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课程中“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构建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a Course
DOI: 10.12677/ae.2025.1511204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沁怡: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中国概况课程当代中国留学生教育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a Course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摘要: 基于来华留学国情教育中国概况课程的现状,探讨在课程中融入“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文章梳理了中国概况课程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进行“当代中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案,以期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成为“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和真实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a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main form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xisting issues of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a Cours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conducting “Contemporary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education within this course, and proposes specific construction plans. The aim i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cultivating them into China-knowing friends of China and authentic narrators of China’s stories.
文章引用:李沁怡. 中国概况课程中“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构建[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379-3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46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吸引了大量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鼓励来华留学生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1]。中国概况课程作为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形象的重任。

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强调了中国概况课程在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情意识‌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来华留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或分析了在来华留学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3] [4],为高校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与建议,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效果,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目标。

虽然多项研究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但对思政元素的具体内涵、外延及其在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国概况课程的现状,进一步深化对“当代中国”思政元素内涵与外延的挖掘,明确在课程中融入“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针对如何在课程中有效融入“当代中国”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以提高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的质量,助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和真实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2. 中国概况课程的现状

中国概况课程是面向来华留学学历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以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基本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当前中国概况课程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1. 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特性

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基本国情和文化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中文应用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和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课程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与多元性,同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中国概况课程的主要形式

目前,各高校中国概况课程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侧重于知识的系统讲解,便于留学生高效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基本知识信息。课堂理论教学通常会包括多媒体教学、主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充要补充,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与灵活性。实践教学则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形式,使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氛围,提升教学实效性。

2.3. 中国概况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因教学内容难度、留学生的兴趣导向等原因,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介绍当代中国经济科技发展、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内容较少[5]。关于全球化形势下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成效等内容更为少见。有传统历史文化详讲,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等略讲的倾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了解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但未能与留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当下生活形成相互补充、加深贴切感受的作用。留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中国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2) 中国概况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存在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主流的中国概况课程相关教材包含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国情教育内容,但教材中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内容的介绍较为抽象,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环节,难以使留学生形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知[6]。当前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如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主流教材中涉及较少,难以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3) 在中国概况课程中,教学内容倾向于注重数据和结果的呈现,缺乏对过程、背景、影响的深入解读。例如,课程中对中国现代科技进步的内容的教学多以罗列数据和结论为主,缺乏对实际政策、制度和实践的有效阐释。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提供宏观性的中国国情信息,另一方面却难以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具体实践,同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当代中国”元素,即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取得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它既包括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具体成果,也涵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承担的角色、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的发展理念等。

3.1. “当代中国”元素是留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必修的国情教育课程,承担着向留学生传播中国国情、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元素涵盖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的最新发展成就。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当代中国”元素,能够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对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的深入了解,从而加强来华留学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当代中国”元素不仅是留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留学生友华情感的关键。

3.2. “当代中国”元素有利于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思政教育中“当代中国”元素的融入,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理解中国的发展奇迹背后体现的制度优越性。

通过展示中国在当代社会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留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活力,进而增强对中国的亲近感和认同感[7]。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特区等当代中国的重要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发展理念,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真实案例,为留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可感的教育素材,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3.3. “当代中国”思政元素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对华认知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受到媒体和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可能存在片面或误解的情况[6]。在中国概况课程中融入“当代中国”元素,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中国国情知识,减少刻板印象,消除主观误解,建立正确的对华认知。

课程中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政策制度、文化习俗、科技创新等内容的介绍,能够让留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发展成就与文化内涵。留学生在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基础上,从多元文化的他方视角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形成正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这种基于真实认知的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讲述立体的中国故事,构建积极的中国国际形象。

4. “中国概况”课程中“当代中国”思政元素的构建

4.1. 明确教学目标

在中国概况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明确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计。通过深入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从而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建立全面客观的对华认知。

教学目标应注重留学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还要理解中国在全球发展中体现的中国智慧[8]。教学应反映中国的最新发展情况,使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政治制度、文化自信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国概况”国情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国际角色的能力。

4.2. 优化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应更新及时,覆盖面广,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中国国情涵盖在内,呈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当代中国形象,力求为留学生提供真实、客观且富有深度的中国认知框架。

增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国情内容。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教学为例,除了讲解其基本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还应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理念,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共赢的价值观,进一步阐述中国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留学生的切身经历与体会相结合,促进他们理解中国发展对于自身及世界的意义。

教学结构应避免数据罗列和理论堆砌。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例,通过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电商等内容,展示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的显著成就。结合农村电商的发展实例,如“淘宝村”的成功经验,揭示利好政策和技术创新如何协同作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帮助留学生在认知与情感层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真实案例与生动实践的基础上,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例如采用具体案例详解的方法,解析“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列举中欧班列、蒙内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具体实例,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结合适量的数据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的实际利益,增强说服力。课堂中组织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对学生本国的潜在影响,鼓励他们从自身国家的角度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以优化教学形式,如在线课程、AR虚拟课堂等,灵活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参与度,以提高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互动性与实践性。

4.4. 强化实践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境和互动之中。因此,来华留学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更应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课堂中心”到“情境化与社会化”。

加强实践教学,设计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实践环节,走出课堂:组织留学生走进中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等,亲眼见证脱贫攻坚的成果;参观科技创新企业、高新科技园区,感受创新成果;旁听社区议事会,了解基层民主实践。这些第一手的、多感官的体验能促进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

在讲解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时,可以选择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这一具体案例,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分析其在智能机器人、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结合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尝试一些AI教育平台,通过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实时解答学生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可以体验AI如何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亲身体验AI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价值(见表1)。

Table 1. Teaching design example on the theme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1. “中国科技发展”主题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时间

评价方式

第一部分:理论铺垫与宏观认知(2课时)

1. 课堂导入:中国速度新定义

播放展示中国科技成就的快闪视频(如高铁、移动支付、空间站、无人机表演),提问:“这些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激发兴趣,建立对中国当代科技的初步感性认识。

多媒体展示、头脑风暴

10分钟

观察学生反应

2. 知识建构:中国科技发展概览

讲解中国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战略转型,介绍“中国制造2025”、新基建等关键概念,并聚焦几个关键领域(5G、AI、新能源)。

建立宏观知识框架,理解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讲授法、问答互动

50分钟

课堂提问回答情况

3. 主题聚焦:为何是新能源汽车?

分析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驱动力: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双碳目标)、产业升级。

引导学生理解产业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培养案例分析、系统性思维。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0分钟

团队协作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贡献度

第二部分:实践感知(4课时)

1. 行前准备:参观任务发布

明确参观目的,发布“观察任务单”(如:观察自动化生产线、了解电池技术、感受企业文化、记录一个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创新点)。

带着问题去参观,提升观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任务驱动法

15分钟

任务单的完成情况

2. 企业参观:走进新能源汽车工厂

参观企业展厅、总装车间、电池生产线等,听取企业讲解员的介绍,并与工程师或管理人员进行互动问答。

将理论知识与真实场景结合,获得直观、立体的感知。

实地参观、互动问答

2个小时

参观过程中的参与度

3. 成果汇报:我眼中的中国新能源

在参观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所学和参观所见,制作一个简短的PPT或海报,展示他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解和评价。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信息整合与公开表达能力。

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

40分钟

小组汇报的整体质量和团队协作

4. 总结升华: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教师总结本次主题学习,强调创新、开放和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和未来的机遇。

强化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格局和全球视野。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5分钟

学生反馈、整体表现

进行项目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相关主题,让留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研。学生自己设计问卷、采访路人、分析数据,最终形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研究者,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主动建构。

利用国情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生态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医养生饮食与身体训练、非遗传统文化技艺体验等,提升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兴趣和认同。鼓励留学生基于自身真实体验,通过竞赛、文章、短视频、自媒体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

实践教学应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相呼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通过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构建“听懂–体验–认同”的学习路径,达成留学生从知华到友华的情感升华。

4.5.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确立评估的主要目标,确保“当代中国”思政元素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有效融入与实施,将相关内容纳入评估课程的依据。制定清晰、具体且可操作的评估标准,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均能有效理解评估内容及期望目标。

建立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报告、期末考试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涵盖课堂表现、实践报告及期末考试等多维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成果。借助信息化平台,如在线测评系统、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评估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推动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方式,及时收集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开放、诚实的评估环境,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个人经验的分享,确保评估结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思政元素在来华留学国情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教学策略。将“当代中国”的思政元素融入中国概况课程,不仅能够强化留学生的国情认知,还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通过明确设计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有效构建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当代中国”思政元素,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提升留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加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留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化人才,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改革与实践”(2024JGA20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N]. 人民日报, 2021-06-23(01).
[2] 李怡.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理念与方式探索——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J]. 科教导刊, 2021(34): 63-66.
[3] 张仲坤, 张伯乾.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来华留学生第二课堂的路径研究[J]. 大学, 2023(7): 98-101.
[4] 严烨. 论课程思政在留学生国情文化类课程的设计及实践[N]. 山西科技报, 2023-09-21(B06).
[5] 高蒙. 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6] 吴娟红. 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4): 881-88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朱祷青.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改革的创新策略[J]. 神州学人, 2024(11): 45-47.
[8] 周文. 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 现状, 审思与建设[J]. 教育探索, 2024(6): 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