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升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场域中参与提升思政引领力实践的核心主体,其素养与能动性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实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思政课教师亟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内在驱动,并获得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教育家精神,从使命支撑、德行要求、方法指引与价值追求四个维度,为思政课教师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升思政引领力深植于教育强国战略、立德树人实践、教师自我实现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实践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政治领导与目标引领相统一、思想指导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组织青年与实践引导相统一,为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Abstract: Enhancing the gui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As the core subjec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e of enhancing the gui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ield, the quality and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the vast numb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urgently need to take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s their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obtain clear and feasible practical path guidance.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expoun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mission support, moral requirements, method guidance and value pursuit, has injected strong spiritual motivation into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laid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m. Enhancing the gui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strategy for building an education-powerful country,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teachers’ self-actualization,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goal guidanc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value shaping, and organizing youth and practical guidance, providing solid support for building the gui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引言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1]”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之一。当前,提升思政引领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场域是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提升的关键场域,亟须思政课教师发挥其主体动力,助力思政引领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精神动力、现实必然性和有效的行动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思政引领力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 思政引领力的内涵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引导教育客体在思想观念、政治认同与道德行为上向预期目标发展的系统性力量。其理论内涵可从四个核心维度阐释:政治领导力是根本属性,体现为阐释理论、解读政策、维护原则的能力,确保教育过程坚持正确方向,筑牢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指导力是认知基础,表现为运用科学理论解疑释惑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深化;价值塑造力是核心环节,指向传递核心价值观、培育精神品格的能力,通过理论、情感、文化与实践等多重路径,实现价值内化;行为组织力是实践维度,体现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方案、组织学生行动的能力,推动学生将认知认同转化为持久的行为习惯。四者构成“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从内化到外行的完整作用链条,为探究思政引领力的提升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基础
教师职业认同理论聚焦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情感、价值与行为投入,解析其如何建构“教师角色”意义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教育家精神作为价值引领与使命担当的集中体现,能够深化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为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持续稳定的精神动力。
动机理论系统阐释行为动因与心理需求的关系,为把握学生成长需要提供理论依据。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三大心理需求,有效激发其对思政内容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价值引领从外在要求向内在认同转化。
提升思政引领力不仅需要分别审视教育主体与客体,更需关注二者的互动过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性互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思政课教师需要创设开放平等的互动情境,通过组织问题研讨、案例辨析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在思想交流中自主建构价值认知。这种互动建构的路径,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滋养,切实提升思政引领的实效性。
3. 教育家精神: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精神动力
3.1. 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报国强国的使命支撑
蕴含“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注入了以报国强国使命为内核的强大动力[2]。“心有大我”要求思政课教师超越小我局限,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担当起引领政治方向、阐释理论内涵的重要使命。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深入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理解理论、认同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诚报国”则是“心有大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彰显,要求思政课教师将对国家的赤诚热爱转化为投身立德树人事业的切实行动,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扎实的理论学识,将报国之志融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价值引领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综上,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的格局与“至诚报国”的担当,为思政课教师践行报国使命、担当强国重任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与实践指引。
3.2. 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以身作则的德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这与教育家精神高度契合。教育家精神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并将这些精神内蕴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因此,建设一支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首要条件。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又直接影响着思政引领力的质量与成效。一支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恪守职业操守、秉持敬业精神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切实增强思政引领力。相反,若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教学敷衍、言行不当,会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导致思政引领力疲软,无法有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所以,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关键。
3.3. 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方法指引
当前,新时代青年对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存在天然抵触,更注重自我认知建构与价值自主判断,同时对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内容与互动式教学场景需求强烈。而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能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三方面教育教学方法指引:一是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引导方法,助力教师精准对接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二是聚焦师生双向互动的场景化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打造有温度、沉浸式的思政课堂;三是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改革方法,推动教师将前沿理念、鲜活案例融入教学,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这些方法适配新时代青年教育需求,是助力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方法。
3.4. 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向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工具化的人”,而是通过思想、道德、能力的综合培育,让人摆脱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类从“异化状态”走向解放——这与“胸怀天下”关注人类整体命运、“以文化人”追求人格全面提升的弘道追求相契合。“以文化人”是指以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文化内容与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的潜移默化浸润,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也正是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核心使命:思政课教师需以“胸怀天下”的视野锚定教育目标,以“以文化人”的实践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思政课教师以文化人的使命自觉,是确保其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
4. 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现实必然性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其战略目标本身就内在要求将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思政引领力作为根本前提,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思政课是教育强国发挥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其主体作用,以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面对多元思潮的交织碰撞,必须有一支信仰坚定、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2. 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需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是提升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关键环节。这一实践过程,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助力思政引领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目标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做到以信仰之力感召学生,以真理力量引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培育学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确保立德树人方向不偏、内涵不空、成效不虚。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是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提升引领实效的重要力量。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沉入实践、贴近现实,将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回应时代关切、观照现实生活的生动话语,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与感染力,使思政引领力真正入脑入心。
4.3. 思政课教师自我实现的必然选择
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升思政引领力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思政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源于职业使命的深刻认同。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职责是“立德树人”,其职业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塑造和有效引导。如果教学活动无法触及灵魂、引领成长,教师便难以获得深层次的职业认同。只有当其切实提升引领能力,看到学生因自己的教诲而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方向时,才能体验到作为思想引路人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社会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对国家使命的自觉担当。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者与捍卫者。其社会价值的大小,直接体现为在塑造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的力度。在助力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实践中,教师将个人工作主动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使课堂教学有效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人才优势和思想优势。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使其劳动成果超越个体范畴,升华为服务民族复兴的社会贡献,从而获得最深刻的价值肯定。
4.4. 学生对思政引领的内在需求
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冲击,亟需有效的思想引导。其对思政引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需要理论对现实关切的回应。学生期待思政课能直面社会热点与发展难题,运用科学理论阐释现实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建立价值认同的基础。其次,寻求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联结。身处寻求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阶段的学生,渴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社会的宏大实践,以化解发展困惑、明确未来方向。教师需通过生动案例与真实榜样,引导其树立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最后,需要持续的情感支持与精神激励。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学生需要精神上的激励去面对困难。教师的真诚关怀与专业引导,能成为其成长的重要支撑,这种情感联结正是思政引领取得实效的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学生的这些内在需求构成了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根本动力。只有精准把握其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思政课教师才能实现从“我要引领”到“学生需要引领”的转变,使思政教育真正回应学生关切、滋养学生成长,实现引领效能的最大化。
5. 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行动路径
5.1. 坚持政治领导和目标引领相统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保证思政引领力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3],这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思政课教师坚守政治立场、聚焦育人使命提供了遵循。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学与育人全过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一,以主题式项目化学习驱动深度认知,在主动探究中筑牢政治认同。思政课教师需精心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项目。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设计“我为家乡现代化献一策”的驱动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及方案论证,自主探究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条文转化为具身的理性认知,从而在深度参与中筑牢政治认同。其二,以红色资源与时代叙事融合创新教学载体,在情感共鸣中升华价值情怀。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挖掘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系统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复原历史场景,或指导学生排演“党史情景剧”,使红色历史从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与时代同行者对话”的平台,邀请科技先锋、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新时代奋斗者走进课堂,以其真实历程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与人民立场。
5.2. 坚持思想指导和价值塑造相统一
坚持思想指导与价值塑造相统一,关键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厚植思政引领力的育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可见,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通过以下具体路径实现二者的统一:一是构建“理论–案例–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精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作为载体,实现价值引领的自然渗透。二是开展“辨析式–情境式–反思式”相结合的课堂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具有价值张力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围绕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开展深度辨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观点交锋中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结构化反思促进价值理念的内化,使价值观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自主建构。由此,思政课教师能够将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使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引导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3. 坚持组织青年和引导实践相统一
思政引领力是引导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共识、激发青年行动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实践主体,需自觉承担民族复兴使命,通过创新实践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想引领贯穿于青年群体的组织凝聚与实践参与全过程,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实践效能。其一,在青年群体组织层面,需构建以“思想共识”与“情感联结”的双维凝聚机制。一方面,针对青年在价值认知、发展规划中存在的分歧点,通过专题研讨、案例辨析等形式化解认知差异,形成群体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依托班级、社团、实践团队等组织单元,开展朋辈互助、师生共建等活动,强化青年间的情感联结与集体归属感。其二,在实践行动激发层面,需要搭建以“平台供给”与“激励保障”为核心的实践支撑框架。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打造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项目;制定“实践学分认定”“优秀实践案例评选”等激励机制,将青年的实践参与度、成果转化力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6. 结语
本文研究阐明,教育家精神通过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坚实的使命支撑、德行规范、方法指引与价值追求,构成了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精神动力。回应教育强国战略、立德树人实践、教师自我实现与学生内在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引领力不仅具有现实必然性,更需依托政治领导与目标引领、思想指导与价值塑造、组织青年与实践引导相统一的行动路径。这一“精神驱动–现实呼应–实践转化”的逻辑体系,为夯实思政教育实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对提升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