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当下,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其在国际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党的十九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将地方叙事纳入外语教育,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外语教学内容拓展与改革的内在需求。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直辖市,不仅在地理与景观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与国际传播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城市形象。因此,以重庆叙事为切入点,探索其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嵌入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的研究已较为深入。ICC模型作为国际外语教育的重要理论框架,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语言技能,还包括态度、知识、解读与互动能力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等多维度内容。与此同时,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在实践层面提供了有效路径,强调通过完成真实任务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能力培养的统一。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ICC理论的应用或TBLT模式的探索,关于如何将地方叙事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下,地方叙事常被视为“文化补充”,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与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叙事为研究对象,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重庆叙事如何转化为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如何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同步发展?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理论化的教学路径框架,使重庆叙事能够成为大学英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人才的重要依托。
2. 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育研究
在国内研究中,刘瑞生与王井(2019) [1]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紧密结合,指出外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知识与交际技巧层面,而应将文化表达与国家话语传播作为关键目标。李子祥(2014) [2]进一步提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要摆脱单向度的宣传逻辑,通过互动叙事实现国际受众的共情。这一观点提醒外语教学研究者必须关注叙事策略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输出。常海潮(2021) [3]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故事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表达力,但其研究也揭示了素材有限、任务形式单一的问题,显示出本土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不足。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为“跨文化交际 + 中国故事”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其一,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宏观战略层面,强调文化自信与国家叙事,却缺乏基于地方文化素材的教学探索。其二,尽管ICC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框架,但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具体化、情境化地应用该模型,尚缺乏实证案例支撑。其三,已有研究多集中在英语通识教育,而在英语专业教学层面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由此可见,亟需通过地方叙事资源(如重庆叙事)的引入,进一步检验ICC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地方文化传播的深度结合。
2.2. 重庆叙事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作为西部直辖市与国家区域战略的重要支点,重庆在媒体叙事与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地方叙事不仅是国家叙事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外传播中最具生活化与亲和力的文化资源。贺艳与贺建平(2009) [4]通过对《重庆晚报》的分析发现,媒体在塑造重庆形象时常采用民俗文化挖掘、历史传统回溯和生活细节描写等策略,从而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叙事。这种研究突显了地方媒体在增强市民认同和对外传播中的双重功能,但其局限在于过于关注本地受众,缺乏对跨文化受众的接受效果考察。
黄俊(2018) [5]则对《人民日报》涉渝报道进行了长时段分析,揭示了重庆形象的动态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中心,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重镇,再到近年的生态文明与创新都市。这一纵向研究不仅展现了城市形象的多元转型,也提示地方叙事需与国家战略同步更新。然而,该研究侧重宏观话语变迁,对于不同叙事元素如何在外语教育中转化为可用素材,尚未涉及。
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重庆形象的对外报道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部分学者指出,西方媒体对重庆的报道往往强调其“山城”“火锅”“雾都”等标签化特征,倾向于将其呈现为一种“异域文化景观”。这种再符号化过程固然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辨识度,但也存在“他者化”甚至“消费化”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平衡地方文化的真实性与受众接受度,成为重庆叙事研究的重要议题。
从教育层面来看,上述研究表明重庆叙事具有多重教学潜力:其历史纵深可作为跨文化比较的语料,其多元文化元素(如火锅、桥都文化、智博会等)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其国际传播中的差异性则为批判性思维训练提供案例。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新闻传播或社会学层面,鲜少探讨如何将重庆叙事引入大学英语专业课堂,并系统考察其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换言之,重庆叙事在对外传播研究中已有一定积累,但在外语教育应用上的研究仍属空白,这正是本文拟切入的研究空间。
2.3. 对外传播理论与外语教学结合研究
随着“讲好中国故事”战略的推进,对外传播理论逐渐被引入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张威(2020) [6]指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不能仅依赖直译或单向传播,而应借助语料库语言学、跨学科方法实现话语的跨文化适配与动态生成。这一观点提示外语教育不仅是语言技能训练的场域,更是传播中国话语、塑造国家与地方形象的重要渠道。
陈明琨与陶文昭(2018) [7]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强调外语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外传播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教学中的核心语料。这种观点突显了外语教育与国家文化战略的内在契合,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显抽象,缺乏对地方文化如何被教学化、教材化的具体阐释。
在教学实践层面,汪顺玉(2020) [8]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表现出明显差异:高水平学生更善于使用隐喻和叙事策略,而低水平学生则倾向于直译式表达。这一发现揭示了跨文化叙事能力的层级性,也为教学提供了启示——教学设计应根据学习者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其从语言复现走向文化创造。
此外,徐锦芬与杨佳琪(2023) [9]的CiteSpace分析显示,国外外语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更加多样化,强调实证性和跨学科结合;而国内研究则偏重理论探讨,实证与反思性不足。王莲华(2012) [10]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外语教学应当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跨媒体叙事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有效传播本土文化。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对外传播理论为外语教育研究提供了宏观框架,而教学实证研究则揭示了实践层面的挑战。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过于强调国家话语的输出,地方叙事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其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缺乏将对外传播理论转化为具体课堂任务与路径的系统探索;其三,国内研究在实证性和方法多样性方面仍显不足,亟需更具操作性的研究范式。因此,本研究尝试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对外传播研究的交汇处,探索重庆叙事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可行路径。一方面,借助Byram的ICC模型评估地方叙事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对外传播理论,检验地方文化素材在课堂中的教学化过程,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案例和方法。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框架与研究取向
本研究定位于理论探讨,其研究目标并非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教学效果,而是试图在既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教学法框架下,探索重庆叙事如何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从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的培养。
在理论支撑上,研究主要依托Byram (1997)的ICC模型。该模型在国际外语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外语教育中对“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单一关注,而且提出跨文化能力应包括五个维度:态度(对文化差异持开放与好奇的态度)、知识(了解本国与他国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解读与关联能力(能够解释和联系不同文化现象)、发现与互动能力(在实际交际中发现文化差异并作出灵活应对)、批判性文化意识(能够以批判性眼光审视本国与他国文化实践)。这五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评估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参照体系。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ICC模型能够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学习成果的评估提供理论上的“坐标系”。
与ICC模型相辅相成的,是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Ellis (2003)与Nunan (2004)均指出,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具有交际意义和真实语境的任务来习得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它强调“以用促学”,认为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是规则的掌握,而是通过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来逐渐内化语言结构与文化认知。任务型教学法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操作机制,因为它能够将地方叙事文本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进行表达与反思。
因此,本研究的基本取向是:以Byram ICC模型作为能力培养的目标框架,以TBLT作为教学转化的路径工具,通过理论推演与案例设计,论证重庆叙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可能性。这种研究不以实证为导向,而以理论建构为目标,其价值在于提供一条概念化的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
3.2. 研究对象与适用范围
研究对象假定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尤其是处于大二或大三阶段的学习者。这类学生通常已经完成了英语基础技能的训练,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但在跨文化表达、国际叙事策略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因此,他们既是本研究讨论的理想对象,也是“重庆叙事”作为地方文化语料进入课堂的合适受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并不开展实际的课堂实验,因此“研究对象”的提出带有假想性质,其目的并非描述具体学生群体的实证特征,而是通过界定潜在受众来限定研究的适用范围。换言之,研究所提出的教学路径与策略主要适用于:语言能力较为扎实、具备一定批判性思维训练基础、但缺乏跨文化经验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或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本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
这种范围界定有助于避免研究结论的过度泛化。例如,如果研究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在语言表达层面的不足可能会掩盖跨文化任务的真正效果,从而影响教学路径的合理性。因此,将研究边界明确锁定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能够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由于本研究的核心取向是理论探讨而非实证验证,其研究方法主要体现为“理论归纳–文献分析–案例推演”的三位一体。
整体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 提出问题: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将重庆叙事有效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
② 理论阐释:结合ICC模型与TBLT,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路径。
③ 案例推演:以重庆叙事为例,设计典型任务,映射ICC五个维度。
④ 路径总结:提出“地方叙事–任务链条–跨文化能力”的理论路径。
⑤ 意义反思:讨论该路径对英语专业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的启示与局限。
该研究方法并不追求数据支撑的实证结论,而是致力于通过理论建构与逻辑推演,提供一个系统的教学设计蓝图。它的价值在于为“重庆叙事”进入大学英语课堂提供学理化的依据,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4. 重庆叙事的教学价值分析
4.1. 重庆叙事的教学价值
4.1.1. 地方文化叙事的独特性
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地方叙事”一直被认为是实现国家文化外宣与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相较于宏大叙事与国家战略层面的抽象话语,地方叙事更具具体性与可感知性,其生动的地理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化的故事更容易成为学生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有效素材。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资源为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叙事土壤。
首先,重庆具有强烈的地域符号。作为“山城”“雾都”“桥都”,重庆的自然地理与城市景观形成了差异化的叙事语境。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中文媒体的自我表述中,也出现在国际媒体的传播中。例如,“A city built on mountains”或“Bridge capital of China”之类的表述,在外宣文本与外媒报道中均较为常见。这类符号性意象能够成为课堂中的引导性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语境下的用词与叙事策略,理解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构过程。
其次,重庆的文化资源具有生活化和故事化特征。火锅、山城步道、洪崖洞、长江索道等不仅是游客眼中的城市景点,更是重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文化叙事兼具“本土性”与“国际化潜力”:它们既能够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又能成为对外传播中最直观的切入点。因此,将这些元素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表达中使用更具体的语料,还能促进其跨文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最后,重庆叙事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同时承载了“地方性”与“国家战略性”。例如,智博会既是重庆打造的地方科技品牌,也是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双重性意味着地方叙事并非局限于地方文化展示,而是能与国家叙事相互补充。这为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多层次的语料资源,从日常生活到宏观发展均可入选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4.1.2. 重庆叙事的跨文化教育意义
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重庆叙事能够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鲜明的“文化镜像”。一方面,中文媒体在讲述重庆故事时通常采用“文化自信–国家发展–地方特色”三位一体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英文媒体则可能从“异域风情–国际化窗口–潜在问题”等角度切入。这种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对比空间,有助于其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话语策略,并在表达中实现跨文化的调适。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叙事能够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者”转变为“跨文化的意义生产者”。例如,在课堂任务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用英文介绍火锅的历史与制作方式,还要能够解释其在重庆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要会翻译“智博会”的主题口号,还要理解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战略定位。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说清楚故事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而实现跨文化能力的真正提升。
此外,重庆叙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在国际传播中,重庆有时被呈现为“快速发展的西部城市”,有时又被描述为“雾霾严重的工业重镇”或“易受灾害影响的脆弱城市”。这种多样化甚至矛盾性的叙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复述,更要学会辨析,能够在理解他者话语的同时保持主体立场,形成批判性和多维度的文化思维。
4.1.3. 教学适用性分析
从教学层面来看,重庆叙事的价值还在于其高度的适用性。
第一,语言适用性。重庆叙事的主要语料类型包括新闻报道、旅游宣传文案、官方外宣材料以及文化散文。这些文本具有较强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输入。相比传统教材中常见的虚构对话或改编材料,重庆叙事语料更贴近真实语境,因而更具教学意义。
第二,教育适用性。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如何把本土文化转化为跨文化话语方面存在不足。重庆叙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学习对象:熟悉的是其内容与文化背景,陌生的是如何用英文讲述并在国际传播框架中加以定位。这种“熟悉 + 陌生”的结合,正好符合跨文化教学的需求。
第三,跨文化适用性。重庆叙事可以与ICC模型五个维度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例如,“火锅文化”的教学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智博会”的报道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与发现能力;“洪灾叙事”的跨文化对比则能够训练学生的解读与关联能力。因此,从理论上看,重庆叙事不仅是文化输入的资源,更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任务驱动器。
综上所述,重庆叙事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多重价值: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为课堂提供了鲜明的素材;其中蕴含的中外叙事差异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对比资源;其多维度的语料类型则能够与ICC模型的不同维度相契合,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本研究认为,将重庆叙事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能够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还能够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培养合格的语言人才。
4.2. 重庆叙事与ICC模型的对应关系
Byram (1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模型,包括五个核心维度:态度(attitudes)、知识(knowledge)、解读与关联能力(interpreting and relating)、发现与互动能力(discovery and interaction)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这五个维度不仅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本研究将重庆叙事引入英语专业课堂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参照。
重庆叙事涵盖了地理景观、经济发展、文化符号和社会事件等多个层面,与ICC模型的各个维度存在天然的契合关系。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这种对应关系,现整理如下表1:
Table 1. Table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ongqing narrative corpus and ICC model dimensions
表1. 重庆叙事语料与ICC模型维度对应表
重庆叙事主题 |
典型语料/任务 |
对应ICC维度 |
培养目标 |
山城地理与城市景观 |
“桥都”“雾都”在中英文报道中的叙述对比 |
知识 + 解读与关联能力 |
让学生掌握地理文化意象,并能对比不同媒体中的叙事差异 |
火锅文化与生活方式 |
撰写英文火锅文化介绍;对比BBC报道的“exotic cuisine”叙事 |
态度 + 批判性文化意识 |
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理解西方媒体的消费化表达 |
智博会与科技叙事 |
模拟新闻发布会,扮演官员/记者/投资人 |
知识 + 发现与互动能力 |
提升学生对科技叙事的跨文化解读与现场交际应变能力 |
洪灾与极端天气事件 |
比较中方“抗灾精神”报道与外媒“vulnerable city”叙事 |
批判性文化意识 |
训练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不同话语立场并进行跨文化表达 |
4.2.1. 态度(Attitudes)
在Byram的模型中,态度主要指学习者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好奇心与尊重意识。重庆叙事在“火锅文化与生活方式”主题中最能体现这一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够自豪地介绍火锅文化作为城市名片,更要学会理解外媒将火锅叙事消费化、异域化的原因。这种态度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盲目的文化优越感或文化自卑感,而是保持开放与自信的姿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4.2.2. 知识(Knowledge)
知识维度要求学习者掌握本国与他国文化的基础信息及其相互关系。重庆叙事中“山城地理与城市景观”以及“智博会与科技叙事”两个主题最能发挥这一作用。通过对“桥都”或“雾都”意象的中外文本对比,学生能够理解这些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可能被赋予不同含义。例如,中文报道中的“桥都”强调城市建设成就,而英文报道可能突出“城市交通复杂性”。类似地,智博会的报道既反映重庆地方经济转型,又涉及国际科技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多层次结构。
4.2.3. 解读与关联能力(Interpreting and Relating)
这一维度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联系不同文化文本。重庆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中英文报道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例如,在地理景观的报道中,中文媒体常强调“雄伟壮丽、发展成就”,而英文媒体则可能采用“picturesque but challenging terrain”来突出城市环境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通过课堂任务,学生不仅要能准确解读两种叙事中的关键词汇与隐喻,还要能够在比较中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解释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立场。
4.2.4. 发现与互动能力(Discovery and Interaction)
这一能力强调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主动发现文化差异,并灵活作出反应。以“智博会与科技叙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国际新闻发布会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身份: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国际记者或投资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快速发现对方话语中的文化假设,并通过即时反应来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更能够培养其跨文化互动中的敏感性与调适能力。
4.2.5. 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
作为ICC模型的最高层次,批判性文化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对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实践进行理性审视。重庆叙事中的“洪灾与极端天气事件”主题正是一个典型案例。中文媒体往往强调政府应对措施与社会韧性,而外媒则可能以“disaster-prone city”凸显城市的脆弱性。这种叙事差异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选择,更涉及不同的社会实践与权力话语。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类报道,分析背后的叙事逻辑与话语意图,可以有效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在完成相关写作或辩论任务时,也会逐渐形成在全球视野下表达本土文化立场的能力。
5. 教学路径设计
5.1. 教学设计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双重支撑下,本研究提出的“重庆叙事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设计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以确保教学方案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首先是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所使用的语料必须来源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例如中国媒体和国际媒体的新闻报道、官方宣传材料、旅游文案及相关文化文本。这一原则能够保证学生所接触的语言具有自然性与多样性,避免传统教材中过度改写或虚构语料的局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交际场景。
其次是任务驱动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具体任务为核心,每一个语料的引入都必须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例如,通过对比中英文新闻文本来完成口头介绍,或通过模拟国际新闻发布会来完成角色扮演。这种任务驱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再次是跨文化导向原则。重庆叙事的引入并不仅仅是为了补充教学素材,而是要通过与Byram ICC模型的对接,使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同时提升跨文化能力的各个维度。换言之,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始终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态度、知识、解读与互动能力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来展开,从而确保地方叙事在课堂中发挥跨文化育人的功能。
最后是地方叙事嵌入原则。本研究特别强调在英语专业课堂中引入重庆叙事,不仅是语言技能训练的补充,更是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意识的培养路径。通过地方文化的叙事融入,学生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学会以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从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跨文化身份意识。
综上,真实性、任务驱动、跨文化导向和地方叙事嵌入四项原则共同构成了本研究教学路径设计的理论基石。它们不仅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指导框架,也为后续的路径实施奠定了逻辑基础。
5.2. 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前文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本研究将重庆叙事语料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课堂任务,并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实现跨文化能力的多维度培养。为便于呈现,现将教学实施路径概括如下表2:
Table 2.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CC dimensions correspondence table
表2. 教学实施路径与ICC维度对应表
周次 |
教学主题 |
教学任务 |
对应ICC维度 |
学生产出成果 |
第1周 |
重庆地理与城市形象 |
对比中英文“城市介绍”文本,完成小组讨论与口头报告 |
知识 + 解读能力 |
英文口头介绍稿(《Introducing Chongqing to Foreigners》) |
第2周 |
火锅文化与生活方式 |
撰写火锅文化英文短文;分析BBC或SCMP相关报道 |
态度 + 批判性文化意识 |
中英文文化对比短文(反思异域化叙事) |
第3周 |
智博会与科技叙事 |
模拟国际新闻发布会:学生分组扮演官员、记者、企业代表 |
知识 + 发现与互动能力 |
模拟采访记录与英文问答实录 |
第4周 |
社会事件与国际视角 |
分析洪灾报道差异,小组辩论“Resilient City or Vulnerable City?” |
批判性文化意识 |
英文辩论陈述稿与小组总结报告 |
第5~6周 |
综合任务:讲好重庆故事 |
小组合作设计“重庆故事”多模态展示(视频、海报、演讲稿) |
综合五维度 |
多模态展示成果(视频短片、双语宣传资料、口头演讲) |
从表2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路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逻辑,既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语言表达技能,又逐步提升跨文化能力。
在第一周,教学聚焦于重庆的地理与城市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英文媒体中的“城市介绍”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中外话语在词汇和叙事策略上的差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培养知识积累与解读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文化与语言基础。
在第二周,任务转向重庆最具代表性的火锅文化。学生通过撰写英文短文介绍火锅,并与BBC等外媒的报道进行对比,能够体会文化符号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异域化与消费化倾向。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批判性文化意识,使其学会以开放而批判的视角表达本土文化。
第三周以智博会为切入点,采用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完成即时的问答互动。这一活动不仅考察学生对科技叙事的掌握程度,还训练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发现与互动能力,特别是应对不同身份话语时的灵活表达。
在第四周,课堂讨论转向重庆在极端天气或洪灾中的社会事件叙事。学生通过比较中英文媒体在话语策略上的差异,理解“抗灾精神”与“vulnerable city”背后的价值取向,并以小组辩论的方式表达立场。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使其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多角度的文化表达。
最后的第五至第六周,设计了一个综合性任务,即“讲好重庆故事”。学生小组需整合前几周所学内容,设计并呈现一个多模态展示,包括视频短片、宣传海报或英文演讲稿。这一任务能够综合训练ICC五个维度,既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也体现他们在跨文化情境下对重庆叙事的整体把握与创造性重构。
5.3. 路径链条说明
在前文的教学实施路径设计中,重庆叙事作为地方文化资源被引入大学英语专业课堂,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语料–任务–能力–产出”的链条式推进。这一链条既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核心要求,也契合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首先,语料是起点。所选取的重庆叙事语料涵盖新闻报道、文化符号与社会事件,具有鲜明的真实性与代表性。这些语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输入,更承载着丰富的跨文化元素。通过对比中英文报道,学生能够感知不同话语体系对同一城市形象的塑造方式,从而建立文化认知的多维框架。
其次,任务是桥梁。在课堂中,语料被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口头报告、文化短文写作、模拟新闻发布会或小组辩论。任务的设置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真实产出,使语言学习不再停留在被动接受,而是转向问题解决与交际表达。这一过程正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将地方叙事有效嵌入课堂的关键环节。
再次,能力是核心目标。每一类任务都与Byram ICC模型的不同维度相对应:口头报告任务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解读能力,文化短文写作培养态度与批判性文化意识,模拟发布会锻炼发现与互动能力,小组辩论则推动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形成。这种对应关系确保了教学目标的精准性,使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同时,逐步建构起跨文化能力的整体框架。
最后,产出是成果体现。无论是口头演讲、英文短文、模拟采访还是多模态展示,学生的产出成果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总结,更是其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外显表现。这些成果使抽象的跨文化能力得以具象化,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参考依据。
6.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庆叙事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为主题,立足于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ICC)模型与任务型教学法(TBLT),系统探讨了如何将重庆叙事这一典型地方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教学路径。研究通过理论梳理、文献分析与案例推演,提出了“语料–任务–能力–产出”的逻辑链条,并设计了以重庆叙事为核心的系列教学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叙事不仅能够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够通过跨文化任务设计推动学生在语言技能、跨文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证明了地方叙事能够成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重庆叙事既承载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与国家战略叙事相呼应,因而在外语课堂中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与ICC模型的维度对接,研究明确了地方叙事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培养目标,使其不再只是课堂素材,而是成为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层面,本研究提出的教学路径将真实性语料与任务驱动型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渐进式提升。从口头介绍重庆城市形象,到模拟国际新闻发布会,再到多模态“重庆故事”的整合展示,学生在逐步扩展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文化认知与批判性意识。这种路径设计为大学英语课堂突破传统“语言技能训练”模式,向“语言 + 文化 + 跨文化能力”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在学理上论证了重庆叙事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且在实践上提供了一条可供操作的教学路径。这一探索对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以及推动外语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