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Commerce Enab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DOI: 10.12677/ecl.2025.1411341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璐: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电子商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数字流通区域壁垒E-Commerc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Digital Circulation Regional Barriers
摘要: 我国正纵深推进以“五统一、一开放”为基本要求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系统研究电子商务在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发现电子商务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要素配置、创新监管执法和规范政府行为五个核心维度,有效推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当前仍面临数字鸿沟与数字壁垒并存、基础设施协同不足、数字治理规则滞后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应通过技术路径建设数字流通基础设施,通过制度路径推动平台规则向国家标准升级,通过组织路径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共同体,以系统性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China is deep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Five Unifications and One Opening-up”. 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 of e-commerce in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it is found that e-commerce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through five core dimensions: unifying the basic market system,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optimizing factor allocation, innovating supervision and law enforcement, and standardizing government behavior. At present, we still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existence of digital divide and digital barriers, insufficient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ion, and lagging digital governance rule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we should build the digital circulation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technical path,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latform rules to national standards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path,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community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al path, so a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文章引用:张璐. 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100-10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411

1. 引言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亦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正纵深推进以“五统一、一开放”为基本要求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旨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然而,这项任务仍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流通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区域壁垒等问题,深刻制约着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韧性。在此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减少信息摩擦、重构商业链接的天然属性,为破解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层梗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强大的实践工具[1]

数字技术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深刻变革着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现有研究已从多角度证实,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2]、优化要素配置[3]、释放消费潜能[4]等核心机制,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跨区域交易,其主要源于对事前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的有效降低,这对于打破地区封锁、联通国内市场意义重大。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商示范县等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已被证明能通过提升就业水平、加速技术扩散、筑牢金融根基等多重渠道,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生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电子商务对统一大市场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并非单一线性,其赋能过程呈现出复杂的多维特征。首先,其效应存在显著的模式异质性,例如B2B模式相比其他模式展现出更强的市场整合能力[5]。其次,其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异质性,多数研究指出其在东部地区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6],这提示我们需关注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挑战。更深入地看,电子商务在发挥强大市场整合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因平台垄断、数据壁垒等问题产生一定的市场分割效应,其净效应是二者博弈的结果[7]。这表明,电子商务在赋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其本身也蕴含着“整合”与“分割”的双重可能性,这要求我们必须超越“电商即整合”的简单认知,深入剖析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与作用边界。

既有文献为理解电子商务与统一大市场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有深入探索的空间。现有研究多从宏观政策效果或单一机制进行考察,而对电子商务如何系统性地嵌入并重塑“五统一”的各个维度(如统一基础制度、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等),尚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电子商务在降低搜寻、谈判成本的同时,是否以及如何增加了事后的治理成本?其赋能效应在不同区域呈现差异化的内在根源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精准制定政策、最大化电子商务的“整合”效应、抑制其潜在的“分割”风险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构建一个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框架,并深入探讨其实现路径。本文将解构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统一规则标准、优化要素配置、创新治理模式”等核心机制赋能“五统一”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的政策建议。本文期望能为有效发挥电子商务在破除市场分割、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赋能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2. 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制分析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通过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和商业模式,正在从多维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1. 统一市场基础制度

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规则、支付担保、信用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一套跨区域的数字化市场基础制度。这些平台规则有效弥补了线下制度执行不力、标准不一的缺陷,为跨区域交易提供了信任基石。具体而言,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标准化的交易流程设计,将复杂的商业活动简化为可操作、可预期的标准化程序,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能够在同一套规则体系下开展交易活动。这种规则统一性不仅体现在交易环节,还延伸至售后服务、纠纷解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交易保障体系。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信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为跨区域交易提供了可依赖的信用参考依据,有效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任成本。阿里巴巴原创保护计划则通过数字指纹技术、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为平台内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提供了实质性保护,遏制了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些平台自发的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线下监管体系的不足,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和经验借鉴。此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效果表明,这种基于平台规则的制度统一确实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3]。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则体系还具有自我演化的特征,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和技术发展不断调整完善,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这种动态调整的机制使得平台规则能够持续保持其有效性和适应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环境。同时,平台规则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也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促进了跨区域交易的开展。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由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的市场基础制度统一,不仅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还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2.2. 统一市场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流通网络,形成了支撑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例如,菜鸟网络通过建立智能仓配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库存资源的动态调配和物流路径的优化规划。京东物流的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则通过自动化分拣系统、智能仓储管理和无人配送技术,构建了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这些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与信息壁垒,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这种软硬一体的数字流通网络不仅实现了物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优化,从而满足了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要求。这种供应链协同优化效应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同样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跨境电商政策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减少资金占用等渠道,显著提升了企业供应链效率[8]。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区域间的物流效率,通过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金融支撑方面,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的线上支付体系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结算通道,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资金流转更加便捷顺畅。物流网络发展水平对农村电商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9]。同时,互联网络发展水平与物流网络发展水平的协同效应明显,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村电商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平台还通过构建商品溯源系统、质量认证体系等数字化管理工具,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也为建立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推动数字流通网络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注入新的动力。

2.3. 统一要素资源市场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数据要素的集散地和配置中心,通过汇聚和分析海量消费数据,实现了对生产端的精准引导和全国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拼多多创建的农地云拼模式创新性地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消费需求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订单,以此反向指导农产品主产区的种植计划、生产管理和物流调度体系,有效实现了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不仅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还促进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更高效率的领域和地区流动,为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提供了实践路径。电商示范县政策的实施,通过系统性推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和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为农村地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电商示范县设立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这一增收效应在收入分布的不同分位点上呈现U型特征,同时,区县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有所加剧,这反映出电子商务发展对要素资源配置的影响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10]。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消费行为数据,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生产企业提供精准的生产指导,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在农产品领域,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尤其显著,它使农业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准确调整种植结构和生产规模,既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效率,也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产销脱节问题。此外,电子商务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催生了电商运营、物流配送、数字营销等新兴职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然而,电子商务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4. 统一市场监管执法

电子商务平台的透明性特征为现代市场监管提供了数字化治理工具,其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有效识别异地侵权、低价倾销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为跨区域协同执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浙江政府部门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的数字化打假行动,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制假售假线索,成功跨省查处多个制假窝点,成为平台与政府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这种新型监管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优势,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监管向智能精准监管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市场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这种数据驱动的监管机制通过建立全链条可追溯体系,使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得以实时记录和共享,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执法依据。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商户分级管理制度,形成了市场自律机制,有效约束了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平台方通过图像识别、文字比对等技术手段,主动监测和处置侵权商品,大大降低了权利人的维权成本。此外,电子商务平台与监管部门建立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打破了地域管辖限制,形成了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治理格局。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不仅提高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置效率,还通过信用约束和市场淘汰机制,促进了市场环境的净化和规范,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监管保障。

2.5.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

电子商务的跨区域特性打破了传统地理界限,使企业能够基于营商环境质量自由选择发展地域,这种用脚投票机制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施政理念,从以往依靠税收优惠和政策洼地的竞争模式,转向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良性竞争。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较高的政务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吸引了大量电商企业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这种市场选择行为客观上推动了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电商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支撑。电商产业集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显著促进了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全,电商集聚效应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也展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则受限于物流条件和数字基础设施,效应相对较弱。这种区域异质性特征说明,电商产业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促进作用需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为条件[6]。值得注意的是,电商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正在重塑地方竞争格局,迫使各地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来吸引和留住企业,这种倒逼机制有效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推动了政府行为标准的统一。同时,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产业分工的深化,东部地区专注于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中部地区承担仓储物流和区域配送功能,西部地区则更多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格局有助于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商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统一规则体系,也为跨区域市场监管和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可能,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监管标准的统一和执法尺度的规范。

3. 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3.1. 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挑战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正逐步成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力量。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亟需从数字鸿沟、基础设施协同、治理规则等多个维度加以系统审视与应对。

首先,数字鸿沟与数字壁垒并存成为制约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首要障碍。城乡融合发展虽为提振农村消费创造了基础条件,但农村地区在数字接入、使用和意识层面仍存在显著差距,制约了其有效融入电商生态体系[11]。数字鸿沟不仅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通过阻碍市场一体化进程扩大消费鸿沟,尤其在服务性消费方面表现更为突出[12]。这种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个体数字技能的差异上,还反映在平台数据垄断所形成的新型数字壁垒中。直播电商平台在面临信誉危机时,其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政府虽可通过奖惩机制提升整体收益,但过度监管亦可能导致边际收益递减,凸显了数据要素流动与平台治理之间的张力。

其次,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不足是另一大挑战。数字乡村建设虽能整体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及非粮食主产区受益更显著,这背后折射出数字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13]。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产地预冷与冷藏运输环节薄弱,导致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依赖内外源动力的协同,而基础设施不足则会限制资源整合与产业优势转化[14]。在数据基础设施层面,政务数据与平台数据之间的互通障碍尚未消除,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协同监管效率与市场一体化进程。

此外,数字治理规则体系建设滞后同样不容忽视,在数字时代多边平台的经济活动中,相关市场界定变得尤为复杂,传统监管工具如SSNIP测试需调整为SSNDQ等非价格参数,而现行规则难以适应电商跨区域、跨领域的发展特点[15]。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虽能通过惩罚机制抑制侵权行为,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控制成本以促进品牌企业积极策略响应,这反映了数字治理中技术适配与制度协同的双重需求[16]。同时,跨区域执法协同面临制度障碍,不同地区监管标准不一、执法力度差异,导致监管套利空间存在,这不仅削弱了电商市场的整体效率,也可能引发市场分割效应。卓越与刘春秀进一步指出,农村人力资本发展面临制度壁垒与数字鸿沟的双重制约,政策依赖形成的路径锁定效应阻碍了内生发展模式的建立,这从侧面凸显了数字治理规则体系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的不足[17]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正面临数字鸿沟深化、基础设施协同不足与治理规则滞后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与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也影响了数据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市场一体化的实现。未来,需在推动数字接入平等、优化物流与数据基础设施、创新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以促进电子商务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

3.2. 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实现路径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正逐步成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电子商务在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面临数字鸿沟深化、基础设施协同不足与治理规则滞后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以逐一破解这些难题。

针对数字鸿沟与数字壁垒并存这一首要障碍,必须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打破平台数据垄断两方面入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应重点加强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通过设立社区数字学习中心、开展电商实操课程、培养本土电商带头人等方式,切实缩小城乡居民在数字接入、使用和意识层面的差距。同时,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流动机制,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推动电商平台特别是直播电商平台建立规范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政府应当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平台企业主动开放非核心数据,既要避免过度监管抑制市场活力,又要防止数据垄断形成新型数字壁垒。具体而言,可鼓励平台将交易数据、信用评价数据等在脱敏处理后向监管部门和社会适度开放,为小微企业、农户提供市场分析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融入电商生态体系。

对于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不足的问题,需要重点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打通政务数据与平台数据的互通障碍。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应当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全国协同的冷链云仓共享网络,整合目前分散的冷链资源,特别要加强产地预冷、冷藏运输等薄弱环节建设,通过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共享式冷链仓储设施,显著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同时,要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系统汇聚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市场消费等各环节数据,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数据链,为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提供数据支撑。在数据基础设施层面,必须破除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间的数据互通障碍,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构建安全高效的政务数据与平台数据共享机制,这不仅能够提升协同监管效率,也有助于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面对数字治理规则体系建设滞后的挑战,应当系统推进从平台规则到国家标准的规则体系升级,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首先,要将经过市场实践检验的成熟的平台规则——如信用评价体系、商品溯源标准、交易纠纷处理机制等——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增强其权威性和普适性。在数字时代多边平台的经济活动中,需要创新监管工具和方法,将传统的价格参数测试调整为适应电商特点的非价格参数评估,建立线上线下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体系,消除因监管标准不一导致的监管套利空间。同时,要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科学界定数据权属关系和使用边界,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为数据要素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在跨区域执法协同方面,应当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统一监管标准和执法力度,通过信息共享、线索互认、执法联动,有效遏制监管套利行为,防止市场分割效应的产生。

在组织层面,要着力构建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的共同体。明确平台企业在数据提供、风险预警、违规处置等方面的数字守门人责任,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管理能力,完善平台治理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机制,鼓励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治理体系。特别是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破除制度壁垒,避免形成路径依赖,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建立内生发展模式。

这些路径的实施需要把握区域协调发展原则,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策略。东部地区可重点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和规则创新,中西部地区则应优先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利益平衡,既要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也要兼顾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和数据安全要求;既要强化统一市场规则,也要尊重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用技术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用制度建设规范技术应用,最终形成技术、制度、组织三个维度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使电子商务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研究了电子商务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电子商务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创新市场监管执法以及规范政府行为尺度等五个核心维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统一市场基础制度方面,电子商务平台自发生成的规则体系有效弥补了线下制度缺陷,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在统一市场基础设施方面,智能物流网络和数字支付体系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方面,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流动。在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方面,大数据监测技术为跨区域协同监管提供了有效工具。在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方面,电子商务的跨区域特性倒逼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行为标准化。

然而,电子商务在赋能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鸿沟与数字壁垒并存、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不足、数字治理规则体系建设滞后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在技术路径上着力构建全国协同的数字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在制度路径上系统推进规则体系升级,在组织路径上构建政府、平台企业协同治理的共同体,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电子商务更有效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深化对电子商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作用的认识。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4批大学生科研课题资助项目“政府引导基金对战略新兴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编号:Y24C017)。

参考文献

[1] 邱文文, 张振凯. 数字经济对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驱动效应——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15): 115-119.
[2] 唐跃桓, 黎静霖, 杨其静. 电子商务与企业跨地区交易: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5, 60(1): 74-90.
[3] 曾庆均, 高蕊, 李文. 流通数字化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来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流通经济, 2025, 39(5): 15-29.
[4] 陈婷, 王文凯, 张雅俊. 电商平台对消费者福利影响的理论机制与对策建议[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4(10): 191-195, 228.
[5] 张鹿鹿, 刘颖. 电子商务发展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8): 107-110.
[6] 唐世静, 罗龙艳. 电商产业集聚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7): 185-188.
[7] 柳思维, 陈薇, 唐红涛. 电子商务发展与国内统一市场: 整合还是分割——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4): 56-67.
[8] 余典范, 贾咏琪, 王超. 跨境电子商务与企业供应链效率——基于跨境电商政策的经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24(10): 53-69.
[9] 曹华莹, 刘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深度挖掘——基于物流网络和互联网络的实证[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21): 113-117.
[10] 袁璐璐, 罗楚亮. 电子商务、就业转变和农民增收[J]. 南开经济研究, 2025(4): 22-44.
[11] 金沛宜.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提振农村消费的内涵、难点与对策[J]. 农村经济, 2025(5): 184-192.
[12] 周一佳. 数字鸿沟与消费鸿沟——基于城乡居民消费不平等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18): 46-50.
[13] 廖若凡, 陈正涛. 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5): 101-116.
[14] 陈祁琪, 方文楚, 袁雨寒, 冯健.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化路径研究——基于31个县域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398-2416.
[15] 王晓晔. 论数字时代多边平台的相关市场界定[J]. 中外法学, 2025, 37(4): 886-904.
[16] 丁悦梅, 郑德权, 梁运吉. 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电商运营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多主体演化博弈的分析[J]. 商业研究, 2025(5): 35-45, 108.
[17] 卓越, 刘春秀. “输血”变“造血”: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新内生性发展路径研究[J]. 学习论坛, 2025(5): 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