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背景下AI素养的测量与应用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I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摘要: 本研究旨在开发并验证适用于大学英语写作的AI素养量表,系统揭示学习者在真实写作任务中的AI使用行为及其认知与情感反思特征。研究围绕三个问题:AI素养量表的构建与效度验证;写作任务中AI使用行为的表现及其与素养水平的关联;学习者对AI使用的反思及其所体现的素养特征。研究第一阶段通过215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量表开发和验证;第二阶段对37名参与者进行为期12周的纵向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I素养量表包含情感素养、行为素养、认知素养与伦理素养四个核心维度,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学习者的AI使用行为可归纳为四类;反思分析表明,学习者普遍经历相似的认知演化过程,高素养者更早表现出对输出内容的批判意识和对学术伦理的关注。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n AI literacy scale applicable to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systematically revealing learners’ AI usage behavior in real writing tasks as well as thei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revolves around three questions: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AI literacy scale; the manifestation of AI usage behavior in writing task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literacy levels; learners’ reflection on AI usage and the literacy characteristics it reflects.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involve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from 215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the second phase involves a longitudinal tracking study of 37 participants over a period of 12 week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 literacy scale includes four core dimensions: affective literacy, behavioral literacy, cognitive literacy, and ethical literacy, demonstrating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learners’ AI usage behavior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our categories; reflec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learners generally undergo similar cognitive evolution processes, with high-literacy individuals exhibiting critical awareness of output content and concern for academic ethics earlier.
文章引用:王安琪, 郎非. 大学英语写作背景下AI素养的测量与应用[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54-1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7

1. 引言

人工智能(AI)与语言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可能,自动反馈系统(如Pigai)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DeepSeek)能够提供即时反馈与语言优化支持,为学习者的写作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然而,其广泛使用也暴露出学习者在批判性思维、独立写作与伦理规范方面的不足,过度依赖现象尤为突出。尽管近年来有关AI教育应用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学习者在真实写作情境中如何建构并运用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的系统性实证探讨仍显薄弱,亟需进一步研究。

2. 研究现状

2.1. 人工智能素养研究

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的研究已围绕“概念界定–维度划分–量表开发”形成系统脉络,为教育领域的AI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概念界定上,AI的核心概念最早由McCarthy [1]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而“人工智能素养”概念则由Martin Kandlhofer于2016年首次提出,目前其普遍被视为数字素养的延伸或深化,成为信息社会个体发展的必备能力[2]。然而,“人工智能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边界界定仍模糊,给人才培养指标设定与教育政策制定带来挑战[3]。UNESCO (2024)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虽首次系统界定其教育内涵,提出“理解、应用与创造”的发展路径及四大核心维度[4],但学界对其定义仍存在“综合能力路径”与“技术素养演进路径”的分歧[5]:前者如Long和Magerko [6]将其定义为“个体批判性评估AI、人机协作及多场景使用AI的能力集合”,后者如Kandlhofer等[7]强调“理解AI技术原理而非单纯操作技巧”。两类路径虽均突破技术工具化认知,但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框架,且未针对EFL写作这类语言学习场景形成专项界定,难以直接指导语言教学实践。

在维度划分上,知识技能导向模型[8] [9]聚焦AI知识掌握与工具操作,虽为测评提供了明确指标,但忽视了AI应用的社会伦理风险;综合能力导向模型[6] [10]融入批判性思维、价值观等软性能力,实现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却未明确各维度间的逻辑关联与权重分配;文化伦理导向模型[11] [12]虽回应了AI应用的伦理挑战,却未覆盖EFL写作所需的“跨文化语用”、“学术诚信”等专项维度,与语言教学场景的适配性不足。

在量表开发上,国际研究以通用性为目标,如Long与Magerko [6]的16项能力维度量表、Ng等[13]基于布鲁姆分类法的四维模型,虽结构完整但多聚焦K-12阶段,高校领域缺乏“量表–行为”双证据的实证支持;国内研究虽侧重本土化适配,如王奕俊等[9]针对高校设计的多维度框架、苏文成等[14]面向高校学生的细分量表和余维杰等[15]对中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的研究,但未纳入AI写作场景特有的“Prompt调优”、“原创性声明”等可操作指标,难以满足EFL写作教学的测评需求。

2.2. AI辅助EFL写作研究

AI辅助EFL写作的研究随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逐步深化,主要围绕“应用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效评估”展开,证实了技术的教学辅助价值,但在细分场景覆盖与长期效应探索上仍有明显缺口。

在应用模式创新上,国际研究侧重理论框架构建与过程量化分析:Fauziah与Minarti [16]将AI定位为“智能支架”,强调其对语言质量的辅助作用;Dai [17]提出“AI + Human Co-evolution”模型,将写作视为人机协同建构认知的动态过程;Shen [18]通过技术手段量化“高频调用–中间评估–局部采纳”的交互特征,虽技术深度突出,但对EFL教学场景的落地性考虑不足。国内研究更关注教学实践融合,如刘应亮等[19]的“中介技术 + 教学场景”模型、汪靖等[20]的“人机共生写作机制”、朱小超等[21]的“五阶段教学框架”,形成了“过程嵌入型”、“交互追踪型”、“认知功能型”三类可操作模式,但针对学术写作、应用文写作等EFL细分场景的专项设计仍空白,难以适配多样化的语言教学需求。

在应用成效评估上,现有研究从多维度揭示了AI辅助的复杂性:Caner-Yildirim [22]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指出,学生使用意愿受“享乐动机、道德考量”影响;Zhan等[23]证实“反馈素养”是AI成效发挥的关键;Mahapatra [24]、魏爽等[25]实证AI可提升写作准确性与结构清晰度;Lee [26]提出“AI + 教师 + 学生”三方协同框架,回应“AI替代教师”的争议;刘梦君等[27]发现“差异化效应”,即不同基础学生受益维度不同;秦丽莉等[28]、王亚冰等[29]则指出AI存在“促进认知投入但引发情感张力”的问题。但现有研究多聚焦短期写作成绩,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原创表达等长期素养的追踪,且对EFL学习者核心痛点——跨文化语用准确性、学术引用规范的关注不足,难以全面支撑AI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

综上,人工智能素养研究虽形成多元理论基础,但缺乏EFL写作场景适配的定义、维度与量表;AI辅助EFL写作研究虽证实技术价值,但细分场景覆盖不全、长期效应探索不足。两类研究衔接薄弱,亟需构建适配EFL写作的AI素养框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方向。

3.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学习者为对象,聚焦AI辅助写作这一具体教学情境,旨在从测量构建、行为分析与反思理解三个维度,系统探究EFL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任务中的AI素养表现,进而提出可操作的教学干预与能力提升策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研究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研究问题:

RQ1:如何构建并验证适用于大学英语写作背景的学习者AI素养量表?

RQ2: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真实写作任务中如何使用AI工具?其行为表现反映出哪些AI素养特征?

RQ3:大学英语学习者如何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对AI工具的使用?这些反思如何体现其AI素养的认知与情感特征?

4. 研究过程

4.1. 研究设计

研究以“AI辅助 + 任务驱动 + 反思实践”的高校英语写作课程为情境,该课程涵盖写作前AI构思、写作中实时辅助、写作后反馈整合的全流程任务,教师通过专题指导帮助学生掌握DeepSeek、豆包、Grammarly等工具的提纲生成、语法校正、逻辑优化等功能,并要求学生记录反思日志。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黑龙江四所高校215名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量表开发和验证;第二阶段对某理工类高校37名参与者进行为期12周的纵向追踪研究,结合写作表现、行为日志与反思文本综合分析。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数据经匿名化处理以符合伦理规范。

研究工具围绕“三角互证”原则开发三类:一是《大学生AI辅助英语写作素养量表》(SCALE-AIEW),经专家审阅、预测试(37人)与项目分析(删除8个低区分度条目),最终形成包含认知(AI理解与应用)、行为(工具操作与协作)、情感(动机与自我效能)、伦理(偏见识别与责任意识)四维度的36个Likert 5点计分条目;二是AI写作功能知识测试(10题开放式问卷),考查工具认知、使用能力与反馈处理策略;三是AI辅助写作反思日记,分写作前(工具准备与构思)、中(实时交互与修改)、后(反馈整合)及整体反思四部分(17题),追踪认知与态度变化。变量设定参考Bloom分类法、ABCE框架等如表1所示,将AI素养明确为情感、行为、认知、伦理四维度,其中行为素养为观测重点,伦理素养用于解释抄袭或盲目依赖现象。

Table 1. Variables of AI-assisted English writing literac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1. 大学生人工智能辅助英语写作素养量表的变量

维度

条目

情感维度

A1~A9

行为维度

B1~B13

认知维度

C1~C8

伦理维度

E1~E6

研究实施分三阶段:量表开发阶段初拟55条目标题,经多轮优化确定36条目标题;正式施测阶段对215人施测量表,用SPSS 26.0检验信效度,如表2所示(各维度Cronbach’s α > 0.75, KMO > 0.6, Bartlett检验显著);质性追踪阶段37名学生完成多阶段写作任务,同步提交反思日记与作品。

Table 2. Summar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formal research

2. 正式研究的量表信效度总结

维度

条目

Cronbach’s α

KMO

Bartlett χ2 (df)

提取因子数

情感维度

9

0.862

0.716

93.406 (36)

3

行为维度

13

0.895

0.666

184.211 (78)

3

认知维度

8

0.747

0.619

95.847 (28)

3

伦理维度

6

0.734

0.685

31.795 (15)

2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研究第一阶段通过“问卷星”收集量表与行为问卷,回收226份后剔除11份无效问卷(有效率95.13%),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信度分析(Cronbach’s α)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结构效度);在研究第二阶段收集了37名学生12周的反思日记与写作作品,采用主题分析法处理:先开放编码提取关键行为与态度,再轴心编码聚合相似主题,最终归纳“AI内容筛选策略”、“伦理风险反思”等核心主题,并结合典型案例挖掘素养动态特征。

为提升结论可信度,进一步探究学习者在AI辅助写作中的行为表现与其AI素养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描述性对照–统计检验–案例叙事”实现数据三角互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关键行为特征,包括“AI调用频率”与“反馈采纳深度”(均已通过对其实时报告、反思日志分析和作文评分编码量化方式)与其在量表中所得的四个素养维度(即情感、行为、认知与伦理素养)进行对应比较。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AI素养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结合EFL英语写作语境特征及Ng等[13]、UNESCO (2024) [4]等相关研究,本研究构建了包含认知素养、行为素养、情感素养与伦理素养的四维度AI素养模型。其中,认知素养聚焦对AI工具功能与局限的理解,行为素养关注AI使用策略与操作路径,情感素养侧重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动机,伦理素养强调道德边界与责任意识,四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适配EFL写作场景的综合素养体系。基于该模型设计的55条初始条目,经2位语言测试与教学专家的内容效度评审及37名理工类高校大一学生的预测试优化后,最终保留36条条目。预调研信效度分析显示,情感素养(α = 0.854)、行为素养(α = 0.895)信度良好,认知素养(α = 0.685)与伦理素养(α = 0.685)剔除问题条目后信度分别提升至0.747、0.734 (如表3所示);各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累计方差解释率均 ≥ 59.7%,结构效度达标。215份正式样本的分析进一步证实,量表四维度Cronbach’s α介于0.734~0.895,KMO值 ≥ 0.619,Bartlett球形检验均显著(p < 0.001),情感、行为、认知维度各提取3个因子,伦理维度提取2个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解释率 ≥ 65.33%,最大交叉载荷 ≤ 0.38,整体信效度良好,可作为EFL学习者AI素养的有效测量工具。

5.2. 写作行为视角下的AI素养表现

前期调查显示,89%的学生在写作前使用AI构思,偏好DeepSeek (90.63%)、豆包(87.5%)等国内工具;66.67%的学生采用“自写初稿 + AI修改”模式,仅16.67%依赖AI生成初稿,体现初步策略意识。结合反思日志与量表数据,可归纳出四类AI辅助写作行为模式如表3所示:深度整合型高频使用AI并全面采纳建议,判断优化型(占比70.59%)策略性调用且择优采纳,语言微调型聚焦语法、用词等表层修改,功能防御型低频使用且态度谨慎。

Table 3. Four typical behavioral patterns in the process of AI-assisted writing

3.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过程中的四种典型行为模式

模式名称

使用频率

AI信任度

修改规模

是否完全采纳

代表行为

深度整合型

全面(语言 + 内容)

全流程接纳AI建议

判断优化型

中高

语言 + 结构

否(择优)

局部比对后调整

语言微调型

语法/用词为主

否(细节为主)

表层润色

功能防御型

偶发/局部

否(谨慎)

被动调用

表4可知,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AI调用频率、反馈采纳深度与四维度素养均呈极显著正相关(ρ ≥ 0.976, p < 0.01),四维度间亦高度相关(ρ ≥ 0.979, p < 0.01),证实AI使用行为与素养水平联动发展。此外,在初稿完成后,97.06%的学生借助AI修订初稿,但仅29.41%完全采纳建议,用词调整(87.88%)、语法修正(75.76%)是最主要的修改内容。

Table 4.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 usage behavior and AI literacy dimensions

4.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矩阵:AI使用行为与AI素养维度的关系

平均值

标准差

AI调用频率

反馈采纳深度

情感素养

行为素养

认知素养

伦理素养

AI调用频率

3.448

1.037

1

反馈采纳深度

3.213

0.956

0.991**

1

情感素养

3.613

0.910

0.992**

0.992**

1

行为素养

3.513

1.013

0.999**

0.991**

0.990**

1

认知素养

3.496

0.834

0.984**

0.976**

0.989**

0.979**

1

伦理素养

3.239

0.788

0.988**

0.987**

0.991**

0.986**

0.988**

1

注:*p < 0.05;**p < 0.01。

5.3. 反思视角下的AI素养表现

从37名EFL学习者的反思日志来看,其对AI写作工具的态度呈现“信任–审慎–保留”的连续谱系特征,且情感接受与风险警觉并存。从整体态度分布来看,79.4%的学习者将AI视为“智能助手”,对工具在词汇拓展(如高级同义词替换)、语法纠错(如时态/语态错误修正)、句式多样化(如简单句转复合句)及思路激发(如生成写作框架)等方面的效率价值高度认可,日志中频繁出现“AI帮了大忙”、“快速指正复杂语法错误”、“灵感触发”等正面表述,体现对AI功能性的直接肯定。另有20.6%的学习者因两类问题表现出中立或谨慎态度:一是AI建议与个人写作风格不符(如过度书面化表达),二是过度依赖引发的思考惰性(如直接套用AI生成内容),这类学习者普遍强调“该用时用、不滥用”、“AI仅辅助,核心思路需自主打磨”,形成情感层面“接受–警觉”的双重心理防线。从认知反思深度来看,学习者对AI工具的优劣势认知呈现全面性与针对性。优势层面,学习者普遍认可AI在纠正时态错误、丰富句式结构、完善文章框架等基础功能上的高效性;局限层面,反思聚焦三大核心问题:32%的学习者指出AI处理专业/小众主题时内容准确性不足,24%提及AI在固定搭配与语境适配中易产生“中式英语”,41%发现模型训练语料偏差导致的句子逻辑不通或表达不地道。这种“优势认可–局限洞察”的双重认知,推动学习者形成“多轮比对–二次校订–权威查证”的使用习惯,既借助AI提升效率,又通过元认知操作保障语言地道性与学术严谨性。在伦理意识层面,学习者普遍表现出对原创性与学术诚信的高度坚守。85%的学习者明确拒绝“照搬AI生成内容”,通过三大核心策略维护创作主体权:一是“独立构思优先”,先完成初稿再用AI优化;二是“专业内容查证”,对AI生成的专业表述进行权威资料核验;三是“脱机写作训练”,定期脱离AI以强化独立思考能力。日志中“担心过度依赖削弱思辨能力”、“抄袭是使用者问题,非工具问题”等表述,既反映对潜在抄袭风险的警觉,也体现对“工具定位–使用者责任”的清晰伦理判准,将AI界定为“辅助者”而非“替代者”,在效率与原创间实现平衡。

综上,EFL学习者的AI写作素养是“情感态度–使用能力–认知反思–伦理意识”的有机统一体:情感层面的连续谱系为工具使用提供心理基础,认知层面的优劣势洞察为高效应用提供判断依据,伦理层面的原创坚守为合规使用提供边界约束,而三者交织形成的动态调适机制,最终构成学习者与AI协作的核心素养体系,也为教学中引导“信任–批判–自主”并行的智能写作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6. 结论

本研究针对生成式AI工具在大学英语写作应用中的学习者依赖、批判意识薄弱等问题,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EFL学习者的AI素养。研究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开发并验证了包含情感、行为、认知、伦理四维度的AI素养量表(SCALE-AIEW),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EFL写作场景下AI素养的有效测评工具;第二阶段通过12周纵向追踪,发现学习者AI使用行为呈现四类典型模式,且使用行为与素养水平高度关联,同时反思分析揭示其对AI的态度呈“信任–审慎–保留”连续谱系,多数学习者具备对AI优劣势的认知判断及对原创性的伦理坚守。本研究丰富了EFL写作场景AI素养的实证研究,为AI素养导向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实践参考,本研究结论适用范围明确限定为黑龙江省理工类高校的EFL学习者,对其他地域(如东部沿海、中西部)高校,或人文社科、艺术类等非理工类专业的EFL学习者,因样本未覆盖,结论适配性需进一步验证。研究存在样本地域与学科单一、观测周期(12周)较短的局限,未来可通过跨学科、跨区域大样本研究,延长观测周期,检验结论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McCarthy, J. (2007) From Here to Human-Level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71, 1174-118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Walter, Y. (2024)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The Relevance of AI Literacy, Prompt Engineer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Moder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1, Article No. 1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乔雪峰, 赵华, 高晓娟, 等. 数智时代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的框架构建与培养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5, 26(6): 13-18.
[4] Miao, F. and Shiohira, K. (2024)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Students. UNESCO Publishing.
[5] 屈廖健, 温晓芳. 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内容维度与实践路径——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25(5): 56-64.
[6] Long, D. and Magerko, B. (2020) What Is AI Literacy? Competenci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Honolulu, 25-30 April 2020, 1-1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Kandlhofer, M., Steinbauer, G., Hirschmugl-Gaisch, S. and Huber, P. (201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Educa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University. 2016 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FIE), Erie, 12-15 October 2016, 1-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Weber, P., Pinski, M. and Baum, L. (2023) Toward an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AI Literacy.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Nanchang, July 2023, 1-1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1936131_Toward_an_Objective_Measurement_of_AI_Literacy
[9] 王奕俊, 王英美, 杨悠然. 高等院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发展理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2): 26-31.
[10] 蔡迎春, 张静蓓, 虞晨琳, 等. 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素养: 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4, 50(4): 71-84.
[11] Hwang, H.S., Zhu, L.C. and Cui, Q. (202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igital Literacy Scale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for College Students. 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IIS), 17, 2241-2258.
[12] 石峰, 李齐, 陈阳. 公务员人工智能素养: 内涵界定、外延解析与指标构建[J]. 电子政务, 2025(10): 108-118.
[13] Ng, D.T.K., Leung, J.K.L., Chu, S.K.W. and Qiao, M.S. (2021) Conceptualizing AI Literacy: An Exploratory Review.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Article ID: 10004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4] 苏文成, 郭浩然, 卢章平, 等. 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效性验证[J]. 图书馆建设, 2025(1): 94-105.
[15] 余维杰, 郑梦婷, 张颖. 中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25, 44(6): 17-26+129.
[16] Fauziah, Z. and Minarti, S.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Writing Application for Improving Writing Skills of Islamic Education Students. Jurnal Kependidikan Islam, 13, 119-12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7] Dai, Y. (2024) Exploring AI-Assisted Writing I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Computer Collabor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 385-40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8] Shen, F. (2025) A Study of Human-AI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s, 10, Article ID: 5956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9] 刘应亮, 刘胜蓝, 杨进才. 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及应用探索——以iWrite协同英语写作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1): 108-116.
[20] 汪靖, 米尔外提·卡马勒江, 杨玉芹. 人机共生的复合脑: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的应用发展及模式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 41(4): 37-44.
[21] 朱小超, 柳华妮. ChatGPT在外语过程体裁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4(6): 30-36+109.
[22] Caner-Yıldırım, S. (2025) Modeling ChatGPT Adoption among Undergraduates: An Integrated UTAUT2 and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SAGE Open, 15, 1-2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3] Zhan, Y., Boud, D., Dawson, P. and Yan, Z. (2025)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n Enabler of Student Feedback Engagement: A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44, 1289-130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4] Mahapatra, S. (2024) Impact of ChatGPT on ESL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Skills: A Mixed Methods Intervention Study.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11, Article No. 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5] 魏爽, 李璐遥. 人工智能辅助二语写作反馈研究——以ChatGPT为例[J]. 中国外语, 2023, 20(3): 33-40.
[26] Lee, O. (2024) Examining AI-Based Accuracy Assessment in L2 Learners’ Writing. Journal of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8, 39-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7] 刘梦君, 邹文龙, 宗敏, 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学——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5(6): 70-79.
[28] 秦丽莉, 董京京, 张安妮. 生成式人工智能调节下英语学习者记叙文写作修改的情感体验研究——读后续写教学的Q方法研究[J]. 中国外语, 2025, 22(2): 61-70.
[29] 王亚冰, 禤倩映, Zhang Jun Lawrence. 生成式人工智能干预对大学生外语写作反馈投入的影响研究[J]. 中国外语, 2025, 22(2): 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