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从红军到“红医”,在历史的淬炼和积淀中,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重要精神指南,体现着“红医”群体的职业精神;其蕴含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核心精神[2],可以激发新时代医学生救死扶伤、建功报国的决心,也为莘莘新医学子树立了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学习榜样。新时代,深入剖析红医精神的内涵,探寻其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共通点和价值,对于培养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理论维度
红医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孕育而生,不仅为当代医疗从业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培育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刻理解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逻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
(一) 红医精神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与医者仁心价值理念相契合的产物
马克思提倡:“为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奋斗,反对将医疗资源异化为剥削工具。”[3]阐明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是为人民健康为中心,平等对待患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健康常常为了资本积累的效率而被牺牲。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则把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视为其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这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医疗卫生“一心为人民”的核心立场。“红医”即“红色医生”,特指革命时期追随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为己任的卫生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始终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置于首位;把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利益、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不仅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医”们一手拿枪、一手拿听诊器。不仅是“治伤”,更是“救国”。在战火中既为战士疗伤,也为群众治病,将治病救人与民族解放结合,始终心怀百姓苍生,彰显着“医者仁心”大无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犹如两股温暖的洪流,淌过乡村的田埂与山路,破解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史上极具温度的实践。红色医疗工作者一边握着锄头耕耘土地,一边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诊治感冒发烧、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甚至充当“临时助产士”。这份“脚踩泥土、心怀仁心”的坚守,让医疗服务贴近了最广大的农村群众,更用实践证明:医疗事业的价值,始终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相连,唯有贴近群众、惠及民生,才能真正彰显其温度与力量。
进入新时代,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红医精神在这一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等工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贡献力量。在健康扶贫工作中,许多医务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健康体检和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帮助他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当前,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医学教育面临着“技术化”“功利化”的挑战:部分医学生重技术学习、轻人文素养,重职业发展、轻奉献精神。而红医精神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与“医者仁心”价值理念的契合,恰好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纠正偏差的精神指引。所以,将红医精神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和医者仁心价值理念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人民立场”,可强化医学生的“仁心素养”,才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温度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二) 红医精神以救死扶伤为道德遵循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相融合的成果
红医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其内核与传统医药文化中仁爱、担当、大同等精神高度契合,而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升华,继承了中国传统医药技术智慧,如:中药、针灸、防疫等,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增添了革命理想,成为传统医药文化在革命语境下的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精神坐标。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精诚”,强调医生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4]。他认为,医者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把将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才能有竭尽全力救治的决心。孙思邈将医者的职业追求定位于“大医”,将医者的职业境界概括为“精诚”。“红医”将这种“仁爱”和“救死扶伤”从个体医者的道德修养,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信念。无论是红军卫生员冒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还是延安医疗队深入窑洞为老乡治病,本质上都是对“仁爱、救死扶伤”精神的践行,服务对象从个体患者扩展到劳苦大众,体现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与人民立场的融合。
在现代医疗案例中,也有许多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林巧稚一生致力于妇产科事业,她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充满耐心和爱心,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还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她常常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经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的科研成果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体现了现代医者为提升专业技术、攻克医学难题而付出的努力,是医者救死扶伤精神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医者都将尊重生命视为职业的最高准则。在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工作中,其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以及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的救死扶伤精神,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新时代,需要青年医学生扎根在边疆,以青春为笔、以仁心为墨,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救死扶伤的信念,走村入户为牧民送诊、为边疆孩童体检,用听诊器传递温暖,把医疗服务的根系深深扎进边疆大地。
(三) 红医精神以无私奉献的从业初心与医学伦理价值体系相共振的结果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的精神结晶,体现着医学工作者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是红医精神主体内容。从本质上说是具有鲜明革命特质与实践品格的医学伦理价值体系。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灵魂,以红色医疗实践为土壤,构建了“为何从医、为谁行医、如何行医”的核心伦理准则,既超越了传统医学伦理的局限性,又区别于西方医学伦理的抽象性,成为中国特色医学伦理的源头活水。
“红医”这个称谓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实践。自1931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开始,毛泽东同志为其确立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红色医生”的称谓也从此提出。后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医院服务对象不只为红军,而是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同志,医疗实践的目标也与服务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解放劳苦大众的政治目标紧密结合。井冈山时期,红军总医院里军长与士兵吃同灶、住同屋、用同药[5]。这种平等享有医疗就诊的权力的医学伦理,真正做到了不搞特殊化,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医疗领域的伦理表达。
红医精神的医学伦理价值体系,跟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专业素质能力不断得到淬炼。可以说,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遗产,更为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建设提供了核心资源:它所强调的群众路线,与今天“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宗旨一脉相承;它所倡导的平等医疗,为破解当代医疗资源分配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它所践行的奉献精神,为重塑医患信任、抵制医疗商业化提供了价值坐标。
医者的无私奉献,从不被“地域疆界”所束缚,而是能突破国家、种族、文化的限制,展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维度。这种超越性,让医者的奉献从“守护一方百姓”升华为“服务全人类健康”,成为打破隔阂、传递善意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6],学习他不辞万里来华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白求恩同志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将一生奉献给人类解放与医疗卫生事业,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情怀,既源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感召,更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深度契合。这也正是对当前医生中部分群体存在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的有利反驳,也是对付社会浮躁的“清醒剂”。将红医精神的无私奉献融入职业精神培育,让医学生未来坚守好平凡岗位,热忱的服务患者,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价值维度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期。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不仅促进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明确自身使命,塑造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一) 有利于帮助医学生筑牢信念之基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医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良价值观影响的和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思想易出现滑坡;加之专业学习压力较大,临床医患关系紧张,一些医学生出现了消极的学习态度。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7],医学生只有始终拥有坚定的信仰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保证思想不会滑坡、行动不会落后。
历经血与火的革命洗礼,形成了以政治坚定、救死扶伤、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技术优良为基本内涵的红医精神,其核心实质在于“红”,因其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医护人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对中国共产党的忠心和对人民的热爱,鲜明地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回顾在艰难困苦革命环境下,“红医”们在人力、财力、物力均处于极度短缺的窘迫境地,仍毫无惧色,将生死置之度外,怀揣着对党的赤诚忠心和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充满硝烟的革命斗争浪潮之中。长征途中,红医傅连暲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坚持红军到哪里,医院就到哪里,用医术践行对革命的忠诚。
红医精神让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初心和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有了精准的画像,让今天的医务工作者有了抵御功利化侵蚀的思想武器,为抵御职业倦怠提供了精神支撑,使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人生目标的确定有了现实依据。新时代,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培育,让红医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灯塔,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既有利于医学生牢记医学生誓言,践行医学宗旨,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随时等待党和国家的号召,又指引着中国医学事业生生不息向前、向善发展。
(二) 有利于医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任务
医疗是为谁服务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8]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直接决定了红医精神的核心——医疗为人民。无论是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在强国建设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医”们都始终坚持恪守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在守护人民健康的战场上续写着新时代篇章。
“对伤病员一定要照顾周到,不然就会影响战斗情绪。”[9]红军卫生员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用担架托起了革命胜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0]。顷刻间,“红色医生”变身为“赤脚医生”,走到老百姓们身边,竭尽全力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声令下,新时代的“白衣战士”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了红医精神,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红医精神使“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使命在不同时代有了精准画像。毫无疑问,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能够激发医学生对自身使命的思考,引导医学生学习前辈舍生忘死、一心为民的精神,有利于教育引导医学生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成为人民健康的忠实守护者。
(三) 有利于淬炼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1],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12]。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某福利,不仅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然的选择和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种珍贵的品质,在中国“红色医生”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和印证,更是红医精神的重要内涵。
红二军卫生部长侯政在长征过草地时,将自己的为数不多的口粮让给伤员,自己只吃野菜充饥。最终,他带领红军医务人员救治了2000多名伤病员。新中国成立初期,“马背医生”李贡骑着马穿越雪山峡谷,用30年时间走遍青海玉树10万平方公里土地,用藏汉双语编写医疗手册,在高原雪山上书写着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无数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充分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并铸就了独特的红医精神。
当今医疗领域的多重挑战和高强度工作,让医生产生职业价值危机和工作倦怠情绪,选择职业奉献也面临矛盾与价值冲突。这使得新时代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代代红医榜样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矢志奉献的高尚品格,指引着新时代的医学生主动扎根基层,热忱奉献报效祖国,也为做好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奋斗终身增添了决心和勇气。
(四) 有利于激发医学生钻研创新的热情
红医精神是什么?朱德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13]如果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很难保障军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在红军卫生学校作报告时提出:“要把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作为医德规范的重要内容[14]”。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红色医生”们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标准、严要求,还要有追求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红医”们面对医疗物资严重匮乏的局面,充分利用仅有的资源,创新医疗方法尽可能的为伤病员救治,创造了诸多医疗奇迹。白求恩创造了“移动的手术台”,在战争前线20公里内开展紧急手术,使伤员死亡率降低了40%;傅连暲用“土法”制作消毒器具,将伤口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打破了“重伤必亡”的常规认知。“红医”们还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积极向群众学习,挖掘民间草药,用金银花、鱼腥草治疗伤口感染等。这不仅提高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了伤病员的存活率和康复质量,也增强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视专业技术、不断钻研进步的精神,正是红医精神的重要内容。
因此,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能够启示当下医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掌握过硬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激励着广大医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教基础上,推陈出新,重视科研创新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的需求,有效引领医学生将人生“小梦想”与时代“大使命”紧密结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4.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实践维度
当前,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仍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在让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崇高医学职业精神的向往方面做的还不够。因此,探究将红医精神巧妙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一) 以“红”的鲜明底色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高度
爱国是所有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也是最亮丽的青春底色。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只有把“红”的政治基因注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人才。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红医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医学生现实情况采用合情、合理、有效的办法,将红色基因植入医学生成长、成才的根骨中。
首先医学院校应当巧妙的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将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当中,引导学生知晓红医精神的历史渊源、领悟其内涵和价值所在。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发展中和当今社会中的红医典范,最好是身边人的模范事例,让身边人讲述身边故事;还可以利用国内较为著名红医遗址遗迹、本省份红医历史纪念馆、以及红医历史文物、本院校的校史馆以等实践教育基地,讲述“红色医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把不同地区展现出的光辉事迹,成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生动教材。从而使学生对为国家存亡而牺牲的“红医”产生敬仰,厚植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要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学生演绎情景剧、话剧、辩论探讨、采访等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心灵共鸣,点燃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花,培养他们心怀人民、关心国家未来的深厚情怀。还可以通过构建艺术课堂,联合宣传和文艺领域专家,将红医的故事编排为青年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用舞台表演呈现出来,让医学生能够在跨越时空的情境中共情,感受红医精神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以此勉励自己为了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刻苦学习,有朝一日奉献自己力量。
(二) 以“医”的大爱无疆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温度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医”以守护军民生命安全为使命,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和群众。今天,在面对“非典”、“新冠”和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有着红医血脉的新时代“红医人”闻令而动,背负使命逆行而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人民至上的职业精神内涵和实质。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5]这就需要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融入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在理论学习层面增加医学生的医德、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知识等内容,不断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情感,外化为实行人道主义的医学行为。在实践层面,围绕红医精神构建起一个包括临床病历示教、医院科室实习、医疗志愿服务等多元化的临床实践体系。通过开展这些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患者和切身体验临床具体工作,在为人民服务中体会红医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除此之外,教科部门还可以建立起评价机制,将各类临床实践活动表现作为学生各项选先评优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项目,又在行动中帮助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坚实的职业认同,并将红医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
(三) 以“文化”的厚重底蕴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核与医学“大医精诚”的职业要求高度契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为医学生建立整体医学观提供思想基础;“悬壶济世”的医德传统更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宝贵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同时注重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西方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让文化作为职业精神培育的“精神土壤”。而红医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和发扬红医精神才能使职业精神培育实现自觉建构。
医学院校应当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突出的作用,可以以红医精神为核心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受到红医精神的熏陶和影响。团委、学生处和宣传部门定期举办主题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图片摄影展以及手工制作品评比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展示出红医精神表现形式、具体内涵和现代社会价值所在,使当代医学大学生群体更深入地理解和接纳红医精神;尤其要重视挖掘本医学院校建院史和本院校特色的史料素材,通过梳理院校创办关键人物,攥写为医疗事业献身的人物故事集等,形成生动鲜活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医学专业的认可。最后,各地区的医学院校间要建立起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时互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模式,有助于红医文化资源的共同开发和交流共享。学生们自觉将红医精神内化为优秀品质,外化成自觉行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结语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16]。红医精神向医学生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一心为国为民情怀。新时代,充分认识和利用红医精神所蕴含的价值,通过有形、有效、有感的方式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之中,让红医精神成为照亮职业生涯的不灭灯塔,不断地激励着医学生不断追求卓越、奉献社会,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奋斗中砥砺坚强的意志,在工作岗位上拼搏奋战,成为保护祖国和人民的“白衣战士”。
基金项目
论文基金情况: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医学院校中红医精神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CJYX1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