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的内在机制探析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Green Finance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mmerce Platforms
DOI: 10.12677/ecl.2025.14113410,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思: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绿色金融农产品电商内在机制Green Finance Agricultural E-Commerce Internal Mechanism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内在机制。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商平台虽有效连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但仍面临融资难、运营成本高、绿色转型能力不足等挑战。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行为引导和产业支持等功能,可为平台提供关键支撑。本文从缓解融资约束、规范绿色认证与溯源、市场激励与“优质优价”、风险缓释四个方面分析了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并指出当前在政策标准、市场主体、技术数据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推动技术应用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绿色金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融合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ways through which green finance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commerce platform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se platforms effectively connect small farmers with larger markets yet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high operational costs, and insufficient capacity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Green finance, through functions like resource allocation, behavioral guidance, and industrial support, provides critical support to these platform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mechanisms of green finance in alleviat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standardizing green certification and traceability, creating market incentives for “high quality and price,” and mitigating risks. It also identifies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policy standards, market participants, and technology and data.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enhance capacity building, and promote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iming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finance and agricultural e-commerce platforms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思. 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的内在机制探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94-9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410

1. 引言

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要加快农村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从而构建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强国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电商模式凭借其强大的市场链接与信息整合能力,已成为促进农产品上行与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工具。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销售体系已逐步由传统销售模式向电商销售模式转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质,传统销售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市场化、规模化及绿色化发展的新要求,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出现缩短了上下游供应链、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成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有效助力。近年来,伴随着“助农直播”等新业态兴起,农产品电商在促进农户增收、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路径。然而,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也存在很多现实困境:产品易损易坏、依赖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风险大;农产品大多为中小经营主体,资金有限,绿色生产、溯源系统等长期投资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引导资本投向绿色领域、支持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可为农业绿色化与电商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发表的相关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加大针对“三农”、小微企业与绿色项目的金融资源投入,精准支持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转型。

现有研究关于农村电商与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较少,兰洋(2024) [1]明确指出,金融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趋同,而农村电商作为乡村产业的新载体,与绿色金融支持具有多维度的耦合效应。田春雨(2025) [2]进一步强调,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通过多样化工具与模式为农村电商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尤其在帮助其应对碳排放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春燕(2025) [3]也指出,绿色金融不仅助力农村电商响应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还推动其在供应链、物流与包装等环节实现系统化绿色转型,成为农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推动力。已有学者证实绿色金融主要通过三大机制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投向环保、节能、低碳的产业与项目中(尚方超,2025) [4];二是行为引导功能,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激励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周孟亮等,2024) [5];三是产业支持功能,重点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最终助推乡村产业“绿色”振兴(周孟亮等,2024) [5]

虽然绿色金融能够助力农村电商,但庞金波等(2023) [6]研究发现,当前绿色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村产业链条较短、功能拓展有限,也制约了绿色金融资源投入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数字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实现方式,在农产品电商平台中展现出创新潜力。宫硕(2023) [7]提出,应通过产品、服务、技术和生态等多维创新,推动数字金融更安全、普惠和可持续地服务于农业电商领域,从而强化绿色金融与农村电商的协同机制。值得关注的是,绿色金融与农村电商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产业绿色转型,也在防返贫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成榕等(2023) [8]以黑龙江省为例,探讨了“农产品 + 直播”模式在绿色金融支持下的防返贫路径,表明这一联动模式能够为脱贫地区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因此,本研究旨在立足于上述研究基础,将农产品电商平台与绿色金融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重点探讨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实践做出边际贡献。

2. 绿色金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融合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转型目标的重要力量,以期实现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同时带动农业绿色转型。目前,绿色金融在支持农业发展领域方面,凭借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农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同时绿色金融还在政策层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各金融机构发行的“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都拓宽了农村产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农村产业绿色发展。在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方面,绿色金融推动了绿色农产品的电商化过程,通过缓解上下游供应链的融资约束,实现了农产品的增量,并且在资金的加持下促进了电商供应链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低碳冷链、绿色包装、智慧仓储和能源管理系统等,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以及解决了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且通过绿色认证和引导,推动生产端实行绿色有机种植,消费端形成绿色消费偏好,电商平台通过设立绿色专区、开展环保营销等方式,与绿色金融形成市场激励联动。同时凭借电商平台积累的多维数据,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地识别绿色项目、评估融资主体信用,缓解传统农业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 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的作用机制

3.1. 缓解融资约束

农产品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在传统企业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所获取的资金是有限的,存在融资约束,因此难以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稳定资金。绿色金融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融资壁垒,为涉农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优惠、便捷的融资渠道,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融资约束困难。绿色金融主要通过绿色信贷、供应链金融、债券与基金等金融工具,来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金融动力。

在绿色信贷方面,主要是通过为农产品电商平台核心企业或上游绿色生产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降低了企业在农产品种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资金压力,推动其实现绿色转型。绿色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有融资困难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以核心平台企业的信用为支撑,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因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不完善而导致的融资困难,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为平台企业在绿色仓储、低碳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注入所需的资金,不仅在流通环节推动了企业的减排节能,同时还提升了农产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水平。

3.2. 规范绿色认证与溯源

绿色金融贷款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如《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将绿色、低碳、有机农业纳入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这一标准有助于促进平台企业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产品认证体系。为获取绿色信贷资金需求,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不得不进行绿色转型,包括优化生产基地,规范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研发认证绿色专利,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市场识别度和品牌溢价能力。并且还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农业平台和企业加强对农产品的有机、绿色、低碳认证,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全链条朔源系统的建设,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度与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逐渐运用,平台企业将通过绿色金融获取的低成本资金投资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与销售的全链条可视化溯源系统的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性,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质量等信息,从而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同时还能有效防范信息篡改与绿色漂白行为,帮助中小生产主体更好地接入高标准市场,从而实现绿色优质优价。

3.3. 市场激励与“优质优价”

消费者对环保意识和健康的不断重视,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绿色产品需求,导致市场中存在消费偏好,消费者对绿色、有机、低碳的农产品的偏好日益显著。在绿色金融优惠资金的助力下,不仅降低了平台企业的转型成本,也增强了企业持续供给绿色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在二者的加持下,扩大了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为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创造了需求。

同时农产品电商平台在绿色金融的赋能下,建立起了市场化的绿色导向机制,通过设立“绿色农产品专区”、推出“碳中和产品”“有机认证”等标签,并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给予流量倾斜、搜索优先和页面推荐等,增加了绿色产品的曝光度与识别度,不仅可以提高了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效率,也通过市场信号反向激励更多农业企业主动申请绿色认证、践行绿色生产标准,这一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3.4. 风险缓释与稳健运营

绿色金融凭借绿色保险工具和金融科技手段构建多层次的风险缓释机制,能有效防范农产品电商平台及其供应链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保障了电商平台的稳健经营和供应链的韧性。

农产品主要受极端天气以及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出现干旱、涝灾等会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同时也会影响其市场价格,从而给生产主体带来损失,严重甚至会损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绿色保险创新的出现则为平台供应链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各种创新型险种的开发与实施,将农业生产主体可能遭受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平台构建起贯穿生产、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风险防护网,显著增强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并且凭借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的交易数据、物流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等多维数据,金融机构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利用金融科技构建大数据风控模型,来实现对供应链各方经营状况、信用水平和风险敞口的动态评估与精准画像,帮助金融机构筛选更符合贷款条件的优质企业,更准确地降低违约概率、监测异常交易和做到及时预警,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提升其服务中小农业主体的意愿和能力。

4. 绿色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绿色金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结合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

4.1. 绿色金融标准缺失和MRV体系不健全

当前,针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绿色专项金融标准存在空白,在实践中存在“认定难、评估难”的问题。目前只有浙江省已出台《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但全国范围内适用于涉农小微企业的绿色评价标准尚不统一、不完善,不同区域和金融机构分别采用不同标准,这不利于涉农小微企业获取足够的绿色投资资金(李欣欣,2025) [9]。现行绿色标准分类方式更适合以项目融资为主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而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多为流动资金,难以严格按照资金用途界定是否为“绿色”,导致其在现有标准下面临“融资难”困境(张芳,2024) [10]

同时,环境效益的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绿色贡献,如减排效果、资源节约量、生态效益等,多数难以被量化、验证和审计缺乏公认、统一、可操作的MRV方法论与数据基础设施,使得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进一步影响绿色融资的可获得性和成本(张芳,2024) [10]

4.2. 市场主体认知与能力不足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其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和数据资产的价值认可度仍然有限,风控能力存在不足。传统信贷风控模型难以有效评估基于流量、数据和生态信用的平台型经济,对于“数据资产”作为质押物的认可和处置机制也尚未成熟,导致金融资源投放趋于谨慎。

从平台企业角度看,多数平台对绿色金融工具的认知有限,应用能力不强。中小微企业通常缺乏绿色技术和管理知识,也未能充分了解绿色金融产品,导致其难以将绿色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王刚,2015) [11]它们虽掌握供应链资源,但缺乏系统性的绿色金融规划能力,不了解如何合规申请绿色信贷、如何设计绿色债券融资方案,也无法有效将绿色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

从供应链上下游主体看,农户、合作社及小微物流企业等主体规模小、分布分散,绿色意识相对薄弱,经营管理规范性不足。他们往往难以达到绿色金融设置的环保、财务、治理等多重要求,形成“绿色门槛”,导致金融资源难以真正渗透至产业链末端。

4.3. 数据孤岛与技术应用成本高

技术问题极为突出。平台数据、农业生产经营数据、金融机构数据等存在于多个系统和主体中,缺乏高效、安全的共享机制与互操作标准。数据碎片化使得绿色金融所需的多维信息(如环保合规记录、碳足迹轨迹、实时经营状况)难以整合,阻碍了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建设和环境效益评估。此外,虽然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支持构建可信溯源体系,但其应用成本较高,传感器部署、链上存证、系统运维等投入较大,中小平台难以承担。并且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广泛运用受限,对于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在技术人才等领域的投入会加重其财务负担,高额成本成为其采纳该技术的主要顾虑(柳云鹤与林德,2014) [12],制约了绿色金融在可信数据基础上的规模化应用。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围绕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构建了“内在逻辑–作用机制–现实困境”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框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绿色金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在需求、功能与信息三个维度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和实践协同性。绿色金融不仅有效纾解了平台及其供应链主体的融资约束,还通过标准引导、市场激励和风险缓释等多重机制,推动农产品电商实现绿色化、数字化和高质量转型。

第二,绿色金融通过四大作用机制赋能农产品电商平台:资金支持机制破解融资难题;标准引导机制推动绿色认证与溯源体系建设;市场激励机制实现“优质优价”和价值回报;风险缓释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稳定性。

第三,当前绿色金融在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中仍面临多维度挑战:在政策与标准层面,缺乏针对性的绿色金融标准与MRV体系;在市场主体层面,金融机构风控能力不足、平台认知有限、小农户难以达标;在技术与数据层面,存在数据孤岛和技术应用成本高的问题。

5.2. 对策建议

为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支撑作用,针对上述困境,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

联合金融机构与电商行业协会,制定《农产品电商绿色金融分类标准》,明确绿色流通、低碳包装、数字化减排等环节的认定指标与评估规范,增强实操性。建立由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参与的MRV协同平台,统一碳排放、资源节约等环境效益的计量方法与报告格式,推动绿色绩效可量化、可核查,构建统一可比的绿色绩效评价基础。

  • 强化市场主体能力建设

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电商贷”“溯源数据质押贷”等专项产品,将平台交易数据、绿色认证纳入授信评估体系。同时开展“绿色金融进平台”培训计划,为电商企业提供绿色融资方案设计、环境信息披露等辅导,提升其绿色融资策划与管理能力。面向小微农业主体组织绿色生产与管理培训,帮助其改善经营、提升绿色资质和其合规性与融资准入能力,突破“绿色门槛”。

3. 推动技术应用与数据融合

建设“农业绿色金融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电商、生产、环保、金融等数据互联互通,支持基于大数据风控的精准授信,促进数据标准化与安全共享。同时设立“绿色溯源技术补贴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平台采用轻量化区块链、物联网设备,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并且鼓励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构建绿色金融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环境效益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为金融资源精准投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兰洋. 贵州省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 2024(7): 25-28.
[2] 田春雨. “双碳”引领, 绿色金融与农村电商携手共进[J]. 云端, 2025(13): 88-90.
[3] 刘春燕.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助力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研究[J]. 商展经济, 2025(3): 120-123.
[4] 尚方超. 绿色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现实价值、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5): 109-111.
[5] 周孟亮, 王立聪. 绿色信贷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机制与“三重”困境——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视角[J]. 农村金融研究, 2024(6): 17-29.
[6] 庞金波, 韩英荻, 尚雨航. 绿色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 学术交流, 2023(3): 96-106.
[7] 宫硕.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数字金融创新研究[J]. 金融客, 2023(9): 39-41.
[8] 成榕, 聂晓伟, 李成龙. 绿色金融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产品 + 直播”精准防返贫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23(3): 1-5.
[9] 李欣欣. 绿色金融助推涉农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的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绿色金融 + 普惠金融的实地调研[J]. 金融文坛, 2025(5): 1-3.
[10] 张芳, 章璐, 冷奥旗. 供应链金融支持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创新与政策建议研究[J]. 西南金融, 2024(7): 26-36.
[11] 王刚. 绿色金融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 商展经济, 2025(3): 111-114.
[12] 柳云鹤, 林德发. 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商展经济, 2024(8):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