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视角下的医学科普视频字幕翻译分析——以TED视频《胃溃疡令人惊讶的原因》为例
Analysi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ide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ford Transformation Theory—Taking the TED Video “The Surprising Cause of Stomach Ulcers” as an Example
摘要: 国际上优秀的医学科普是中国大众获取科学健康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医学科普类视频字幕的英汉翻译变得日益迫切。基于此背景,本文以TED医学科普视频《胃溃疡令人惊讶的原因》的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以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为基础,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维度对该视频中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医学科普翻译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这对译文的准确性与可接受度提出较高要求。翻译转换理论在该类文本的汉译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有效指导语法与词汇层面的调整,并且实现医学信息传递与受众理解之间的平衡。本文旨在为医学科普类视频字幕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与方法论借鉴。
Abstract: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Chinese public to acquire scientific health knowledge. Consequently,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subtitles for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ideo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erative. Against this backdrop, typical cases selected from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TED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ideo “The Surprising Cause of Stomach Ulcers” are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level shifts and category shif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atford Transformation Theory.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ranslation focuses on both professionalism and accessibility, thereby placing high demands on the accur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the target text. Catford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broadly applicable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uch texts, effectively guiding adjustments at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levels while balanc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audience comprehens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subtitles in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ideos.
文章引用:孙宇, 杨占. 翻译转换视角下的医学科普视频字幕翻译分析——以TED视频《胃溃疡令人惊讶的原因》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48-1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6

1. 引言

当今,人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日益增加。来自国际的医学科普视频无疑是大众了解健康长寿秘诀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准确、地道的字幕翻译可以有效地推动国际前沿医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与普及,提高中国大众的健康认知水平。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医学文献、临床指南等书面文本的翻译策略,对医学科普视频这一融合口语化表达、多模态符号与传播诉求的文本类型关注不足,尤其缺乏系统性的翻译方法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TED医学科普视频字幕翻译为例,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对该文本的适用性。

TED医学科普视频《胃溃疡令人惊讶的原因》是由TED推出的医学科普短片系列中的一部,记录了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与罗宾·沃伦(Robin Warren)颠覆传统医学认知的里程碑式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才是胃溃疡的真正病因。视频以生动的叙事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这场震惊医学界的科学革命。马歇尔喝下含菌培养液,用自身感染证实病因(1984年),凭借这一冒险,他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溃疡治疗从终身抑酸药改变为抗生素短程疗法,且幽门螺杆菌被列为I类致癌物。此视频彻底颠覆观众对胃溃疡的传统认知,使观众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才是真正的胃溃疡病因,并掌握通过简单抗生素治疗即可根治的科学方案;同时通过马歇尔以身试菌的科研故事,激励公众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医学权威,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勇气与坚持。

2. 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作为一位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在当时的西方翻译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卡特福德认为有必要在翻译理论中引入一种语言理论。1965年,他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认为“转换”就是指源语进入目的语的过程中脱离了形式的对应,但是要尽可能实现“等值”。翻译等值并非完全地再现原文的所有信息,等值不仅是在译文中对词与词进行简单的对应,还应该注意在语义层次上的信息传递。因此,Catford (1965)将翻译转换理论划分为两种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 [1]

2.1.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一般是在语法、词汇层面上的转换,也就是译者要在语法和词汇层面上建立对应关系,以实现精确的语义表达。汉语与英语在语法及词汇的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汉语为意合,其语言表征为隐性,其变化隐含于语义之中;英语则正好相反,其语言表征为显性,常以时态等表示变化,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法与词汇,以体现源语的含义。

2.2. 范畴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时,常常会出现“形”和“意”的偏差。因此,翻译转换理论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对等。基于此,范畴转换可以细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结构转换是英汉互译中最常见的范畴转换,可以发生在各个层级(穆雷,1990) [2]。类别转换是指源语单位在译语中找到与其词性不同的对等语。单位转换指等级的变换,即指源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的脱离。系统内部转换就是原文本和目的语在形式上大体相同,而在翻译时,译者需要从目的语系统中挑选出与其不相符的“术语”。

3. 案例分析

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其用词具有高度专业性、逻辑性,语言结构简洁化、标准化等特点(路璐、周玉梅,2013) [3],这就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文本中存在专业术语及缩略词,医学英语词本身具有词汇量大、构词复杂且专业性强的特点(王和私、马柯昕,2023) [4],包含大量冠名术语、缩略语、两栖词汇(王燕,2020) [5]。在句法层面上,多使用长难句和被动句,多使用逻辑连接词,使文本结构紧密、逻辑清晰。同时,作为科普文本,该文本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使人易于接受,可以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比起形式对等,翻译转换理论更侧重语义对等,这对医学科普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具体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对该视频字幕翻译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探讨。

3.1. 层次转换案例分析

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一般发生在词汇、语法层面(穆雷,1991) [6]。层次转换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屈折语(如英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和孤立语/分析语(如汉语,缺少词形变化,主要靠词序和虚词)之间。汉语无时态、单复数等概念,通常会使用丰富的时态副词,如“已经”、“正在”、“曾经”等;而英语有多种时态以及严格意义上的单复数形式。

例1:His patients were complaining of severe abdominal pain due to stomach ulcers.

译文:他有许多患者主诉因胃溃疡而产生的腹痛。

分析:例1描述的是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发现胃溃疡真正病因的背景。patients是名词patient的复数形式,在汉语中,“患者”这一名词没有单复数形态变化,其复数含义需通过上下文或添加量词等方式体现。译者在译文中灵活地使用了表示复数意义的词汇“许多”,使译文对目标群体达到同样的效果,通过这种增加词汇的手段实现了语法层次到词汇层次的翻译转换,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例2:H. pylori is one of humanity’s oldest and most frequent companions, having joined us at least 50,000 years ago.

译文: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古老且常见的细菌,至少在五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在人类社会之中了。

分析:例2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的历史。原文使用完成时态分词结构having joined us以及明确的时间状语at least 50,000 years ago来表达时间概念,而汉语缺乏这种时态。译者通过添加时态副词“已经”和完成时态助词“了”来转换英语的完成时态,既准确传达了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共生的漫长历史,又符合汉语多用词汇手段而非语法形态来表达时态特征的语言习惯。这种从语法层次到词汇层次的转换,使译文在保持科学准确性的同时,读起来自然流畅。

3.2. 范畴转换案例分析

3.2.1. 结构转换

医学英语中多存在被动句式,重物称,这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客观性,而汉语则强调人称,被动句式的使用频率较低。卡特福德提出,结构转换的使用可以使得翻译结果更具客观性,翻译的语句也更加贴合原义(穆雷,1991) [6]。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结构转换,最常见的结构转换有主动被动语态的转换、定语从句句式的转换等。

例3:Patients were given antidepressants or tranquilizers.

译文:他们会给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或注射镇静剂。

分析:例3描述了在发现胃溃疡真正病因之前,主要的胃溃疡疗法。原句were given antidepressants or tranquilizers是被动语态,但是译者并没有将其直接翻译成“患者被给与”,而是处理为“他们会给患者服用”及“给患者注射”,将原文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在对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要全面了解原文,理解原文的深层内涵,采取与目的语表达习惯相一致的语法结构与句型,这样才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此处通过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此处使用增译,添加了主语“他们”(医生)。所以,在医学英语的汉译中,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例4:Dr. Marshall’s idea challenged a misconception that still persists to this day: that ulcers are caused by stress, food, or too much stomach acid.

译文:马歇尔医生的想法挑战了一个存续至今的误解,即,胃溃疡是由压力、食物、或者胃酸过多引起的。

分析:例4描述了马歇尔医生通过实验发现了胃溃疡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医学对胃溃疡病因的判断。本句中出现了定语从句that still persists to this day,修饰前面的先行词misconception。在进行汉译时,译者选择将定语部分前置,处理为“存续至今”,实现了后置定语进行前置的转换,使得译文读起来更加通畅。

3.2.2. 类别转换

按照卡特福德(1991)的观点,当译文的等值单位成分与原文单位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时,就需要进行类别变换。类别转换一般是以词汇为单位,因此可以大致看作词性转换。译者要想达到“翻译等值”,就必须运用一些转换,使译文更具灵活性(田杏、田俊英,2021) [7]

例5:The biggest hole in this theory was that antiacids only provide temporary relief.

译文:这一理论的最大破绽是抗酸剂只能缓解症状。

分析:例5介绍了在胃溃疡真正病因发现前的疗法服用抗酸剂。该句体现了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名词relief被转换成动词“缓解”,实现了翻译转换中的类别转换。英汉互译过程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非常普遍。英语是静态语言,名词较多,而汉语则属于动态语言,动词较多,译者多运用类别转换可以使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

例6:Many sufferers required hospitalization or even surgery.

译文:许多胃溃疡患者需要住院或者接受手术。

分析:例6介绍了在胃溃疡真正病因发现前的疗法。该句同样体现了英汉翻译中的类别转换技巧。原文中的名词hospitalization被转换为动词短语“住院”,名词surgery也被转换为动词短语“接受手术”。这种转换符合汉语作为动态语言的特点,即善于使用动词表达概念,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相较于直译为“需要住院或甚至手术”的静态表达,转换后的动词化处理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3.2.3. 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偏离了形式对等,源语中某个语法单位的对等翻译是译语中另一等级上的某个单位,单位转换可以发生在单词、短语、句子之间。比如,译者可以将英语中的从句译为汉语中的单词或完整句子,或将英语中的短语译为汉语中的单词等。

例7:His patients were complaining of severe abdominal pain due to stomach ulcers, which are sores in the lining of the upper intestinal tract.

译文:他有许多患者主诉因胃溃疡而产生的腹痛。胃溃疡就是上消化道粘膜的疮口。

分析:例7描述了胃溃疡患者的主诉以及简单介绍了胃溃疡的概念。英语的逻辑性较强,较注意句法结构,每个句子都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修饰成分,而汉语侧重语义,通常多用短句。在例7中,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stomach ulcers,这个修饰语比较长,其含义是“上消化道粘膜的疮口”。如果译者按照定语置于名词前作修饰的顺序进行翻译,将前半句处理为“他有许多患者主诉因上消化道粘膜的疮口胃溃疡而产生的腹痛”,那么会导致译文既冗余又生硬。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转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并增添主语“胃溃疡”,符合汉语“竹式”流水句的意合特点,与英语“树式”形合结构形成对比。从而实现句子和短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

例8:He’d also developed gastritis, or severe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the hallmark precursor of ulcers.

译文:同时,他也并发了胃炎,即严重的胃部炎症,这是胃溃疡的典型前兆。

分析:例8描述了马歇尔医生的实验进展。此句中the hallmark precursor of ulcers是一个名词短语,在句中充当同位语,属于介于单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处理为短语“同时,他也并发了胃炎,即胃部的严重炎症,胃溃疡的典型前兆”,那么会导致译文既冗余又生硬。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将短语转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并增添代词主语“这”,从而实现短语和句子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

3.2.4. 系统内部转换

当源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系统内部转换就会发生,如定冠词与不定冠词的互换、习惯用语或成语的翻译等(卡特福德,1991)。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用系统内部转换较少。两栖词汇的翻译是系统内部转换在医学翻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9:He’d also developed gastritis, or severe inflammation of the stomach.

译文:他也并发了胃炎,即严重的胃部炎症。

分析:例9描述了马歇尔医生吞下细菌后的状态。Develop在非医学文本中通常表示“发展、形成”,在医学文本中表示“并发、患有、罹患”。这一转换准确传递了原文本含义,保障了医学科普文本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符合汉语中描述疾病的习惯,实现了卡特福德所强调的篇章对等。

4. 结语

本文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对TED医学科普视频《胃溃疡令人惊讶的原因》的中译字幕进行分析,发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对该文本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基于上述发现,建议医学科普视频译者在实践中可优先采取以下操作策略:一是在处理复杂句时,以“意群”为单位进行断句与重组,化整为零;二是主动将静态名词转化为动词或动宾短语,增强语言动感;三是显化隐含逻辑与主语,将物称主语句转换为人称主语句,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是,翻译转换理论也有不足,该理论主要强调语言方面的因素,忽略了文化、心理、社会等非语言方面的因素。未来可以从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医学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穆雷.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 外语教学, 1990(2): 37-42.
[3] 路璐, 周玉梅. 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13(2): 322-324.
[4] 王和私, 马柯昕. 人工智能翻译应用的对比研究——以生物医学文本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23, 36(3): 23-26.
[5] 王燕. 生物医学期刊英文论文写作教程[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6] 卡特福德.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穆雷, 译.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7] 田杏, 田俊英.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在医学翻译中的应用探析[J]. 现代交际, 2021(18):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