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并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厚思想精髓,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并借鉴了现代西方生态理论成果[2]。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3]。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模式和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4]。天津的七里海湿地是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也是我国唯一古海岸与湿地并存的国家级保护区,自2017年以来,为尽快恢复生态功能、提高环境质量,七里海湿地开展了一系统的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从生态困境到生态繁荣的华丽蜕变,开辟了一条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统一的现代化路径,实现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同步推进。
2. 七里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措施
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过度开发,七里海湿地的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小、野生动植物大量减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严重。鉴于此,天津坚持“留白、留绿、留朴”的原则,全力推动《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中历史遗留清理、土地流转、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巡查巡护、生态移民等十大工程项目等“十大工程”,极大遏制了七里海湿地的环境污染,恢复了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之美。主要措施包括[5]。
2.1. 实施统一管理,恢复原有“宁静”
针对人为影响大的问题,天津痛下决心,坚决关停原“4A”级景区——七里海湿地公园,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拆除违建点位230处、105.5万平方米,迁出坟茔856座;完成核心区6.84万亩、缓冲区5.56万亩苇田水面及土地流转,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将34条通往湿地核心区道路全部封堵,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修建了49公里长的环海围栏及配套监控建设,构筑起守护野生动植物的坚实壁垒。同时,实施了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等生态修复系列工程,累计修复湿地面积约3.5万亩,堆建及改造鸟岛20余处,恢复浅滩1.5万亩,修复湿地植被超过1.6万亩。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保护区内5个村、2.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
2.2. 开展引水调蓄,实现“补水保湿”
通过实施引水调蓄工程,建设完成“1站3河3坝”,即实施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更新改造、青污渠治理、青龙湾故道治理、曾口河治理、蓟运河苗庄橡胶坝更新改造、还乡新河杨花橡胶更新改造、七里海南站重建7项工程,形成潮白新河存蓄水、北京排水河来水、蓟运河调水、海河环境水及再生水、里自沽闸下泄水五条补水线路,实现年补水8000万立方米的规划目标,保障七里海湿地补水量供给。同时,清淤疏浚环海深渠22公里,骨干沟渠14公里,支系沟渠15公里,形成相互连通的三级水体,有效解决了向湿地核心区内部引水和苇田蓄水问题。同时,栽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湿生植物1.2万亩,复水芦苇4万亩,对净化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2.3. 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湿地安全
针对管理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天津财政安排专门资金,组建保护区专门巡查巡护队伍,设置公安七里海警务站,多部门联合开展七里海湿地保护区专项执法行动,建立联防工作机制,实施全天候网格化巡护执法,严厉打击核心区内违法违规建设、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行为。发布天津市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单个保护地的监测指标体系,持续推动生物物种多样性平台建设,对科学推动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积极对接引入高水平科研团队、专业机构,提升七里海生态监测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保护修复措施,为动植物正常生长,特别是为鸟类迁徙提供了良好环境。
3. 七里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成效
3.1. 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清除了各种杂乱无章的现象,排除了湖塘水安全隐患。
通过拆除违建、流转核心区土地、迁出坟茔和实施封闭管理,湿地核心区长期存在的杂乱无章局面得到彻底改观。核心区全部水面不再有渔业生产活动,不再有游人涌入,也不再有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现象,湿地湖塘变得和谐宁静了。核心区苇田、水面统一流转后,不再因养殖鱼类而大量投放饵料,水质较2016、2017年有较大改善,符合Ⅴ类标准要求,部分区域达到Ⅲ、Ⅳ类。
二是湿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实施引水调蓄工程后,连绵6万亩芦苇明显长高。湿地植被的恢复,有效提升了生态功能。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500~3000个,是大城市中心区的30~50倍,成为京津地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最好调节器,为改善区域气候做出贡献。通过合理调配水源,使香蒲、荆三棱、稗草、荇菜等水生植物群落得到迅速恢复,初步形成连片群落。湿地野生植物物种也逐渐增加,野大豆、野绿豆、二色补血草、倒地铃等珍稀濒危物种等,得到有效保护,数量逐年增加。
三是鸟类有了舒适家园,种类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水源的解决和水质的改善,鸟类由5年前的227种增加到258种,数量由20万~30万只增加到五十多万只。除了野鸭、白鹭、苍鹭、燕鸥、红嘴鸥等大量普通鸟类,东方白鹳、白鹤、大鸨、天鹅、白琵鹭等稀有珍禽也越来越多。前些年,在七里海发现几十只东方白鹳就让人欣喜异常,近两年每年都有3000~4000只东方白鹳在七里海停留,天鹅、白琵鹭、黑翅长脚鹬各一千多只。曾经消失十多年的震旦鸦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黑嘴琵鹭、卷羽鹈鹕等全球近危物种又重返七里海。
3.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农业提质、为农民增收。天津积极推进稻蟹混养,成立技术服务组,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更多百姓开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一亩地增收1000元,七里海湿地所在地区20余万亩稻蟹混养田,总产值可增加2亿元左右。
二是,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淌金流银”。七里海湿地治理前周边旅游多以粗放式经营,以简易农家乐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深度体验。年接待游客量较高但不可持续,以低消费的“走马观花”式观光为主。旅游收入主要依赖简单餐饮,人均消费低(不足百元),总收入规模有限且增长乏力。七里海湿地治理后,周边旅游活动完全退出核心区/缓冲区,聚焦外围周边乡村。产品升级,从“看湿地”转向“生态研学 + 文化体验 + 乡村休闲”的高品质复合型产品(观鸟课程、湿地科普、非遗手作、精品民宿、蟹宴美食)。同时积极引导周边村民通过民宿、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参与旅游产业链。打造利益共享的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七里海湿地所在地区全年旅游人数270万人,收入1.1亿元。
3.3. 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七里海湿地以公益的形式加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修复。开展“中国·七里海”系列活动,做好线下宣传,举办首届“中国·七里海”爱鸟节、“中国·七里海”生态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七里海湿地“头鱼”慈善竞拍会、首届京津冀晋吉湿地生态观鸟节等宣传活动。设置七里海湿地公益基金,通过公益募捐、慈善竞拍等方式共为七里海湿地保护及鸟类保护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确保保护事业有用之不尽的活力和源泉。
二是,擦亮“七里海”的品牌效应。借助七里海无人机巡检等重点项目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把“生态”这个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一贯到底、一抓到底。通过央视频、新华社、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强势宣传,大力营造宣传七里海候鸟翔集、水清岸绿的秀丽景致。借助宣传面的不断扩大,举办首届七里海湿地“头鱼”慈善竞拍会,正式发布《天津七里海志》《探湿地野趣 寻七里神韵》文化宣传册、明信片、纪念戳等七里海湿地特色文化产品,让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与特色活动作为七里海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优良载体,把七里海湿地独特的美景、文化以艺术创意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来,并通过这一载体走得更远,走进千家万户,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三是,以赛事活动打响“七里海”的生态名片。通过生态资源的辐射影响力,开展七里海音乐节、半程马拉松、自行车生态巡回赛和棋牌赛事等为代表的各类赛事活动,进一步唱响七里海文旅体品牌,借势借力激发“农文体商旅”产业发展,为湿地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七里海良好生态影响之下,以赛为“媒”,提升七里海湿地知名度的同时,通过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撬动湿地周边经济消费增量。
4. 七里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启示
4.1.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核心吸引力
严格保护与科学修复,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施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营造等工程,显著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核心的旅游吸引物。生态友好型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廊道、观鸟台、木栈道等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让游客在保护的前提下亲近自然、观察湿地生态。例如,七星岛湿地原生物种展示区打造了“木栈道观鸟、麋鹿观赏、百亩草坪、林下露营”等生态体验项目;七里海湿地教育中心,设立湿地科普馆、生态研学等,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旅游体验,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成为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
4.2. 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明确战略定位,将七里海乡村旅游示范区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休闲目的地、天津乡村旅游的标杆。同时,科学规划布局,制定详细的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文旅、农业、体育、商务、乡镇等多个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4.3. 深度挖掘与整合“湿地+”资源
一是,“湿地 + 农业”融合。整合周边优质农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打造稻田画、蟹田稻、特色果蔬种植基地等,形成“春看油菜、夏赏荷苇、秋收稻蟹、冬观候鸟”的四季景观和农事体验。宁河大米、七里海河蟹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和美食IP。
二是,“湿地 + 文化”赋能。深入挖掘七里海湿地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如评剧、飞镲)、渔耕文化。在景区内或周边村落设置非遗展示、民俗表演、手工艺体验(如芦苇画制作)等项目,提升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湿地文化旅游节、河蟹节)。
三是,“湿地 + 乡村”联动。将七里海周边的特色乡村纳入示范区整体框架。根据各村特色,差异化发展主题民宿、农家乐、特色餐饮、乡村艺术、康养休闲等业态,形成“湿地核心吸引,乡村多点开花”的格局。
四是,“湿地 + 体育”拓展。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举办一系列国家级赛事活动,形成了“六个一”赛事品牌,即“一马”环七里海马拉松、“一车”环七里海自行车赛、“一轮”国家级轮滑大赛、“一钓”中国钓鱼户外公益邀请赛、“一走”国际徒步运动会、“一牌”国家级牌类比赛。每年大约举办一百多场赛事活动,通过这些赛事让更多选手喜欢上七里海湿地,从而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例如2025年举行的环七里海马拉松赛吸引了全国各地近5000人参赛,客流量达到2.4万人次,赛事期间七里海湿地所在地区的酒店入住率增长40%、各类文创产品消费有40%至50%的增长、综合收入640余万元。
4.4. 构建主题化、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打造核心生态产品线,湿地观光、科普研学、生态摄影、观鸟活动等。
二是,开发特色体验产品线,农事体验、非遗手工制作、特色美食品鉴、精品民宿体验。
三是,策划节庆活动产品线,以湿地文化、农耕文化、河蟹文化等为主题的年度节庆活动,形成持续吸引力。
四是,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整合七里海湿地周边的核心景点、酒店、民宿等,联合天津青旅等打造了一日游、两日游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如“湿地生态研学游”、“民宿文化体验游”、“河蟹美食寻味游”等。
4.4.1. 推进智慧文旅
开发智慧旅游地图、乐游宁河小程序,提供电子地图、语音讲解、线路推荐、在线预订(门票、住宿、餐饮)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旅游解决方案。在旅游小程序商城中,游客可以轻松浏览和购买各类旅游线路、酒店住宿、景区门票、地方特产等商品,无需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提高了购物效率和体验。
4.4.2. 创新营销推广与品牌塑造
一是,精准客源营销。重点瞄准京津冀城市群家庭游、研学游、自驾游、摄影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核心客群进行精准营销。与旅行社、研学机构、企业团建等建立合作关系。
二是,线上线下结合推广。利用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重点突出湿地生态奇观、特色美食、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亮点。
三是,事件营销与口碑传播。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七里海音乐节、网络达人探访等制造话题,提升热度。鼓励游客分享体验,利用口碑传播扩大影响力。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助推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KS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