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rama Performance in Teaching Oral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OI: 10.12677/ae.2025.1511204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勇祥:四川轻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宜宾
关键词: 话剧表演对外汉语口语教学Drama Performanc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al Language Teaching
摘要: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提升对外汉语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向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话剧表演主要是借助语言和形体动作等手段表达情感,叙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话剧表演开展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所以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逐渐被运用。文章从话剧表演训练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共同点角度分析,进而指出运用话剧表演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优势,最后提出“剧本的选改”“分阶段开展口语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展演”等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oral expression skills of learners has become a key teaching objective. However, teaching oral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Drama performance is an art form that relies on language, physical movements, and other means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narrate stori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use of drama performance in oral Chinese instruction helps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teraction, making it an increasingly adopted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drama performance training and oral Chinese teaching,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incorporating drama performance into oral instruc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script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implementing phased oral training”, and “organizing diverse forms of performances”.
文章引用:张勇祥. 话剧表演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386-3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47

1. 引言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一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课堂上常见的方法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展示、视音频的播放等手段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首选项。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张嘴难,发音不标准、表达不准确、上课意愿低等问题始终存在。话剧表演从自身的艺术特点出发,突出“话”这个关键词,借助话剧表演的训练手法,运用语言和动作两个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口语。

2. 话剧表演的概念和主要训练技巧

2.1. 话剧表演的概念

戏剧(编者按:话剧和戏剧有时通用,在该处可理解为话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造,进而在舞台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这种舞台人物形象,是由演员扮演角色时,创造出舞台行动的过程来完成的[1]。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首先,话剧表演离不开剧本,要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没有剧本,就缺少创作的基础。其次,话剧表演需要演员运用动作来完成,这个动作包括了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换句话说,话剧表演需要运用肢体上的动作和“说话”来叙述故事,推动剧情发展。最后,话剧表演不是自娱自乐,而是经过演员的排练、彩排等过程后,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2.2. 话剧表演的主要训练技巧

1) 话剧表演台词训练技巧。演员台词功底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演员对角色能否准确塑造。在话剧表演台词训练中,最基本的是声音四要素的训练,即音色、音高、音长和音量。另外,需要演员熟练掌握气、声、字的技巧,即气息要稳定、声音要洪亮、吐字归音要准确。同时要求演员发音要清晰准确,避免方言或不规范的发音,确保台词清晰明了。此外,重音和停顿的规范使用,语气语调的正确运用,语速和节奏的巧妙把握等,都是需要话剧演员学习掌握的技巧。

2) 话剧表演动作训练技巧。话剧演员动作训练的要求很高,需要训练的内容也很丰富。通常是指“七力四感”,具体指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判断考力、适应力、表现力;真实感、幽默感、节奏感、形象感等。这些能力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学习,有助于演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话剧表演要求演员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因而,在对话交流过程中要主动倾听对方的台词和情感表达,并做出积极的反应,这种反应是自然、即时并带有相应情感的。另外,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与对手的眼神接触建立关系,增强互动的真实性。演员与演员之间在舞台上,要时刻注意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表演,保持互动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3. 话剧表演训练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共同点分析

话剧表演是在舞台上完成演出,口语多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交际。话剧表演的“话”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口语”,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1) 话剧表演训练,首先要确定规定情境,演员的表演是在规定情境中完成的。同样,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规定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例如,对外汉语课堂通过话剧表演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在角色互动中掌握表达技巧。话剧表演是依据剧本中的台词进行表演,但这需要借助演员之口传达给观众,从剧本的文字转化成演员的台词,需要将台词说的生活化、自然化。这一点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非常重视口语化的表达,而非只是“机械般”的叙述。理想的口语教学一定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教室的传统课堂教学,走出教室的课外实践性活动在满足学生实际交际需求中显得尤为必要,课本上静止的语言只有在实践中得以活用,抽象而模糊的知识才会变得感性而直观[2]

(2) 话剧表演训练强调“交流与适应”。“交流”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适应”是指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思想、情感、目的、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方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交流与适应”,主要体现在,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不能认真听对方的讲话,或者听完之后未能有效地选择合适精准的词汇进行回应和表达。这里的表达对应的就是话剧表演中的“交流与适应”这一概念。此外,话剧表演非常重视情绪的表达,而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学生们的情绪表达往往较为缺乏,比如,双方交流的内容是开心愉悦的,但是却很难从他们的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开心”这一情绪。

(3) 在话剧表演中,肢体动作和语言都是完成交际与表达的重要手段,话剧表演需要演员克服舞台恐惧,以自然而松弛的状态进入角色并投入真情实感,从而打动观众。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汉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时时常出现不自信,难开口的问题,尤其是讲授到汉语演讲方面,学生很难达到以松弛的状态进行口语表达,而话剧表演训练方法恰恰可以改善口语学习者这方面的状况。

4. 话剧表演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话剧表演作为一种融合语言、文化、情境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等。

4.1. 打造真实“规定情境”,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话剧表演通常以生活化场景为背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情境,演员的台词往往需要生活化和场景化,这些对口语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练习帮助极大,突破了“课堂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的隔阂。应用场景也从课堂延伸到真实场景,成为了衔接真实生活的“训练场”。通过模拟“规定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交流中,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台词,还需根据情境进行语调、停顿和重音的调整和非语言交流,从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学习者通过在课堂中设定“规定情境”,利用话剧表演的方式开展口语学习,可以有效减少实际交际中存在的焦虑感。

话剧表演还可以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为积极主动,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训练时需不断复述或演绎台词,通过模仿语音语调、肢体语言,强化发音练习(如声调、儿化音等),克服开口恐惧,提升口语流利度和自然度。例如,在《茶馆》片段中,学生可通过扮演不同身份的角色,练习“您里边请”“茶钱先付”等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表达。

4.2.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话剧表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表现力,将枯燥的语言学习转化为“游戏般”的话剧表演,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学习者可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往往因语言基础薄弱或缺乏自信而羞于开口,而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等方式,学生能够更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表达自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话剧表演方式学习口语的学生在课堂中普遍表现更为活跃,语言输出更为频繁,从而提高了口语练习的实际效果。从最初的台词训练到汇演的完整过程赋予学生更强的目标感,成功完成表演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3. 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运用话剧表演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出,并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这些活动大量强化了口语练习的频率和质量。与传统的机械性对话练习相比,话剧更强调语境的自然性和表达的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地道、自然生动的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反复排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纠正发音、语法和语调等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度。话剧通过具体场景展现词汇的实际用法,避免孤立记忆,比起单纯背诵课文中的句子,角色扮演带来的情境记忆更深刻,记忆效率显著提升。

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学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分析角色语言,从而才能准确地使用相应的语言风格和词汇,比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词汇选择上,语气语调的运用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4.4.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话剧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需要理解并精准传达人物的身份和特质,这个过程有助于增强其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经典话剧的深入了解,学生可以观察到中国的社会变迁、传统礼仪等,能够帮助外国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老舍的作品《茶馆》,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选用《茶馆》中的片段进行口语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话剧中的经典台词,体会具有地域特色的“京味”地道方言。

运用话剧表演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学生可对比中西方在沟通方式、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中国人表达时的含蓄和西方人表达时的直接,通过角色体验理解文化背后的思维逻辑,减少跨文化沟通可能存在的误解。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中外文化元素的融合表演,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还能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在国际语境下使用汉语的能力。

4.5. 增强团队合作与情感共鸣

话剧表演是一项集体活动,要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密切配合,排练过程中需协调角色分工、解决意见分歧,共同完成排练与演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在彼此沟通中建立起情感联系。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设身处地的感受角色,也增进了对他人观点和感受的理解,从而在语言表达中更加自然得体。话剧表演通过人物故事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在扮演角色时,除了学会了语言的表达,还能深入体会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理。

5. 话剧表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5.1. 认真开展剧本的选改工作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设定差异化目标,并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剧本。初级学习者剧本要求能掌握基础词汇和常用句式,并能在规定情境中完成基本的简单对话沟通。中级学习者剧本要求能够运用较为丰富的词汇、词组和较为复杂的句式,并可以做到对话的连贯性以及适当的情感表达。高级学习者剧本要求是在口语表达流利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遇到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剧本,因而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口语水平,对剧本进行改编,又称为“打磨剧本”,即对选取的剧本进行“教学化”加工。这个过程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改编。最后由各组进行剧本朗读,再由老师进行分析和点评,并最终完善为可以上演的剧本。

5.2. 分阶段开展口语训练

首先,在打磨好的剧本基础上开展“案头工作”。案头工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包括熟悉这个剧的时代背景,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对于描写年代感的剧本,任课教师可以运用采用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个深入了解。

然后,学生通读剧本以后,对剧本梗概和人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可以由学生自己报名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角色,也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角色分配。学生要熟悉自己将要扮演的人物角色,尤其是角色的语言特色,包括说话的节奏感和语气语调等。

最后,借助话剧表演的训练方法,要让学生通过影视剧、照片或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仔细观察,这个观察包括对人物神态、用词、语气语调等方面。比如,学生选的角色是售货员,那就应该走进商场、超市等地方,对现实中的售货员进行观察。一方面,记录售货员的常用词汇,模仿他们在交流时的语气语调,说话节奏。另一方面,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间接地提高了口语和听力的能力。案头工作和人物观察结束以后,学生按照剧本的内容开始口语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当起“导演”一职,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引导,包括学生发音的纠正,语气语调的揣摩,停顿与重音的运用,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沟通配合等。

5.3. 开展多种形式的展演

排练好的作品,可以公开演出或拍成短视频进行展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要对场景进行布置,道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进入规定情境,从而更好地融入角色,进行口语表达。为了能更好地呈现给观众,学生的汉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进行对外汉语口语学习,不仅是对剧本本身的学习,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本身也成为训练口语的方式。通过文艺晚会或学习汇报交流等形式,对外展示学习成果,同时也提升了观摩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了解。

话剧表演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观众在观看话剧表演时,是通过听觉——“听”演员的台词、视觉——“看”演员的动作,来欣赏话剧的[3]。因而,用话剧表演的方式开展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会从不同层面得到提高。通过话剧展演的形式完成口语学习汇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而且将观摩者的反馈信息做认真分析,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口语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基金项目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话剧表演融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406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峰. 戏剧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1: 47.
[2] 孙红玲.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新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94-97.
[3] 刘宁. 话剧语言训练教程[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