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家认为,万物尽管具体来源各不相同,但从终极根源来说,都来源于道。道生出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因道在万物中有不同的体现,因此,万物的道理、特性、特点、性能、功用及其表现等各不相同。道生出万物之后,还要成就万物的本然之性,维护其合理的生存,也就是达至万物“自我化育、自我成就”的目的及“物各付物,归于现成”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万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包括时间维度的相续相生关系及空间维度的相争相依关系。在自然状态下,生物之间会自发地保持生态平衡。我们人应该辅助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万物和环境、宇宙都内蕴道,因此它们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和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事物都成就了宇宙的宏大。我们人应该协助宇宙以成就其宏大。
Abstract: Taoism believes that although the specific sources of all thing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ultimate source, they all originate from the Tao. After the Tao gives birth to all things, it also lies within them. Due to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Tao in all things, the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all things are different. After the birth of all things, the Tao also achieves the inherent nature of all things, maintains their reasonable survival, that i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elf cultivation and self achievement” of all things and the natural state of “each thing paying its own thing and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ll things are intricate and complex, including the mutually continual, promoti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and the mutually conflicting,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In the natural state, organisms spontaneously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among themselves. We humans should assist nature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Everyth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iverse all contain Tao, so there is a natural consistency and harmony among them. In this sense, everything has achieved the grandeur of the universe. We humans should assist the universe to achieve its grandeur.
1. 引言
中西生态思想都把道家,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主要的思想来源及思想资料,因此,对道家的生态思想多有阐发。中西相关道家生态思想主要是研讨了道家某一方面、几方面,如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知足知止、齐物、物无贵贱等方面的生态思想,或某个人物,如老子、庄子等的生态思想。即使是题为道家生态思想等方面的论著,其探讨内容也主要是限于上述方面,都没能较充分、全面地展开、深入。现在结合实际的相关研究也较多,但也大多谈得较泛。本文把内容、旨趣等差别较大的老庄道家、黄老道家、周易等,作为一个整体,从较整体、较宏观的层面,探讨道家的生态思想。作为基础性研究,本文对其他相关道家思想、道家生态思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 总论
众所周知,要坚持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认为世界万物具有同源性。道家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具体来源各不相同,但从终极的根源来说,都来源于道,都是由道通过具体不同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道生出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这样就使得万物与道之间及万物之间具有交感性、一致性。当然,因为道在各个事物中表现不同,因而各个具体的事物各具特点、各不相同。这方面较典型的表述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39章》)。由此,各个不同的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也会形成、表现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
3. 万物殊理,自我化育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因道在万物中表现、体现各不相同,因此,“万物殊理”(《庄子·则阳》),万物的道理、特性、特点、性能、功用及其表现等各不相同。“梁麗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言殊技也;鸱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庄子·秋水》)栋梁具有可以冲城的作用,但不可以用来堵小洞;骐骥骅骝等好马具有日驰千里的技能,但捉老鼠不如猫和黄鼠狼;猫头鹰的眼睛在晚上具有明察秋毫的性能,但在大白天却看不见丘陵、高山。“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岐;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骈拇》)一般人有五个指头,但有的两个结合在一起,长成四个的并不是骈联;有分枝而长成六个的,也不是多余。天生长的,比如野鹤的脚,并不是多余,切断一节则造成悲哀;天生短的,如野鸭的脚,并不是不足,接上一段则造成痛苦。“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庄子·徐无鬼》)猫头鹰的眼睛有其所适用之处,野鹤的脚有其所适度之处,截短了就会造成悲哀。“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庄子·至乐》)鱼和人,也包括其他的主体,因为特性、习性不一样,所以,好恶、所适宜的环境等也不一样。“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这一段虽然主要思想是要表达相对主义及不可知论,但也说明不同的主体因本性、特性不一样,各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如人、泥鳅、猿猴因为生活习性不一样,对所处地方有不同的感觉:对一方适性的处所,对他方可能无法忍受;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因为饮食习性不同,满足同样的味觉,要吃不同的食物;人、鱼、鸟、麋鹿因为审美标准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有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道生出万物,“万物殊理”。进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周易·系辞上》)“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周易·乾卦》)道生出万物之后,还要成就万物的本然之性,维护其合理的生存,并使它们保持整体的高度和谐。这首先其实是“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文子·自然》),万物内含道而循道自我化育、自我成就。
万物“自我化育、自我成就”表现为“每个事物在其自身之中均有一种保存其自身的状态并完善其自身的冲力。”([1])这种万物“保存其自身的状态并完善其自身的冲力”的表现及结果就是“一个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内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水平。”([2], p.184)对此,许建良有较好、较充分的论证:“万物内在的自能机能,是万物实现本性自足的保证,而万物本性自足的实现和维持,是万物‘常然’的必然前提;万物‘常然’价值的充分实现,又是宇宙‘常然’的基本条件。总之,具体相异的物,必然具有不同的自能机能,这是它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必然保证。”([3])每个事物都能保持健康水平、都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就达至“自我化育、自我成就”的目的,即“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列子·汤问》)
万物通过不断地自我化育、自我成就,就会达至牟宗三所说“物各付物,归于现成”([4])的自然而然的境界。“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庄子·秋水》)蛇纯任自然,不要更改、勉强,扭动身子,不用脚而能行走。“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庄子·秋水》)多足虫虽有很多脚,但行走的时候,不用费心思,那些脚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本能地行动起来。“鸟飞于空,鱼游于渊,非术也。故为鸟为鱼者,亦不自知其能飞能游。苟知之,立心以为之,则必堕必溺。犹人之足驰手捉,耳听目视,当其驰、捉、听、视之际,应机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须思之,而后可施之,则疲矣。”(《慎子·逸文》)鸟飞鱼游,人之足驰手捉、耳听目视,也是不假心思,不假造作,出于自然,出于本能而为之。否则,将会不知所措,疲惫不堪。
4. 万物之间的关系
万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但总体来说,包括时间维度的相续相生关系及空间维度的相争相依关系。
对于万物之间时间维度的相续相生关系,道家先从总体的、一般的方面进行了探讨。“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列子·汤问》)万物之间相续相生的关系,哪儿是开始,哪儿是终结,是不确定的;也许开始的地方就是终结的地方,终结的地方就是开始的地方。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也可以说是:“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寓言》)万物都是不同的种类,以不同形态相传接,开始的地方和终结的地方首尾相接,如同循环一样,不知道端倪在什么地方,这叫做“天钧”。《庄子·至乐》通过举较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认为,万物之间相续相生,但万物又都从自然造化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造化中去。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为干馀骨。干馀骨之沫为斯弭,斯弭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物类之中藏有既来源于自然造化,又体现自然造化的极微妙的变化因素。这种变化因素根据不同条件而分别长成细如断丝的㡭草、青苔、车前草。车前草、乌足草(根变化成蛴螬虫,叶变化成蝴蝶)、蝴蝶、虫(鸲掇虫)、鸟(乾馀骨)、斯弥虫、食醯虫、颐辂虫根据不同情况及条件相续相生。黄軦虫、蚊子分别从九猷虫、腐烂的黄守瓜虫中生出。羊奚草和久不生笋的老竹相结合。老竹、青宁虫、豹子、马、人相续相生。人最后又回归于自然造化之中。虽然这儿所说的具体不同物类之间相续相生的关系并不符合我们现在的科学,但其中的道理及藉此所表达的万物源于自然造化,最终又回归于自然造化的思想,对我们还是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其次,道家论述了同一种群、同一物种的生物之间相续相生的情况。达尔文说:“(因为)同群的一切物种无论延续到多久,都是其他物种的变异了的后代,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5])道家毕竟是古代的思想,没有现代的生物学、生态学等理念,不能从这么科学、宏阔的视野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但通过经验、直观等,道家也有类似的思想。“彼生生本。在彼生者,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有父有母,彼生生矣。”(《关尹子·符》)万物的生源,源远流长,永远生生不息地生存、发展,在生长中生长。具体地说,万物之所以能够出生、成长,一方面是因为授受于父的精气,气也即是水;另一方面是因为授受于母的血气,血也即是火。有父有母,二者结合,才能够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这里的父母既可以指人类之父母,更是指具体生出万物的阴阳或雌雄之生物。“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几万禽,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关尹子·符》)这里直接意思虽然是说,没有核,植物不能长出芽,继而生长;没有雌雄结合的卵,不能孵化出禽。但也说明植物、动物只要有健康的核、阴阳、雌雄结合的卵,并具备相应的条件,就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出后代。具体到某一种生物,也是这样,如,“蜣螂转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蠕白者存丸中,俄去壳而蝉。”(《关尹子·符》)蜣螂也只有把精液射入它转动的、里面有雌卵的丸中,精液和雌卵相结合,才能够生出后代,并以此而代代相续、生生不息。
道家也有丰富的关于万物之间空间维度相争相依关系的思想。一方面,万物为了生存、发展,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天地已定,蚑蛲毕争。”(《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天地的格局已确定,并生出了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特别是动物之间,会因为生存领地、食物等而竞争。也即是,“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列子·说符》)天地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只是种类不同。这些不同的种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根据体力大小、智力不同而相互制约,弱肉强食罢了。这就像王充所说:“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6])天地间的万物要相互利用就不得不相互伤害。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是:“故羽虫盛者,毛虫不育;毛虫盛者,鳞虫不育。”(《关尹子·匕》)长羽翼的虫多盛时,长毛的虫多被吃掉而不能很好地繁育;而毛虫多盛时,甲虫多被吃掉而不能很好地繁育。“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关尹子·极》)蜈蚣吃蛇,蛇吃青蛙,而青蛙吃蜈蚣。生物之间就这样相互吞食等而形成食物链、生物链。“均,天下之至理也……均也,其绝也莫绝。”(《列子·汤问》)现代生态学也认为,平衡与均势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状态下,生物之间相互吞食的食物链、生物链会自发地保持生态平衡,并使生物生生不息地繁衍、生长。我们人应该辅助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万物因都内含道而相互之间有感应力,因而万物之间又有相依一体的一面。“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乾卦》)同一类的事物之间、关系天然相近的事物之间有更多的共同性,为了生存等,更需要相互依存而聚聚在一起,也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橘柚有乡,萑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从翔。”(《文子·上德》)同类的植物聚集在一起,在同一个环境中生存;同一类的兽类在一起游玩嬉戏;同一类的鸟类在一起比翼翱翔。“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庄子·齐物论》)猵狙和雌猿做配偶,麋和鹿相交合,泥鳅和鱼相交游。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如雀鸽鸠之化,无昔无今。”(《关尹子·釜》)鸟雀鸽雁斑鸠之间的情意交合,自然之至,没有古今之别。这就像杜维明所说:“‘感应’的功能体现了大自然乃和谐的一体。”([7])因此,“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世界上的事物尽管千千万万,各不相同,但因它们之间具有感应力,条理是一致的,可以成为和谐的整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从事物相同的方面来看,天地、万物就像“一指”“一马”一样,是一体的。而“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
5. 万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前面说过,万物从根源上来说,来源于道,来源于自然造化,且最终复归于道,复归于自然造化。但从最直接的来源及归宿来看,“物生于土,终变于土。”(《关尹子·鉴》)万物从土地中产生,来源于土地;最终变为土地,复归于土地;且以土地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彖曰:百谷草木丽乎土。”(《周易·离卦》)万物都是附丽于土上。由此万物和土地之间形成一定的生态关系、生态伦理关系,也就是土地伦理:“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的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2], p. 193)“夫果之有核,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后相生不穷。三者不具,如大旱、大潦、大块,皆不足以生物。”(《关尹子·符》)“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8])因此,植物、动物,包括人类,要是没有比较好的、适宜的以土地为主体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就不能比较好地生存,甚至没法生存。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人类因为无知、资本掠夺的本性等原因,对生态环境、土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如果任其下去,会导致一些相关动物、植物,甚至人类,没法在地球上生存了。因此,“土地美学与土地伦理是用以建构保育哲学的两根重要支柱。”([9])为了使地球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便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我们需要学习、践行土地美学与土地伦理。
地球上的动植物等尽管都以土地、地球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但各种不同的事物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性,以土地上的一定范围、某些要素,作为自己实际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且要安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形殊性异,各有所安。”(《文子·自然》)万物形态、秉性各不相同,但都能够顺此而有所安之处。即是,“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列子·汤问》)虽然事物的形体气质都不相同,但各自的性情对于各自的生长环境都是相均衡的,不能相互更换。否则,像《庄子·养生主》所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水泽里的野鸡适合于大自然的生活环境,如果被养在笼子里,就无所适从,甚至最终没法生存。
和上述类似的表述是,“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列子·天瑞》)每个事物无论大小,根据自己的特性,都有各自存在的确定的空间、位置,且不能越出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就像“鱼不可脱于渊。”(《老子·第36章》)鱼不能离开自己生存的深渊。否则,“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庄子·庚桑楚》)即使是口能吞车的巨兽,如果独自离开山林,也不免于网罗的祸患;即使是口能吞船的大鱼,如果流出江河而失水,也会被蝼蚁所困扰。
“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庄子·庚桑楚》)这也说明,不同的生物,特别是动物,所需要的生存空间、生态容量,是不一样的。而且,“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庄子·庚桑楚》)生存空间、生态容量越大,越符合生物的天性,生物越适意、喜欢,对它们的生存、发展越有利。“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关尹子·匕》)这还可能使生物和环境之间形成某种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审美关系、审美体验。从这个意义来说,环境、宇宙中的每种存在都成就环境、宇宙的宏大。我们人应该协助宇宙以成就其宏大。
基金项目
北京市重点建设马院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项目(MY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