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源远流长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深厚根基。其中,儒家哲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其思想精髓深刻形塑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伦理、文化形态与教育理念。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语境下,探索优秀传统儒学与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度互嵌与融合创新已成为一项关键课题。本研究基于儒学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儒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学理逻辑,同时引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儒家伦理在现代公共领域的适用性,以此深化理论构建,通过跨学科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并探究其具体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long-standing and vibrant Chinese civilization serves as the profound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mong its elements, Confucian philosophy,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deeply shaped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ethics, cultural forms, and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explor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fus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ith the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the intrinsic theoretical logic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ism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o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modern public sphere, thereby deepen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designing curricula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exploring concrete practical approaches.
文章引用:赵易萌. 儒家哲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81-4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61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之关键构成,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之基础。通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育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及国际视野之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儒家哲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承载着以传统文化培育人才之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核心课程,与传统儒学之优秀元素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研究儒家哲学之优秀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时至今日,儒家文化是否还有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进而批判性地吸收儒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儒家哲学的基本内涵

2.1. 仁为核心

仁作为孔子提出的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本意是指爱人。孔子仁学的核心理念在于“仁者爱人”。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明确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此论断强调了家庭伦理中的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乃实现仁德之基础。在人际交往的处理过程中,孔子于《论语·雍也》中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从反面来看,则应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问题处理上,我们应既推己及人,又避免将自己所不欲之事强加于他人,以符合仁爱之根本宗旨。时至今日,儒家哲学仍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深入挖掘儒家哲学的教育价值,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及人格塑造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2.2. 以和为贵的大同思想

纵观五千余年的文明历程,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世界环境变迁、处于不同国际地位时,始终未改变其追求和平的核心理念。通过审视中国文明,我们能够洞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所在,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文明崇尚协和万邦的理念,具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天下观,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追求睦邻友好的价值理念,协和万邦彰显了以和气、和风为中心的“和文化”[4]。“天下大同”概念源自《礼记·礼运》,旨在阐释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核心特征。该理念属于中国古代思想范畴,指代人类终极可达的理想境界,体现了对未来社会的至善愿景。落实到我们个人身上就变成了“以和为贵”,首先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达到个人的身心和谐,然后才能平等地接纳自身和他人的差别,使我们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最后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最终的目的就是做到与社会共同进步。个人在社会中实现“和谐”,意味着要妥善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源于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进而融入并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个人力量。这一理念与儒家思想中的育人处事原则不谋而合,强调以“仁爱”为核心,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旨在构建一种以仁爱为基石、和谐为目标的社会交往模式。

2.3.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重义轻利,这一价值观深刻塑造了人民道德养成的文明素质。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孕育出的道德文明独具特色,成为了我们的伦理标志。其中,重义轻利不仅是这一道德体系的核心特质,也是其最为关键的要素,引领着人们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5]。《论语·述而》中记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阐明了儒家哲学所倡导的价值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这种道德观念,对我们今天如何确立个人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形成怎样的价值导向,都很有借鉴意义。“重义轻利”不是让我们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而是强调在“义”和“利”之间,要把“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纵观历史长河,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将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义”为先。因此,能否在“义”与“利”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道路,更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现在,面对外来文化和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有点迷茫,甚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立场不够坚定。这时候,儒家思想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就像一盏指路的灯,能帮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时看清方向,走出困惑。它能帮助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守住正道,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3. 儒家哲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儒家哲学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涵丰富,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为超越对儒家思想进行简单内容嫁接的融合模式,构建更具深度与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引入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聚焦于主体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以达成共识为目标的理性沟通。其核心概念即“交往理性”、“理想言说情境”与“有效性要求”(真诚性、真实性、正当性)为审视儒家伦理(如“仁”“礼”“信”)在现代公共领域的适用性、张力与转化潜力提供了规范性的理论透镜。

3.1. 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儒家哲学,历经千年积淀与淬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其博大精深的德育思想与方法体系独具魅力。它不仅细致入微地规范着人伦日用,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融入血脉;更在宏阔层面构建起社会伦理的经纬,涵盖君臣之道、朋友之谊,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哲思。尤为可贵的是,儒家始终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倡导内省慎独、格物致知,引领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涵养仁心、增长智慧、砥砺勇气。

这些丰厚的智慧宝藏,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远的滋养与启示。它们有助于教育者拓宽视野,在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更能深化教育的底蕴,引导学生体悟道德的本真、社会责任的分量以及个人生命应有的担当。如此,方能培养出既扎根深厚文化土壤,又胸怀时代精神、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3.2. 道德教育的基石

儒家哲学高度重视道德教化,认为道德是立人之本、治国之基。这一观点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即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规范的社会成员。通过借鉴儒家哲学中的道德教化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正义之感、礼仪之态等优秀品质。儒家思想中的诸多精髓,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道德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特别是“仁”的理念,既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在,也体现了个人层面的仁爱之心以及国家层面的仁政之治,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是必然的追求。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让儒家文化深入家庭、融入校园、引领社会风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3.3. 强化社会和谐意识

儒家倡导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理念,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交往理性”深度契合。“和”的境界,可被诠释为一种通过主体间无障碍沟通达成的共识性社会状态,而“恕道”则正是建立相互理解与承认的黄金法则。然而,传统儒家基于差序格局的“礼”与交往理性所要求的平等、对称的“理想言说情境”存在内在张力。因此,融合的关键在于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将“礼”的精神内核从等级秩序中剥离,转化为保障公共交往中相互尊重与程序正义的现代公民礼仪,从而激活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公共领域的交往潜能。

将这份儒家智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真切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能助其确立坚实的社会观照。在理念的浸润下,学生得以自觉体认社会稳定和谐之重,其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亦随之生长。这并非抽象的说教,而是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躬身践行,将“和”与“恕”的精神化作具体行动,于细微处为社会的安宁与融洽注入力量。

3.4. 激发爱国情怀

《论语·泰伯》中提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6]。儒家哲学不仅细致入微地关注着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更从宏观视角出发,着重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指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唯有那些真正具备了高尚道德情操与良好修养的人,方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繁荣稳定与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而深远的贡献。

这一洞见,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契。二者共同指向的,是唤醒青年学子的社会担当与崇高使命。深入开掘儒家哲学的智慧矿藏,思政教育得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体认自身在历史脉络中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对家国民族的深情。由此,青年一代方能以更坚实的步履,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性实践,将个体青春汇入国家繁荣昌盛的壮阔洪流。

4. 儒家哲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践途径

4.1. 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有效融入儒家哲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精心规划与内容编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引,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意义,确保这些内容得到充分的继承与弘扬[7]。具体而言,中国精神所倡导的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与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所秉持的“重义轻利”、“以德为先”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价值取向的共鸣,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儒家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准理想言说情境”。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权威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沟通情境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讨论儒家经典与现代价值议题时,应鼓励学生遵循交往理性的“有效性要求”真诚地表达观点、真实地援引论据、并就规范的正当性进行理性论辩。通过这种方式,思政课堂本身就成为践行儒家“仁爱”(真诚性)、“智识”(真实性)与“礼义”(正当性)的现代场域,实现知识传授与公民理性素养培养的统一。

此外,儒家“忠孝”伦理所蕴含的敬长尊亲、克尽本分等理念,与当代家庭美德的核心要求亦血脉相通。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瑰宝,不仅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层纽带,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精髓与大学思政课的核心关切,呈现出深刻的互文性与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丰厚思政课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维度,显著提升其育人实效与感召力;更能充分激活儒家思想在价值引领上的潜能,为青年学子涵养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深植于文明根脉的智慧支撑。

4.2. 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儒家文化亦可作为实践课程的重点研究主题,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更深入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那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例如,某些地区可以依托“孔庙”“孔子学院”以及“江南贡院”等历史遗迹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探访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同时,高校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开放性的实践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策划,如策划“儒家文化校园行”活动、打造“儒家文化特色宿舍”、举办“儒家文化周”等系列活动,以此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与深度参与,是知识得以内化的关键枢机。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偏重讲授与单向灌输的模式,实践活动更能开掘教育新境。它着眼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轨迹,从其真实境遇出发设计环节,从而更精准地呼应个性化需求。这种实践导向,能够唤起学生由心而发地关注、研习并传承儒家文化。

4.3. 借助网络新媒体力量,提升传统文化魅力

网络平台,正为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高效载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其即时性、互动性等特质,对当代大学生尤具吸引力,影响力亦更为深广。这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开辟了广阔空间,也带来了新的课题。高校若能善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儒家文化的表达方式与解读视角,将有效唤醒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传承热忱,使传统文化在校园乃至更广领域焕发新的生机,形成活态传承的良性生态。

教学资源库、慕课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抖音等,都是网络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深入拓展的宝贵阵地。具体而言,教学资源库可增设儒家文化专题板块,慕课平台可推出儒家文化系列讲座,而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抖音等平台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播资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可鼓励学生自主运营,教师在其中扮演指导、审核与把关的角色。

5. 教学课程设计

5.1. 教学背景

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研究开设了《儒家经典与公共理性》选修课程。该课程旨在超越对儒家思想的简单知识传授,并引导学生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审视儒家伦理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应用与转化。

5.2. 课程核心设计

本设计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强调沟通的真诚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理想言说情境”(平等、免于强制)作为核心分析工具。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儒家的“仁爱”“礼制”“忠恕”之道,能否以及如何为构建现代公共理性提供资源。关于教学方法,本文采用“理论讲授、经典研读、情境模拟、结构化辩论”的混合模式。

5.3. 具体教学活动与流程

模块一:理论奠基与经典重释(1~4)

首先是理论导入。教师精讲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一次成功的沟通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然后通过经典对照阅读,学生分组研读《论语》中关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不学礼,无以立)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篇章。教学活动的关键任务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短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在何种意义上符合交往行为理论的“真诚性”与“正当性”要求。

模块二:情境模拟与张力显现(5~8)

首先是模拟“社区议事会”。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真实公共议题,学生分别扮演持不同意见的居民,主要包括年轻上班族、高龄老人以及一楼住户。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讨论必须尝试运用儒家的“忠恕之道”进行换位思考,同时遵守“理想言说情境”的规则,同时每人发言时间相等,禁止人身攻击,需要为自己的发言提供理由。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很快发现,基于血缘的“爱有差等”观念,在面对无亲无故的邻里利益冲突时,其调解能力是有限的。一位扮演一楼住户的学生坦言:“我能‘恕’解楼上老人出行不便,但很难用‘孝’来要求自己承担采光受损和噪音。”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指出儒家“恕道”可以作为沟通的起点(真诚性),但要达成共识(正当性),需要将其普遍化为对公民普遍权利的尊重,并依赖民主协商的程序(礼的现代化)。这正体现了从“特殊主义”伦理向“普遍主义”规范的创造性转化。

模块三:结构化辩论与共识构建(9~12)

本次活动首先举办“儒学生死辩”主题辩论赛。辩题设置为:“当代社会,儒家的‘礼’主要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资源”。本次辩论赛的规则创新点是借鉴“理想言说情境”,要求正反双方不仅驳斥对方,还必须回应对方案由中的“有效性声称”。例如,指出对方数据不真实或价值前提不正当。

最后通过激烈而有序的辩论,大多数学生达成了“重叠共识”:传统“礼”的等级制外壳是束缚,但其蕴含的秩序、尊重与规则意识,经过创造性转化,如变为公共议事规则、网络礼仪,能成为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宝贵资源。

5.4. 实施效果与评价

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学习成果分析,发现效果显著:在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方面,95%的学生表示对哈贝马斯的核心概念有了“理解并能初步应用”,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从“模糊的知识点”转变为“可分析与应用的活的思想”。在个人能力的提升方面,许多学生在期末反思报告中普遍提到,学会了在公共议题讨论中“更耐心地倾听”“更理性地表达”以及“更愿意寻找共识基础”。同时在价值认同层面,学生不仅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形成了一种“批判性认同”。一位学生的感言具有代表性:“我现在觉得热爱传统文化,不是把它供起来,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可以对话、甚至可以批评的智慧老人,从中找到今天还能用的东西。”

同时本设计表明,通过引入像交往行为理论这样的现代哲学工具,可以实现儒家哲学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它成功地将课堂转化为一个“微型公共领域”,让学生在践行“忠恕”、遵守“礼则”的模拟实践中,亲身体验了儒家思想与现代公民素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可能。这一过程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活化了一种基于理性沟通与批判反思的文化传承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也提供了些许借鉴。

6. 总结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承担着连接传统与现代、引领文化风尚的重任。在课堂上推广儒家文化,将儒家思想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更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既艰巨又长远的任务,需要高校教育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并将其付诸实践,以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品德的新时代青年,同时推动教育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4.
[2]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6): 4.
[3] 孔子. 论语[M]. 郑玄,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4] 毛然. 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究, 2024, 8(10): 125-128.
[5] 刘晓萌. 探析儒家哲学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军转民, 2024(8): 182-184.
[6] 杨伯俊.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7] 张三萍, 徐小丰. 优秀传统儒学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0):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