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X而X之”是近期在互联网上被高频使用的一个结构,例如“O而K之”、“收而到之”、“牛而逼之”等,这种用法源自人们对一个古装电视剧中人物对话风格的模仿,将现代用语转化为典雅的古风表达,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流行的社交语言风格。“X而X之”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表达,本文认为“X而X之”结构是一个构式,其中X的变化使其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并且它带有轻松、俏皮、仿古等无法预测的语用效果。本研究将从产生动因、形式特征、语义结构、语用功能、变式等多层面对该构式进行一个全面的描写与分析。
Abstract: “X而X之” is a structure that has recently been frequently used on the Internet, such as “O而K之”, “收而到之”, “牛而逼之” and so on. This usage originates from people’s imitation of the dialogue style of characters in an ancient costume TV series, transforming modern language into elegant ancient expressions,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popular social language style. “X而X之”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pressions.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X而X之” is a structure, in which the change of X makes it very productive, and it has unpredictable pragmatic effects such as relaxed, playful and antique. This study will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from multiple levels, such as motivation, formal characteristics, semantic structure, pragmatic function, variants, etc.
1. 引言
近期,“X而X之”的结构在互联网平台迅速流行,例如:
(1) 今日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庆祝千燕莞语的大婚!O而K之,那我们就祝千燕莞语百年共枕,万事胜意!(微博,2025年7月27日)
(2) 科瓦奇:下场派你上去哐哐进球,O不OK啊,拉西。吉拉西:O而K之。(微博,2025年9月16日)
(3) 平行宇宙,赛博坦西游记!总而言之,牛而逼之……要是出了这一部动画片绝对火爆。(微博,2025年10月4日)
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X而X之”结构(如“O而K之”代替“OK”,“牛而逼之”代替“牛逼”)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一种表达模式。“而”和“之”都是现代口语交际或日常很少使用到的虚词,它们更常出现在古汉语的表达中,该结构模仿古汉语“……而……之”的结构,将现代词汇进行“古风”包装,传递出一种独特的语用效果。
王仕勇(2014)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被网民广泛创造、使用并传播的语言形式,其简洁、形象的特点深刻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动态变化[1]。国内研究历经从现象描述到机制探讨的深化,已形成语言学、传播学及社会心态研究等多维视角。语言学视角聚焦于其结构特征与生成机制,如何苗(2017)对语义隐喻泛化的分析[2],以及辛仪烨(2010)提出的“泛化–框填”扩散模型,为理解网络构式的能产性提供了理论基础[3]。构式语法理论在此背景下被广泛应用,如查倩倩(2025)对“无X不Y”构式的研究揭示了其通过双重否定框架实现焦点凸显与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4];郭元佳等(2025)对“一整个X住了”的分析则凸显了其在程度强化与状态固化方面的语义特征[5];而万灵(2024)对“X症”类词缀的探讨,系统刻画了其形式构成、语义泛化及模因类推机制[6]。传播学视角则借助模因论,分析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路径,如魏海平(2013)对强势模因爆发式传播的探讨[7]。杨宜音(2006)聚焦于社会心态视角,将网络流行语视为“社会心态的表征符号”,认为其折射了社会情绪基调、共识价值与行为倾向[8]。然而,既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视角,或侧重结构分析而忽视社会语境,或关注传播现象而弱化其生产过程,对特定新兴构式(如“X而X之”)的系统性个案研究尚显不足,尤其缺乏对其所依托的“仿古文体”文化动因及与社会心态互构机制的深入剖析。
目前,“X而X之”这一构式虽在网络上引起广泛模仿,但尚未得到语言学的关注。因此,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出发,将“X而X之”界定为一个现代汉语中的新兴能产构式,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语料对这个构式展开研究。
2. “X而X之”的形式与功能分析
2.1. 形式特征分析
“X而X之”是一个具有能产性的结构,由常量构件“而”、“之”和两个变量构件“X”构成,其中能够进入构件“X”的成分类型丰富,既可以是汉字,也可以是英文字母。为了考察其形式特征,本文在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到72条可供使用的有效语料,“X而X之”的构造类型如下表:
在古汉语中,“而”和“之”常用来表示语法关系,例如:
(4)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韩愈《原毁》)
(5)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
(6)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 子鱼论战》)
在例(4)中,“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并且,“之”为代词,代指“吾说”,即“我的这些话”。例(5)中“而”表并列关系,“之”代指石声。例(6)中“而”连接“阻”和“鼓”两个动词,表顺承关系,“之”指代敌人。
而在这个构式内,常量构件“而”与“之”的功能已经高度虚化,它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是用来表达古汉语中实际的语法关系,而是作为标志性的形式符号,为这个结构赋予一种仿古的“外壳”。根据袁毓林(2004)关于词汇与句式互动的论述,成分的语义是其在构式中成活的基础[9]。“X而X之”构式对变量X的筛选,体现了“语义优先”的原则:构式框架首先要求X具备可被识别的核心语义,这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前提,即填入的成分必须在当前网络语境中具有明确且通用的语义价值,变量“X”是构式意义的承载核心,如“O而K之”代表“OK”,“牛而逼之”代表“厉害”。这种对成分语义的高度依赖,证明了该结构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紧密配对的构式,其整体意义源于变量“X”与常量框架的互动整合。
2.2. 语用功能分析
由上一节的分析可知,构式“X而X之”的语义高度依赖变量构件“X”,那使用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看似繁琐的表达,而不是直接使用“OK”、“收到”或者“牛逼”呢?我们认为这种使用和该构式的语用功能息息相关。Goldberg指出:任何格式只要是在其形式或者功能上的某方面无法用它的组成成分或者其他已经证实了的构式来预测,都会被确认是构式[10]。
“X而X之”构式的生命力,不仅源于其形式的新颖性,更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该构式通过将现代词汇包装进古典框架,创作出一种语义上的反差,从而实现了以下几种语用功能。
2.2.1. 制造幽默感,软化交际语气
该构式最显著的功能是制造一种轻松、戏谑的幽默感。当“OK”这个国际通用的口语表达被放进“X而X之”的格式中时,语言风格和语义内容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反差感。这种反差消解了直接应答可能带来的生硬感,使指令的确认、观点的赞同等交际行为在一种更为活泼、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例如例(3)中,是两个球员的对话,用“O而K之”来回答对方对自己进球的期许,有一种俏皮感,使得这个对话有一种非正式、轻松的氛围,有效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2.2.2. 标识社会身份,建构风格
使用“X而X之”是一种有意识的“风格化”行为。说话者通过“而”和“之”这个用于古汉语中的符号,将自身置于一种“博古通今”的角色定位中,以此塑造一个兼具文化趣味与网络冲浪达人双重特质的个人形象。例如“O而K之”这一表达被放入多种表情包中,被广泛使用。这种表达已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识。
2.2.3. 委婉强调,实现修辞意图
该构式还具有委婉与强调并存的修辞效果。根据吴礼权(2008)的定义,委婉修辞是在交际中选用“一种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来代替直白刺耳的表达,以达到礼貌、避讳或雅化的目的[11]。一方面,文言典雅的“外壳”使直白的现代词汇显得含蓄,不那么刺耳。如例(2)中,“牛而逼之”在表达强烈讽刺的同时,因为它形式上的“而”和“之”而带上了一些反讽的意味,削弱了直接使用粗俗语“牛逼”的攻击性。另一方面,该构式在表达上需要付出比常规用法更多的认知努力,当说话者使用“O而K之”而非简单的“OK”时,这种“有标记”的表达方式本身反而加强了对变量“X”的焦点强调,使听话人更加关注“X”所承载的核心信息,引导他去探索话语背后的意图。
综上所述,“X而X之”是一个多功能的语用载体。它通过风格反差实现幽默、通过符号借用建构身份、通过形式标记兼顾委婉与强调。这些语用功能共同解释了该构式在网络交际中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
3. “X而X之”构式的产生与传播动因
“X而X之”构式的迅速走红是语言系统内部发展规律与外部社会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这两个维度,对“X而X之”的流行原因进行分析。
3.1. 语言内部动因
1) 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马丁内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言语活动中存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内动力,即人们表达和交际的需要与发展,促使人们要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的语言单位,使人在生理和精神上有着自然惰性,希望在言语活动中能追求效率,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力求使用比较少、省力的语言单位[12]。从表面上来看,“X而X之”这个构式并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语言经济原则驱动着语言向简省发展,但“X而X之”反而增加了音节,“O而K之”看起来并没有“OK”简省。但是这个构式在形式上的有限增加,达到了在语用效果上极大丰富。使用者仅仅需要通过这一个简单的四字构式,在完成信息传递的目的的同时,还表明了戏谑的态度,在一些场景下还塑造了风格,完成了多重交际目的,是一个高效率的语言经济化表达。
2) 类推机制
Blackmore认为,模因是一种在各个个体之间互相传达的东西,例如观点、举止、信息等[13]。语言的变异是当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语言的变异和传播,以表现为“模因”的复指方式进行。这是“模因论”的主要观点。
“X而X之”的网络用语在构词上,是从古汉语“……而……之”结构中类比推理的。例如上文中的(4)~(6)例子。并且“X而X之”在“……而……之”固定的情况下不断生成新的成员,这也就是“模因”的复指方式。网民们无意中捕捉到这一古典框架的能产潜力,并将其与当下活跃的词汇进行融合,创造了古今语义的碰撞。并且这种类推很快得到了群体的认可,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新表达式,被广泛使用。
3) 汉语语法结构的包容性
汉语是孤立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很灵活[14],这为变量构件“X”接纳字母等非传统汉语成分提供了先天的结构性包容。“O”、“K”、“b”等字母元素自由地进入该构式中,进入“……而……之”这个古典框架中,完成这个构式的独特表达。
3.2. 社会文化动因
“X而X之”是一个强势语言模因,固定的“……而……之”框架易于复制,且能产性强,能快速大量地复制出变体。在网络环境中,这一模因通过社交平台的点赞、转发、评论互动实现了病毒式的扩散,迅速进入了大众 视野。
当代年轻网民在快速现代化的社会中,对传统文化存在一种“戏谑式怀旧”的心理。他们并非追求严肃的复古,而是以轻松的方式挪用古典元素,将其与当代生活拼接,从中获得乐趣和新鲜感。“X而X之”正是这种心理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综上所述,“X而X之”构式的流行,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经济原则,类推机制和汉语本身的结构特点为其提供了形式基础。外部的模因传播和怀旧文化心理则共同促进其传播。
4. 小结
本文以流行于互联网的“X而X之”结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构式语法、语用学及模因论等理论,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表明,“X而X之”是一个形式独特、功能丰富、能产性高的新兴网络构式。
首先,在形式与功能上,该构式通过常量“而”、“之”构建了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变量“X”则展现出对字母、汉字等多种语言成分的极大包容性。其核心价值在于语用层面,它并非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一个多功能语用标记,能够同时实现戏谑幽默、软化语气、建构身份、委婉强调等复杂的交际目标。其次,在动因层面,该构式的产生源于语言内部的类推机制对古汉语结构的现代化激活,以及汉语语法本身的包容性。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个案分析,揭露了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X而X之”构式的剖析,为我们理解网络时代汉语的动态演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