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研究——以“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为例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Exhibition Texts—A Case Study of “Light of Wisdo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xhibition
DOI: 10.12677/ml.2025.1311114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梦茹, 周开林*: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关键词: 中医药展览文本文本翻译TCM Exhibition Text Text Translation
摘要: 中医药展览是了解中医药文化遗产及宝藏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文本英译则决定了展览是否能够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本文以国家博物馆“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英译本为例,列出其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译文缺失、译文不准确、多译等情况,并尝试提出翻译策略及原则:弹性增减、以读者为中心;以期为中医药博物馆及展览的语言景观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 TCM exhibition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know about TCM cultural heritage and treasur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determines whether these exhibitions can affect the effect of broadcasting, educating,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Light of Wisdo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xhibition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faults or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t, such as insufficient translation, inaccurate translation and excessive translation, 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such as flexible handl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aking readers as the center. Hopefully,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TCM museum or exhibition text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文章引用:李梦茹, 周开林. 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研究——以“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11-1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0

1. 引言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传统医药的宝贵资源,也见证了历史上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丰富,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医学物质文化遗存资料的发现和研究逐渐深入[1]。与此同时,近年来兴起博物馆热潮,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逛展览的形式学习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因此博物馆文本英译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根据现有文献,对博物馆及展览文本翻译方面的研究尚非常欠缺[3],有待补充。

2. 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Light of Wisdo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xhibition)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中医药主题展,于2023年1月18日至7月23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后在两个博物馆官方网站主页常设实景云展览。

本文基于该展览文本英译本,总结中医药展览英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丰富博物馆及展览文本英译研究,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语言景观建设,并为后续中医药博物馆及展览文本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3. 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探讨展览文本翻译的整体现状,主要包括陈展文本、概述性简介等文字。通过对该展览的中英文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发现其英译存在漏译、翻译不准确、多译等问题。

3.1. 译文缺失

该展览英译本除前言、结语和五个单元——“文明之钥”、“摄生之道”、“灵兰秘典”、“器药撷英”、“传承创新”——下一、二级标题及简介、展品名称的翻译外,对于单元标题下三级简介文字、相关展品介绍等文字均缺乏对应的英译本。因此,展厅内虽以多个数字影像、互动项目、器具藏品等多模态形式力求充分展现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体系[4],但是诸多有趣的互动内容和与展品关系密切的文本因缺乏英文介绍,大大降低了外国观众的参观游览体验,相关展品及背后的中医知识理念和文化渊源也可能随之被忽略,没有真正起到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的效果。

如第一单元第一节“岐黄之道”的第一部分“形与神俱”(见图1)援引了《黄帝内经·灵枢》关于十二经水、天年的相关内容,解释了中医对人体的重要认识,并辅以图片讲述人在不同生命过程中所呈现的生理特征,图形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兼有,但是这些内容都没有对应的英文介绍,外国游客只能转而放弃这部分内容。

Figure 1. “The inseparability of the body and spirit”

1. “形与神俱”

3.2. 译文不准确

展览英译本中有多处翻译不准确之处,或选词有待商榷、或对原文理解不准确、或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部分译例及分析见表1

Table 1. Examples and analysis of inappropriate translation of TCM exhibition

1. 中医药展览英译中翻译不准确例子及分析

原文

译文

分析

甲骨医案

oracle bone medical record

此译文没有遵循英语的形合特点,语言松散,建议加上连字符,以oracle-bone-inscripted作定语修饰“医案”,即“刻在甲骨文上的”医案,意思更 明晰。

根据不同的治疗对象、部位、方法等进行分科

treatment objects, areas, and methods

这里treatment areas容易使人联想到医院方位上的“治疗区(域)”而非人体部位,建议替换为sites更准确,指发病的、需要治疗的身体部位。

诸药以草为

All medicinals are based on herbs.

这里“本”意指根本,而非译文中“基于”;况且中药还包括动物药、矿物药,based on不甚准确;此句可译作:Herbs are fundamental to all medicinals. (草药是诸药的根本。)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CM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传承”“创新”“发展”三者应为并列关系,而非“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建议改为:promoting the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

supplemented by several digital images and interactive projects

此处选用several一词将原文中数量“多个”降至“几个”,不符合原意,可选用multiple、many 等词。

3.3. 多译

博物馆及展览文本一般语言简洁、避免冗长,文本的作用是辅助观众对藏品的理解,不宜喧宾夺主;英译时同样应力求简洁,避免不必要的多译或增译。

例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文:Those who knew the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 in ancient times always kept in their behavior in daily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They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 and kep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art of prophec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They were able to modulate their daily life in harmony with the way of recuperating the essence and vital energy, thus they could master and practice the way of preserving good health. Their behaviors in daily life were all kept in regular patterns, such as their food and drinks being of fixed quantity. Their daily activities were all in regular times,they never overworked. In this way,they could maintain both in the body and in the spirit, and were able to live to the old age of more than 100 years.

本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文体是文言文,即使是国内观众或许也仅能掌握其基本文意;此处英译目的并非期望仅通过这一段文字就让外国观众看懂中医、看懂《内经》,而是通过引用使观众对于古人养生之法、顺应自然阴阳法则产生基本的印象和了解。但对应的英译本单从篇幅上看是原文的数倍,下划线句子在原语中找不到对应内容,系译者自己采用增译、补译等方式,对原文意思进行补充与解释以期帮助外国观众理解,但是最终效果或过犹不及,观众并不一定花长时间仔细体会这一大段译文,即便读完也很难就此充分理解原文内涵。

例2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病”“证”灵活变通,“分料而治”的升华,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译文: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wer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different “diseases” and “syndromes”, and the sublim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wa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This is an important le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此译文同样有重复翻译之嫌。下划线两部分含义基本相同,外国观众读来自然产生疑惑——“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要说两遍”?原语“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只需译作“was an important le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即可。

4. 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研究

考虑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博物馆文本翻译与文化自然是密不可分的[2]。展览作为博物馆对外输出的最重要产品,肩负着展现本国、本民族、本地区形象,传播相关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5]。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可能涉及中国经典哲学、中医经典、理念、典故等,文化内涵丰富;如何在有限的语段与词汇翻译中有效传达博物馆展陈的核心思想,仍是当前博物馆翻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6]。为充分、系统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树立、弘扬中医药文化,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中医药展览文本翻译策略或原则,以供借鉴。

4.1. 弹性增减

1) 对于原语中出现的涉及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且具有深厚内涵的部分,有时若不通过增译补足相关解释或文化背景,译文将沦为无效传递。如“上古之人,其知者”,中文语境下的“道”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玄之又玄”。对于没有相应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来说,如果仅译作“those who knew the way in ancient times”可能略显突兀,让人费解,“the way”所指究竟为何?通过增译为“the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见例1),意思直白明确,补足观众的认知和信息缺口。此外,对于弘扬中医药积极、正面形象内容的术语也可以适当增译,如“橘井泉香”不宜只译“橘”、“井”——“The legend of orange and well”,而要补足其以橘井济世的故事和仁心济世的精神,可补译“that is, boiling orange leaves with well water in relieving the people from pestilence”。

博物馆翻译与传统意义上针对某一固定文本的翻译活动相比,是一种超越了单一原本而兼具翻译特征和写作特征的“译写”(trans-writing)行为,是一种“有限的创作”[7];异语解说词和同语言解说词之间变成了差异化译写的关系[6]。这意味着,博物馆或展览文本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译本与原文本出现包括篇幅、内容详略度在内的可视性差异。

2) 中医药展览文本中不乏中医文化理论、经典、术语等内涵丰富的词汇内容,在不影响观众理解的情况下,可适当对原语内容进行减译“瘦身”,保持英译本文字简洁的效果。如文中出现几次中医别称诸如“岐黄”、“杏林”等,译文对“岐黄名家”的“岐黄”以及“杏林典籍”的“杏林”选择不译,只取其意译作TCM scholars、TCM classics。如果用拼音来译,读者不明所以;但如果花大量篇幅去补足“中医”与“岐黄”、“杏林”之间的渊源,又显累赘。鉴于这里侧重点在“名家”和“典籍”,可省去对其文化内涵的冗余解释。同样的还有“灵兰之室”,原文中将“灵兰”解释为“灵兰即灵台兰室,传说为黄帝藏书之所”,译文译作“the place where the Yellow Emperor hid his books”,而不必逐一解释何为“灵台”、“兰室”,反而使观众产生额外疑惑。

4.2. 以读者为中心

博物馆及展览文本的语言风格通常较为冗长,内容繁多、信息密度高;在英译时,应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游览和观展的需求与习惯,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的多译、补译。有学者提出,在翻译中国博物馆概况时,译者应该将目标读者放在中心位置,充分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和习惯。若英译文的文本惯例是英语国家读者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更可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并促进说服力[8]。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站在目标受众的立场,思考什么内容是读者最想了解的,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可以简化甚至删去不译[8]。如“结语”部分对于当代中医药在教学科研领域的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扶持政策文件等内容可适当简化翻译;而对于彰显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外国观众可能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图1中所示人体从幼年到老年每10年的身体变化特征,应该辅以英文翻译,真正帮助国际游客在参观展览过程中看得懂、乐于看、有收获[5]

5. 总结

中医药博物馆及展览是中医药文化前世今生的生动呈现,提高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质量和水平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宝藏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决定了游客的观展体验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认知效果,还影响着城市语言景观水平和我国博物馆的国际化形象。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中医药主题展览文本英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恰当之处,提出弹性增减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促成博物馆及展览文本英译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以期为今后的中医药博物馆文本及展览文本英译提供借鉴,以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展览文本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普及性,同时为专业观众提供补充性的专业、深度信息。未来中医药展览文本英译可着重探讨如何实现中医药相关术语及文化的有效跨语际传播,兼顾文化的地方性、独特性与受众理解需求,加强跨学科协作,结合语言学、跨文化传播等学科切实提升博物馆译文的专业性与可读性,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医药文化。

基金项目

2025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认知识解视角下中医药博物馆文本翻译和国际传播”(编号:2025-JYB-PY-013);202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医舌诊术语英译与多模态教学应用研究”(编号:2025-JYB-PY-01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薛含丽. 北京地区馆藏中医药器具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6-7.
[2] 豆红丽. 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初探[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0(2): 165-168.
[3] 豆红丽. 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09.
[4] 中国国家博物馆.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EB/OL].
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2301zhhzg/, 2025-08-09.
[5] 牛泽坤, 陈一祎. 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博物馆展厅说明牌翻译国际传播研究[J]. 博物馆管理, 2023(2): 89-95.
[6] 陈谱仰, 李德俊. 诠释学视角下博物馆展陈文本翻译研究[J/OL].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14.
https://link.cnki.net/urlid/11.2802.h.20250922.1034.002, 2025-09-23.
[7] 余光中. 翻译乃大道[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5.
[8] 刘安洪. 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启示[J]. 外国语文, 2013, 29(6):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