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纽带,其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备受关注。文科院校作为培养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机遇。师生协同发展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立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探讨了师生协同发展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剖析了当前该类院校在师生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困境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了包含“目标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文化协同”五位一体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ontinues to deepen, and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a key link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o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eral arts colleges face uniqu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pplied transformati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such colleges, and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advanced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constructing a five in one 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cluding “goal collaboration, teaching collabor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 practice collaboration, and cultural collaboration”,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path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level and achiev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洪保麟.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70-7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41

1. 引言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双万计划”的启动,旨在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同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高校办学活力。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政策导向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其核心要义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文科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因此,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1]

师生协同发展,是指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通过互动、合作、交流,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共同提升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一模式,强调师生双方的能动性与主体性,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活力。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对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为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1. 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对文科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复合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更需要他们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性”作为核心要素,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文科人才。这意味着课程体系需要重构,实践教学需要强化,校企合作需要深化。

2.2. 从“授业”向“导学”转变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新时代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解决问题[2]

2.3. 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文科教师需要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理论教学,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发展的关键。

2.4. 从“象牙塔”向“服务站”转变的社会服务功能

新时代要求高校更加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应立足地方,发挥文科优势,在文化传承创新、公共政策咨询、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3]。师生协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能促进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3. 师生协同发展的内涵、理论依据与价值

师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其内涵丰富,理论依据坚实,价值多元。

3.1. 师生协同发展的内涵

师生协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师生协同发展”这一概念,虽与“教学相长”和“师生合作”等传统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在本质上更加全面和深入,涵盖了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多个维度。“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原意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理念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交流,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处。“师生协同发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交流,还涉及情感、价值观、人格等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提升。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信任,以及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共同成长。“师生合作”通常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基于任务导向的,侧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协同发展”不仅包含任务导向的合作,还强调在更广泛的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激励。这种协同不仅限于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更着眼于师生双方的长期发展。

3.2. 师生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师生协同发展的理念基于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中学习科学和组织行为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学习科学专业领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和拓展知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知识。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互动和认知发展。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和物理情境中发生的。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创设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情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升学习效果[4]

在组织行为学专业领域,团队动力学研究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被视为一个团队,共同追求发展目标。团队动力学理论强调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及团队领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团队领导者,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团队内部的协作和沟通。组织变革理论关注组织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5]。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作为一个组织,需要不断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和教育需求的变化。组织变革理论强调变革的领导者、变革的阻力、变革的策略和变革的持续改进。教师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应积极参与学校的变革过程,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激励理论研究如何激发个体的工作动机。在师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励理论强调个体的需求、目标的设定、反馈和奖励等。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以及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师生协同发展的理念在学习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社会互动和情境学习,以及团队的协作和沟通、组织的变革和激励。这些理论为师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3. 师生协同发展的价值体现

师生协同发展价值多元。师生协同发展能够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师生协同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师生协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协同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促进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成长,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协同发展能够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师生协同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壁垒,构建了更加开放、互动、合作的校园生态,有助于激发学校的整体活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师生协同发展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生协同参与社会实践和项目,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协同,可以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师生协同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师生在协同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价值观的碰撞与塑造。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综上所述,“师生协同发展”是对“教学相长”和“师生合作”等传统理念的深化和拓展,它强调在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全面交流和共同提升。这一理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 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因素

尽管师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的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与制约因素。

4.1. 思想观念滞后

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习惯于单向灌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缺乏协同意识和合作意愿。部分学生则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段洪成[6]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突破》中提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模糊性,未能清晰界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它们在办学过程中按照惯有思维、囿于传统价值判断而片面追求学术型的办学标准,放弃了应用型高校本应具有的特质和差异性。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是阻碍师生协同发展的首要因素。

4.2. 评价体系单一

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对教学投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的评价权重偏低。学生评价也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考核不足。彭相华[7]等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指出,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评价体系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考评机制不健全,没有创新,结果运用较少,难以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激励师生积极开展协同活动,导致最终评价结果无法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4.3.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不适应

李辉[8]等人选取了3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最新版本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为核心,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总学分、课程类型的学分、课程模式设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平均学分占比之和达50%,相较而言,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较低,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实践应用和技能培养的重视度较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存在问题。传统文科课程体系偏重理论,实践性课程比例偏低,难以支撑师生协同实践。另外,根据走访和课堂观察发现,在教学模式上,大班授课、理论讲授为主的情况依然普遍,缺乏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和方法。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协同性强的教学模式推广不足。

4.4. 师资队伍结构与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和企业仍是两种轨道的用人方式,加之校企合作机制尚未成熟和健全,合作模式单一,高校教师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同时发挥作用的交集较少[9]。因此,文科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缺乏、行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虽然学校在努力引进“双师型”人才,但存量教师的转型需要时间和支持。部分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实践、开展项目合作的能力和经验,难以有效组织师生协同活动。

4.5. 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撑有限

应用型文科教育需要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撑,如实习基地、工作室、项目库、经费保障等。然而,许多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实践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深度、经费投入等方面仍显不足,限制了师生协同实践的空间[10]

4.6. 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与平台

学校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设计,如协同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协同成果的认定与奖励、协同平台的搭建与维护等。师生之间、师生与行业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合作渠道,协同活动往往呈现碎片化、临时性的特点。产业学院是政产学研协同打造的育人平台,从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学院设立情况看,多是依托工科类专业。宋万杰[11]等在《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研究》中指出,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工信厅2021年公布的40个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中,与文科专业相关的只有7个,仅占17.5%;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1年公布的50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和文科专业相关的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旅游学院1个。由此可见,应用型文科院校虽然也注重文科专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但从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平台搭建不足。

5. 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针对上述困境,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需要构建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为协同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撑。本研究选取黑龙江三所本科文科院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发放问卷、访谈师生和中高层管理者等方式,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构建了包含“目标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文化协同”五位一体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

5.1. 目标协同机制:明确共同愿景,凝聚发展合力

目标协同是师生协同发展的基础。应用型文科院校需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得到师生的共同认同和追求,形成共识,为其他方面的协同提供方向和动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定,充分听取学生需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师生对培养目标达成共识。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与学生事务中心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经验交流会,分享成长困惑与成功经验,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强化导师制内涵,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协同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目标的统一。

5.2. 教学协同机制: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深度互动

教学是师生协同发展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则应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广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鼓励教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PBL),将真实问题或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项目,教师在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实施翻转课堂与探究式教学,引导教师设计课前预习任务,课堂则聚焦于讨论、探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寻找答案,变“教师讲”为“师生共研”。建立教学共同体与集体备课制度,鼓励师生组成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在文科教学中,可以围绕特定主题或项目,不同课程教师协同设计教学环节,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将课堂参与、小组合作、项目报告、实践表现等纳入考核范围。探索“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协同学习的特点。

5.3. 科研协同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激发创新潜能

科研是师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文科院校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合作研究,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师生科研合作项目,支持教师带领学生或师生共同申报、承担科研项目。项目选题可来源于教师的科研方向,也可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实践问题。开放工作室与科研资源,向本科生适度开放教师的工作室、研究基地、数据库等科研资源,鼓励学生接触科研,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与研讨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术沙龙、读书会、研讨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分享研究心得,教师给予专业指导,促进思想碰撞。建立科研导师制,为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配备科研导师,进行一对一或小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提升学术素养。

5.4. 实践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知行合一

实践是师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应用型文科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建一批稳定、优质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进入基地,共同参与实际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施“双导师”制,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开展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文化下乡、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等社会服务项目。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支持,让师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协同成长。学校应支持师生共创和创新创业,鼓励师生将研究成果、创意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具体来讲,不同文科专业由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对于经管类专业,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例如,某经管学院与一家大型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期间由企业导师和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语言类专业,可以设立语言实践中心,提供语言交换、国际交流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技能。例如,某外国语学院设立了一个语言实践中心,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同时教师也会参与其中,提供专业指导。对于传媒类专业可以建立校园媒体平台,如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例如,某传媒学院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学生可以在电视台进行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等实践活动,教师则提供专业的媒体操作和创意指导。

5.5. 文化协同机制:营造育人氛围,促进精神共育

文化是师生协同发展的精神支撑。应用型文科院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结合文科院校学科特色,打造如读书节、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大赛等品牌活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提升素养。建设开放共享的校园空间,改造或新建集学习、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如学科咖啡厅、研讨室、创客空间等,为师生提供非正式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加强师德师风与学生学风建设联动,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学风建设相结合,通过优秀教师事迹宣传、学风优良班级评选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勤学上进的良好氛围。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交流,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BBS等平台,及时发布学校动态、师生风采、学术信息,鼓励师生在线互动,拓展文化协同的渠道。

综上所述,目标协同是基础,教学协同是核心,科研协同是途径,实践协同是关键环节,文化协同是精神支撑。这五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应用型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这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能更充分地实现应用型文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师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本文构建的“五位一体”师生协同发展机制,涵盖了目标、教学、科研、实践、文化五个关键维度,旨在为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然而,机制的构建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有效实施和持续优化。这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师生协同发展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实验、在线协作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为师生协同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同时,随着社会对文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师生协同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应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师生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

2024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GYB2024857),主持人:洪保麟。

参考文献

[1] 吴岩. 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 4-7.
[2] 樊丽明. 新文科: 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5): 4-8.
[3] 吴岩. 国际共识中国创新——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8): 7-10, 23.
[4] 张大均, 主编.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15-118.
[5] 詹姆斯∙G∙马奇, 赫伯特∙A∙西蒙. 组织[M]. 邵冲, 译. 第2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60.
[6] 段洪成, 徐楠楠, 柳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突破[J]. 教育观察, 2024, 13(19): 96-102.
[7] 彭相华, 潘显民, 周顺先.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7): 23-25.
[8] 李辉, 林金燕.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优化对策——基于38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分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6): 80-92.
[9] 贾佳, 沈亚龙.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 山西青年, 2023(20): 117-119.
[10] 刘光展, 赵亮, 岳荣华,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优势探究[J]. 现代农村科技, 2021(5): 69-70.
[11] 宋万杰, 赵爱平, 赵婧祎, 李芳.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研究[J]. 科技风, 2023(12): 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