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预防研究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the Digital Age Background
DOI: 10.12677/ass.2025.1411985, PDF, HTML, XML,   
作者: 郝美琳: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数字时代大学生攻击行为成因预防The Digital Age University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Factors Prevention
摘要: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呈现线下传统类型与线上新型网络攻击并存的特征,对大学生身心、校园秩序及社会稳定均造成不良影响。其中,网络语言攻击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匿性强,已成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数字时代特有的因素五个角度,系统展开对攻击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个人–学校–社会”的协同预防体系,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安全和谐校园及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igital age,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offline forms and new online cyber aggressive behaviors, which exert adverse impacts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mpus order, and social stability. Among them, online verbal aggres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s due to its fast spread, wide influence range and strong concealment.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individu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factors unique to the digital ag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 “individual-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system,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safeguard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nstructing a safe and harmonious campus, and regulating the order of cyberspace.
文章引用:郝美琳.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及预防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180-1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985

1. 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攻击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上升,该现象在校园这一特定场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在全球48个国家中,校园暴力攻击事件年发生率高达60% [1],大学生因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与社交活跃期,成为了攻击行为的高发群体。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攻击行为的场景也发生了变化,202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5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社交渠道,却也为攻击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传统线下攻击尚未消失,线上新型网络攻击却凭借其隐匿性、重复性、超时空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群体造成更复杂的危害[2]。其中网络语言攻击(如辱骂、嘲讽等)占比超60%,已成为最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

2023年4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显示,青年群体中网络暴力倾向用户占比从2021年的1.8%升至2022年的2.2%,呈扩散趋势。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成为网络攻击行为的实施者和受害者的几率也就更大[3]。谭兴秀等人对983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8.61%的大学生报告有中度及以上语言攻击倾向,59.61%的大学生报告有中度及以上身体攻击倾向[4],且超70%的语言攻击行为发生于网络场景(如校园论坛、社交媒体评论区),印证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普遍性。大学生攻击行为不仅伤害受害者身心,还会影响攻击者学业、人际关系与未来发展,破坏校园和谐与社会秩序。因此,深入研究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校园安全和谐及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已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攻击行为的成因展开探讨,但针对数字时代特有环境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的整合分析与针对性研究。因此,本文结合数字时代的技术特征与社会背景,通过系统剖析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多元成因,进一步构建“个人–学校–社会”协同联动的预防策略,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管理及数字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助力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实现健康成长,推动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与社会环境。

2. 攻击行为概述

2.1. 攻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攻击行为是指以故意伤害他人为意图,且会对他人身心产生不良影响的倾向或具体行为[5]

一般情况下,攻击行为主要包含三大类别,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其中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常被划分为直接攻击或外部攻击[6]。身体攻击是指通过踢踹、击打等具体动作,直接作用于他人身体并造成生理伤害的攻击类型;言语攻击则是借助辱骂、羞辱性表述或威胁性话语等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他人的心理与情感层面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在数字时代,言语攻击进一步延伸为网络语言攻击,表现为通过网络媒介发布辱骂、嘲讽、威胁性言论或传播谣言,其影响范围与持续性显著高于线下言语攻击。而关系攻击被称为间接攻击,是指通过故意破坏他人社交联结或操纵其社会关系,进而对受害者造成损害的攻击形式。

2.2. 网络攻击行为的内涵

网络攻击行为指个体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故意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7]。网络攻击行为具有隐匿性,攻击者可借助匿名机制发布攻击性言论。同时,网络攻击行为具有重复性,依托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攻击者能在短时间内高频次的推送攻击内容,对受害者形成持续性的骚扰。此外,超时空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攻击的关键属性,受害者只要处于联网状态,无论其处在何处,均可能遭受攻击。其中,网络语言攻击是网络攻击的主要类型,占比超60%,常见于社交媒体评论区、校园论坛、聊天群组等场景。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特定网络社区的追踪分析发现,其演变模式呈现“三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为触发期(0~1小时),由单一事件引发首条攻击言论;第二阶段为扩散期(1~6小时),通过同伴跟风、平台推荐形成攻击言论集群;第三阶段为沉淀期(6小时后),部分言论转化为长期留存的谣言,对受害者形成持续性影响,且该演变过程受平台算法与群体氛围的显著影响。

3.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3.1. 个人因素

从人格特质来看,神经质个体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诱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在面对挫折情境时难以有效调控情绪,情绪激化后更容易触发攻击行为。这一关联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一项整合国内外150项学生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的元分析显示,在人格五因素模型框架下,神经质维度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同时,该研究也发现宜人性和责任性维度对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从侧面印证了缺乏共情与责任意识的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8]。尤其在网络语言攻击中,神经质个体因情绪控制能力弱,更易在观点分歧或负面评价触发下,通过匿名账号发布攻击性言论。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网络攻击行为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敌意解释偏向和特质愤怒均呈显著正相关[9]。自我认同不足、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低自尊大学生,并非仅仅因为自我怀疑就去攻击他人,而是低自尊会直接提高其特质愤怒水平,或引发敌意解释偏向,进而间接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面对模棱两可的威胁情境时,将其解释为敌意的个体有更大的可能对同伴实施攻击,且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偏差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反应性与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也更高[10]

3.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通过塑造个体的心理特质与认知模式,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产生关键影响,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解析:

其一,家庭教养方式塑造大学生的行为倾向。民主温情的教养注重情感支持与规则引导,能提升大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控制能力[11],更容易使其以理性的方式去应对冲突;而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则会削弱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调控力,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攻击宣泄不满。在网络场景中,受惩罚严厉教养的大学生,更易将网络语言攻击视为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如模仿父母的责骂模式,在网络中辱骂他人。

其二,家庭关系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选择。和谐家庭能提供稳定的安全感,减少个体对外部的敌意认知;矛盾频发或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则易引发安全感的缺失,使大学生形成敏感多疑的特质[12]。若个体无法从外部获取足够多的社会支持,那么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放大,最终导致个体通过攻击行为外化内心焦虑。

3.3.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化的核心场域,其道德氛围、管理机制与同伴互动模式,是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关键外在变量。

积极的道德环境能通过价值塑造抑制攻击行为,而薄弱的道德引导则可能降低行为约束。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如同学关爱、校园公正)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且惩罚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良好的道德氛围可减少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意愿,进而弱化攻击倾向[13]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层面建立“尊重他人”“理性解决冲突”的价值准则,在面对矛盾时更倾向于沟通而非攻击。反之,若校园道德教育形式化,对模糊情境中的敌意行为缺乏明确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攻击可以解决问题”的认知偏差。尤其在数字时代,这种偏差可能延伸至网络空间,增加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风险[14]

同伴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和谐的同伴交往能让学生习得共情与合作能力,减少攻击冲动;而同伴冲突或排斥则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导火索[15]。如果学生在同伴群体中遭遇孤立、嘲笑,或长期处于竞争激烈且缺乏支持的人际环境,就容易滋生敌意与被剥夺感,而这些负面情绪在网络环境中更易通过匿名化的网络攻击得以宣泄。例如,在校园论坛“群体吐槽”的场景下,大学生为融入同伴群体,易跟风发表辱骂性言论,形成网络语言攻击的“群体效应”。

3.4. 社会因素

社会层面的负面情境与不良文化传播,是诱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外部推手,其中社会排斥与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社会排斥作为典型的社会互动困境,会打破大学生基本心理平衡,实验研究证实,社会排斥会显著诱发大学生攻击行为,遭受排斥的个体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水平明显升高[16]。当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受到排挤时,其归属需求与控制感会严重受损,为缓解这种心理失衡,部分学生可能通过攻击行为寻求心理补偿。而道德推脱机制会进一步弱化其对攻击行为的道德约束,减少实施攻击时的愧疚感,最终加剧攻击倾向[17]

同时,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这就使得暴力、低俗内容更容易突破传播壁垒。如果大学生长期接触此类内容,不仅会逐步降低其对暴力行为的心理敏感度,还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诱发攻击行为的模仿。在匿名性较强的网络空间中,这种模仿倾向因缺乏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攻击行为。

3.5. 数字时代特有的因素

数字时代的独特环境为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了诱发条件。数字空间的隐匿性显著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知与规范约束,这使得个体无需直接面对行为后果,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的外在约束力被稀释,导致个体在这种情境下更容易忽视道德规范[18]。而这样就使得大学生极易在网络上通过攻击性言论、隐私曝光等方式去实施攻击。根据“技术赋能”理论,社交平台的匿名机制、评论功能降低了网络语言攻击的实施成本,如大学生可通过“小号”发布辱骂言论,无需承担现实社交代价。结合内容分析结果来看,校园论坛中78%的攻击性言论来自匿名账号,且匿名账号发布的言论攻击性强度显著高于实名账号,印证了隐匿性对攻击行为的催化作用。

从信息生态来看,数字时代的信息过载与虚假信息泛滥,容易扭曲大学生认知并激化其负面情绪。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大学生如果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就会被虚假、极端的信息误导,基于错误认知形成对他人的敌意判断。同时,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会加速负面情绪扩散,促使个体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实施攻击,最终加剧攻击行为发生的风险。此外,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会推送与大学生观点一致的争议性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强化其敌意认知,进而增加网络语言攻击的概率。

结合“数字原住民”理论,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对网络空间的归属感更强,容易将网络言语冲突视为常态社交,而非攻击行为,进一步降低了行为约束。

4.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

4.1. 个人层面:做好自我调节,提升网络素养

对大学生来说,预防攻击行为要从自身出发,管好情绪、规范网络行为。一方面,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掌握情绪调节、压力疏导等技巧,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在面对学业、情感等压力时,避免陷入“反复纠结负面事件”的消极反刍,转而用“积极归因”等方式重构认知,降低愤怒、焦虑转化为攻击行为的可能。研究发现,采用转移注意力、掩饰情感等表达抑制策略,同样对攻击行为具有抑制作用[19],这与主动调节认知的方式形成互补,共同助力减少攻击倾向。另一方面,针对数字时代网络攻击隐匿性的特点,我们要学会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自觉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增强对网络虚假信息、暴力内容的鉴别力。同时在匿名网络环境中要坚守行为底线,不发表攻击性言论、不参与网络暴力,以理性沟通替代冲动攻击。

4.2. 学校层面:加强教育引导,做好风险管控

在教育引导上,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开设包括情绪管理、网络行为规范等内容的课程,通过专家讲座、心理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同时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减少因环境适应不良而引发的攻击倾向。

在风险干预上,搭建心理咨询平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存在攻击倾向的学生,通过个性化疏导、情绪发泄渠道等方式,及时化解负面情绪与认知偏差。针对网络语言攻击高风险学生(如神经质得分高、有网络攻击史),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每月至少1次,并联合辅导员跟踪其网络行为。

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及时处置网络攻击行为与不良言论,阻断攻击行为的传播路径。建议对校园论坛、官方公众号等校内平台,建立“人工 + AI”双重审核机制:AI实时识别辱骂、威胁等攻击性言论,人工在15分钟内复核处置;设立“网络文明举报箱”,对举报属实的攻击行为,实施“阶梯式处理”(首次警告、二次约谈、三次通报)。总之,大学要从塑造大学精神、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文化等各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弱化攻击行为产生的环境诱因[20]

4.3. 社会层面:完善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环境

政府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攻击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暴力、极端内容的整治力度。同时要督促网络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快速清理不良信息,减少对大学生的负面刺激。推动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降低争议性、暴力内容的推送权重;要求社交平台对匿名账号实行实名备案,即匿名账号背后关联真实身份信息,降低隐匿性带来的攻击风险。

此外,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社会机构可联合高校、社区开展网络普法宣传、心理健康公益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攻击行为的危害与法律后果。例如,高校每学期向家长推送《大学生网络行为指南》,指导家长关注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时干预攻击倾向。最后,家庭也需要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网络行为,及时疏导学业、就业压力,避免因家庭环境不良引发消极反刍与攻击倾向,形成预防攻击行为的社会合力。

5. 小结

本文结合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征、成因与预防策略。攻击行为主要包括传统的攻击行为(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与线上新型的网络攻击行为,其中网络语言攻击最为突出;成因则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特有因素,并结合“数字原住民”“技术赋能”理论深化了数字时代特有因素的分析;最后针对攻击行为的预防,提出需要构建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同预防体系。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群体,例如不同年级、不同网络使用频率、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等开展细化研究,精准识别不同群体攻击行为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颖. 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9): 140-141.
[2] Watts, L.K., Wagner, J., Velasquez, B. and Behrens, P.I. (2017) Cyberbully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9, 268-27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叶玉麒. 大学生感知父母心理控制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及其干预[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4] 谭兴秀, 程欢, 陈兰, 等. 某医学院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30(15): 2277-2279.
[5] Archer, J. (2009) Does Sexual Selection Explain Human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 249-26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6] 杨长根.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羞耻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7] Burt, S.A., Kim, M. and Alhabash, S. (2020) A Novel in Vivo Measure of Cyberagg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46, 449-46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刘洁, 崔维维, 王澍. 人格和攻击行为: 对近20年学生群体的元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5, 23(2): 168-176.
[9] 张丽华, 张震, 吴丹. 大学生自尊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解释偏向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8(3): 108-114.
[10] 黄淼令. 大学生认知偏差对网络攻击的影响: 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4.
[11] 张璇.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自尊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3): 63-67.
[12] 张璇.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0(3): 71-77.
[13] 李文娟, 刘鲁蓉, 林婧, 曾雪琴, 周蕾, 蒋雨婷. 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惩罚倾向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8): 1194-1198.
[14] 韦达成, 吕晓峰. 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元分析[J]. 心理月刊, 2025, 20(9): 32-36.
[15] 崔杰. 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陈祺娴. 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 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大学, 2023.
[17] 陈永华, 张晏琪, 植凤英. 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控制感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 2025, 20(5): 85-88.
[18] 王祉晴. 浅析网络空间中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引导对策[J]. 教育进展, 2024, 14(4): 1120-1125.
[19] 陈步青, 郭艳丽, 刘文达, 牛旭峰. 道德敏感性与攻击: 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的多重中介[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 26(1): 93-98.
[20] 祝琳琳, 郝英.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反刍深思与学校干预策略[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 28(6): 102-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