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生节日文化教学现状及反思
Current Status and Reflections on Festival Cul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摘要: 来华留学生中国节日文化要素教学系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留学生身体感知、行为记忆、环境影响等方面对中国节日文化教学输出方式与课堂结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提升来华留学生身体感知水平与行为记忆能力,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更深层次认同感。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estival cultural elements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onstitutes a vital component of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with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spects such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odily perception, behavioral memory,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It explores approaches to teaching output methods and pathways for optimizing classroom structures in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instruction. The aim i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ody perception level and behavioral memory skills, thereby fostering a deeper sense of identity with Chinese culture among this student population.
文章引用:张钊涵.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生节日文化教学现状及反思[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214-21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989

1. 引言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1]。积极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学习优秀中国文化,对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达成文化共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首要任务在于增强传播主体对文化的认同感。留学生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极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媒介,通过文化教学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愈加关键。“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着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本质特征、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而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与文化意识。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批准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2024年12月6日正式将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选取中国节日文化为切入点,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对文化教学活动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文化课堂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

2. 具身认知理论释义及对留学生节日文化教学意义关联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又称涉身认知,起源于认知心理学,与传统认知主义不同,具身认知理论并非将身体视为对外界刺激做出简单生理性反应的“传感器”,其核心观点认为身体感知是认知形成的关键,即认知活动以身体为基础并不断构建发展。“涉身认知把活的身体看作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围绕这一内核,涉身认知还兼顾进化、行动与社会文化处境等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4]。”该理论认为仅从认知主体自身理解认知活动是不准确的,完整的认知过程应是主体感知、社会环境、行为动作等多方互相影响的,而不仅将人类认知活动简单理解为大脑计算过程。

具身认知理论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支持。从来华留学生视角出发,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节日文化教学更顺应留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具身认知的身体主位观点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掌控课堂、单一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身体动作体验为主,“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活动中,通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基于最直观的感官经验而进行的课程教学”[5]。这种模式的转变既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来华留学生学习效率,也可更大程度满足留学生对于融入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同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认同感。从教师视角出发,节日文化教学的课堂活动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节日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诗词、歌曲等丰富元素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参与对认知形成有重要意义,在二语习得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6]。”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现实生活意义调动起留学生的身体感官与行为运动,在亲身体验民俗活动过程中使留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多维感知与理解,既能拓宽留学生感知理解文化知识的渠道,也增强其对新知识的记忆效果。

3. 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关于来华留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研究已形成若干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知表层化与情感积极性并存。多数研究证实,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关注饮食、仪式等物质文化符号(如粽子、红包),情感倾向积极。例如庄媛等以镇江市高校来华留学生为实验对象,其实验结果显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且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景名胜较为感兴趣[7];何保雪等以湖北省某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实验对象,其实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传统节日符号的喜爱度明显高于其他中国文化抽象符号[8];吴海峰所做的山东某高校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及特点的实验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相对片面、浅显,且认知水平差异明显[9]。这一现象反映了文化认同形成的初始阶段特征——通过具象符号建立情感联结,但对深层价值理解不足。

二是体验式教学的主流地位。现有研究普遍推崇沉浸式、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案例表明,通过书法实践(如写“福”字)、节日手工(包粽子、制香囊)等活动,可显著提升参与感与文化记忆。例如周惠萱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总结节日文化教学内容应适度且循序渐进,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化体验法、专题讲座法、随即渗透法等以适应留学生实际情况[10]。顾桐菲以端午节为教学主题设计的教案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中心地位,并加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1]。其端午节教案进一步强调学生中心地位与多媒体技术的协同作用,印证了体验式教学对兴趣激发的有效性。

三是文化对比的必要性。部分研究主张通过母语文化对比来降低文化冲突、强化学习动机。例如吴云辉针对泰国学生设计的中秋节文化教学方案加入文化对比板块,在增进学习者对母语文化认同理解的同时强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动机[12]。这表明,文化对比是促进深度理解的有效路径。

尽管上述共识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基础,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深层问题与争议焦点:

一是身体体验与认知内化的割裂。当前体验式教学多停留在“感官调动”层面,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内在加工过程。部分课堂活动仅是简单的身体参与,未能有效促进文化符号向精神价值的转化。这种“身体”与“心智”的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将节日体验内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在实际社交中发挥感知作用。

二是长效文化认同的缺失。多数研究聚焦短期教学效果(如课堂兴趣提升),缺乏对长期文化内化的追踪。有学者呼吁需考察节日文化学习是否影响留学生跨文化社交行为(如主动参与社区祭扫、家庭团聚),但此类纵向研究仍属空白。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稳定的文化认同,而非短暂的兴趣。

三是教学内容与语言的适配性矛盾。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与教学语言过于复杂并存。一方面,为迎合学生兴趣,教学内容多集中于饮食、习俗等表层文化;另一方面,在阐释深层文化内涵时,又常使用过于复杂或抽象的学术语言,超出了留学生的语言能力,造成理解障碍。如何平衡内容的深度与语言的易懂性,是当前教学设计的一大难点。

综上,目前中国节日文化教学已注意到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同时采取以留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将文化知识推广到汉语各要素教学环节中去,但部分课堂活动仍是简单地调动留学生感知器官,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作为信息接收主体,其本身认知过程与身体感知间的内在关系,且教学内容过于浅显,教学语言过于复杂,未有效关注留学生对于深层文化内涵的感知与理解程度,使留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实际社交运用中发挥身体感知作用。

4.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节日文化教学实践策略

具身认知视域下,教学设计应聚焦内容生成,摒弃过度预设,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倡导实践与情境化教学,实现乐学[13]。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节日文化课堂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通过身体感知作用增强留学生对感知信息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强化留学生学习动机,从而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教学实践开展可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以确保教学活动的具身性与适配性。

一是教师要根据具身感知类型安排教学内容,帮助留学生通过具身效应理解抽象性内容,强化身体活动与输入知识的连接痕迹。具身情况可以按环境类型不同划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三种,在不同类型环境影响下,身体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无论是实感具身、实境具身,还是离线具身,都会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提升我们感知信息的鲜活体验与加工[14]。”留学生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通过实感具身对认知客体产生一定的理解,可以使记忆效果增强。教师根据不同节日主题布置对应文化环境,如张挂极具节日特色的装饰物,营造生动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能激发留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教师也可有意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境具身构建,例如让留学生观看节日主题的电影、纪录片等,通过视听结合等感官途径,留学生能从情感层面上理解中国节日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在完成对节日文化内容的体验后,留学生在遇到相同或相似文化交际场合时会有意识地回想相关文化知识并主动运用,从而达到知识内容的记忆与复现。教师应注意此类具身情境的作用,课后有意让留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例如让留学生向家人朋友介绍一副对联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内涵。这能很好地帮助留学生对文化知识加深印象。

二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增强留学生学习动机以减少情感屏障。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关注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确保教学方法与留学生实际情况相适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大程度调动起学习者的兴趣。克拉申(1985)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对课堂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是完全接收,这种大脑对输入信息的过滤现象被称为“情感过滤”,是学习者由于学习动机、是否处于紧张或畏难情绪、是否担心出丑等心理因素造成的[15]。来华留学生在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常表现出浓厚兴趣,“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倾向呈现多元化特点。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物质、行为、精神层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喜爱”[9]。但留学生也可能因教师讲解不到位而产生误解。例如,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可能被部分留学生误解为纪念屈原自杀这一行为,而非纪念其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教师同样要注意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语言习惯,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16]。对此,教师需充分考虑留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留学生,教师需注意通过对比文化异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帮助其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三是教师要考虑学情差异对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主体——留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认知的过程和步骤由身体条件决定,认知的内容也由身体所提供,并且认知、身体、环境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7]。由于留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个人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干扰,节日文化教学如不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因此,对学习者的学情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学情的差异会改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学习者是初级阶段的汉语水平,词汇量达到HSK1-3级的水平,那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词汇的使用,应选择简单、浅显的词语进行授课,确保教学语言不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最高语言水平。在新《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和春节有关的词汇在初级阶段便已出现,这可以使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完全理解春节相关文化知识。而“端午节”属于中级阶段的词汇,“元宵节”更是属于高级阶段词汇。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节日文化进行分级教学,才能使文化教学与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节日文化课堂教学应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在节日文化教学中,具身认知理论为“身体–认知–文化”的联动机制提供了核心框架,该理论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的互构关系,认为身体不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文化意义生成的媒介。以春节“拜年”教学为例,可通过深化三者联动来具体化教学策略,使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全身心学习体验。身体姿态是激活文化隐喻的神经机制的关键。在“拜年”仪式中,“弯腰”这一动作并非单纯的物理运动,而是通过具身效应触发深层的文化认知。当学习者模仿“弯腰”时,其运动行为会将身体姿态与“谦逊”“尊重”等文化概念建立稳固的神经联结。这种联结源于中国文化中“躬身”与“地位谦抑”的长期隐喻映射,使身体姿态成为文化价值观的物理载体。跨文化身体礼仪的对比建构是揭示文化编码差异的有效途径。具身认知的文化差异性要求通过对比来深化理解。例如,可将中国的“弯腰拱手”与欧美的“握手”进行对比分析。前者强调身体前倾角度的控制,体现“敬而不卑”的礼制规范;后者则注重掌心压力与眼神接触,传递“平等”与“信任”的信号。通过这种对比,学习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身体动作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价值观。深化“身体–认知–文化”联动机制的教学策略设计应围绕多感官整合与情境化演练展开。首先,可以利用视觉–动觉映射,通过慢动作视频解析“弯腰”的轨迹与角度,将抽象的礼仪转化为可量化的身体参数。其次,设计“长辈–晚辈”的角色扮演活动,在真实的社交情境中促使学习者运用身体动作,从而内化文化规范。当身体动作与文化概念稳定关联后,便能触发认知迁移,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快速解码身体语言的文化隐喻。最终,当学习者通过“弯腰”这一身体动作真正理解了“谦逊”的文化内涵时,其认知结构已然发生重构。身体成为了文化基因的转录器,而课堂则是这场身心转化的实验室。这种从身体体验到文化内化的过程,正是具身认知理论在节日文化教学中的最佳实践,它让文化学习不再是符号的记忆,而是深刻的生命体验。

5. 教学策略实施的潜在挑战

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如多感官整合、情境化演练及跨文化对比等,对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推广可能面临以下挑战:首先,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教师不仅要精通节日文化知识,还需具备将抽象文化内涵“转译”为具体身体活动的设计能力。例如,在解析“弯腰”动作时,教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概念隐喻,并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对比。这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敏锐洞察力、课堂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乃至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这对当前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其次,教学资源与时间的限制。具身化的教学活动往往需要丰富的物质支持,如特定的道具(汉服、节日饰品)、场地布置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这在部分教学资源有限的院校可能难以实现。同时,体验式、情境化的教学活动比传统讲授更耗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平衡知识广度与体验深度,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无法完成既定教学大纲。最后,教学效果评估的复杂性。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有效评估学生通过身体体验所内化的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设计出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以衡量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交际情境中运用身体语言、理解文化内涵的能力,是当前教学评价领域的一大难点。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也可能影响教师持续优化此类教学策略的积极性。

总之,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历史结晶,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无比珍贵,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教授节日文化不仅要让留学生知晓节日本身含义,更是通过文化教学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为中国文化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教学实践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师需不断优化教学思路,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来讲好中国故事。

基金项目

教育部国际司项目: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路径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能力研究(编号:N5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巴基斯坦深化人文交流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研究(编号:SZZX24098)。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 2019-05-15.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210134568.htm, 2025-03-26.
[2] 祖晓梅. 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3(3): 26-35.
[3] 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J]. 外语界, 2019(1): 8-12.
[4] 孟伟. 如何理解涉身认知?[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23(12): 75-80.
[5] 赵彦.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 2024(25): 56-58.
[6] 鹿士义, 彭聪.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二语习得[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2(1): 31-37.
[7] 庄媛, 张富宾, 佘顾雨.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度调查研究——以镇江市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20, 7(35): 186-189+196.
[8] 何保雪, 姜超, 李天然, 等.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同研究[J]. 海外英语, 2024(17): 209-212+219.
[9] 吴海峰.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99-112.
[10] 周惠萱. 传统节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分析[J]. 文化产业, 2022(6): 64-66.
[11] 顾桐菲. 对外汉语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以端午节为例[J]. 现代交际, 2018(3): 184-185.
[12] 吴云辉. 中秋节文化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 2024.
[13] 张永飞. 具身化的课程: 基于具身认知的课程观建构研究[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14] 殷明, 刘电芝. 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7): 57-65.
[15] 胡慧杰.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 2024(12): 93-95.
[16] 张昀. 论文化背景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J]. 语言与翻译, 2001(4): 49-52.
[17] 叶浩生. 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5): 7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