言语事件。互适常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在交流过程中,言者使用构式“除了X还是X”,听者对该构式进行解读并激活相应关联网络,从而增加听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该构式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对此构式的传播。在经历互适与传播后,构式“除了X还是X”的规约化程度逐渐增高,重复的言语活动使其可以进入到更大的言语社区中,满足使用者的交际需求,进而实现常态化。此外,网络平台也推动了此构式的互适与传播,使其蕴含了更多的情感、语用义。

6. 结语

本文系统揭示了“除了X还是X”构式的形式–意义–功能匹配机制,提出其语义浮现依赖于“矛盾突显”与“主观化识解”的互动。与同类构式相比,该构式在信息容量与情感强度上更具优势,反映了汉语口语中“经济性”与“表现力”的平衡。固化–规约化模型使构式“除了X还是X”的形成过程得以解释,弥补了传统语法研究的不足,对部分非常规语言现象,如新型构式、新语言结构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通过语料库计量分析验证其历时演化路径,并考察方言变体中的认知共性。

参考文献

[1] 施春宏, 马文津, 郝暾. 关于半图式构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 语言、翻译与认知, 2024(1): 17-46+152.
[2]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3] 吴宗渊. 漫谈“除了n还是n”等三种格式[J]. 中国语文通讯, 1985(2): 1-28.
[4] 黄佩文. 介绍句式“除了A还是A” [J]. 汉语学习, 2001(1): 20.
[5]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287.
[6]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7-28.
[7] Schmid, H. (2015) A Blueprint of the Entrenchment-and-Conventionalization Model. Yearbook of the Germa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3, 3-2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Schmid, H. (2016) 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Must Embrace the Social and Pragmatic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nd How It Could Do So More Seriously. Cognitive Linguistics, 27, 543-55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Schmid, H.-J. (2020) The Dynamic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Usage, Conventionalization and Entrench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陈西, 束定芳. 新构式的固化-规约化分析——以“可能V了假X”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0(5): 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