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园林树木学》作为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既承担着传授树木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专业知识的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生态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素养的使命[1] [2]。课程思政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专业知识传授,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与家国情怀。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专业情境,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价值引导,让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价值引导,这一过程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3] [4]。
2.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知识与价值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能将《园林树木学》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紧密绑定,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同步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思政道理的理解。例如,在分析“珠三角滨海盐碱地绿化”案例时,选取华南乡土树种(如木麻黄、秋茄)的抗逆性研究:专业层面讲解其耐盐碱生理机制、根系固土特性;思政层面通过“木麻黄防风固沙守护沿海家园”的实践,引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让学生理解“乡土树种是生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再如讲解乡土树种应用时,通过地方特色园林建设案例,学生既能学习树种选择的专业逻辑,又能理解“保护本土生态、传承地域文化”的深层意义,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向内化。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理论教学易因抽象性导致学生倦怠,而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载体,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5]。例如讲解古树名木保护时,结合黄山迎客松的守护历史、陕西黄帝庙轩辕柏的文化传说,也可结合广东佛山清晖园的“百年龙眼”讲述与岭南园林“师法自然”造园理念的关联,以及园林匠人代代守护的历史,用故事性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分析杭州苏堤“桃柳间植”景观时,既解析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又讲述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故事,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显著提升学习积极性。
2.3.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在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运用专业知识结合思政理念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既能巩固专业技能,又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6]。例如设计“绿美广东行动之乡村绿化树种选择”案例讨论:学生需组队从气候适应性(如抗台风、耐热)、乡土文化符号(如荔枝象征“吉祥”、榕树代表“团聚”)、经济价值(如龙眼、荔枝兼观赏与食用)等维度分析。在协作中,学生不仅掌握“树种选择的三维逻辑”,更理解“园林设计需扎根地域生态与文化”的原则,培养综合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从本质上看,案例教学法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是通过“专业案例–思政元素–认知内化”的逻辑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既让思政教育摆脱抽象说教,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深度感悟;又使专业教学超越技术层面,赋予树木学知识文化厚度与社会意义,最终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生态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园林人才。
3.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取原则
3.1. 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选取需兼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3.1.1. 专业知识契合性原则
案例需紧扣树木分类、生态习性等核心知识点,避免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脱节[7]-[9]。例如,在讲解“乡土树种”时,以“国槐在北方传统园林中的应用”“榕树在岭南园林中的应用”为案例,既分析其生态适应性(专业知识),又引申至“乡土文化传承”“地域生态保护”的思政内涵,体现“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与“本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让思政元素从专业知识中自然衍生。
3.1.2. 思政元素渗透性原则
挖掘案例中隐含的思政内涵,避免“专业 + 思政”的机械叠加。例如,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树种选择”为例,专业层面讲解胡杨、樟子松的抗逆性;思政层面自然渗透“艰苦奋斗”的精神与“生态治理”的责任,而非刻意关联;以“古树名木养护技术”为案例,通过讲述养护工作者对濒危古树的精细化管理(如树洞修补、根系复壮),体现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分析“古典园林中松、竹、梅的象征意义”,结合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园林树木与人文精神的联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3. 时效性与现实性原则
案例需结合社会热点与真实实践,增强说服力[1]-[3]。例如广东高校结合“双碳目标”引入“碳汇林树种选择”案例;结合“乡村振兴”设计“荔枝(或杨桃)古树群保护 + 生态旅游”案例;结合“绿美广东”行动设计“乡村景观改造中的适生树种应用”;同时优先选择真实工程(如城市生态修复项目、古树名木保护),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3.1.4. 典型性与可借鉴性原则
选取代表性案例,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经验。例如“外来物种微甘菊入侵”案例:专业层面分析生物入侵机制;思政层面引申“生态安全意识”,并让学生反思“景观设计需避免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的实践原则,实现“案例–原理–应用”的贯通。
3.1.5. 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
案例类型需多元(历史/现代、国内/国外、正面/反面),并按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例如以银杏为载体,从“生物学特性(活化石)–文化内涵(千年古树)–生态价值(碳汇能力)–精神象征(坚韧品格)”层层递进,满足不同维度的思政融入需求(表1)。以“银杏”为例,案例设计从基础到高阶分层展开(表1),实现专业与思政的梯度融合。
Table 1. Hierarchical design of case-based teaching with Ginkgo as the theme
表1. 以银杏为主题的案例式教学的层次设计
层次 |
知识点 |
思政元素融合点 |
教学方法 |
基础认知层 |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 |
自然敬畏、生命韧性 |
课堂讲授、标本观察 |
实践应用层 |
银杏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养护技能 |
文化创新、工匠精神 |
设计实训、古树养护实践 |
价值塑造层 |
银杏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 |
民族认同、生态文明 |
案例研讨、社会议题辩论 |
3.1.6. 地域适配性原则
案例选取需基于地域特色植物的文化内涵挖掘,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实践导向。比如,华南地区高校应结合本地代表性园林树种(如榕树、木棉等),通过其生态习性、历史典故或景观应用,传递生态文明、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案例需贴合华南气候(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植被类型(季雨林、红树林)、文化特色(岭南园林、侨乡文化),避免“北方案例南方套用”。例如讲解“抗逆性树种”时,优先选取“榕树气生根适应潮湿环境”“凤凰木抗台风修剪技术”等华南特色案例。
3.2. 典型案例设计举例
表2是华南地区高校常用的一些课程思政设计且常用的案例。
Table 2.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xamples)
表2. 课程思政案例(举例)
案例名称 |
案例类型 |
专业知识 |
思政元素 |
教学方法 |
榕树在岭南园林中的生态与文化双重价值 |
乡土树种与文化传承案例 |
榕树的气生根、板根生态特性(适应华南多雨环境),在岭南园林中的“遮阴纳凉”功能应用 |
通过“陈家祠古榕与宗族文化”“侨乡榕树‘风水林’的乡愁记忆”,引申“乡土树种是文化载体”的文化自信 |
组织学生调研广州中山纪念堂古榕,撰写“树木与城市记忆”报告 |
珠三角红树林修复中的树种选择 |
生态修复与责任担当案例 |
秋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的“泌盐”“胎生”特性,潮汐带种植技术 |
结合“红树林是‘海岸卫士’”的生态价值,讲述科研人员“十年修复深圳湾红树林”的故事,渗透“生态守护”的责任意识 |
VR模拟红树林生态系统,分组设计“退化红树林修复方案” |
木棉的“英雄精神”与现代绿化应用 |
文化符号与精神传承案例 |
木棉的花期调控、抗逆性养护技术 |
通过“木棉象征广州革命精神”的历史(如起义路木棉与红色记忆),关联“英雄城市”的精神传承 |
开展“木棉与城市精神”主题演讲,制作科普短视频 |
银合欢入侵对华南次生林的危害 |
反面警示案例 |
银合欢的入侵机制(速生竞争、化感抑制、强繁殖力等) |
引申“生态安全无小事”,结合《生物安全法》培养法治意识 |
组织校园及周边银合欢调查,设计“防治方案” |
4.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需遵循“专业与思政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认知与价值并重”原则,构建“目标锚定–案例开发–方法设计–价值反馈”的闭环流程(表3)。
Table 3. The whole proces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design
表3.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全流程
设计阶段 |
核心任务 |
实施要点 |
思政目标锚定 |
挖掘树木学中的思政元素 |
结合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等国家战略确定方向 |
教学案例开发 |
选择典型树木应用场景 |
优先选取古树保护、生态修复等真实案例 |
双维目标融合 |
制定“专业知识 + 思政”目标矩阵 |
如“碳汇计算”关联“绿色发展理念” |
教学方法设计 |
构建“做中学”实践体系 |
实地调研、情景模拟、项目驱动等多元方法 |
评价机制构建 |
设计“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指标 |
结合方案设计、实践表现、反思报告综合评价 |
教学反思迭代 |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案例库与教学方法 |
4.1. 案例准备和设计
4.1.1. 建立案例资源库
整合树木相关的历史典故(如延安枣园枣树与红色历史、苏州拙政园和岭南清晖园的树木配置与造园哲学)、现代案例(如“绿美广东”行动的树种选择)、政策文件(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形成“图文 + 视频”的可视化资源库,并按“生态伦理”“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分类标注,表4列举了部分案例。
Table 4. Examples of case-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Landscape Dendrology”
表4.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式教学举例
教学案例 |
专业知识点 |
思政映射点 |
教学方法 |
评价指标 |
革命纪念地树种调查 |
树木种类识别、植物配置形式、树木生长环境分析 |
红色文化传承与爱国教育 |
实地考察红色景点植物配置特征 |
树种历史价值分析报告 + 现场讲解表现 |
校园碳中和林营造 |
树种碳汇能力评估、植物生态学特性、造林规划设计 |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分组计算树种碳汇量并设计种植方案 |
方案科学性 + 团队协作过程记录 |
古树名木保护修复 |
古树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技术、树木修复工程原理 |
工匠精神与文化遗产守护 |
模拟古树救治(病虫害识别/修复) |
操作规范度 + 保护方案创新性 |
乡土树种景观设计 |
乡土树种生物学特性、景观设计美学原理、植物生态适应性 |
文化自信与地域特色彰显 |
对比中外设计案例,制作本土化方案 |
设计文化内涵表达 + 生态适应性论证 |
外来入侵树种研讨 |
外来树种识别特征、入侵机制(如繁殖力、竞争力)、生物防治技术 |
国家安全与生物防控意识 |
辩论赛 + 防控方案设计 |
论证逻辑性 + 防控措施可行性 |
该表格突出“真实场景–价值内化–行为转化”的教学逻辑,建议配合“课前调研–课中实施–课后拓展”三阶段教学组织,例如在古树保护案例中可引入当地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政策文本分析。
4.1.2. 设计“专业 + 思政”双主线问题
围绕案例设计分层问题,例如“古树名木保护”案例,专业维度是:“古树树洞修复的技术要点是什么?”思政维度则是:“为什么说古树保护是‘守护活的文化遗产’?”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
4.2. 课堂实施多维策略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教学需采用多维策略,实现“专业知识载体 + 思政元素灵魂”的融合,构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协同育人框架(表5),避免形式化关联,注重学生参与感。
Table 5. Strategic coordination framework for case-based teaching
表5. 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协同框架
策略维度 |
专业知识载体 |
思政元素融合点 |
学生行为导向 |
案例浸润 |
树木生物学特性、应用案例 |
自然规律、文化符号、社会议题 |
认知理解、联想思考 |
实践体验 |
栽培养护、景观设计实操 |
工匠精神、历史责任、创新意识 |
技能掌握、责任内化 |
研讨思辨 |
争议问题、角色扮演 |
批判性思维、系统价值观 |
辩证分析、冲突解决 |
文化渗透 |
树木文化史、传统技艺 |
文化自信、守正创新 |
文化认同、创新表达 |
信息技术 |
VR、短视频、数字资源 |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 |
技术应用、社会影响 |
社会链接 |
行业实践、国家战略 |
职业使命、社会担当 |
战略认知、实践落地 |
4.2.1. 案例浸润策略
以树木案例为锚点,实现专业与思政自然衔接。例如,① 生物学案例:讲解胡杨耐旱耐盐碱特性时,引申“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② 文化案例:解析《诗经》“杨柳依依”的离别意象,对比现代柳树的生态应用,引导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③ 社会案例:以“雄安新区绿化选用本土树种”为例,分析树种选择逻辑,渗透“文化自信”与“生态安全”意识。
4.2.2. 实践体验策略
在操作中内化思政价值。例如,① 古树养护实训:学生分组对校园古树或村落古树进行树龄测定、树洞修复,同步调研“树木与建校史或村史的关联”,理解“养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古树是乡村振兴的文化IP”,培养工匠精神;② 主题设计:布置“乡村振兴文化广场”设计作业,要求用本土树种(如柿子树象征“事事如意”)表达民俗文化,在方案中体现“文化符号转化为景观语言”的能力。
4.2.3. 研讨思辨策略
通过问题驱动深化价值认知。例如设计辩题:“城市绿化中,外来观赏树种的景观价值是否优先于本土树种的生态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批判“唯美观论”,树立“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综合价值观;或通过角色扮演(园林设计师、社区居民、生态学家)讨论“历史街区行道树更换方案”,培养“系统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4.2.4. 文化渗透策略
从树木文化史切入培育民族自信。例如,① 文化溯源:结合苏州拙政园实习,梳理“唐宋诗词松竹意象”“明清‘岁寒三友’配置”,对比西方园林树木的几何化应用,凸显“天人合一”的造园哲学;② 传统技艺创新:开展“古树嫁接”“盆景造型”实训,讲解“以曲为美”源自道家思想,要求融入现代审美,体现“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观。
4.2.5. 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用数字工具拓展思政场景[10] [11]。主要有:① VR虚拟体验,构建“数字古典园林”,学生漫游时点击植物可查看文化解读(如苏轼“与谁同坐轩”的松竹意境);② 短视频创作,拍摄“校园银杏生长日记”,配音融入“生命坚韧”的感悟,优秀作品通过校园公众号传播。
4.2.6. 社会链接策略
对接行业实践与国家战略。例如,① 行业专家讲座:邀请绿化管理局专家分享“古树抢救性保护”案例,渗透“生态卫士”职业精神;② 校企合作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绿化美化行动”,设计“红色记忆纪念林”,将红色文化与植物景观结合,引导学生关联“个人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例如,广州市高校园林专业联合广东园林学会,组织学生为清远乡村设计“乡土树种景观”:用黄皮、龙眼、柚树等打造“四季有果”的村口广场,用簕杜鹃装饰围墙。在落地过程中,学生既掌握施工技术,又体会“园林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价值。
5.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需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如生态价值、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专业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实践项目成果等考察学生对树木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思政效果评估则包括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生态、文化等问题的关注度与价值判断;反思性评价: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学习心得,分析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深化);长期影响:跟踪学生在后续课程或职业实践中是否体现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目标[7]-[9]。《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式评价的核心内容、核心任务和实施要点如下(表6):
Table 6. Core content, tasks, and implementation points of the case-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Landscape Dendrology”
表6.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式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任务和实施要点
核心内容 |
核心任务 |
实施要点 |
教师教学效果 |
思政元素融合度 |
案例设计是否自然衔接专业知识与价值观教育(如古树保护案例贯穿工匠精神) |
教学方法创新性 |
采用实地考察、情景模拟等多元手段提升参与度(如苗圃课堂实践教学) |
教学目标达成度 |
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完成情况,如碳汇计算与生态文明理念结合的考核 |
学生学习成效 |
专业知识掌握 |
树种识别准确率、配置方案科学性(如乡土树种应用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 |
思政素养内化 |
课后反思报告中体现的价值观认同(如对生物安全责任的认知提升) |
实践应用能力 |
项目成果的社会价值(如校园碳中和林的实际碳汇贡献) |
持续改进机制 |
教学反馈有效性 |
学生评教中关于案例趣味性与启发性的评价数据 |
动态优化措施 |
根据问题调整案例库(如补充外来入侵树种防控案例强化国家安全意识) |
5.1. 评价维度与方法
5.1.1.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① 专业与思政目标融合度:通过教学大纲、教案检查思政元素(如生态文明思想、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与专业知识点的结合点(例如:树木分类教学中融入“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古树名木保护内容关联“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责任感)。对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检查评价指标是否覆盖“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文明”等核心要素,确保评价体系的导向性。这些指标既有质性指标,也有量化指标,前者如“乡土树种识别准确率”“乡村绿化设计方案被地方采纳的数量”,后者如“岭南园林树木配置方案合理性”“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活动的积极性”。目前认为,《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评价要从价值引领深度、专业融合效度和行为转为程度三个维度入手,其关键观测指标和数据采集方法见表7。为了评价更为客观,尽量将指标量化。
② 学生知识与价值观内化效果:专业知识考核中设置结合思政情境的题目(如“分析乡土树种推广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意义”);价值观测评通过撰写“树木与人文精神”课程论文、“园林工作者职业道德”调研报告等评估学生对绿色发展、社会担当等理念的理解。
Table 7. Dimensions, key observation indicator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Landscape Dendrology”
表7.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维度、关键观测指标和数据采集方法
评价维度 |
关键观测指标 |
数据采集方法 |
价值引领深度 |
树木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度 生态伦理观在案例中的渗透深度 |
教学案例评分,如(如古树保护案例中的家国情怀解读) (专家评审) 学生课堂互动频次统计 |
专业融合效度 |
案例教学中传统文化创新应用能力 乡土树种教学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教学设计 |
学生设计方案中传统园林技法的使用率 校企合作单位对实践成果的反馈意见 |
行为转化程度 |
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外显(如树木保护行动) 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案例 |
课外实践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的学生比例 小组作业中角色分工与贡献度分析 |
5.1.2. 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① 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记录教师通过案例(如毛乌素沙地治理故事)、实地教学(古树名木考察)、小组讨论(生态保护争议事件)等方式渗透思政内容的效果;通过问卷或访谈收集学生对“思政融入是否自然”“是否激发情感共鸣”的评价。
② 实践教学中的思政体现:在树木栽培、绿地规划等实践中,考察学生是否践行“环保操作规范”“团队协作”等意识(如参与校园树木养护公益活动);评估学生设计的“乡村景观改造方案”中是否体现“以人为本”“文化延续”的设计理念。
5.1.3. 学生发展与社会影响评价
① 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报告中的“思政反思”板块量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12] [13];统计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活动、专业相关思政主题竞赛(如“树木文化演讲比赛”)的参与率及成果。
② 长期社会效应: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是否践行课程传递的价值观(如园林项目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的评价。
5.2. 评价主体与工具
评价主体包括:① 教师主体(教研室或课程团队):通过教学大纲修订、案例设计及反思报告确保思政目标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融合;② 学生主体:采用问卷调查直接反馈价值观内化效果,课堂实践记录反映团队协作等素养;③ 外部主体(督导与第三方评估):聚焦客观质量监控,同行互评促进经验共享。评价工具涵盖质性工具(教学反思、案例设计)与量化工具(问卷量表、考核记录),形成“设计–实施–反馈”闭环评价体系[13]-[15]。表8是《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工具与方法。
Table 8. Subjects and too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Landscape Dendrology”
表8.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与工具
评价维度 |
评价主体 |
评价工具与方法 |
教学目标 |
教研室/课程团队 |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含思政理念与元素方向)、课程标准(三维培养目标) |
教学过程 |
授课教师 |
教学反思报告(含思政元素融入效果分析)、课程案例设计(如苏堤、古树名木案例)及复盘、案例库更新记录 |
学生 |
课程思政调查问卷(学习体验与价值观影响反馈)、学生互评与自评(如“思政学习心得”)、课堂互动记录(小组协作表现) |
教学督导组 |
督导听课评价表(思政元素融合自然度评分)、实习实践考核记录 |
教学成效 |
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专家 |
课程认证报告(思政目标达成度分析)、毕业生职业素养跟踪调研、思政教学示范案例推荐、实习报告评审、实践能力评估表、行业需求匹配度调研、项目成果验收 |
同行教师 |
教学案例互评表(思政创新性评分)、课程教案审查记录 |
企业/行业代表 |
公益项目效果、社会服务评价、社区满意度调查、媒体报道案例 |
总之,《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需打破传统单一考核模式,通过“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评价、“教学–实践–社会”多场景联动、“定量数据–质性案例”双重验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园林人才。
6. 《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6.1. 存在的问题
6.1.1. 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理念不足
部分高校(尤其2016年前)的《园林树木学》教学大纲缺乏课程思政理念,导致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时目的性不明确,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6.1.2. 教学方案和计划中课程思政内容空洞
现行教学大纲仍未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及方法的认识不足,导致思政设计空洞。现有案例多集中于传统文化符号(如竹子、迎客松)和人物事迹(如苏轼、林奈),元素类型单一且深度不足,部分案例与专业知识融合生硬(如金花茶、桫椤等保护树种仅关联濒危植物保护,未延伸至生态伦理教育)。
6.1.3. 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且数量有限
部分教师仅从表面寻找思政元素,未探究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已挖掘的思政元素数量有限,适合的案例资源不足,且部分案例陈旧,无法反映行业新动态和社会热点。尤其是地域案例资源不足,比如在华南地区,现有案例库中“华南红树林”“岭南古树”等资料较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北方南迁的教师)对“侨乡树木文化”挖掘不足。
6.1.4. 案例选择与运用不合理
案例与课程内容脱节,选择的案例与知识点联系不紧密,无法支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案例陈旧缺乏时效性,未反映行业最新动态,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案例分析缺乏深度,滞留于表面,未能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思政价值与专业知识的深层联系。
6.1.5.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理解不深,难以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不熟练,无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难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缺乏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难以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显得生硬。
6.1.6. 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无关,参与积极性低。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案例呈现方式单一(如仅口头讲述),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6.1.7.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园林树木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思政教育的考核比重较低,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课程思政的考核多以考试、作业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过程中思政表现的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6.2. 改进措施
6.2.1. 深化思政元素与专业案例的有机融合
① 构建“知识–思政”双维度案例框架:专业维度围绕树木分类、生态习性等知识点选取案例(如结合银杏“活化石”特性延伸至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政维度提炼核心元素(如通过“退化林地植被恢复”案例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古典园林中‘借景’手法与树木配置”为例,参悟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② 开发跨学科案例:联合思政课教师、行业专家设计融合生态学、历史学、伦理学的案例(如“敦煌莫高窟周边植被保护”案例,分析树木学知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融入“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的双重责任)。
6.2.2. 优化案例资源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① 动态更新案例库:纳入行业热点案例(如“碳汇林建设中乔木树种的选择”)和地域特色案例(如北方“三北防护林抗寒树种”、华南“珠三角滨海盐碱地绿化树种筛选”)。例如广州高校园林专业联合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林科院共建“华南树木思政案例库”,收录“红树植物研究”“荔枝种质资源保护”等科研案例。
② 定制化案例设计:针对不同院校类型(农林院校侧重“乡村绿化树种规划”,工科院校侧重“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树种配置”)和学生认知阶段(低年级“校园树木认知与文化解读”、高年级“大型公园树种规划项目”)设计案例。
6.2.3. 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案例开发水平
① 开展专项培训与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工作坊”,推动“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如共同开发“树木引种与生物安全”案例,结合《生物安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生态安全观)。比如,华南地区高校,可开展“华南树木文化溯源”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调研潮州古榕、梅州客家风水林,提炼文化符号。
② 建立案例共享与激励机制:搭建校级或省级案例库,鼓励教师上传优秀案例并给予奖励;组织案例教学竞赛,通过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筛选优质案例。
6.2.4. 完善多元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表9);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每学期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案例的评价,结合行业企业反馈优化案例(如邀请园林设计院工程师评审“城市道路树种选择”案例)。
Table 9.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表9. “三维度”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 |
评价主体 |
评价工具与方法 |
专业知识 |
树种识别准确率、应用方案合理性 |
课堂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
思政认知 |
对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理念的认同度,职业伦理判断能力 |
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作业 |
实践行为 |
生态保护行动、团队协作表现 |
实践报告、小组互评 |
6.2.5. 创新案例教学模式与技术手段
① 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本地古树名木普查”实践,体会“树木与城市历史”的关联;开展“树种拟人化”主题讨论(如以“樟树的坚韧品格”引申“逆境中的坚守”职业精神)。
② 借助数字化工具:利用VR技术还原“热带雨林树木群落”,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AI案例生成系统,基于学生专业水平与价值认知数据匹配个性化案例;利用元宇宙技术搭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如还原“圆明园四十景”古树配置)。
③ 跨学科融合:与生态学、伦理学的深度交叉,设计“树木–生态–伦理”跨学科案例(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中的人象冲突调解”),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伦理平衡”。与文学、艺术学科的跨界联动,开展“树木意象的跨媒介叙事”教学活动,从文学维度探讨《红楼梦》中“潇湘馆竹子”的文化象征与现代景观中竹类植物的生态应用,分析“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从艺术维度上拓展,组织学生以“古树”为主题创作装置艺术(如用枯枝落叶拼贴生态保护标语),将“自然美学”与“环保行动”结合,通过艺术创作强化“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
7. 结论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思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通过“专业问题切入–思政问题深化–价值观念内化”的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通过合理选取案例、科学实施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针对现存问题,需通过深化元素融合、优化案例资源、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改进,未来应持续探索完善案例教学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
嘉应学院2024年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题(PX-83243161)、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PX-103232395)、园林专业思政示范教学团队(kcsztd-01211210)、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0KYKT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