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发展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at Home and Abroad—A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摘要: 教师情感劳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身份认同构建以及教学效能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借助CiteSpace 6.3.R1软件,本研究对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 (WOS)核心数据库中有关教师情感劳动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可视化分析,绘制了包括年度发文趋势、国家/地区分布、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突现检测等知识图谱,并对中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路径与方法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差异背后的因素。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阅读,本文总结出未来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三大趋势:一是情绪智力培养与发展;二是个人取向到人际取向的转变;三是情感劳动研究的本土化。
Abstract: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By using CiteSpace 6.3.R1 software,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d visu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i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WOS) core databases. It drew knowledge maps including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s, country/region distribution, core author groups, research 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 network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burst detection. And it compared the research hotspots, theoretical paths, and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s in this fiel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urther exploring the factor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Based on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major trends in future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first,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cond, a shift from individual orientation to interpersonal orientation; and third, the localiz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research.
文章引用:吴琳. 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发展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46-4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56

1. 引言

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科学家Hochschild提出的,是指“对自身情感进行管理而创造出公开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获取报酬,因而具有交换价值”[1]。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emotional labor通常译作情感劳动或情绪劳动,译作情绪劳动时,研究注重的是情绪产生、调节、表达的生理过程,常见于采用心理学定量研究范式的文献中;译作情感劳动时则不仅关注情感的生理过程,也关注情感背后的社会建构和认知因素,常见于非定量研究的文献中[2]。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表达不仅受到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同时还有社会文化、职业规范以及机构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在写作时选择用情感劳动来进行介绍。但早期我国的教师情感研究更多关注心理层面,因此本文在进行综述时,也囊括了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

① 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怎么样的?

② 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热点主题有哪些?

③ 未来教师情感研究的前沿是什么?

2.2. 数据采集及处理

本文拟对国内外教师情感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因此分别在CNKI以及Web of Science (WOS)引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首先是对国内的研究数据的收集,以“教师情感劳动”和“教师情绪劳动”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结果513条。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筛选,筛选条件为:CSSCI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不排除学位论文;需与主题词高度相关,最终得到样本文献216篇。然后是国外期刊论文的数据收集,选择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teacher’s emotional labor”合并“teacher emotion labor”为主题词,共得到534条结果,经过人工数据处理,排除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161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为CiteSpace 6.3.R1,该软件能够对研究进展趋势和前沿热点等内容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本文的分析维度包括国家、关键词共现、作者、机构、关键词聚类以及时间线等。

3. 发现与讨论

3.1. 教师情感研究的总体趋势

分析不同年度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有助于揭示该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总的看来,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在前期发展较为缓慢,直至2018年发文数量才开始爆发式增长。这一趋势反映出教师情感研究长期以来处于教育研究的边缘领域,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早期理性分析主导的教育研究背景有关,情绪由于其多变易逝、难以量化的特征被认为与客观的科学研究格格不入,因此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3]。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教师情感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者们发现教师的情感不仅与自身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息息相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情感素养提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学术界开始了大量关于教师情感的研究。教师情感劳动研究数量的持续增长体现了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这将是未来教育教学研究亟待深入拓展的领域之一。图2展示了国际教师情感劳动相关研究发文分布情况,基本与国内走势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相关研究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早。

在这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WOS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文章中,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对应图3表1中的CHINA)。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在此领域的发文量远超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主流国家,这离不开尹弘飚、黄生华等学者在此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综上,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至少在未来几年之内仍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从整个国际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度来讲,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这也体现了国内教育界对于教师情感研究的重视。

3.2. 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热点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代表的就是论文的关键词,且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成正比,

Figure 1. The graph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research included in CNKI

1. CNKI收录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图

Figure 2. The graph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research included in WOS

2. WOS收录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图

Figure 3. The graph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3. 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国家分布图

Table 1. Table of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by country

1. 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国家分布情况表

频率

中心性

国家名称

65

0.56

CHINA

33

0.17

USA

11

0.13

ENGLAND

9

0.07

GERMANY

3

0.07

MALAYSIA

9

0.06

IRAN

4

0.03

NEW ZEALAND

2

0.03

AUSTRIA

12

0.01

TÜRKIYE

6

0.01

TÜRKIYE

2

0.01

EGYPT

Figure 4. The co-occurrence graph of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emotional labor of domestic teachers

4. 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5.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eacher emotional labor

5. 国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也就是说,节点越大,该节点代表的关键词在研究中出现的次数越多,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是代表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图4图5是CiteSpace生成的国内外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清晰地看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从这两张图谱传达出的信息包括: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而对应的国外的关键词就是emotional labour以及emotional labor,而且国内形成了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发散开来的关键词网络。之所以出现两个核心,是由于对同一术语的翻译问题,早期的研究一直将emotional labor翻译成情绪劳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发现情绪劳动更多地关注个体心理层面的活动,而教师情感研究明显还涉及社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的研究较多地使用情感劳动而不是情绪劳动。

根据CiteSpace 6.3.R1中导出的关键词数据,笔者将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出现的词频进行加工处理,按频率高低降序排列,形成了表2表3,以便于更清楚地了解该领域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具体如何,以下分别是国内和国际研究中排在前20的关键词。从其中可以看出,国内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

Table 2.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key words in domestic research on emotional labor of teachers

2. 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频统计

序号

频率

关键词

序号

频率

关键词

1

118

情绪劳动

11

7

情绪智力

2

33

情感劳动

12

7

工作倦怠

3

22

职业倦怠

13

6

教师情绪

4

20

幼儿教师

14

6

社会支持

5

15

小学教师

15

6

中学教师

6

13

影响因素

16

6

乡村教师

7

13

教师

17

5

高校教师

8

10

情绪耗竭

18

5

情感规则

9

10

心理资本

19

5

现状

10

8

职业认同

20

5

初任教师

Table 3.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key words in international teacher emotional labor research

3. 国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频统计

序号

频率

关键词

序号

频率

关键词

1

74

emotional labor

11

13

surface acting

2

70

burnout

12

13

mediating role

3

46

antecedents

13

12

deep acting

4

45

exhaustion

14

12

service

5

43

work

15

11

rules

6

38

job satisfaction

16

11

resources

7

30

consequences

17

10

model

8

28

emotional labour

18

9

job

9

26

strategy

19

9

dimensions

10

16

performance

20

9

Emotional exhaustion

内容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细微差别。相同之处在于国内外教师情感研究都关注包括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耗竭、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心理资本、情感规则等在内的关键词。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更多地体现了研究对象的不同,例如: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教师、中学教师、乡村教师、高校教师、初任教师等,研究重点更多的放在了情感劳动产生的主体上;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更关注教师情感劳动的相关要素,例如:情感劳动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情感劳动策略、情感劳动的中介作用以及情感劳动的维度等。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更关注不同群体的教师其情感劳动带来的整体后果以及调节策略,目前的研究重点关注的现象有限,主要就是情感倦怠;国际研究则更关注教师情感劳动发生的整体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视野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深入。

笔者对国内外热点主题词进行归类后,总结了目前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几个研究方向,并分别简单举例说明:

① 情感劳动视角下的教师情感体验如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情绪耗竭等的研究。

② 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研究如表层行为、深层行为以及自然情感的表达。朱神海和王雪梅[4]对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策略使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实习时长、学历以及实习学校级别等多个因素影响下的教师情感劳动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发现实习教师的情感劳动水平整体较高,学历对策略的使用有一定影响,实习时长和实习学校对情感劳动水平并无影响。也有研究者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通过访谈和收集案例素材,对中学英语新教师情感劳动策略[5]及教师科研情感调节策略进行讨论[6]

③ 教师情感劳动规则研究。尹弘飚[7]等人对中国教师的情感规则进行了总结:满怀激情的投入教学;隐藏负面情感;保持积极情感;利用情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会根据感受到的情感规则采取不同的情感劳动策略,因此不同文化下的教师情感劳动所遵循的情感规则也相应地具有文化特征。

④ 教师情感劳动影响因素研究。根据格兰迪情绪工作机制,影响教师情感劳动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互动方式以及情绪事件。王卫华和李书琴[2]在对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进行综述时将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个体因素中包含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学历、年龄、教龄、职称等)以及教师心理特质(如人格、情商)。环境因素则囊括了宏观、中观、微观等各方面的情境因素。

⑤ 教师情感劳动与教师情绪智力、心理资本、以及教师身份建构的关系研究。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和管理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促进思考的能力[8]。已有研究表示[9],情绪智力的差异会对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使用产生影响,但其产生的具体影响尚存在争议。同时,教师情感还会对教师身份构建和专业发展产生影响[10]

3.3. 未来研究前沿

把握教师情感劳动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后续研究。通过分析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情况能够探知到这一领域内大致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关注点的演变过程。由于国内的教师情感劳动研究涵盖的内容较少,且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集中在研究对象上,因此这里只分析国际情感劳动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6是国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情况,可以看到CiteSpace总共生成了八个聚类,包括深层行为、情感劳动策略、网络教学、情感调节、情感规则、教学、情感智力、情感劳动以及种族。由此可见,目前情感劳动策略、情感调节、情感规则等内容仍然是该领域学者研究的重点,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如网络教学情境下的教师情感劳动以及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情感劳动对比研究。

Figure 6. Cluster map of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emotional labor of foreign teachers

6. 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前面说到,“情绪”一词带有更多的心理学科的色彩,而“情感”则更偏向于社会学。从图7国内教师情感劳动关键词突现情况中可以看到,情感劳动自2020年起成为一个较高强度的突现词,情绪劳动这一术语的使用则减少,从侧面反映了此前偏重于关注教师自身情感体验如倦怠、情绪耗竭、自我认同等的个体取向的研究正在向关注教师情感在社会交往背景下,与学生、同事、组织机构、教学共同体等自身以外的多个影响层面的人际取向或者说社会取向转变[11]

Figure 7.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in China have emerged

7. 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突现

图8中也可以看到,国外研究中最新突现的关键词包括心理资源、情绪智力、中介作用以及教育。已有研究显示,教师的情绪智力高低与情感劳动的策略使用有关。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情绪智力越高的教师越倾向于使用深层行为和自然表达的情感劳动策略,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智力越高的教师使用表层行为的频率更高。这反映了情绪智力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如何影响,影响的结果为何,如何提升教师情绪智力都还未有定论。未来研究或可探讨如何利用好教师心理资源从而对教师的情绪智力或者说情感劳动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

Figure 8.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abroad have emerged

8. 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关键词突现

结合图3表1的发文量占比来看,目前中国学者在教师情感劳动领域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研究的深度上还需要继续拓展。笔者根据CiteSpace数据分析的结果,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可以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结合国内教育政策背景、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共同体发展等对教师情感的影响,来探讨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产生的变化以及对教师自身身份构建和职业发展的影响。还可以从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文化出发,探讨特定文化背景下教师情感规则以及情感劳动具体体现的特征;也可以在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对比研究,完善现代教师情感规则的构建。

综上所述,本文指出的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① 教师情感劳动研究从个体取向向人际取向的转变;② 重点关注教师情绪智力的培养与提升;③ 教师情感劳动的本土化。

4. 对未来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启示

4.1. 开阔情感研究视野

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笔者发现国内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在研究视野上窄于国际研究。国内教师情感的大多数研究目前还拘于教师情感体验的一小方天地,重点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及情绪耗竭,研究过多集中在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同一情感现象的研究,这就导致了研究视野的窄化。国内研究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关注国际研究趋势,着眼于更多更广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展深化。

4.2. 整合研究方法

早期的教师情感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注重研究过程的量化,开发验证了大量教师情感量表,为后续的教师情感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只有量化的研究方法,无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刻的讨论。结合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人际取向转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教学日志、回溯性自我报告、自传性叙述以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融入到情感劳动的研究中来,整合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管理学或者经济学等多元视角切入,推动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发展。

5. 结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教师情感劳动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和表格。这种对教师情感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梳理基本理清了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并对国内教师发展研究有着积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心灵的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 成伯清, 淡卫军, 王佳鹏,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21, 182.
[2] 王卫华, 李书琴. 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21, 48(8): 19-36.
[3] 尹弘飚. 教师情绪研究: 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4): 77-82.
[4] 朱神海, 王雪梅. 高中英语实习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 2023, 44(1): 61-67.
[5] 古海波, 许娅楠. 中学英语新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案例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3): 18-25+93.
[6] 古海波, 顾佩娅.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情感调节策略案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5): 57-65.
[7] 尹弘飚. 教师情绪劳动: 一个象征互动论的解读[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40(8): 27-33.
[8] 余凤燕, 郑富兴. 因果机制与管理路径——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学报, 2021(6): 101-115.
[9] Pervaiz, S., Ali, A. and Asif, M. (2019)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of Secondary Teachers in Pakis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33, 721-73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胡亚琳, 王蔷. 教师情感研究综述: 概念、理论视角与研究主题[J]. 外语界, 2014(1): 40-48.
[11] 王文岚, 蒋文艳, 尹弘飚. 教师情绪调节研究: 从个体取向到人际取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7): 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