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游活动的高中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Art-Travel Activities
摘要: 高中美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是通过课程开发与衔接,形成体系化的课程群,使美育的目标得以落地。美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探求课程体系建构的具体实施方法。艺游活动理念就是通过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从艺游活动的视角出发研究高中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在“内美静中参”的理念指导下构建艺游活动课程的总体框架,通过“艺游”的具体实施,探索高中美育新模式。
Abstract: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s lie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forming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cluster that enables the goal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be effectively realized. The crux of this implementation is to explore concrete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nd enacting such a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cept of art-travel activities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well as teaching and enjoyment, emphasizing students’ engagement through interest-driven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travel activities, investigating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carrie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Under the guiding philosophy of “Inner Beauty and Contemplation in Stillness” (Neimei Jingzhong Can), Jinhua Binhong Senior High School has developed an overarching framework for art-travel activity courses. Through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art-travel, the school explores innovative models for advancing high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雨蝶. 基于艺游活动的高中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117-12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47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通过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和教材贯通建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则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据此,为发挥艺术特色高中办学优势,为美育课程体系育人效果提质增效,将潜在于学科内部的审美要素显现出来,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宾虹高中”)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育人体系,以艺游活动为核心,以“内美静中参”为理念,将美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实施全面整合、系统建构,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本文结合宾虹高中“问道宾虹”艺游活动实践,探索艺游活动如何融入高中美育课程体系,创新高中美育课程体系模式。

2. 艺游活动的理论意蕴和实践特征

2.1. A/R/Tography理论基础

艺游学,顾名思义,即“游于艺,艺中学”。艺游学其英文翻译为A/R/Tography,是由现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教授瑞塔·欧文(Rita L. Irwin)及其团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与方法。A代表Artist (艺术家),R代表Researcher (研究者),T代表Teacher (教师),ography代表用文字或图像等表达方式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在“艺游学”中,艺术家、研究者、教师三个角色相互联系,且被统整为一体,形成跨越边界的多视角对话[1]

直观理解就是通过艺术家、研究者和教师的共同艺术实践和探究来创设情境,所有参与者共同创设、实践、评价与反思当下的创意实践。“艺游学”是从主体角度出发,建立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交互空间或情境,通过主体不断的游移互动,展开对自我生命形态的探索[2]。在高中美育语境下,A/R/Tography的价值在于为“学习–创造–反思”的一体化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既是体验者,又是反思者与再创造者,从多重身份的交互中完成意义建构。这种研究与创作相互嵌合的教育形态,为构建以“艺游”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提供了深层支撑。

2.2. 艺游活动与孔子“游于艺”思想渊源

“游于艺”现于《论语·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见“游于艺”是人始于“志于道”经由“据于德”、“依于仁”最终得以实现的纯熟之境,即“志于道”的理想树立,“据于德”的觉性显现,“依于仁”的心之本体,最终达到“游于艺”的自由自在。

孔子认为在“游于艺”中“乐”是“游于艺”的动力。这句话中的“游”显然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孔子“游于艺”这一思想在艺游活动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两者之间存在共通性,强调游走的过程、状态,以及在整个过程中,突出学习的乐趣。在本文设计的艺游课程中,A/R/Tography理论与“游于艺”精神得以融合与重构。学生在活动中同时扮演三重身份:作为“体验者”,在笔墨写生与文化行走中感知艺术之美;作为“反思者”,在观察、记录、访谈与写作中生成理解;作为“学习者”,在分享与教学互助中完成经验转化与再创造。这一过程正体现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蕴含的“知行合一”精神。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技能训练,而成为人格修养与精神成长的载体。A/R/Tography的动态生成性使“游于艺”从哲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方法论,为高中美育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逻辑。

2.3. 艺游活动的实践特性

艺游活动反对二分论,反对身、心二分和理论、实践的割裂。强调感知和体验的功能与价值。高中学校的正规课程由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其中,活动课程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欧美实验学校,最有名的便是杜威在实验学校中所倡导的“经验课程”。杜威强调“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3]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与兴趣,自由地开展艺术活动、社交活动、制作活动,以及进行研究与探索的活动等,即从“做中学”。

活动课程是经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打破学科的逻辑组织界限,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问题、主题、项目等方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教育中的直接体验,从生活和实践中去感受和获得自己所需的直接的经验与认知。活动课程特性:独立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相对独立,不是学科课程的附属)、整合性(活动中需要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开放性(在一个广阔、丰富、多彩的空间中进行)、主体性(学生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过程性(每一个活动均需要有学生的过程性参与)。可以说,以活动课程为中心的美育方式,既是“丰富”而“开阔”的,又可以防止审美的碎片化,更不会给学科课程教学工作增负,不失为普通高中美育的一条好路径。

2.4. 艺游活动结合高中美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艺游活动”既强调对过程和特点的探寻,也强调对生活的探究和书写。从字面含义来看,“艺游活动”与艺术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并具有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渗透性、探究性等多重课堂教学效果和作用,理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接纳。基于艺游活动的美育开展,可以让学生以艺游的方式拥有对美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主动去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游览、远足、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等活动,在我们的美育手段中起着重要作用。”[4]“每个学生都将从接触和学习如何欣赏审美体验中受益,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更开放地接受这些体验,并学会在将来遇到这些体验时更好地识别它们。事实上,每个人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体验过艺术、美和自然(这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只是走过公园或听到背景音乐),因此,接受教育,更好地支持他们以这种方式接触这些物体,从而收集他们可以享受或参与的审美体验,是至关重要的。”[5]

3. 基于艺游活动的高中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行动框架

学校紧扣课程目标,持续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完善,构建了“一核心·三层级”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明确了为谁而教、教什么、通过何种方式教,解决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融合的问题。所谓“一核心”,是指学校美育课程建构与艺游活动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内美”这一核心展开。“三层级”代表着三个递进层次的艺游活动课程,即先导活动课程、艺游研学活动课程和游后活动课程。

3.1. 先导活动课程,在学科美育中提升审美认知

高中美育课程主要是依托教材开展美育显性课程。那么,先导课程主要体现为学科美育,即通过学科渗透、学科融合、学科美育项目式学习三种方式,教师创设情境,进行过程化溯演,引导学生实现审美认知的具身性发展,进而激发其审美创造潜能。利用各个学科中的审美元素,如语言之美、科学之美、哲思之美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2. 艺游研学活动课程,在艺游活动中培育审美素养

课程除了依托教材开展美育显性课程,还大力开展融入学生生活的美育隐性活动,打破时空边界,丰富课程外延,实现美育活动育人的浸润。实践性课程需要打破课内外边界,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外美育活动[6]

依托社团活动开发多元丰富的美育内容,在更具开放性的活动实践中挖掘个体潜能和发展个性。艺游研学活动课程主张极大程度发挥美育的社会化功能,提倡全场域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空间为载体,以场景为依托,全面深入地融入美育素养培育,以打造情景交融的美育空间,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效果。艺游研学活动课程主张“推倒”课室的围墙,推动学生将习得美育素养从讲台迁移到社会,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集体主义等德育内核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美育载体。

3.3. 游后活动课程:在回顾反思中促进德艺双馨

游后活动课程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反映学习效果与深度。艺游研学活动课程是获得新知识的开始,而不是艺游活动的结束。艺游研学活动课程活动后,才是整合课程资源的归结。艺游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此时获得的最真切的体验。通过小组成果汇报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促进师生交流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所获知识消化理解,形成系统的逻辑知识框架。游后活动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成果汇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形成重过程轻结果,重德育轻技能的学习观念。

4. 实施探究:以宾虹高中艺游活动课程为例

在艺游活动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持续的艺术美育过程,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美育中掌握感知美、鉴赏美、运用美的方法。基于教育政策导向、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及艺术教育实践趋势,高中应当以社团为载体,开发出一系列艺游活动课程,包含多种艺游活动。

4.1. “一核心·三层级”课程体系的实践应用

宾虹高中艺游活动课程采用艺游后教的教学方式,由先导课程、外地艺游课程以及游后课程共同构成。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避免因学生没有基础导致研学体验环节无法深入实施的弊端,共同确保研学课程高效高质的开展。研学课程开展之前先进行先导课程,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点,提升后续研学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学生学习美术教材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带着相应的问题到研学情境体验中,将生活经验与综合学科知识结合,搭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交融的平台,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教师进行研学课程活动安全的宣传,介绍活动安全守则与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讲解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目标、特色以及时间安排,使学生初步了解本次研学活动,确定研学手册填写内容,明确旅行所需物品。

4.2. 艺游活动课程的实践过程

宾虹高中艺游活动课程路线从金华市博物馆至吴山明美术馆,采取集体客车出行的方式。线路的制定充分遵循学校美术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从资源丰富、安全便捷、经济节约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探求更具开展可行性和实际体验价值的研学路线,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为经济和安全的限制而放弃研学的机会。

课程的基本路线设置(表1):从黄宾虹出生地(金华)到其艺术成熟地(杭州),完整呈现其艺术生涯。

Table 1. “Seeking the way with Binhong” course basic route

1. “问道宾虹”课程的基本路线

路线地点

考察面

金华市博物馆

通过“肇于自然——黄宾虹书画艺术展”:了解黄宾虹先生的作品,感受到先生的“内美”精神。

浙江博物馆:黄宾虹艺术馆

了解其定居杭州后的创作蜕变,如白内障影响下的“黑密厚重”风格。

黄宾虹纪念室

纪念室设有黄宾虹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和复原书房,通过展示内容以资料性的图版了解黄宾虹人生和艺术历程。

吴山明美术馆

吴山明作为黄宾虹学术传人,其人物画中的“以书入画”技法与黄宾虹“内美”思想一脉相承,可对比两者艺术风格的异同。

4.3. 艺游活动课程的实践展示

活动:黄宾虹的道是什么?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先让学生了解黄宾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以情境化语言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讲述黄宾虹生前“五十年后人们才能看懂我的画”的轶事,引发学生对“超前审美”的思考,顺势引出问题:“今天,我们如何解读这位被时间验证的大师?”同时在大屏上并列展示黄宾虹的“黑密厚重”山水画(如《雨景写意轴》)与同时期齐白石的花鸟画,引导学生观察风格差异,提问:“为何黄宾虹的画作曾被评价为‘黑乎乎一片’?这种风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艺术追求?”最后,课程需超越知识传递,唤起对艺术本质与人文精神的深层共鸣。通过播放黄宾虹夜山写生的风雨声与笔墨摩擦声,模拟其“夜行山”的孤独悟道状态;展示晚年近乎失明时期的作品,探讨“目见”到“心见”的超越性境界,引导学生体悟“艺术即修行”的生命态度。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宾老。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学生能够体会到美育的乐趣。

活动二:我们怎么问到他的道?

这一阶段要让学生走出固化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完成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实践过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与科学性。老师明确学习任务,结合博物馆资源,加深对先导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探讨交流中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结合历史背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形成正确的知识框架,了解黄宾虹画作中的“内美精神”。学会提出问题,锻炼问题意识和静观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意识,提升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受过先导课程的知识铺垫后,再直观地感受真迹所带来的震撼(图1)。

Figure 1. Visiting Huang Binhong’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nd learning about his life and achievements

1. 参观黄宾虹书画作品以及生平事迹

活动三:我们如何形成自己的道?

这一阶段应当引导学生从输入走向输出,从问道走向扬道。有几位学生觉得这次研学打开了大家的眼界与格局。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现实主义题材绘画的创作魅力,进一步明确了当前美术高考的指向,对自己心中的学艺之路有更清晰的思考。学生纷纷表示,要将欣赏所学融合转化到自己的高中学习中,更好地进行高中艺考学业规划。

4.4. 艺游活动课程的实践成效

实践成效通过课程的实施,学校构建了美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构建了操作模式。操作模式包含了美育实践活动模式、美育实践活动的策划、美育实践活动的管理、美育实践活动的创新等具体内容。通过课程的实施,学校组建了优质美育团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和师德。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增强,学习压力得以缓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把美育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项美育活动,形成作品集,极大地提升了自信。

为进一步验证课程成效,研究者还在艺游活动后对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增强了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在情感层面上体验到文化自豪感与审美愉悦,在价值观层面上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些质性数据为课程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也验证了艺游活动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与人格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5. 艺游活动课程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开展艺游活动课程是顺应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艺游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是促进美术课程高效开展的有力引导。在美术教育中适当融入艺游,对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成美术核心素养以及进行德育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基于对美育艺游活动课程发展潜力的研究,分析艺游活动课程开发的价值与优势,尽可能地挖掘、整合、利用黄宾虹文化资源。重点对艺游活动的意蕴价值、实践特征进行分析阐述,明确高中美育艺游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探索高中美育的新方式。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总结:

5.1. 以艺游活动为核心的高中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可行

现阶段高中美育艺游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问道宾虹”艺游活动课程的成功实施,证明在高中学段是可以开展优质艺游活动课程的。改变了大部分一线教师认为高中不可能大幅度开展艺游活动课程这类校外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浙江丰富的美术资源为艺游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持,通过学校及教师的持续努力可以开发出很多精品艺游活动课程,为浙江高中美术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5.2. 建立艺游活动课程框架,探索研学后教模式

本论文设计了高中美育艺游活动课程体系的逻辑框架,从课程概念理论要素、课程行动框架的拟定,到实施过程中对参与主体和流程的把控三个方面展开构建。高中美育艺游活动课程框架既要解决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又要避免研学课程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通盘考虑,确保不遗漏任何要素,更加凸显美术艺游活动课程的动态复杂性和综合性,使课程整体设计更具逻辑性和科学性,为后续课程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案例。

5.3. 高中应当坚持逐层实施美育

学生沿着“导入”到“艺游”再到“游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入脑、动手、润心,最终形成一种实践范围逐渐拓展的“知行合一”生命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对学校的管理、课程的设置、时间空间的保障、教师素质的提升等都提出更大的考验。只有对美育工作有了主观上的高度重视、客观上的必要保障,才能一步步实现或者趋于实现美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影响与作用。

“艺游”出典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游于艺”之目标在于道、德、仁,也就是用艺术行动增长智慧,提升品德,促进社会和谐。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艺游”活动定位于高中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这磨砺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促使教师研究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既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推动着教师自身的反思和进步。

5.4. 艺游活动课程的局限性与面临的挑战

尽管以“艺游活动”为核心的高中美育课程在理念上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制约与挑战。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艺游活动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艺游活动课程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多方协同支持,而目前部分学校仍存在重学科、轻美育的倾向,教师对“艺游”活动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导致课程在实施中易流于形式。如何在应试压力与美育育人的平衡中,真正让艺游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是今后需要突破的关键。同时,艺游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自主探索与创造,但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又要求较强的结构化与目标导向。如何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既保持课程的开放性,又确保育人目标的达成,是课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佘烁淇. “艺游学”视角下的小学“非遗”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24.
[2] 梅娇寅, 余华. 社区艺术教育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性研究——以“舞态良渚”项目为例[J]. 美育, 2021(5): 56-63.
[3]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M]. 赵祥麟, 王承绪,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6.
[4]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 王义高, 蔡兴文, 纪强,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436.
[5] D’Olimpio, L. (2022) Defen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70, 263-27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谷元海, 舒昕, 梁振宇. “立美”视角下艺术特色高中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 中小学德育, 2025(4):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