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域下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研究
An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Senior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long Learning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同时我国政府对老年教育高度重视并在各地建立起多所老年大学。在国家大力发展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目前各地老年大学仍普遍存在缺乏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将逐渐成为老年大学教师的培养主体,肩负着为老年大学输送优质教师的重任。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通过合作协同培育出“留得住、教得好”的老年大学教师,将成为问题的关键解决方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对老年大学教师培养的建议,优化协同育人流程,建立老年大学教师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出入学–在校–就业一体化协同育人路径,促进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之间教育要素流动,推动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协同发展,为进一步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among the elderly continues to grow. Concurrent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laced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elderly education, establishing numerous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across various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s vigorous promo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a prevalent issue persists in these institutions: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faculty.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as the primary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elderly university teachers, bearing the crucial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ing qualified educators to these institutions. 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retainable and competent” elderly university teachers through partnerships betwee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lderly universities will serve as a key solution to this challenge. Based on research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elderly university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elderl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exploring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pathway from enrollment to on-campus training to employment. This approach facilitates the flow of educational elements betwee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lderly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lderly education,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任丹阳. 终身学习视域下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61-46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58

1. 引言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纳入国家发展规划[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要求,教育部决定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2]。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强调了推进终身学习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性。在国家大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老年大学教师队伍的培育发展将持续受到关注。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建设国家老年大学,推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3]。并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从硬件设施建设、平台搭建到资源整合等方面,全方位推动老年教育发展。2024年,山西省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等利用自身资源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4]。至此,政府、老年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三方协同育人流程将成为新的焦点。

2. 老年人终身学习的现代价值

2.1.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人在外部支持系统下为了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而展开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或价值的过程[5]。20世纪初,英国最早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并著有《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专门论述终身教育相关内容。此后,终身教育逐渐为人所知,被大众所认可[6]。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终身学习概念在我国正式文件中的首次出现,自此我国开始了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2. 终身学习与老年教育

终身学习与老年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老年教育作为让老年人继续学习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其目的是使各个层次的老年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增强体质。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生的各个阶段,而老年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发展它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为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主旨是倡导教育公平,使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老年教育则为老年人提供了重新进入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同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实现终身教育的公平[7]

2.3. 推进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作为一个人终生具备的权利,不仅关乎个人思想文化水平,同时将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并且充分行使好学习的权利、养成学习的习惯时,才能共同建设起教育公平的学习型社会,从而构建现代化社会[8]

一方面推进老年人终身学习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终身学习鼓励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种具有灵活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包容性,从而促进教育公平[9]。与此同时,在推进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仅仅集中在传统的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中,而是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有助于缩小现阶段存在于城乡、地域之间的老年教育差距,推动我国实现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推进老年人终身学习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任务的完成。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学习型大国列入2035年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如果没有全民终身学习,就不可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也就更谈不上建设学习型大国[9]。终身学习的理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构建一个以学习为中心、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通过持续学习,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技术和需求,保持并自身的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力,以此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的建设提供重要人才的基础[10]。老年群体作为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同样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任务的共同完成者,也应该获得更多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3.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教师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面临培养模式陈旧,学科结构单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和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趋于饱和等多重发展困境。而我国各地的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专业化不足、教师数量短缺等挑战。大部分老年大学教师由退休人员或兼职教师构成,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和老年教学专业技能。地方师范院校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与老年教育师资数量短缺、结构失衡问题,亟需双方协同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老年大学教师培养体系。

3.1.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现状

首先,在“少子”困境下,教师岗位竞争加剧。面对当前和未来我国中小学生数量下滑的情况,教师需求的减少导致师范生就业竞争必将加剧。与此同时,师范生可能无法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位,面临着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的问题。

其次,在“双减”高压下,师范生就职培训机构机会锐减。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治理整顿。“双减”政策一方面通过系列举措重塑教育公益性,另一方面也给师范生就业带来冲击,如教育机构调整导致就业竞争加剧、岗位供给减少,引发行业热度降温、社会需求饱和,造成学历要求提高等。就以四川为例,其第一年“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双减”前的7029家减少到471家,减少93.3% [11]。这就导致校外培训机构的就业岗位数量急剧减少,竞争压力增大,进一步增加师范生就业困境。

同时,在时代大环境下,师范生就业懈怠。“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已经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通病,家长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也让毕业生在就业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也保持观望态度。近几年在教培行业降温、疫情常态化等多重压力下,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就业去向,部分学生宁可通过备战考研、考编等方式逃避就业,也不愿意尝试选择一些可以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但稳定性相对较差的岗位[12]

最后,在学科专业支撑下,师范生进入老年大学具有优势。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老年大学从事老年大学教育具有部分对口性。师范生由于在高校教育中已经培养了扎实的教育学基础,自身具备了系统化的教学理论和分层教学能力,例如在校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能够适应老年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调整其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在老年学员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挑选和完成既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学习目标[13];在专业实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有效的组织课堂学习和管理课堂纪律,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以此增加老年大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相较于其他名校毕业的师范生而言,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自身在择业选择范围上更有弹性,这也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调整心态顺利进入老年大学从教。

3.2. 老年大学急需教师人才

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老年大学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和各地政府虽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老年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从已有的部分的相关资料中可以分析发现:不同的老年大学的师资建设因其规模差异而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总体上都存在师资及其后背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管理松散和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这影响了老年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14]。同时在现有的师资团队中许多人都缺乏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由于其中大部分课程的授课教师是老年大学聘任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度、责任感,以及在课程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等都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他们对老年大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也不够清晰,难以设计并呈现出真正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高质量课堂[15]。就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一方面,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在编教职员工只有15人,这意味着每1.44位专职教员平均要为10万居民提供学习服务,每位教师平均要指导3.5所社区学校开展工作以及组织班长议事,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教师在时间与精力上都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院教师队伍年龄呈现老化,在编教职员工的平均年龄在49.1岁,校长等教务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新生后备力量缺乏,现阶段的老年教育教师队伍难以满足办学的基本需求[16]。所以现阶段我国老年大学教育领域对专业教师还存在较大的需求,这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进入老年大学就业提供了前提。

3.3.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进入老年大学教育的难点与挑战

首先是在角色转换与适应方面。对于刚进入老年大学从教的师范生来说,可能会出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的困难,需要快速适应老年大学的教学环境和工作方式。其思想观念未改变、认识站位未提高,导致师范生可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群体幸福度、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推动老年大学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一项工程的重要作用[17]。在老年大学从教的适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一些问题,比如师范生在任教初期由于缺乏对老年学员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了解,导致难以同老年大学学员取得有效沟通,从而产生师生矛盾;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难以应对各种课堂突发情况,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由于对与中小学存在差异的老年大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熟悉,导致难以快速进入老年大学教师身份和融入老年大学的课堂。

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由于老年学员的背景、经历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相反,应根据老年学员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18]。这使得老年学员们与传统中小学校的学生相比,对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师范生可能将面临以下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在课前准备中如何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适合老年学员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出针对老年学员的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在课堂中结合学习内容成功运用,以此来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现有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来达到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最后是在沟通与互动方面。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年轻师范生与老年学员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双方在学习和生活的沟通交流上产生障碍,使得两者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具有一定难度。面对这方面的困难,师范生作为老年学员的教师以及年长者的晚辈更需要主动思考这种由年纪代沟产生的沟通困境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应该思考如何运用适用于老年学员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老年学员进行有效沟通;应该如何倾听老年学员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尊重并且回应老年学员的积极的学习需求,与他们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应该如何引导部分不活跃的老年学员调整学习的状态,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协同育人路径

在终身学习理念深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以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为平等核心主体建立有效互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一种教育合力的现代教育实践模式,即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成为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面对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构建“管理协调–人才队伍–资源保障”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搭建以“成人”与“成事”为目标的育人平台,并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老年教育师资的定向化、专业化培养。这一协同体系的建立,不仅为老年大学提供“留得住、教得好”的稳定师资,也为地方师范院校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更为构建老年友好型学习社会提供了制度化解决方案。

4.1.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的管理协调机制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的协同育人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双方必须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同育人的管理协调机制。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建立管理协调机制,旨在整合双方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老年教育发展。双方可以从管理架构、资源共享等维度构建这一机制。首先,制定管理架构与明确职责分工。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共同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其中核心成员由双方院校领导、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地方师范院校负责提供专业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理论支持;老年大学负责了解老年学员需求、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及日常管理。其次,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地方师范院校向老年大学的学员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地与基础教学设施,老年大学则可将实践基地、特色教学课堂等特色资源与地方师范院校共享。双方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库,涵盖老年特色课程教案、教学视频等内容,实现双方线上线下的资源互通。

2.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的人才队伍机制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协同育人,还应当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首先,双方协商构建奖励机制。号召地方师范院校和老年大学双方积极推进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探索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的老年大学教师培育方式、推进教育模式成果创新,并对其中具有突出表现的部门、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同时要将协同育人的所取得的最终成果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与老年大学的相关负责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而促使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与老年大学的相关负责人能够主动参与到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建设中。其次,双方应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老年大学需要为高校教师参与老年教育提供一定的平台和机会,比如定期联合地方师范院校组织活动。地方师范院校要鼓励本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老年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参与相关老年教育活动,为自身积累教学经验,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团队建设注入活力。

3.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的保障机制

推进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协同育人,政府还需要为二者的融合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资金保障。政府、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三方要制定和明确协同育人的各项资金支出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教师培训、课堂改革、人才激励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为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其次,资源保障。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应该为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如专业师范生的学习活动室、老年课程试讲课堂等场地资源,还有师范生与老年大学学员所需的各项学习工具、器材和相应的办公设备以及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建设等各类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

4.2. 构立协同育人平台

1. 体现老年大学教师培养目标

老年大学教师培养目标体现在成人、成事的有机统一。具体目标内涵如下:成人——提升师范生身处老年教育的职业道德。师范生要践行师德、坚定从教初心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对老年教育领域的了解,强化对老年教育的意义认同、从事老年教育的身份认同以及服务老年教育的价值认同。成事——提升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综合素质。在明确认识到老年教育与大中小教育的存在较大区别的情况下,老年大学的教师要具体结合老年群体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所以师范生在夯实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灵活授课的能力;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条件,提升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开发老年教育资源,研发老年教育类校本课程;积极参加与老年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作为老年大学教师的责任意识。

2. 优化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老年大学必须高度重视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从而确保课程质量,并进一步提高老年学员对老年大学的满意度[18]。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上海老年大学是中国规模较大的老年教育机构之一,目前的老年学员多为退休人员,在课程需求上也呈现出多样化。上海老年大学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为老年学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不同的方面优化老年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学校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老年人学习生活高频场景开发特色课程及前沿引领课程,增强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的信心。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生活各方面及科技新趋势,让老年人在实战演练中掌握现代智能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邀请专家举办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激发老年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鼓励老年人勇敢尝试与探索[19]。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学校采取了课程多样化、分层教学、线上线下结合与社区合作的优化措施。除保留传统的书法、绘画课程外,学校结合时代发展与老年群体自身需求增设智能手机使用、短视频制作、健康管理等实用课程;根据老年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开设初级、中级、高级课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构建并推出在线课程平台,方便行动不便或时间不固定的老年学员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程资源跨校共享、为老年学员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加强与社区合作,开设社区老年课堂,方便部分老年学员就近学习。从对课程体系创新升级所取得的成果上来看,老年学员满意度显著提升,各类课程的参与率增加,老年学员通过课程掌握了实用技能,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参与感。

4.3. 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1. 招生:地方师范院校制定老年大学定向培养方针

在对老年大学教师培养上,从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衔接入手。第一,课程建设上,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建设“职业生涯与规划”类课程,老年大学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使双方能够共同培养学生对老年教育领域的兴趣与发展潜力。第二,选拔机制上,除了在入学时以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基础的知识储备外,可以增加与老年教育有关的针对性面试环节,同时地方师范院校招生办可以加大对学生“从教动机”的考察,以便能够更好地选拔出真正致力于从事老年教育事业的学生。第三,录取机制上,地方师范类院校严格把控老年教师相关专业的筛选标准。针对具有责任感和愿意主动投身老年教育行业的学生,地方师范院校可以联合老年大学制定并实行定向培养倾斜政策。这个利好政策首先能够一定程度减轻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生源质量;其次,学生在定向培养毕业后可以得到工作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定向培养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在生源输入环节,通过招考制度改革与定向培养双管齐下,能够缓解老年大学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20]

2. 在校:地方师范院校采取传统教育培养与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

教学内容实际化,除了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课程,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增设健康管理、智能网络学习系列课程或在原有的课程中融合新颖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个地区已有的老年教育成果,建立优秀老年教育教学课例库和课程案例库,丰富地方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培育课程的内容。地方师范院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个人的素质与专业能力。一是师范院校导师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导航,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为学生制定课程修读指南,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类学科竞赛等,为学生日后进入老年大学从教提前积累经验。二是师范院校的学院导员,应该持续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发展规划。三是师范院校导员、老年大学的经验名师以及在职优秀校友组成专业导师团队,举办老年教育系列讲座、座谈交流会以及通过在职优秀老年教师进入课堂分享亲身工作经验,指导师范生职业发展等活动,向师范生展现老年教育的发展态势。四是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同学开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升专业素养等活动,培养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 就业:地方师范院校持续跟踪,老年大学定期培训审核

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应持续跟踪毕业师范生职后发展,建立就业档案,同时双方应该根据师范生的实际就业状况改进职业指导与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已在职的师范生沟通联系,组织师范生参加职业发展活动,与老年大学合作开展老年教育课题研究,建设并开放与老年教育有关的针对性课程资源,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地建立毕业生职后发展专区等,以此更好发挥在职校友在老年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老年大学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开展分级分类培训;针对已入职的师范生,老年大学可以采取定期审核的方式,督促在职的年轻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老年大学应该重视并支持年轻的老年大学教师参加各种正规的培训项目;鼓励老年大学教师和师范生利用假期参加学术交流、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与地方师范院校协商合作,使得老年大学教师能够进入不同的地方师范院校举办的培养培训类活动,以此不断提升老年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要完善协同育人流程,畅通地方师范院校与老年大学的教育要素流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保障并强化老年大学教师培养供需对接,整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资源,以此形成老年大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致 谢

本文系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410320057Y,在此特别致谢学校给予的支持,项目指导老师张丽霞教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以及项目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

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名称:“危机”中寻“新机”——人口负增长时代“双非”院校师范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202410320057Y)。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025-05-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EB/OL]. 2023-06-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2306/t20230626_1065853.html, 2025-05-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EB/OL]. 2024-01-15.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1/content_6926087.htm, 2025-05-13.
[4] 山西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库. 山西省民政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 2024-10-30.
https://www.shanxi.gov.cn/zfxxgk/zfxxgkzl/zc/xzgfxwj/bmgfxwj1/szfzcbm_76475/smzt_76481/202410/t20241030_9682618.shtml, 2025-05-13.
[5] 侯怀银, 岳蓉. 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1): 78-88+104.
[6] 侯怀银, 时益之. “终身教育”解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19(5): 17-24.
[7] 侯怀银, 杨茜文. “老年教育”解析[J]. 终身教育研究, 2024, 35(3): 10-19.
[8] 张婧, 刘波林, 苑大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 内涵、价值与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16): 66-72.
[9] 李伟. 教育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发展路径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25(3): 20-24.
[10] 陈乃林.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全民终身学习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22(6): 4-12.
[11] 人民网, 四川频道. 四川发布第一年“双减”成绩单(原标题: 义务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减少93.3%) [EB/OL]. 2022-08-06.
http://sc.people.com.cn/GB/n2/2022/0806/c379470-40069538.html, 2025-05-13.
[12] 檀慧, 韩明会, 冯笑颜, 等. “双减”政策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河北省5所高校师范生就业数据的分析[J]. 中国就业, 2022(11): 7-9.
[13] 王叶梅. 老年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促进: SOC策略与积极心理学的协同效应[J]. 成才与就业, 2025(8): 48-54.
[14] 杨丽娜, 陈俊峰, 李祥.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供需现状及价值反思——基于G省四所老年大学的质性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24(2): 105-112.
[15] 张若朦, 汤思捷, 洪彤, 等.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策略[C]//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论文集.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3: 864-874.
[16] 刘宇佳, 李汉学. 迈向“老有所为”新境界: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发展审思[J]. 湖北社会科学, 2021(11): 148-153.
[17] 叶祖庚, 龚德标, 韦剑文, 等. 市域老年教育现状调研及发展策略——基于宁德市老年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J]. 教育评论, 2020(10): 44-48.
[18] 杨慧, 于冰楠, 范嘉琪. 需求层次理论下我国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9): 62-66.
[19] 张元玲. 上海老年大学“智慧生活从指尖开始”获评2024年上海市老年智慧学习品牌项目[EB/OL]. 2024-12-31.
https://www.shlndx.com/2025/0225/c10543a129295/page.htm, 2025-05-13.
[20] 安晓红.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师范院校与乡村中小学协同育人路径[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11):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