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经济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conomic Texts under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经济类文本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信息传递的核心载体,其准确的翻译已成为推动跨国经济交流的关键环节。因此,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将理论框架与实际应用融合,从词汇、句法及语篇三个层面针对性地探讨经济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成果不仅旨在为提高经济文本翻译质量、推动跨文化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致力于进一步丰富功能对等理论在经济文本翻译领域的应用,并为后续研究拓宽发展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breadth and depth. As the core carrier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economic texts has become a key link in promoting cross-border economic exchang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explores targe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texts from three dimensions: lexical, syntactic, and textual. The research findings not only aim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economic texts and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strive to further enric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text translation and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subsequent studies.
文章引用:赵悦彤. 功能对等理论下经济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23-1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持续加深,作为国际交流中传递经济信息、促进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经济类文本的翻译需求显著上升。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催生了大量新概念、新术语,这都对译者的专业能力构成多方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适配性的经济文本翻译策略体系,以回应持续升级的翻译需求,已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术课题。研究发现,早已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这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该理论注重译文与原文在功能层面的对等性,而非局限于形式上的一致,为翻译实践及相关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它能帮助译者精准把握经济类文本在语义、语用及语篇层面的特征,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语境中精准传递原文经济信息,实现有效沟通。此外,该理论的应用可规范翻译流程及策略选择,提升翻译质量,助力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等领域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顺畅开展。

那么,怎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现经济类文本在功能层面的对等翻译?在处理专业术语、复杂句式和特定表达方式时,具体该用哪些翻译策略?又该如何依据不同经济文本的特点,灵活挑选翻译方法来满足功能对等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需要进一步探寻有效的翻译策略。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翻译研究领域,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经济文本翻译的相关研究已收获丰富成果。从理论根源来看,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他从“动态对等”逐步发展到“功能对等”,这一理论演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范式[1]。谭载喜在《新编奈达论翻译》中把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本土化阐释,把重要概念重新梳理,又把不同理论对接起来,为国内相关研究奠定理论根基[2]

在国内实证研究方面,雷小红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用真实翻译语料构建三维分析框架。针对经济文本术语多义性、长句逻辑嵌套等问题提出适合语境的策略,其方法论有实践指导价值[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虽然没限定经济文本范围,但其提出的“译入语文化适配原则”与“功能优先翻译决策模型”,为经济文本中制度性话语、专业隐喻的转换提供了跨领域启示[4]。郭建中将“动态对等”中的对等总结为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5]

现有研究仍存在可拓展空间。对新兴经济术语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语义变化机制研究还不够;针对金融报告、贸易协定、学术论著等细分文本类型的语篇特征差异研究有局限,没有充分揭示文本功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关系。本研究计划进一步深入功能对等理论在经济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来丰富和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3. 理论概述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框架,本研究聚焦经济类文本的翻译实践。通过系统梳理经济类文本的特质属性,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要义展开分析,进而推导出适用于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以期为经济文本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指引。

3.1. 经济类文本的特点

经济类文本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在词汇方面,首先表现为高度术语化与概念化,经济文本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含义精确,不可随意替换,使用这些术语是为了保证论述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大量使用数据化与量化表达,经济分析强调实证和数据支持,因此文本中常出现数字、比率、指数等量化词汇;频繁使用抽象名词与动名词,文本善于将具体的经济活动抽象为概念,常用“-tion”、“-ment”、“-ity”等后缀的名词,这使得表达更概括、更正式;措辞客观严谨,避免感情色彩,为保持客观中立,文本倾向于使用中性词汇,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或文学色彩的词语。在句法方面,长句和复杂句较常见,句子结构严谨复杂,常使用包含多个从句的长句;多使用被动语态,更符合经济文本客观性的要求,虽然有助于客观准确描述经济现象、传达经济信息,但也造成了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在语篇方面,经济类文本逻辑性强,各部分紧密相连;重衔接与连贯,靠各种逻辑关系词和连接词让整个文本成为有机整体,比如表示因果的“因此”、“由此可见”;表示转折的“然而”、“尽管如此”;表示并列或递进的“此外”、“不仅如此”等。这使得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因此,此类文本信息密集,大量关键经济数据、事实和观点包含其中,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并完整传达。

3.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目的是打破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为翻译研究给出新角度。该理论强调翻译应达到源语与目标语间的“功能对等”,即确保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趋同,而非生硬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因此奈达提出,译者需满足四项基本要求:译文必须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语言顺畅标准,并能引发读者的相似反应。即在信息对等层面,需保证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表达功能应与原文一致确保信息无误;文体功能对等要求译文契合原文的文体风格及语域,需准确呈现经济类文本特点以符合目标读者预期;语言功能对等层面,要求准确传递原文的核心事实与命题意义,确保信息无误;交际功能对等注重译文在交际目的与效果上和原文一致,按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实现与原文相近的交际作用。该理论为经济文本翻译策略探索提供支撑,引导译者找到兼顾原文特色与目标受众需求的翻译路径。

4. 功能对等理论在经济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4.1. 词汇层面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译文应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反应。在经济文本翻译中,该理论对术语规范与词义准确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

4.1.1. 术语翻译

利用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经济文本术语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的转换,而要充分考虑术语在特定经济语境中的内涵以及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即要有术语透明性,让读者能从译名中轻松地辨认出源词,并能轻松地回译[6]

例1原文:Securities dealers

译文:证券交易商

例2原文:Subprime Mortgage

译文:次级房贷

例3原文:Retained earnings

译文:留存利润

上面是经济领域中常见的三个专业术语,已经有了规范译法,但对于不了解经济领域、不知道这些词的译者来说,很有可能分别误译为“证券处理者”、“次级抵押贷款”、“保留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固定的表达方式和特定的含义都存在于经贸英语中的专业术语中。因此,译者在翻译经贸术语时应在深入了解经贸领域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坚持遵循专业和准确原则,避免出现术语使用不专业[7]。同时,译者可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适当解释和调整,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术语表达的经济概念。

4.1.2. 词义选择

例4原文:The company’s strong liquidity position enables it to meet short-term obligations with ease.

译文: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使其能够轻松地满足短期义务。

例5原文:The FED maintained an accommodative stance.

译文: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立场。

例6原文:The company’s shares have experienced a sharp gain recently.

译文:该公司股票最近大幅上涨。

例4里,若按字面直译成“流动性地位”,在中文语境中显得生硬,难以准确传达原文中公司资金周转能力强的经济概念。依据功能对等理论原则,将“liquidity”译为“资金流动性”,更契合中文经济文本表达,让读者能直观理解企业资金周转能力,达成语义与功能对等。删掉“地位”一词还可避免冗余,符合中文读者阅读预期。

例5中,若将“accommodative”译为“便利性”,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出现将其误判为服务设施改进等情况,而译为“宽松政策”,就可直接理解其在央行术语中专指货币供应扩张的内涵。

例6中,“gain”在经济领域通常与“收益、增加、上涨”等有关。但在股票语境中,更强调价格的上升。将“sharp gain”译为“大幅上涨”,符合股票市场中对股票价格变化的专业表达习惯,与原文传达的公司股票良好表现的功能意图相契合。

4.2. 句法层面

经济类文本的句法结构呈现条理性与客观性特征,多采用长难句表达。而汉语注重时间先后和事理顺序,常用自然语序,注重隐性连贯;英语则注重显性衔接、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8]。因此,在翻译经济文本时,应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让译文契合目标语言的表达规范与行文惯例,以提升译文对目标语读者的可理解性,达成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4.2.1. 增词

英译汉时,适当增词能更准确传达原文含义,避免因文化、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增强句子连贯性与逻辑性。

例7原文:The company’s revenue increased by 10% last quarter.

译文:在上个财务季度中,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实现了10%的增长,这一增长幅度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8原文:Interest rates influence investment.

译文:不同的利率水平会从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规模。

例7翻译时将“在上个财务季度中”的表述单独列出,既让句子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补充了背景信息。另外,本句话还增译了“这一增长幅度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评论性表述,让整句话更加完整。

例8直接译成“利率影响投资”太抽象,没说清影响的具体方式。所以翻译时加上“不同的”、“会从多个方面深刻”、“投资决策和投资规模”这些词,详细说明利率影响的多面性以及具体表现,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联系。

4.2.2. 拆分

经济类文本中,英文表达顺序有时与汉语习惯不同。因此,要按照功能对等理论,以内容为优先,舍弃结构上的对等,将英语长句中的一些复杂成分拆掉,翻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短句,适当添加词语,这就是拆分译法的翻译方式[9]

例9原文:The new policy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create more jobs.

译文:这项新政策的实施,将从整体上推动经济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例10原文:The government is implementing measures to control inflation and stabilize the currency.

译文: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稳定货币。

例9在运用拆分译法后,先强调政策实施,再阐述对经济综合影响及就业方面好处,逻辑更顺畅,符合汉语思维。若翻译成“新政策将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会使重点分散,未突出政策对经济的总体益处。

例10翻译时先交代背景,再分别说明政府的行动和具体目标,并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加以连接,这样的语序调整让句子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若直接翻译成“政府正在实施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货币”,就会显得生硬,没办法体现出政府行动的连贯性。

4.2.3. 增译

经济类文本中,长句或者包含多个信息点的句子比较常见。按照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增译的方法,能把复杂的信息清晰地呈现出来,避免译文冗长又晦涩,让读者轻松理解各个信息层次。

例11原文:The rise in commodity prices and the fluctuation in exchange rates have led to increased uncertain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译文:如今,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汇率也在持续波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全球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例12原文:The company’s decision to invest in renewable energy is driven by both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economic benefits.

译文:一方面,出于对环境问题的考虑,公司决定投资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经济利益也是驱动公司做出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

例11直接翻译成“商品价格上涨和汇率波动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让长句变得紧凑,信息挤在一起,读者很难快速抓住重点。而增译时把不同信息点拆开来说,将因素和结果清晰呈现,更便于读者理解。

例12增译后把原因分开讲,层次更清晰,体现了功能对等,能让读者清楚知道公司决策的多方面原因。若直接翻译成“该公司投资可再生能源的决定是由环境问题和经济利益驱动的”,会导致信息堆积,没说清楚两者的关系和作用。

4.3. 语篇层面

经济类文本因其严谨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需准确地识别出相对应的衔接方式,将源语中的逻辑关系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实现语篇上的对等。

例13原文: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economy has been facing numerous challenges.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en on the rise, which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volume. Meanwhile, fluctuations in exchange rates have further complicated the situation.

译文:近年来,全球经济遭遇重重挑战。随着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攀升,国际贸易量也随之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汇率的起伏不定更是给整体局势增添了复杂性。

例14原文:Infl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When prices rise continuously, consumers tend to reduce their spending.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a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To combat inflation, governments usually adopt various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

译文: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问题备受关注。物价持续攀升,消费者往往就会缩减开支。这样一来,经济增长便会受到抑制,速度放缓。为遏制通胀,政府通常会采取多种货币与财政政策手段。

例13中的句子,从上下文衔接来看,将“has been on the rise”意译为“不断攀升”,“has led to”意译为“也随之大幅下滑”,使语篇在上下文衔接上更加流畅自然。从逻辑关联而言,原文是因果、并列等逻辑关系,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后的译文在表述这些逻辑时,通过“随着”、“也”等适当的词汇调整,让读者更易理解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14从上下文连贯角度看,“备受关注”、“攀升”、“往往就会”这类表述,让译文在语意衔接上更贴合汉语表达习惯。就逻辑关联而言,原文存在因果、顺承等逻辑关系,译文通过“这样一来”、“便会受到抑制”等词汇和句式的调整,把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得更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通货膨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框架,对其在经济文本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剖析。研究系统阐述了经济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所具有的独特语言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和归纳了基于功能对等原则的相应翻译处理方法。在词汇层面,研究着重强调专业术语的标准化转换以及特定语境下词义的精准选择;句法层面,则提出可通过增词、结构拆分重组和分译等技巧,增强译文的逻辑清晰度与表达连贯性;语篇层面,研究强调对衔接手段的恰当处理与逻辑结构的重新构建,以达成整体篇章的功能对等。上述研究结论为相关领域的译者提供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翻译路径,不仅能够切实提升经济文本的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经济沟通的有效进行,同时也对拓展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范畴以及规范经济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2. 不足与展望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其在经济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不过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覆盖面上,对于经济领域中的新兴专业术语的翻译探讨尚浅,这些术语在不同上下文和特定情境下的译法选择与策略优化,仍需系统性的深入探究。同时,现有研究对经济文本内部不同体裁(如学术论文、行业报告、政策文件等)的文体特征差异分析不够充分,未能细致区分其语言特点与翻译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对跨文化背景所引发的理解差异考量不足,未能深入剖析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概念的传递。此外,关于译者应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平衡原文风格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现有论述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在多个方向上继续推进。一方面,应进一步细化对经济文本翻译策略的探讨,特别要加强对新兴术语在多元语境中动态对应关系的研究,并可引入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以检验不同翻译策略的实际效果与读者接受度。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的深层影响,鉴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未来应着力探索如何在经济文本翻译中实现文化意象、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内容的有效传递,从而真正达成文化维度上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尤金∙奈达, 查尔斯∙泰伯. 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2.
[2]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 雷小红.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8.
[4]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6] 姜望琪. 好翻译的标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2): 3-16.
[7] 刘辉, 王扬祺. 经贸术语翻译问题与翻译原则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6): 58-60.
[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9] 郭映雪. 功能对等视域下英语长句翻译探析[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1(4):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