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创伤现状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ies
DOI: 10.12677/ae.2025.1511205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严雯婕, 苏文君, 刘伟志*, 张 帆*: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上海;陈艺文: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关键词: 心理创伤心理健康教育创伤后应激症状Psychological Traum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摘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心理创伤现状并提出干预建议。心理创伤指个体经极端压力事件后产生的持久性负面影响,常见类型包括儿童期创伤、急性创伤、复杂性创伤及网络创伤等,表现多样,如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方面的异常。通过整群抽样调查大学137名学生,发现43.8%学生经历过创伤事件,以遭受身体攻击等居多。症状方面,侵入性症状和认知改变症状较严重,PCL-5总分阳性率高,反刍思维和神经质人格与症状相关。据此提出四点建议:关注创伤经历和症状,进行分层干预;引导积极思维,减少反刍;开展情绪稳定性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同伴–家长–学校支持系统,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psychological trauma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intervention suggestions. Psychological trauma refers to the persistent negative impact generated in individuals after experiencing extreme stress events. Common types include childhood trauma, acute trauma, complex trauma, cyber trauma, etc.,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diverse, such as abnormal emotions, cognitio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Through cluster sampling to survey 137 students in our university, it was found that 43.8% of the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traumatic events, primarily including being physically attacked, etc. In terms of symptoms, the invas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change symptoms are more seriou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PCL-5 is high. Ruminative thinking and neurotic personality are related to the symptoms. Based on this,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paying attention to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symptoms and conducting stratified interventions; guiding positive thinking and reducing ruminative thinking; carrying out emotional stability technical training;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peer-parent-school support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严雯婕, 苏文君, 陈艺文, 刘伟志, 张帆. 大学生心理创伤现状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70-4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59

1. 前言

大学阶段作为个体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及身份认同等多重挑战,使这一群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反应与调适需求。心理创伤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大学生心理创伤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是当前高等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交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心理创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于大学生的心理创伤干预建议,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2. 心理创伤概述

2.1. 心理创伤的定义

心理创伤是指个体经历或目睹超出其正常应对能力的极端压力事件后,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的持久性负面影响[1]。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定义,心理创伤是个体直接经历、目睹或面对涉及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严重伤害或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的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2]。这种经历通常会引发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恐怖感。心理创伤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或挫折,它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往往超出个体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

2.2. 常见的心理创伤类型

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创伤类型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是儿童期创伤,这类创伤源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长期遭受的情感忽视、身体或性虐待、家庭暴力等不良经历,这些早期创伤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是急性创伤,如突发性灾难事件(地震、火灾等)、严重事故、暴力袭击或突然失去亲人等单一但极具冲击性的事件。第三是复杂性创伤,指长期反复经历的多重创伤事件,如持续的校园霸凌、家庭虐待或战争经历等[3]。此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数字创伤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新型心理创伤来源。

2.3. 心理创伤的表现

心理创伤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在情绪方面,常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情感麻木或情绪波动剧烈;认知方面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负面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反复出现的创伤性回忆或闪回;行为表现包括社交退缩、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场景或话题、物质滥用、自伤行为或攻击性行为增加;生理方面则可能呈现睡眠障碍(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显著改变、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易疲劳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程度和组合方式存在差异,且可能随时间而变化。有些症状可能在创伤事件后立即出现,也有些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显现出来。

尽管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聚焦创伤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相对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调查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创伤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创伤预防与干预体系贡献理论与实践基础。

3. 心理创伤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大学学生队137名学生作为被试。被试中,男生120人,女生17人;学生骨干44人,非骨干93人。被试平均作答时间628 s,没有作答时间异常(≥M ± 3SD)的被试。

3.2. 调查工具

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生活事件检查清单(Life Events Checklist for DSM-5, LEC-5) [4]。LEC-5包含17个项目,用于检测潜在的创伤性事件暴露,如交通事故和性侵犯,以及参与者一生中发生的其他压力经历。每个项目有六个选项:“发生在我身上”“目睹这件事”“知道这件事”“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不确定”和“不适用”。被试选择前四项任意一项可认为发生过相应情况。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清单(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for DSM-5, PCL-5) [5]。PCL-5包含20个项目,用于测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分,从0 (完全没有)到4 (及其严重)。这些症状包括:侵入性症状(症状群B,项目1~5)、回避(症状群C,项目6~7)、认知和心境的消极改变(症状群D,项目8~14)和高觉醒(症状群E,项目15~50)。

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 RRS) [6]。该量表包含22个项目,分为症状反刍、强迫思考、反省深思三个因子,采用李克特式4点评分。可以反映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不良思维方式。

中文版简式艾森克人格量表(Revise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 Short Scale, EPQ-RS)的神经质维度[7]。神经质维度包含12个项目。EPQ-RS采用是、否计分。神经质维度全部为正向计分,即回答“是”计1分,反之计2分。神经质反映个体的情绪稳定性水平,是不同心理问题的重要易感性因素。

3.3. 调查结果

图1展示了60名学生(43.8%)报告的所经历的不同创伤事件。在创伤事件的类型上,学生报告经历最多的事件为遭受身体攻击,如被攻击、被打、被扇耳光、被踢、被殴打,发生率达到21.9%;其次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或伤害、经历交通事故等,发生率分别为20.5%和19.7%。相比没有经历过创伤的被试,经历创伤事件,尤其是近期遭遇创伤事件的被试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及时控制他们的应激反应,对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治应激反应逐步演变恶化。

Figure 1.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traumatic events experienced by 60 students

1. 60名学生经历创伤事件频次统计

Figure 2. Statistical chart of symptom scores of PCL-5

2. PCL-5各症状得分统计图

图2展示了学生PCL-5各个症状组的具体得分情况。在创伤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症状均分最高的有两项:B1——会回忆起使你痛苦不愿想起的压力事件,该项目属于侵入性症状,反映创伤记忆容易侵入被试的正常生活。D1——你已经忘记了压力事件的某个重要部分,该症状属于认知和情绪的改变,反映创伤经历者的记忆偏差,难以提取与创伤相关的记忆细节。PCL-5总分阳性率达到29.2%,反映被试人群总体上创伤后应激症状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关注。

相关分析发现,反刍思维和神经质人格与PCL-5总分均具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61。提示了负性反刍性思维和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更严重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相关。

4. 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4.1. 关注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创伤后应激症状

调查研究显示,相当比例的学生经历过创伤经历,尤其是身体攻击等创伤事件。并且学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高,反映心理创伤问题应引起关注。建议通过追踪调查等方式,定期筛查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创伤后应激症状,重点关注家庭暴力、校园欺凌、重大丧失等常见创伤源。对轻度症状学生可以由学生队和心理骨干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谈心、参与集体活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队可以和心理老师联合组织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伤经历和不适心理反应,在团体中进行情绪释放和修通,减少负性情绪的累积。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建议与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心理访谈,建立动态档案。必要时可转介至心理治疗,配合CBT (认知行为疗法)、EMDR (眼动脱敏疗法)等专业干预。此外,学生队还可组织专题讲座,普及关于心理创伤、负性认知和情绪反应的专业知识,减少学生病耻感。可邀请学生分享经历,增强求助意愿。

4.2. 引导积极思维模式,减少反刍性思维

调查研究表明,反刍思维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危险因素。反刍思维指个体在经历负面事件或情绪后,反复思考、咀嚼这些经历和情绪,而不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转移注意力。学生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开始陷入反刍思维时,及时提醒自己停止这种消极的思考模式,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事物或任务上。引导学生改变思维视角: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负面事件本身,比如思考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教训、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可以挖掘等。帮助学生学会质疑负面想法:对那些引发反刍的负面想法进行质疑,问自己这些想法是否真的客观、合理,是否存在过度夸大或歪曲的情况。此外,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运动、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多交流沟通等行为路径也是改善反刍思维的重要途径。

4.3. 开展情绪稳定性技术培训,帮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神经质人格同样是心理创伤症状的危险性因素。神经质人格的重要表现即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培养稳定的情绪,学生队要注重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在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课堂表现、社交活动等方面来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当学生遇到情绪困扰时,要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学生队可与心理老师联动,开展情绪管理主题的班会或讲座,向学生普及情绪的基本知识,如情绪的类型、情绪的产生机制等,让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积极自我暗示法、运动释放法等,帮助他们在遇到情绪波动时能够及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鼓励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不要压抑自己,而是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与朋友倾诉、写日记等。同时,教导学生在表达情绪时要注意方式和场合,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此外,学生队干部自身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4. 建立健全同伴–家长–学校支持系统,完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心理创伤的发生可能和学生的童年期及青少年期的成长经历相关,因此在心理创伤辅导中,建立同伴–家长–学校的多维支持系统也显得非常重要。这要求学生队积极开展各种团队建设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同伴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小组、情绪管理互助小组加强学生间的互助交流。例如学习互助小组可以定期一起讨论学习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情绪管理互助小组则可以共同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当成员出现情绪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引导。学生队需要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特点、成长经历,尤其是重点关注学生的家庭困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观察到学生出现异常心理行为,注意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做好一队一师建设,通过驻队心理医师帮助学生队做好心理工作。心理咨询中心也将利用热线、公众号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做好线下心理辅导、线上心理知识宣教、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学生队可以鼓励有需要的同学寻求专业帮助。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创伤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切实关注学生的创伤经历和症状,引导积极思维,开展情绪稳定性技术培训,以及建立健全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创伤,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干预措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阳光、积极的心灵。

基金项目

海军军医大学2024年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孵化基地培育建设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丹尼恰克, 康纳斯. 创伤与解离[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3] 依拉木江∙阿布都艾尼, 徐子纯, 黄佳丽, 等. 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的关系: 人际信任和反刍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 31(1): 235-240, 120.
[4] Weathers, F.W., Litz, B.T., Keane, T.M., Palmieri, P.A., Marx, B.P. and Schnurr, P.P. (2013) The PTSD Checklist for DSM-5 (PCL-5)—LEC-5 and Extended Criterion A.
[5] Bovin, M.J., Marx, B.P., Weathers, F.W., Gallagher, M.W., Rodriguez, P., Schnurr, P.P., et al. (2016)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TSD Checklist fo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PCL-5) in Vetera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8, 1379-139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6] 韩秀, 杨宏飞. 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在中国的试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5): 550-551, 549.
[7] 钱铭怡, 武国城, 朱荣春, 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 心理学报, 2000(3): 3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