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需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内核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红色文化作为兼具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的重要资源,其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途径,更是带动乡村经济增收、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学界关于红色文化与文旅融合的研究已形成多元视角,田轶、陈婕(2018)指出,红色文化通过有形的实物载体传递无形的红色基因,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到日常生活化的转化,而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与新方式,这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作为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记忆,当地衍生的红色版画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地域民俗特色与革命精神深度融合,既是红色文化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既有研究中,南昌广播电视台课题组(2025)通过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正向赋能效应,且通过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中介作用实现多维影响,但这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民族地区因资源开发强度与传播能力不足,尚未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综合价值[2]。这一结论与黔西南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高度契合,当地红色版画虽具备文化独特性,但未能有效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
然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黔西南州红色版画的网络传播仍面临渠道协同不足、内容同质化、受众认知度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红色旅游推广、乡村振兴赋能中的作用。所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 黔西南州红色版画网络传播现状分析
2.1. 传统平台为主导,新媒体协同不足
黔西南州红色版画的网络传播渠道,看起来覆盖了政府官网、旅游网站、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多个方面,但在实际运转中,传统网络平台仍占据着主导位置。像黔西南州文明网、金州在线这些政府官网,发布的内容以红色版画的资讯动态和作品展示为主,大多是简短的信息罗列,很少有深入的解读。旅游网站则常把红色版画和当地旅游线路绑在一起,希望能让文化资源和旅游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能形成深度的互动。
2025年4月至5月期间,笔者针对黔西南州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参观红色版画创作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地点。调研过程中,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与随机访问法: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居民深度互动,直观了解红色版画的创作、传承、保护及旅游开发情况;另一方面以随机访问形式发放调查问卷,聚焦“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网络传播”这一核心主题收集数据。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特征和相关性,对访谈记录和实地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关键信息,如表1所示。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50份,经筛选整理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达88.7%。,问卷内容共包含9个题目,涵盖以下维度:1. 认知与传播渠道维度;2. 态度与互动意愿维度;3. 行为意向与内容需求维度
基于对有效问卷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黔西南州当地居民对“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整体处于浅层阶段,尚未形成对二者关联机制、实际价值及长远影响的深度理解,这一认知现状也为后续相关传播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方向参考。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本应是红色版画传播的重要助力。从问卷结果来看,69.8%的受访者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了解相关信息的,这个比例比通过旅游资讯网站和在线旅游平台了解的要高出许多。可实际情况是,新媒体和传统平台之间并没能好好配合。2025年黔西南州举办的社会科学普及短视频竞赛,要求在B站发布作品,可活动一结束就没了下文,未能形成长期的传播机制。各个平台的内容也是各管各的,甚至有的短视频内容和官方网站上的深度解读对不上号,传播也大多是单向的,几乎没有互动。这种分散化运营导致传播力量难以凝聚,整体效应大打折扣。
当前网络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作品展示、创作过程介绍、历史文化背景解读和旅游景点推荐这些常规领域。它们虽然也能让人们对红色版画的艺术价值有一些了解,但从问卷数据来看,仅有41.9%的受访者认为现有网络宣传内容“非常吸引人,能激发旅游兴趣”,而18.6%的受访者则表示“没特别感觉”,反映出目前宣传内容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内容同质化是一个突出问题。多数平台在主题选取、作品风格呈现及解读角度上高度相似,很容易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对红色版画所具有的独特历史背景,以及其地域民俗与革命精神的融合等方面,挖掘也不够深入。例如,有些版画描绘了当地群众参与革命的场景,里面有很多体现地域特色的元素,比如服饰、建筑等,但很少有平台会去深入分析这些元素背后的意义,这就导致红色版画的独特文化价值难以彰显,长期传播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关注度随之下降[3]。
内容呈现形式也较为单一。目前仍以图文、普通视频为主,缺乏创新。51.2%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展示创作过程及作品”最具吸引力,23.3%偏好“线上虚拟展览”,18.6%期待“互动式小游戏融入红色版画元素”,但在当前传播中,这些受青睐的形式应用较少,尤其是VR、AR等能增强用户体验感的技术尚未普及,导致内容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自然也就无法有效激发用户的关注与参与热情。
Table 1. Questionnair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ed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表1.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网络传播调查
内容 |
类别 |
占比 |
了解渠道 |
社交媒体平台 |
69.8% |
旅游资讯网站 |
14.0% |
在线旅游平台 |
4.7% |
其他 |
11.6% |
兴趣程度 |
非常吸引 |
41.9% |
比较吸引 |
34.9% |
一般 |
18.6% |
没有兴趣 |
4.7% |
网络形式 |
短视频 |
51.2% |
线上虚拟 |
23.3% |
网络直播 |
7.0% |
互动小游戏 |
18.6% |
2.2. 认知度偏低,对红色旅游带动有限
从传播效果来看,黔西南州红色版画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公众对它的了解程度普遍不深,仅有27.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还参与过相关活动”,44.2%的人“听说过,但具体内容说不清楚”,另有27.9%的人“完全没听过这个名字”。这种状况的形成,表层原因是传播范围偏窄。官方平台虽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推广多集中在本地受众圈子,没能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深层原因则和信息传播的规律有关。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理论就指出,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信息,更愿意关注能带来愉悦感的内容[4]。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里,红色版画因承载着严肃的历史记忆,不像娱乐内容那样容易吸引大众主动搜索。再加上算法推荐更偏爱轻松化内容,相关信息很难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大多时候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知道的人自然多不起来。
在带动红色旅游方面,目前的效果还不明显。虽有44.2%的受访者表示“有考虑但未决定”前往当地红色旅游,20.9%“已经去过”,但明确表示“正在计划前往”的比例仅为9.3%。这表明网络传播尚未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实际出行意愿。同时,网络传播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也有待加强。尽管44.2%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内容对了解乡村振兴成果“帮助很大”,48.8%认为“有一定帮助”,但仍有7%的人认为“帮助不大”或“完全没有帮助”,说明传播内容中对红色版画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等实际成效的呈现仍不够充分,没能把文化传播真正转化为促进乡村旅游和振兴的动力。
3. 黔西南州红色版画网络传播的优化策略
3.1. 深掘文化内涵,创新内容呈现形式
当前网络传播中,要把深度挖掘红色版画深厚的文化内核放在首位,系统地梳理红色版画的历史脉络、创作背景及艺术表现技巧,在此基础上打造系列化叙事产品,避免内容同质化、表达浅显化等问题,通过制作微纪录片,以革命岁月为题材,还原版画与革命历程的关联。同时紧跟时代潮流,运用VR/AR新兴技术,构建线上虚拟展馆,让用户沉浸式感受版画的历史演变与创作过程,营造良好的互动体验氛围,激发用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5]。
3.2. 构建融媒体矩阵,提升传播实效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传播渠道存在不集中、协同性不足,信息不流畅等缺点,相关人员应整合政府官网、旅游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资源,构建以“黔西南红色版画”为核心标识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实现各平台信息同步更新与跨平台互动;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起“红色版画创作挑战赛”,引导用户参与内容共创;在微信、微博设置#红色版画乡村振兴#话题,结合热点开展话题营销,拓展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3.3. 促进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红色版画与旅游业、教育实践、文创产品设计等领域深度结合,走“文化 + 产业”联动发展道路,比如,开发“红色版画研学旅行”,让红色故事通过版画更鲜活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设计红色版画主题文创产品,像明信片、帆布包及数字藏品等,线上线下同时推销,增加居民收入;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合作,打造“版画主题村落”,让版画元素融进老房子改造,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既充分利用了红色版画的价值与资源,又实现了产业升级。
3.4. 借力热门IP与跨界合作,扩大社会影响
黔西南州红色版画可借鉴当下流行的“IP联动”模式,与影视、游戏、综艺等热门媒介合作,提升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认知度。与主流视频平台拍摄“红色版画之旅”的纪实综艺;与游戏公司合作,在热门游戏里加进红色版画的元素,或者设置相关的剧情任务;邀请文化名人、艺术家来当推广大使,通过开直播、拍短视频等方式讲述版画,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网络传播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黔西南州红色版画的传播发展,离不开内容创新、渠道整合、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等措施,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转化与价值挖掘。
4. 总结
黔西南州红色版画是当地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精神纽带”,更是镌刻着地域革命记忆与民俗特色的文化瑰宝。新时代背景下,要依托文旅融合发展浪潮,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VR/AR等多媒体网络平台,不断挖掘红色版画中革命精神与乡村发展的内在关联,赋予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内涵。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需聚焦当前传播中存在的渠道协同不足、内容同质化、受众认知度低等问题,构建具有黔西南地域特色的红色版画网络传播体系——通过深掘版画背后的革命故事与乡村民俗,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整合政府、艺术家、村民等多元主体,形成传播合力;推动红色版画与研学旅游、文创产业、乡村建设联动,重塑其在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中的新价值。以此来寻求红色版画网络传播的创新路径,扩大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辐射范围,让红色版画不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更成为吸引游客、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的引擎,最终让红色版画所承载的精神与价值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增强大众对黔西南州红色文化及乡村振兴成果的社会认同度,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向共赢。
基金项目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网络传播策略研究——以黔西南州的红色版画为例”(2024CXXL1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