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理论下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提升策略分析
Analysis of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Red Reading Spa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摘要: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红色阅读空间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此,引入价值共创理论重构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中,将多元主体视为价值共创的合作伙伴,通过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打造具有丰富内涵和吸引力的红色阅读空间,既有利于提升空间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又可以促进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er needs, some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red reading spa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this, introducing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to reconstruct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red reading spa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reading spa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regarding multiple subjects as partners in value co-creation, establishing effectiv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wisdom from all parties, and jointly creating red reading space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appeal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of the spaces, meeting the growth needs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d culture on campus.
文章引用:崔建伟. 价值共创理论下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提升策略分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1): 1895-190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1269

1. 引言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的精神财富,突显了中华民族在追求独立、自由与繁荣的伟大历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信仰与价值观。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红色基因、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1]。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服务中心、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场地优势,以红色阅读空间为载体努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阅读推广服务水平,对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红色阅读空间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主体参与呈现碎片化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同合作机制,高校图书馆未能充分调动校内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大限制了阅读空间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资源转化低效化。高校图书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纸电类红色文化馆藏及实物展品既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与精准推送,且基于空间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表现形式枯燥单一,读者参与度不高,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阅读体验。

基于此,引入价值共创理论重构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价值共创理论强调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在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中,将多元主体视为价值共创的合作伙伴,通过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打造具有丰富内涵和吸引力的红色阅读空间,既有利于提升空间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又可以促进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价值共创理论与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耦合机理

2.1. 价值共创理论的核心范式

价值共创理论源自共同生产理念,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价值创造观念,强调多元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其核心范式主要包括服务主导逻辑和体验价值生成两个重要理论模型。前者认为价值理应由企业、消费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多方共同参与创造[2],后者则认为共同创造的价值并非“交换价值”,而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使用价值”[3]。2008年,S. L. Vargo和R. F. Lusch进一步完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4],该理论分支遂逐步成为价值共创研究的主流。实际上,价值共创的核心理念包含“价值”“共同”和“创造”3个层面,分别对应价值内涵、价值共创主体及关系。价值共创过程也就是价值由用户通过服务体验反馈,价值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决定,价值体现在其从传递到互动的过程中[5]

2.2.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价值共创本质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的特色阅读空间;是高效理解、传承红色资源的重要场所[6],具有独特的价值共创本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价值目标和交互服务特性两个关键方面。

从多元价值目标来看,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融合了思政教育[7]、文化传承[8]和学生发展[9]等多方面的价值。思政教育价值是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核心价值之一,文化传承价值则体现了阅读空间的基本价值,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则是高校红色阅读空间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这些多元价值目标的实现,并非高校图书馆单方面能够完成,需要学生、教师、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学生作为红色阅读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反馈是空间价值实现的关键;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校友可以通过捐赠红色文献、分享红色故事等方式,丰富红色阅读空间的资源和文化氛围;社会各界力量,如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红色旅游景区等,可以为阅读空间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红色阅读空间的发展,实现多元价值目标。

从交互服务特性来看,红色阅读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图书馆单纯的文献借阅功能,即“物理空间”的范畴,而是升级为集“阅读 + 体验 + 实践”为一体的复合场景。在这个复合场景中,阅读是基础,体验则是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和感悟的重要环节,而实践环节则注重学生的行动参与和能力培养。这种交互服务特性的实现,高度依赖读者、馆员、校外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持续互动。读者在阅读、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建议;馆员作为红色阅读空间的服务提供者,需要及时了解读者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同时积极与校外机构合作,整合资源与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校外机构,如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可以为红色阅读空间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可以与红色阅读空间合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各方主体在持续互动中,共同推动红色阅读空间的服务创新和价值提升。

3.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价值共创困境

3.1. 阅读空间价值共创主体分裂化

在高校红色阅读空间价值共创实践中主体分裂化是一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协同机制缺失、校社联动浅层化和读者参与边缘化。

校内协同机制缺失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健全、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校内各机构之间缺乏共识和有效联动,造成沟通渠道不畅、红色文化资源碎片化和孤岛化、资源共享不足。这种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育人合力,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限制了红色阅读空间功能的充分发挥。

校社联动浅层化是当前高校红色阅读空间建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许多高校与革命纪念馆、党史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临时展览层面,由于双方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未能将展览中的文物资源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播,资源转化效率低。只有整合、统筹社会育人资源,发挥红色革命场馆的协同作用,建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彰显育人合力[10]

读者参与边缘化是高校红色阅读空间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红色阅读空间时,多以图书馆主导为主,往往忽视了读者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深入了解。这种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红色阅读空间中的体验感不佳,难以真正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育人目标。

3.2. 空间内资源转化低效化

高校红色阅读空间内资源转化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文献资源结构失衡和文化符号活化欠缺两个方面。

文献资源结构失衡是当前高校红色阅读空间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许多高校的红色馆藏资源类别单一,更多地集中于相关书本形式存在,对于其他形式纸质资源相对较少,例如档案、手稿、书信、报刊、地图、传单等[11]。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红色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大多是资源的集中整理、展示,仅提供图像浏览、书目检索或电子全文,不能实现跨平台、多终端访问及统一检索,尚未开发数据可视化呈现、统计分析、深度挖掘、语义关联等功能,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交流[12],无法满足师生读者专业化、多样化的科研与学习需求。同时,红色文献资源未能形成“经典文献 + 口述史 + 数字资源”的立体化资源池,承载红色文化的文献资源、人物情况、事件叙述、场所情境等缺乏有机的结合与整合贯通,极大地弱化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释义,而红色文化记忆功能、纪念意义和场所精神的实现必须附加上故事讲述和氛围感才能得到保证[13]

文化符号活化欠缺也是高校红色阅读空间资源转化中的一个短板。红色文化资源现有保护措施多为静态的、单一的,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整体保护及代际传承的过程和机理进行深入系统分析[14]。如一些高校对自身红色校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红色校史的培根铸魂价值[15],建成的校史红色阅读专题,且多为简单图文展示,缺乏深度和创新性。校史红色资源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机联系,既没有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深入了解校史红色文化;也没有将校友革命事迹改编成剧本,通过话剧、小品等形式进行演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对文化符号的简单处理,无法充分发挥校史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3.3. 空间体验枯燥单一

在高校红色阅读空间中体验枯燥单一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活动形式同质化和线上线下融合不足两个方面。

活动形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当前高校红色阅读空间的活动主要是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开展的讲座、红色电影展播、红色图书阅读分享、红色舞台剧、红色文献展览等,能够凸显本馆特色及创意的活动较少[16]。尤其是长期采用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降低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活动策划者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喜欢互动、追求个性化的特点,红色文化潜在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线上线下融合不足也是高校红色阅读空间体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了红色阅读在线平台,但这些平台大多仅实现了资源检索功能,缺乏“预约–参与–反馈”的全流程线上共创模块,且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化服务。线上平台不能及时展示线下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成果,线下空间也未能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资源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4. 价值共创理论重构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策略:基于“主体–资源–体验”三维 模型

4.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网络

4.1.1. 加强校内合作,提升协同共创主导能力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向学校阐明图书馆在推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和资源优势,申请成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红色阅读空间服务委员会[17],构建学校、图书馆、院系“三位一体”组织保障和协同参与、联动管理机制。紧密围绕学校党建工作要求,提高红色阅读空间服务的政治站位和影响力;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到馆开设红色文化主题类公益课程或讲座,将阅读空间打造成校园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基地;邀请校人文学院、历史学院等院系教师到阅读空间为读者深层次解读红色文献,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将红色文化传承向深层次、专业化推进;发挥学生社团的强大组织力和号召力,利用空间资源和场地优势定期举办各类红色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亲身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感染力,让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得到不断净化和提升。

4.1.2. 设立学生管理团队,发挥学生主体的共创能力和智慧

一方面发挥学生主人翁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馆员老师领导下负责红色阅读空间的日常管理、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同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空间的设计、布置和规划工作,通过“提案–评审–实施”机制让他们的构想和创意得以展现,突出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多样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建议提案情况,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荣誉证书、奖品等奖励,并及时报送相关院系给予认定。这样既能有力地促进参与者的个人发展,也对周围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和共创能力。

4.1.3. 加强馆际合作与校社联动建设,提高社会共创能力和的影响力

建设红色文化空间要重视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种主体参与到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建设中来,将分散在社会各领域的资源集中起来,在专业、资源和平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丰富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内容供给[18]。(1) 高校图书馆要持续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扩大红色文化资源覆盖面,尤其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共建共享平台开展资源建设和基于联盟的红色文化服务活动,促进服务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三山一坡”高校联盟图书馆依托革命圣地开展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是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典型实践[19]。(2) 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等文化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其他机构的文献资源、实物展品、人才智慧和场馆场地的支持,既能提升馆员红色文化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又可以开展基于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参观研习活动,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和创意素材;另一方面,基于地方机构的人脉网络可以邀请本地著名的红色文献领域的专家学者、老一辈革命者等人士到馆举办讲座或研讨会[20],可以大大提高红色文化的学术价值、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4.1.4. 加大校企联盟的合作力度,构建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格局

校企合作模式围绕资源互补、功能升级与育人实效展开,既发挥了高校在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优势,也依托企业的技术、资金、运营能力激活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力。如2022年4月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联合蚌埠新华书店共同筹建党建书店,旨在将党建最新读本与红色经典藏书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21]。2025年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与十堰愚公移山公司共建4座阅读推广基地[22],覆盖红色旅游景区(十堰奥体中心、十堰数字经济产业园、郧阳区南化塘玉皇山红色旅游景区、郧阳区青山愚公农庄),力图打造“理论传播站 + 文化服务点 + 人才孵化器”的三位一体平台,让书香赋能十堰文旅农康融合发展。

4.2. 建设高校红色文化立体化资源共创体系:让“资源孤岛”转化为“价值网络”

4.2.1. 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层开发与动态更新:构建“基础层–提升层–创新层”资源矩阵,满足不 同读者多样化需求

(1) 基础层提供经典红色文献流通借阅服务,为读者提供最基本的阅读资源。(2) 提升层通过开发基于红色文献的知识图谱系统,以结构化、关联化的方式整合红色文献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域等要素,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网络,为学术研究、思政教育、文化传承提供智能化支持。如赣南师范大学建设的“苏区红”数字资源库[23]以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为技术基座,打造知、教、学、研、行“五智一体”的思政智能体,赋能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大模型–成长”的育人新生态。(3) 创新层以多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为依托从多方面呈现红色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史料展示、故事讲述、人物采访视频为表现方式建设了“刘少奇数字图书馆”,开通了《知识视界红色经典专题库》和以中央党校权威视频课程为核心资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24]

4.2.2. 鼓励用户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

用户既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者,更能成为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和“共创者”。用户参与不仅能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形式,更能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实现“建设–使用–传承”的闭环。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社会渠道开展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征集、捐献活动,一方面可能获得读者持有的私藏性、独家性资源,如老党员的家书、革命时期的实物(勋章、笔记本)、校史中的红色人物口述史料等,这些资源都是图书馆难以独立获取的“活化石”。另一面这些资源经审核后纳入馆藏,既可以丰富馆藏资源,同时也能促进个人红色文化资源学术价值的挖掘与创造,有效地推动社会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4.2.3. 推动红色文化话语转换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话语转换,从革命战争话语向新时代话语转换、从历史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转换[25]。可以结合高校学科专业设计相关红色主题类项目,开发“红色 + X”的跨界产品,实现红色精神与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如,北京理工大学积极利用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赋能思政课教学,在2016年建成了“VR重走长征路”教学平台,在2021年打造了“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26],这有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2.4. 创新红色文化符号化表达,打造本校红色IP

红色IP是一种英雄形象的符号化表达,红色故事丰富的精神内涵为IP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塑造红色IP形象的过程中,需注重其造型表达的精准性,尽可能地考证相关史实史料,力求还原史实,并紧密结合当代视觉审美趋势,确保IP形象既生动又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高校可以将本校红色校友为原型,创作漫画、短视频、剧本杀等形式多样的作品,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形成“沉浸式思政”新载体。如武汉轻工大学的《孕育诞生》《斗争独立》等6部以1902至2022年为时间跨度的沉浸式“百年党史”红色剧本杀,每一部都可以让玩家体验真理和信仰的力量[27]

4.3. 推动具身体验从物理空间向意义空间升级

4.3.1. 构建“阅读–体验–实践”闭环线下场景,设立研读区、互动体验区和成果展示区等功能模块

(1) 研读区提供红色经典文献深度阅读服务。内容充实、类型丰富的红色经典文化阅读资源必不可少,同时要大力建设地域和馆藏特色的红色文献专区,促进特色红色专藏的建设与服务。研读区内空间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精心布局,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类资源推荐。空间布局、家居摆设、饰物点缀、环境营造、设备配置等等都要经过对校内师生群体的大量的需求调研而后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努力为读者营造安静、舒适、使用便利的阅读环境,便于读者深入研读红色经典;另一方面为读者打造一个充满浓厚红色文化氛围的阅读场景和体验场景,所以能展现红色文化精神的各种展品,如文物、照片、绘画作品、旧报纸等元素必不可少。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钊阅览室围绕“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和“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事业”两个主题,分别展出李大钊相关书籍的原件和真迹、珍稀文献、字画,以“实物 + 文献”的形式传承革命精神[28]

(2) 互动体验区除了配置多媒体音频设备、触控屏、情景沙盘等常规设备外,要加大对具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加持的产品、项目的引入,为读者提供具有仿真性和突出互动、沉浸体验的形式,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如4家高校(天津大学、三峡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提供了VR体验空间,开拓了红色阅读的沉浸式体验空间[29]

(3) 成果展示区一方面要突出展示学校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如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在红色文化领域出版的学术专著、编著、教材、论文等学术资料,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红色文化相关研究项目和课题,学校举办或承办的红色文化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的照片、视频、会议纪要、论文集等资料。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读者创作的红色文创作品、调研报告以及学生参与的红色阅读推广活动图片、照片、阅读笔记等普通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展示读者各种成果,从而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动力。

4.3.2. 搭建“渐进式”互动活动体系

高校图书馆根据红色阅读活动的难易程度和参与深度,设计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初级活动如红色观影、朗诵会等群体性活动,参与门槛低,适合一般读者参与,主要是让读者初步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中级活动如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要求读者深度参与,读者通过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高级活动如红色研学、社会服务等,更注重实践转化,需要读者将红色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得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3.3.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共创虚拟空间和服务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直观性和沉浸感、具有真实性和体验感、具有泛在性和交互感[30]。高校图书馆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基础上依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破传统时空限制,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内嵌的互动式学习工具通过游戏化设计和互动任务,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3.4. 沟通反馈和敏捷迭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读者需求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利用大语言模型分析读者对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等服务的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应注重对读者以往的阅读行为、兴趣偏好、专业特点等个性化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识别用户潜在的需求和偏好,并及时推送响应的资源和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便利性,满足师生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全维度、全内容与全平台的红色文化知识服务。

当前,面对新信息技术的革命、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复杂等因素,图书馆应时刻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对自身的组织敏捷性水平进行评估和迭代完善,并持续快速地感知和响应环境变化,创新性地挖掘资源潜力、引导用户需求,才能与外部环境保持“同频共振”,将各种威胁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31]

5. 总结

价值共创理论为高校红色阅读空间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思路。在主体协作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主体供给模式,构建了“图书馆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用户深度参与”的生态系统,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在资源转化方面,创建立体化资源共创体系,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利用,丰富了红色阅读空间的资源内涵,提升了资源的价值转化效率。在体验设计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促进了读者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认同,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创”的跨越。

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在价值共创的道路上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元宇宙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化“元宇宙 + 红色阅读”融合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探索虚拟偶像导览,利用虚拟偶像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读者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导览服务,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引入脑机接口、情感交互技术,实现读者与红色阅读空间的深度情感交互,根据读者的情感变化实时调整阅读内容和体验方式,进一步提升阅读的沉浸感和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静, 师晓青. 基于5W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价[J]. 图书馆杂志, 2025, 44(7): 144-153.
[2] Prahalad, C.K. and Ramaswamy, V. (2004)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 5-1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Vargo, S.L. and Lusch, R.F. (2004)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68, 1-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Vargo, S.L. and Lusch, R.F. (2008) 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6, 1-1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史艳芬. 价值共创视角下大学图书馆空间服务优化策略[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8): 83-89.
[6] 董文丽, 何丽, 胡敏.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的价值、现状与优化策略[J]. 传媒论坛, 2025(14): 97-99.
[7] 王玉宝, 郭淑敬.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晋图学刊, 2024(1): 58-64.
[8] 庄媛. 高校图书馆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理路——基于辽宁地域红色资源的视角[J]. 图书馆学刊, 2024, 46(5): 55-58.
[9] 王宇, 车宝晶.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14): 31-38.
[10] 马思其. 红色文化与高校美育工作融合发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 149-152.
[11] 贾文龙. 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价值功能、限度审视及调适路径——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实证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5(2): 231-240.
[12] 车宝晶, 王宇.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路径[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21): 56-62.
[13] 郭云娇, 梁睿昕, 罗秋菊. 叙事建构港珠澳大桥为红色旅游场域的过程及效果——基于叙事与记忆之场理论融合视角[J]. 旅游学刊, 2022, 37(10): 87-102.
[14] 汤尚. 基因遗传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雷锋精神”保护与传承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 2024(1): 35-40+46.
[15] 尚婷, 申明. 红色校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例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19): 38-41.
[16] 张娅婷. 图书馆红色文化建设研究——以河南10所高校图书馆为例[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 44(7): 63-66.
[17] 杜永华. 高校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服务研究[J]. 图书馆学刊, 2021, 43(9): 1-5.
[18] 徐佳, 刘倩.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与利用研究[J]. 图书馆, 2022(8): 87-92.
[19] 祝琳, 王焕景. 跨区域高校联盟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调研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4(S1): 106-114.
[20] 邓超. 红色文献的时代价值及整理对策分析[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 41(12): 88-90.
[21] 张婷婷. 高校图书馆红色资源阅读推广调查与分析——以46所财经高校图书馆为例[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 42(4): 42-51.
[22]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 携手共建阅读推广新基地 打造校企党建融合新标杆[EB/OL].
https://lib.huat.edu.cn/info/1028/2102.htm, 2025-10-05.
[23] 赣南师范大学. 苏区红数字资源库[EB/OL].
http://sqh.gnnu.edu.cn:81/#/home, 2025-10-05.
[24] 胡宇喆. 概念、案例、启示: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阅读推广的三重思考[J]. 新世纪图书馆, 2024(1): 12-18.
[25] 曾杰. 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当代话语转换[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11): 29-33.
[26]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重走长征路[EB/OL].
https://marx.bit.edu.cn/xfzx/gjjxfylkc/zzczl/e63084b3ccf741f38129c8259876fbea.htm, 2025-10-05.
[27] 翟星杰, 王静, 陈新华, 等. “红色剧本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 41(5): 100-105.
[28] 申倩倩, 周雅琦, 敬卿. 新时代图书馆红色阅读空间建设实践研究[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3, 43(6): 61-65.
[29] 张诗晗. 高校图书馆构建地域特色红色阅读空间的路径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 43(5): 98-104.
[30] 金乐. 虚拟技术助力红色文化思政课发展——以江苏红色文化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7): 10-12.
[31] 马祥涛, 李雪. 图书馆用户服务敏捷性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24(12):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