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变与不变关系
Naviga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ynamic and Constant Elements in University Learning
DOI: 10.12677/ae.2025.1511206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 策: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赵 勤*: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辩证观关系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Relationship
摘要: 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是其正确处理学习中变与不变关系的重要前提。在处理这一关系的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需要坚守严谨治学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内容、目标、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做一个与时俱进的青年。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大学生需要从认识论本质来看待自身学习革命性变化,变“知识存储”为“知识流动”,使知识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正能量,时常激发自我昂扬向上,成为探索新世界、满足新需求的开拓者。时代要求大学生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产生“以变应变”的元动能,这就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学习。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理论逻辑和实践途径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学习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论证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揭示大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必然联系。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rmly establish a Marxist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and skillfully nav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and constancy in their academic pursuits. On the one hand, they must uphold a rigorous scholarly attitud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aintain a stance rooted in objective reality, and employ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concrete situations concret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ust remain adaptable—adjusting their approaches in response to evolving contexts, learning content, objectives, and demands—so as to become dynamic individuals who progress in step with the times. Particularly in an era marked by profou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ollege students ought to understand the revolutionary shifts in their learning through the lens of epistemology, transitioning from passive “knowledge storage” to active “knowledge flow”. In this way, knowledge becomes a vibrant and transformative force that continuously inspires personal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vitality, empowering students to become pioneers in exploring new frontiers and addressing emerging societal needs. The current era calls for a fundamental shift away from passive learning models, urg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a meta-level motivation—”responding to change with change”. Achieving this requires a firm grounding in the Marxist dialectical worldview and the conscious application of Marxist positions, viewpoints, and methodologies to academic practi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and “constancy” i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the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ways. It demonstrat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nd reveal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赵策, 赵勤. 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变与不变关系[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494-5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6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迭代与知识更新加速推动大学生学习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却也使“变与不变”的关系凸显,与“以变应变”“知识流动”的时代要求形成反差。一方面,需从认识论本质突破“知识存储”模式,转向“充满活力的知识流动”,但现实中多数大学生仍停留在被动接收、机械记忆的“存储式学习”。如学生面对数字经济、直播电商等新领域,仅满足于概念背诵,未将知识转化为探索新需求的动能。部分学生使用AI工具时直接套用生成内容,背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治学立场。另一方面,社会变革带来的发展路径更为多元(考研、创业等),让部分学生陷入“盲目求变”或“固守不变”的困境。要么频繁调整学习方向,放弃严谨治学的不变原则。要么固守传统学习方式,拒绝适应线上协作等新场景,未能成为“与时俱进的开拓者”。

国内外学习理论虽为学习优化提供支撑,但均未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难以破解“变与不变”的深层矛盾。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仅聚焦心态调节,未触及“变”与“不变”的本质关系[1]。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局限于方法训练,未衔接“严谨治学(不变)与与时俱进(变)”的辩证逻辑[2]。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根本支持,马克思《资本论》阐述的唯物辩证法,为理解“学习革命性变化”奠定哲学基础[3]。毛泽东《矛盾论》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可直接指导拆解“知识流动(变)与治学原则(不变)”的具体矛盾[4]。国内学者邵然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进一步印证其对大学生学习的理论适配性,却尚未转化为具体实践指引[5]

本研究紧扣“认识论与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统一“变与不变”关系,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一方面,本文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逻辑,解释“知识存储”向“知识流动”转变的必然性,填补现有理论在“认识论变革与核心原则坚守”上的空白。另一方面,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证学习内在规律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系,丰富高等教育领域辩证思维研究。

本研究有助于赋能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开拓者。其一,为大学生提供“以变应变”的实践指引,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区分“不变的核心”(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与“可变的形式”(学习工具、路径)。其二,推动大学生突破被动学习的局面,助力学生生成“以变应变”的动能,使知识转化为探索新世界、满足新需求的活力能量,契合“与时俱进的青年”培养要求。其三,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方向。如为高校“核心理论(不变)与实践模块(变)”的平衡设计提供参考。

2.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要素的哲学基础

大学生掌握永续发展动力,就得从认识论层面掌握学习过程中一些恒常因素,以达到会学习之目的[6]。而这种恒常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尝试探讨大学生需要把握怎样的世界观和哪些方法论。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的是严谨治学态度。所谓“严谨治学”,就是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达到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实现社会发展与自身进步相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科学,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而科学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学说或方法论。它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即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学习需要尊重科学、遵循科学,即遵循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和自身成长发展规律。而尊重科学、遵循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学习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热爱自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没有热爱何谈尊重、遵循。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畏天地、敬畏祖宗、敬畏圣贤的光荣传统。例如,《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就是自然,这里的“大人”就是祖宗、长辈、有权势的人,这里的“圣人之言”就是科学规律。要求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就如《诗经·小雅》中所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人们怀着谨小慎微的心态,敬畏自然、敬畏前辈、敬畏圣贤至理名言,才能体悟学科之道,取得人类社会发展“真经”。因此,大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按照学习规律和自身成长发展规律、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地学习,而并非是自由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心所欲地学习,才能真正得到科学的青睐,取得真才实学的本领。

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具体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如对待科学研究者要恭恭敬敬,对待科学知识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具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行事作风,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细心研究,绝不能粗枝大叶、盲目应付,绝不能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绝不能虚情假意、敷衍塞责。例如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在为茶水品牌做区域消费需求调研时,发现X群体“复购意愿率”数据(27%)较行业理论预测值(43%)低16个百分点,团队多数成员以“样本随机误差”为由主张忽视此结果,自然陷入主观经验主义误区。王同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则,坚决反对粗枝大叶,盲目应付。先排查抽样,发现样本中“校园群体占比过高”,再复盘问卷设计,指出“复购频率”选项表述歧义(“每月2~3次”未明确是“自然月/消费月即:春节前后等较为特殊的月份”)。通过重新分层抽样(补充商圈样本)、优化问卷措辞,经3轮数据校验后,最终修正数据为41%,与行业规律高度契合,其调研结论被品牌采纳用于产品迭代。这一过程既克服了主观偏差,更印证了“认识随实践深化而发展”的辩证规律,是经管专业严谨治学的典范事例。对照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确存在粗枝大叶、盲目应付的现象,的确存在遇事考虑简单、贪大求好的现象,的确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现象等等,逐步改掉这些坏毛病,需要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否则,难以实现自身理想愿望,难以胜任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工作需要,更谈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时刻刻在证明着这个真理,无需熬述。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的是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灵魂,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全过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辉煌历史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真理。

大学生学习仍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既坚持自身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也考虑坚持家庭、地区、国家的实际,尤其是注重坚持自身学习基础实际和认识能力实际,踏踏实实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任务出发,学啥像啥,缺啥补啥,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推进。现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总体是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但离学习型强国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例如,一些大学生学用结合不够,还有一批大学生思想认识停留在为分数、为文凭、为学历、为就业的旧有观念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为了做人做事,没有把自身需要与党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志向远大、脚踏实地的有为学子。这就说明一些大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尚未根深蒂固地扎牢,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精神。实践证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做到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精神,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走向衰败。

实事求是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学习最好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现有学习水平而停滞不前。除此之外还需要清醒认识到学无止境的深刻含义,时刻将自身学习置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体验新生活,研究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以实际行动时刻呈现出实事求是的旺盛生命力。例如某高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赵同学,选修数字经济专业(新知识“变”)。初始阶段,赵同学因编程基础薄弱、统计学知识不足,首次Python数据处理作业正确率极低,陷入技术焦虑,认知陷入文科无法掌握数据技能的误区。基于实事求是进行策略调整,首先,在“求实”部分,赵同学客观评估认知短板,通过课程诊断测试、与授课教师交流等,明确自己的核心短板为Python语法应用能力缺失统计原理与实际问题脱节,而非学科属性限制,摒弃主观臆断的能力否定,正视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其次,在“求是”部分,赵同学制定适配性学习路径,拒绝盲目跟风报高价课程,而是先通过B站等学习基础语法,同步多做练习,随后再结合教材,将实现理论与管理场景相衔接。期末阶段,赵同学不仅熟练运用Python实现数据可视化,更提出数据工具有助于服务人文社科研究的跨学科认知,突破了技术工具与文科思维对立的认知局限,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整合的认知升级。除此之外,大量的社会现实说明:大学生犯“左”的“右”的错误,就是因为实事求是精神不够所导致的。实现做到实事求是,就得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发展科学理论,创新科技手段,提高自身对客观事物认识精准度,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这是大学生毕生追求。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场。从主体维度看,大学生学习实际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实践能力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等。从学习的主要内容分类看,应包括:专业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专业阶段知识、学术研究方法),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跨学科课程、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实践与应用(实验与实训、实习与项目、技术证书),工具与技能(语言能力、信息技术、沟通与表达),综合素质拓展(社团与活动、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文化体验),职业准备(职业规划、行业动态、创新创业),自主学习(兴趣探索、在线资源、阅读与思考)等。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局限于课堂而走向了开放学习的路径,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和社会需要,主动整合资源,构建适宜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履职和生活做好准备。这个“一切从实际出发”已经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动态发展过程,已经是技术与手段、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方法高度统一的变化发展史。变的一切现实,要求大学生以变的认识和能力,赢得变的社会与自我巩固和发展。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世间万物都是具体的、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方法。因为自我是具体的变化的,学习借鉴别人创造的知识也是具体的变化的,学习环境也是具体的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自身学习需要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实现认识转化、且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是正确的,才能形成自我观点和方法。这一思维劳动过程,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在A同学身上得出的学习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B同学身上运用,在B同学身上得出的学习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到C同学身上完全运用,而是稍加改造方可有效运用。一切偷懒的思想和做法,都将是错误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都是不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错误。还如,语数外、文史地,其各门学科具体学习方法是不同的,但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方法。就是同一门学科,不同学生,其学习方法也是有差异性的,但它们从根本上讲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具体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自身具有唯一独特性。只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才能全面准确掌握实际问题,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取得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学习中不变的严谨治学态度、一切是从实际出发的立场、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关系。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四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一一实事求是的问题。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内容、目标、要求的变化决定着不变的立场、态度、方法和精神,本质是规定着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目标。

3. 变化要素的必然性与动力机制

明白了不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之后,大学生需要进一步明白产生不变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方法。

从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角度看,现代教育已经从传统的静态知识体系转向动态的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网络学习体系。如,由原先的固定教材、单一学科变成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化学习。其方法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来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达到综合素质提升之目的。如,学生在对所学学科核心基础理论、概念和技能掌握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职业去向和兴趣爱好,辅修一些人文与科技交叉领域的知识及技能,以实现自身软技能与素养提升。自我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信息素养、情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也都是通过此渠道获得。这种变化深层次原因在于知识本身因科技和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所导致的。还如,大学生的学习已由记忆理解变成如何获取、筛选和应用新知识。知识的内涵外延扩大,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获取、筛选和运用的难度、力度和精度。编程语言从Python到AI工具的演变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观点。

从学生学习目标的变化看,传统目标以“掌握已知”为主,现代目标更加强调能力导向、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能力需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标转变,构建学生持续学习动力与策略,实现学生兴趣与天赋有机统一,是当代大学生新的学习目标。

从职业市场快速变化要求看,大学生学习需适应时代新需求。如传统职业被AI取代。还如,知识半衰期缩短,每2~3年更新一次,固定目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从大学生学习要求的升级看,现代学习要求深度理解知识深刻内涵,着力在吃透和运用上下功夫,改变往常通过机械记忆的思维方式来引起思维能力的变化,而是注重知识迁移变化与综合应用。例如,用数学建模分析得出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现代学习要求以主动建构代替被动接受。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开源项目贡献等途径,激发参与知识创造潜能,达到学习能力提升之要求。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评价的多元化方式,由考试成绩转向过程性评估,来满足学习能力提升之要求。

当然,大学生学习要求提升的深层次驱动力在于:一是主动学习效果优于被动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而非通过被动接收获得。二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标准答案”转向“创新解决方案”。

从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看,一是传统学习方法正在被技术赋能的方法所代替。例如,大学生学习可以通过在线学习(MOOCs)、虚拟实验、AI个性化辅导来实现一对一精准化教育。二是传统学习方法正在被社会化学习方法所代替。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协作和文化参与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理论。其科学内涵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核心在于理解学习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生[7]。三是传统学习方法正在被体验式学习方法所代替。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模拟项目、游戏化学习(如用Minecraft学编程)来实现学习能力提升。这种通过直接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深受学生欢迎,它体现了人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验验证的认识规律,符合大脑的“预测–反馈”学习机制。

产生这些变化的必然性根源:一是工具变革。技术(如GPT-4)改变了知识获取方式,需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二是认知科学进步。基于脑科学的高效学习法(即基于大脑运作规律设计的学习策略,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提升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效率。)取代低效耗时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25分钟番茄钟学习方法,来强化人的专注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今时代已经从“储备式学习”转向“即时学习”。如,LinkedIn数据显示85%的职场人需通过即时学习解决新问题。这也印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立场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的正确性。未来职场,需要灵活、创新和跨界人才,工具和方法升级,倒逼学习模式变革,学生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推动个性化学习新路径,这都要求大学生学习需要进行一场革命。谁能敏锐地认识并深切地感知到这场新变化,谁就能够赢得主动,取得发展更大空间。而这种新变化,既是知识爆炸与迭代的产物,也是社会需求转型的要求,还是教育技术革命的必然,更是个体发展诉求。所以,清醒认识到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规律,掌握跨学科研究需求的新方法,运用数字化革命催生新的研究手段,实现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的方法论革命,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课程[8]

4. 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摸清当代大学生对学习中“变”与“不变”关系的认知现状,本研究以6 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半结构化访谈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前文所述理论适配性与现实困境的关联。从认知层面看,学生(占比54%)认为“变”就是追逐新知识点、新工具,比如经管专业有学生觉得“学了直播电商就不用再看传统市场营销理论”。这种认知陷入了“将变与不变对立”的误区,违背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立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的核心观点[4]。学生(占比29%)表示“分不清哪些该变、哪些该不变”,比如面对专业课程改版,他们既不敢放弃旧教材内容,也抓不住新教材的核心,导致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在实际学习中,这些认知误区进一步引发三类具体矛盾:一是知识迭代快与核心理论坚守的矛盾。绝大多数经管专业学生(占比82%)反映“每天都有新行业术语出现”,比如从“私域流量”到“AI营销”,但他们中67%的人会优先背诵这些新术语,却忽略“供需原理”“成本收益分析”等核心理论的理解,这就违背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体现本质”的辩证逻辑,导致知识变成“零散的碎片”。二是学习工具更新与治学原则的矛盾。学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辅助完成作业,但其中38%的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的调研数据,不做真实性核验,背离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变原则。三是发展目标调整与核心能力积累的矛盾。学生(占比35%)因“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摇摆,频繁更换学习重点,比如某同学大一准备考研学数学,大二想就业又转去练面试,大三又想创业学商业计划书,最终毕业时既没考研分数,也没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针对上述矛盾,调研发现大学生主要形成三类应对策略,不同策略的实践效果差异显著。第一类是“盲目求变”策略。这类学生(占比29%)把“变”当成唯一方向。比如计算机专业有学生因“AI能写代码”就放弃学算法原理,期末编程考试时因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挂科,这类策略虽看似契合“成长型思维”强调的动态性,但因脱离“不变的核心能力”,最终陷入“无本之木”的困境。第二类是“固守不变”策略。这类学生(占比24%)坚持“老方法最可靠”。比如历史学专业有学生拒绝用线上数据库查资料,只靠图书馆纸质书写资料,导致因资料陈旧、案例不足评分较低,这类策略难以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第三类是“辩证统一”策略,这类学生(占比47%)能以“不变”锚定方向、以“变”优化路径。比如经管专业有学生用AI工具整理市场调研数据(变),但会手动核验数据逻辑是否符合“抽样原理”(不变),用线上小组协作讨论(变),但坚持“每人必须独立撰写分析报告”(不变),这类学生的课程成绩平均比前两类高,且在实习中更受企业认可,这一结果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变中守不变、在不变中求变”的实践价值。

5. 实践路径

大学生学习中的变与不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在于运用。从方法论角度讲:

(1)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尊重事实与证据。大学生学习,既尊重世界大变局和中国大发展这两个事实,也尊重自我知识学习处于大综合、大融通的事实,在端正学习态度的过程中,坚持立足学以致用这个最大的实际,无论在专业课学习中,还是在公共课学习中,都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例如,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社会调研结果应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而不能罔顾现实而只专注目标任务,这样容易脱离实际,误入好大喜功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以全球为视野,以国际为舞台,以人类智慧为宝藏,以当下人类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撑,不断创新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促使自我始终保持严谨治学态度。

承认认知局限。大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坦诚面对,不能够为了“面子”而掩饰错误。错误是进步的空间,是发展的机遇,只有面对错误,勇敢克服,才能成长进步。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做社会调研,查阅资料,都是填补知识漏洞的好方法,好途径。

(2) 学会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

质疑与验证。对教材、论文或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学会追问“结论是否有依据?”“研究方法是否合理?”例如,面对热门学术观点时,主动查找原始文献验证其可靠性。

避免盲目跟风。不因权威或多数人意见而轻易接受结论。如选课、科研选题时需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而非单纯追求“热门”。“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都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3) 实践导向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理工科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模型;文科生通过社会调研检验理论假设;商科生用案例分析模拟商业决策。

参与科研与项目。学生主动加入导师课题或创新创业项目,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精准检索资料。善用学术数据库(如CNKI、PubMed、IEEE Xplore),避免依赖非权威来源,如自媒体、未核实的网页。数据严谨性。处理实验或调研数据时,严格记录原始数据,避免选择性使用或篡改结果,特别注意避免实验或调研记录存在潦草补填的情况。如遇异常数据,应分析原因而非直接丢弃。按照毛泽东说的,要“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4],切莫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本人2024年在北京某高校开展《大学生课程学习行为调研》,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曾因应付作业抄袭数据或简化步骤”,同期调研中,某学生提及“课程设计赶进度时,会直接套用往届模板,数据核对仅做表面检查”。

(5) 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

杜绝学术不端。学生学习也是要讲诚信的,没有诚信,就不可能尊重知识,就无法体悟出学问的原汁原味,更难以得出客观真实的学理。那些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行为的人,其真是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学问,而是为了巧取名目,博得众人眼球,获得自身名利罢了。所以,引用他人劳动成果时,规范标注来源,主动使用Turnitin等工具自查重复率。

注重合作诚信。小组作业中如实贡献,不“搭便车”;同伴互评时客观公正。严禁溜须拍马和彼此互相吹捧。

(6) 动态调整学习策略

定期反思。通过复盘学习效果,识别问题。例如,对自我每次所考成绩进行客观全面冷静试卷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限期查漏补缺,形成完整而牢固的认知链条,以增强学习自信心,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具体地讲:若数学成绩不理想,分析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粗心;若论文被批逻辑混乱,则加强逻辑框架训练。以问题导向式思维方法来强化实事求是能力培养。

灵活调整目标。根据实际能力修正学习计划,避免好高骛远。这个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发现原定“每日学习10小时”不可行,可改为“高效专注6小时”,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切莫心急,犯欲速则不达的错误。

(7) 开放协作的交流心态

虚心求教。主动向师长、同学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是遇到跨学科问题时,要发散思维,采用优势互补的思维意识来逆补自身不足。例如,文科学生研究量化分析问题时,可咨询统计专业方面的同学,以实现任务完成之目标。

分享真实经验。学习的民主化,是提高学习效率,接近实事求是要求的科学途径。大学生在学习经验交流和学术讨论中,尝试坦诚分享成功和失败案例,有助于促进集体进步。世界之大,能容下一切有才之人,且越是高人相容,越能碰撞出更多更高的智慧火花。眼睛向下,虚心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9]

(8) 利用工具辅助理性决策

数据驱动选择。用工具辅助决策,如,使用时间管理APP (如Forest)统计有效学习时间。例如,大学生用Forest设定每次45分钟专注时段,统计每天复习考研科目的有效时间,确保每日6小时以上高效学习,并通过周报表来调整薄弱科目配时,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用Excel分析各科成绩趋势,有针对性地强化弱项。例如,学生可采用交叉分析法,把X轴作为作业完成情况,把Y轴作为考试情况,汇聚出作业与成绩的关系图,排查自身有无学习方法不妥之问题。

大学生学习中的变与不变,是主动以发展变化的学习事实为基础,自觉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自身学习具体实际相结合,主动回答和践行“我想要学习”的理性行动。它既是大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能的智慧路径,也是大学生兜牢学术底线、规范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更是大学生行稳致远、终身学习的方法论。

基金项目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2YBB4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Dweck, C.S. and Leggett, E.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Ennis, R.H. (1985) 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 44-48.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毛泽东. 矛盾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90.
[5] 邵然.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概念之维——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的探讨[J]. 天津社会科学, 2024(2): 12-21.
[6] 梁伟, 陈锋. 圈层“内卷”: 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其生成逻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5(5): 21-28.
[7] 黄扬杰, 徐颖, 翁灵丽. 高校创新资源如何驱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基于学习方式的中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43(7): 43-58.
[8] 潘炳如, 顾建民.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学习参与的行为特征与类型研究——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 江苏高教, 2025(8): 113-119.
[9]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M]//毛泽东选集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