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双赢路径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Win-Win Path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摘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仅能传承优秀的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本文从非遗与高职旅游专业的内在关联,实践路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Abstract: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ot only preserves excellent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s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achiev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ong with practical approaches and typical case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孟佑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双赢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14-41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51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承载着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与此同时,高职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文旅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将非遗文化资源系统性地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为濒危的非遗项目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还能为旅游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本文将从非遗与旅游专业的关联性、融合路径、实践案例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 非遗与高职旅游专业的内在关联

非遗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源自于二者在本质属性上的互补与共鸣。一方面,非遗的活态性、地域性与旅游的体验性、场景化需求形成了完美的匹配[1]。以江南水乡的蚕丝织造技艺为例,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工艺知识,更承载着特定地域的生活方式与审美[2]。当游客置身于古色古香的织造工坊,亲眼目睹丝线在织机上幻化成精美绸缎的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远比单纯的观光游览更具吸引力。同样,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祭祀仪式、陕西华县的老腔表演等非遗项目,都能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层次,提升游客的文化获得感[3]

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非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传统非遗的保护往往局限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而旅游的介入则使其转向“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贵州黔东南的苗银制作技艺通过与民族村寨旅游相结合,不仅让这项古老工艺重焕生机,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文旅产业链的人才孵化器,其教学目标与非遗传承的时代诉求不谋而合:二者都强调实践性、创新性与市场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重构、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深度化的校企合作等方式,非遗能够成为旅游专业教学的特色资源宝库,而旅游专业则为非遗传承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双向赋能的关系,正在全国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苏绣、缂丝等非遗技艺纳入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旅游商品,真正实现了“非遗走进课堂,创意走向市场”的教学目标。

3. 非遗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在传统旅游专业课程中科学嵌入非遗模块,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基础路径。这种课程重构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要从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要求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以“旅游文化”课程为例,增设的非遗专题应当包含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层系统讲解非遗的分类体系、保护政策及文化价值;案例分析层深入剖析国内外非遗文旅开发的典型范例;实践应用层则引导学生结合本地非遗资源设计旅游产品[4]。北京某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中特别设置了“非遗文化解码”环节,要求学生选择一项本地非遗进行深度调研,最终形成可用于导游讲解的文化解读方案。

“导游实务”课程的创新则更加注重实操性。教师可以模拟真实带团场景,设计包含非遗元素的讲解任务。比如,在带领游客参观福建土楼时,除了建筑特色的介绍外,还需要融入客家山歌、土楼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的生动讲解。为此,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讲解词模板和互动环节。四川某旅游高职院校就与当地川剧变脸艺人合作,开发了一套“非遗体验式讲解”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传统导游技巧的同时,还能掌握基本的非遗展示技能,大大提升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此外,开发独立的非遗特色选修课是深化融合的重要举措。“非遗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可以采用工作坊形式,引导学生从市场需求出发,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旅游商品。浙江某院校的这门课程就以“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学生设计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创餐具、基于传统剪纸艺术的灯饰等作品,有多项被当地企业采纳并量产。“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则更侧重技艺传承,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非遗制作的全过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苗银制作课程,不仅教授錾刻、花丝等传统工艺,还要求学生完成从设计到销售的完整流程,培养了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3.2. 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与非遗传承人、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形成“课堂 + 工坊 + 景区”的三维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苏州某高职院校与国家级苏绣传承人工作室的合作就颇具代表性: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设备,传承人负责技术指导和作品把关,合作企业则提供市场渠道和销售平台。在这种模式下开设的刺绣技艺实训课,学生不仅学习传统的平针、乱针等针法,还要参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最终完成的作品通过景区专卖店和电商平台销售,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良性的价值循环。

云南部分高职院校与少数民族村寨合作建立的研学基地则是另一种成功范式。这些基地将非遗表演、民俗体验等元素系统性地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实训,学生需要完成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实地带团的全流程训练。例如,在西双版纳的实训基地,旅游专业学生要协助当地傣族村民开发“一天傣家人”体验项目,内容包括傣锦纺织体验、象脚鼓制作、泼水节民俗讲解等。通过这种深度参与,学生不仅掌握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实务技能,还对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模式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其“三方受益”的特点:学校获得了优质实训资源,学生积累了实战经验,村寨则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非遗的经济价值。

在校企合作中,数字化非遗工坊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广东某职业学院与科技公司合作建立的“虚拟非遗传承中心”,利用3D扫描和VR技术还原了广彩瓷器的整个制作流程。学生戴上VR设备后,可以“亲手”体验从拉坯到彩绘的全过程,系统还会实时纠正操作错误。这种高科技实训手段不仅解决了某些非遗项目材料昂贵、工序复杂带来的教学难题,还能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3.3. 数字化技术与创新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旅游专业应当敏锐把握这一机遇,将前沿科技手段有机融入非遗教学。VR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场景。比如,山东某旅游院校开发的“虚拟古法酿酒作坊”系统,通过精确还原传统酿酒工艺的每个细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整参与从粮食选取到酒液陈酿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非遗技艺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AR (增强现实)技术则为非遗旅游讲解提供了全新可能。在“智慧导游”课程中,可以训练学生使用AR设备为游客提供立体化的非遗展示。设想一位导游带领游客参观徽派建筑时,通过AR眼镜,游客不仅能看到实景,还能叠加显示木雕、砖雕等非遗工艺的三维解析图,甚至观看到虚拟的工匠演示传统技法。这种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必将极大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质量。江苏某高职院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他们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AR非遗解说系统”在多个景区试点应用,获得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也是教学重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运营非遗主题的社交媒体账号,创作短视频、直播等内容。重庆某院校的“非遗青年”团队通过在抖音平台发布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等非遗项目的创意短视频,不仅积累了数十万粉丝,还成功带动了相关非遗旅游线路的销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播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数字营销策略。比如,工艺类非遗适合通过制作过程的延时摄影展示其精湛技艺;表演类非遗则可尝试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元素跨界融合,吸引年轻受众。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营销能力,又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可谓一举两得。

4. 典型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启示

4.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非遗 + 民宿”项目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非遗 + 民宿”合作项目,为非遗与旅游专业融合提供了典范案例。该项目以乌镇景区内的特色民宿为载体,系统植入了蓝印花布、竹编、杭扇等多项浙江代表性非遗元素。在教学实施层面,学院专门开发了“非遗主题民宿运营”课程模块,学生需要完成从市场调研、文化挖掘到产品设计的全流程训练。

具体而言,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解码,学生需深入调研选定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当代价值;第二阶段是创意设计,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客房装饰、用品配置、体验活动等具体方案;第三阶段是运营实践,学生分组入驻合作民宿,实际执行自己设计的非遗体验项目。比如,一组学生设计的“蓝染之旅”方案,包含蓝印花布主题客房布置、游客参与型染制体验、非遗传承人故事会等环节,实施后该民宿的入住率和单价均有显著提升。

本项目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与评价,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其次是文化赋能商业,通过提升民宿的文化附加值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从文化理解到产品设计再到实际运营,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据统计,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多数毕业生在文旅企业担任产品开发或文化策划类岗位。

4.2.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旅游文创设计”大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的年度“非遗旅游文创设计”大赛,创造了“教学–创作–市场”的闭环模式,为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大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基于湖南本土非遗元素,如苗绣、侗族银饰、土家织锦等,同时要符合旅游商品的市场需求特点。与普通设计比赛不同,该赛事特别强调作品的可量产性和商业价值评估。

比赛流程设计独具匠心:初赛阶段考察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深度,要求提交详细的文化调研报告;复赛阶段注重创意转化能力,设计方案必须包含工艺可行性分析;决赛阶段则模拟真实商业环境,参赛者需向由企业代表、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组成的评审团进行现场路演。这种赛制设计确保了最终胜出的作品既保持非遗的文化精髓,又具备市场竞争力。

大赛的优秀作品通过两种渠道实现商业化:一是由合作企业直接收购设计版权进行量产,如一组基于侗族银饰元素的系列首饰设计被某珠宝品牌采用,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二是学校孵化学生创业团队自主运营,如由毕业生创立的“苗韵”品牌,专注于将苗绣与现代服饰结合,现已发展成拥有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的文化企业。

这一案例的启示在于:首先,竞赛机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其次,产学研的紧密衔接确保了创意设计的市场价值;最后,非遗元素的现代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据跟踪调查,参与过该赛事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不少已成为文旅行业的骨干力量。

5.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非遗与旅游专业融合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首要问题是部分高职院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设置流于表面形式。一些学校仅仅在现有课程中简单添加非遗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校企合作中传承人与教师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善。非遗传承人长于技艺但缺乏教学经验,学校教师熟悉教育规律却对非遗理解不深,二者如何形成教学合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再者,非遗产品的市场化路径仍然狭窄,许多学生创意作品难以实现商业转化,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此外,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非遗资源丰富地区的高职院校融合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5.1.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要破解上述难题,首先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系统化的资源整合。教育部门应当出台专项政策,将非遗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非遗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例如,可以参照浙江省的做法,对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方向的高职院校给予生均经费补贴,对校企共建的非遗工坊给予税收优惠。文旅部门则需牵头搭建全国性的非遗项目库和传承人数据库,为院校提供便捷的资源对接平台。江苏省建立的“非遗教育资源云平台”就是很好的示范,该平台集成了200多项非遗的数字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工艺图解、文化背景等,全省高职院校均可共享使用。

5.2. 师资队伍的跨界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双向赋能”的方式打造跨界教学团队:一方面实施“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计划,为传承人提供教学方法培训,帮助他们将技艺转化为可教授的知识体系。四川某院校为蜀绣传承人配备教学助理的做法值得推广,由专业教师协助传承人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管理,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深入非遗工坊和文旅企业实践学习。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要求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每五年必须累计完成半年企业实践,这一制度显著提升了教师的非遗素养和实操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在项目实践中实现优势互补。

5.3. 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非遗旅游教育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可以借鉴日本“和纸旅游”、意大利“手工皮具研学”等国际成功经验,探索非遗旅游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开发面向国际学生的非遗研学课程,如景德镇某高职院校开设的“中国陶瓷文化国际班”,吸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合作开发非遗创新课程,推动中西文化创意交融;组织师生参与国际非遗展览和交流活动,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化过程中要避免简单的文化挪用,而是要深入挖掘中国非遗的独特价值,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审美的契合点。

未来五到十年,非遗与旅游专业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赋能加速创新,AI、元宇宙等新技术将为非遗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二是产业融合更加深入,非遗旅游将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三是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将出现更多细分领域的非遗旅游专业方向。面对这些趋势,高职院校应当前瞻布局,主动应变,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教育创新的多元路径。

非遗与高职旅游专业的结合,是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双向赋能的创新实践,也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同质化挑战的有益探索。通过系统的课程重构、深度的产教融合与前沿的技术赋能,这种融合模式正在培育出一批批既扎根传统文化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旅游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力军,通过他们的专业工作,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延续生命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教育创新还具有多重社会价值: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动力,许多濒临消失的乡村非遗通过旅游教育重获新生;它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它增强了文化自信,让年轻一代在职业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院校、企业、传承人多方协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融合生态系统。在实践层面,可探索“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模式,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对接几项地域特色非遗,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理论层面,应加强非遗旅游教育的学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非遗旅游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在国际层面,要积极推动中国经验走出去,为全球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让非遗在旅游教育的沃土中焕发新生,不仅关乎文化传承大业,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智慧,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旅游学刊, 2023, 38(5): 12-23.
[2] 张明. 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旅游开发[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2: 45-58.
[3] 曹蓓. 浅谈纳西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3(15): 58-59.
[4] 李晓红.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2):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