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该纲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战略举措,截至2024年该纲要仍是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权威依据。纲要明确要求: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核心维度优化内容供给,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从教学体系设计、学科分类推进、课堂融入、教师能力提升、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整体指引[1]。
《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建筑空间设计、建筑构造原理、民用与工业建筑设计等内容,兼具实践性与综合性,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理论、构造方案选择方法及施工图绘制技能,更需为学生后续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奠定理解设计意图、把控工程质量的核心能力[2]。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该课程教学,构建兼具思政特色与学科特点的教学体系,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教学体系,为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如图1所示)。
《房屋建筑学》作为兼具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需结合各章节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配的教学方法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但其当前思政教育仍存在诸多待解问题。学者们指出当前该课程思政教育:一是课时矛盾突出,课程原设定课时被大幅压缩,且教学内容需涵盖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核心知识,部分还需补充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内容,教学标准未降却要融入思政元素,给教学带来极大挑战;二是师生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教师多专注专业知识教学,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深、投入度低,部分仅象征性融入思政内容,学生则更关注专业知识学习,认为思政内容遥不可及且不纳入考试范围,常忽视思政学习,甚至在思政课上学习专业课;三是教学方法与融合方式不当,教师多采用单一讲授法,难以通过有感染力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且部分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生硬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使课程沦为“思政说教”,引发学生抵触,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3]-[5]。
Figure 1. Framework diagr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sks for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图1. 《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任务框架图
2. 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房屋建筑学》是集技术、文化、经济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基础性强、实践性突出、跨领域融合度高等特点。随着新时代对工程管理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升级,课程教学面临新挑战[6]。不同于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传统工程类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其学情特征、培养定位均有差异[7]——如何在保留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使思政元素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提升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课题。具体现状如下。
2.1. 教学内容密集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制约思政融入深度
根据烟台南山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房屋建筑学》作为核心课仅安排了48课时,却需覆盖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组合、民用建筑构造、工业建筑设计四大模块,知识点密集且逻辑关联紧密,48课时内完成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已存在较大压力。随着教学改革推进,新时代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思政素养要求进一步提升,需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工程伦理、职业责任等思政元素——但额外的思政内容需占用课时,如何在不削弱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实现思政元素的嵌入,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2.2. 知识点的实践性导向,导致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张皮”
《房屋建筑学》的教学核心聚焦建筑本身及构造细节,教材内容以文字理论和实物图示为主,但知识点本身实践性极强。这种重技术、轻价值的内容设计,导致教材中思政要素的天然缺失,为教师挖掘思政内涵设置了障碍。同时,受实践教学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双重压力,教师往往将精力集中于专业知识剖析与技能训练,思政融入多停留在口头提及层面,如讲解建筑防火规范时仅强调条款要求,未延伸生命至上的职业伦理,最终形成专业知识讲得深、思政元素浮于表的分离状态,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2.3. 学生建筑基础薄弱与思政重视不足,影响教育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隶属于经管类学科,多数学生缺乏建筑相关基础知识:大一阶段以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识课及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等学科基础课为主,未像建筑学专业学生那样系统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与建筑阴影透视等课程,导致空间感知、三维建模能力相对薄弱。而《房屋建筑学》对空间理解的高度依赖,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面对专业知识压力,学生往往将学习目标限定为应付考试,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实践转化意识;同时,将思政学习视为额外负担,未能认识到其对工程责任、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塑造的长远价值,最终导致思政教育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大打折扣。
3. 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3.1. 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由本杰明–布鲁姆团队于1956年提出,2001年经洛林–安德森与戴维·克拉斯沃尔修订,将学习目标相关表述调整为动词形式并优化层级结构,突出创造作为最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地位;其修订版将认知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递进层级,各层级并非孤立存在,既存在从基础认知到高阶能力的纵向递进关系,也包含不同能力阶段间的横向联动[8]。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需将这六个层次的认知目标与建筑史论识记、构造原理理解、设计规范应用、经典案例分析、方案可行性评价及创新设计实践等核心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构建适配该课程思政的“认知–价值双阶梯”,逐步引导学生从建筑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向行业伦理践行、文化自信树立及服务国家城乡建设的高阶价值认知与责任担当跃迁(如图2所示)。
Figure 2. Bloom’s target classification the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 design diagra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图2. 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及《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对应内容设计图
为实现《房屋建筑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本文以布鲁姆认知模型为核心,结合“点–线–面”教学布局,设计课程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将课程知识拆解为“点”,以教学逻辑为“线”,最终形成学生自主构建的“面”;同时将教学环节贯穿浅层记忆→深层应用的认知进阶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与布鲁姆模型的高度契合[9]。
Figure 3. Framework diagram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design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图3. 《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设计框架图
基于图3,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设定为:培养懂技术、善管理、有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掌握《房屋建筑学》专业核心能力(如建筑设计、构造方案选择、施工图绘制),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工程伦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职业理念,厚植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价值底色,提升团队协作、创新担当的综合素养,为其成长为懂技术、善管理、有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Figure 4.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or the course “Building Architecture”
图4.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三维协同课程思政体系
3.2. 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深化,高校人才培养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 + 价值”双轮驱动,需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全过程[10]。针对《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技术 + 管理”的培养定位,本文尝试构建三维协同课程思政体系(如图4所示)。
4. 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创新
基于上述体系,结合布鲁姆认知模型的认知进阶规律,本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融入路径,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4.1. 课前:双任务预热,激活思政感知(布鲁姆“记忆–理解”层)
课前阶段以“知识预习 + 思政唤醒”为核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为课中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以雨课堂、慕课、学习通、智慧树等为代表的线上教学平台纷纷涌现[11],教师依托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围绕课程14个章节设计发布知识–思政双清单(如表1所示)与案例素材库,明确知识要点与重难点并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预习知识的同时挖掘思政内涵。
Table 1. Preparation task list for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Taking the roofing chapter as an example)
表1. 《房屋建筑学》课程预习任务单(以屋顶章节为例)
序号 |
教学内容 |
知识要点 |
重难点 |
思政元素 |
9 |
屋顶 |
通过学习屋顶的形式与设计要求,建立屋面防水保温构造做法的基本概念,并能设计与绘制节点详图。 |
重点:卷材、涂膜屋面和瓦屋面的构造层次及细部构造的内容。 难点:如何将屋顶排水组织设计及选择合理的防水构造做法运用到实际工程实例中。 |
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型制介绍,感受中国建造文化的伟大成就,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学生根据双清单与素材库,需完成“预习笔记 + 思政感悟”双任务——预习笔记梳理知识框架,标注疑问点;思政感悟结合案例素材,撰写个人思考。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提前批阅,筛选典型感悟,为课中讨论做准备。
4.2. 课中:双主体互动,深化思政认知(布鲁姆“应用–分析”层)
课中阶段以“教师引导 + 学生主导”为核心,通过“案例研讨 + 情境模拟”的沉浸式教学,推动知识从浅层记忆向深层应用跨越,同时深化思政认知。
1) 案例研讨:用工程故事串联知识与思政
教师以模块知识为核心,选取典型案例开展深度研讨,采用“技术分析→思政追问”的双轨教学法。例如讲解屋顶构造时,首先引导学生拆解故宫歇山顶的构造特点,掌握屋顶排水设计的核心原理;再进行思政追问,提出“故宫屋顶历经数百年仍完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哪些品质?现代建筑如何传承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时结合现代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强调工匠精神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职业责任的认知。
2) 情境模拟:让学生成为思政践行者
针对施工管理、安全保障等实践性模块,设置情境模拟任务,让学生以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等角色代入。例如讲解楼梯设计时,设置情境:某小区楼梯设计未满足防火规范,作为质检员,你如何与设计方沟通整改?——学生需结合楼梯设计尺度、防火规范等专业知识,制定沟通方案;同时思考整改背后的生命至上理念。模拟结束后,各组展示方案,教师从技术合理性与责任体现度双维度来点评,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工程伦理的内涵。
4.3. 课后:双成果转化,实现思政内化(布鲁姆“评价–创造”层)
课后阶段以“实践应用 + 成果转化”为核心,推动思政元素从认知向行动转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 思政”融合的知识体系。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布置差异化、实践性作业,分为调研类、设计类、反思类等类型,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主动融入思政思考(如表2所示)。同时建立“技术60% + 思政40%”双维度评价标准,避免仅关注知识掌握而忽视思政素养的问题,最后通过评价反馈,学生不仅能巩固专业知识,还能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形成“知识巩固–思政反思–认知升级”的闭环,最终构建知识为点、逻辑为线、价值为面的完整体系。
Table 2. Examples of differentiated practical assignment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表2. 《房屋建筑学》课程差异化实践作业例表
类型 |
作业要求 |
专业知识 |
思政思考 |
调研类作业 |
当地绿色建筑应用现状调研 |
要求学生分析建筑的节能构造 |
总结“绿色建筑对‘双碳’目标的贡献” |
设计类作业 |
小型社区服务中心施工图设计 |
要求学生满足构造规范(专业知识) |
阐述“设计如何体现‘适老理念’(如无障碍楼梯)” |
反思类作业 |
某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
要求学生剖析事故中的技术漏洞 |
反思“工程从业者的责任边界” |
5. 结语
《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需以布鲁姆认知模型为理论支撑,以“点–线–面”教学体系为基础,通过课前双任务预热激活感知、课中双主体互动深化认知、课后双成果转化实现内化的全环节闭环设计,破解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的困境。这一路径的核心价值在于:既保留了《房屋建筑学》作为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又赋予其价值引领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构造原理的过程中,自然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职业伦理,厚植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价值底色。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本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优势,促进产教研体系深度融合[12],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让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行业从业者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懂技术、善管理、有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