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句驱动原则的英汉视译策略研究
A Study on Sigh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
DOI: 10.12677/ml.2025.13111148, PDF, HTML, XML,   
作者: 黄聪玲: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顺句驱动英汉视译翻译策略Syntactic Linearity E-C Sight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 视译被看作是同传的基础课程,视译训练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为同传服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译员在视译中需采用一些技巧来确保译文效果。顺句驱动是视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策略。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顺句驱动的形成原因,梳理其指导下的英汉视译技巧,从而对视译教学及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Abstract: Sight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in sight translation should leverage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Give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struc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preters need to employ specific techniques in sight transla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output. Syntactic linearity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strategies in this process. By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rationale behind syntactic linearit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organizes the sight translation technique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guided by this principle, aiming to offer insights for both sight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actice.
文章引用:黄聪玲. 基于顺句驱动原则的英汉视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62-16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8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年,我国的翻译事业迎来了显著的繁荣与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景象蔚然壮观。随着翻译本科(BTI)与翻译硕士(MTI)教育项目的设立,口译课程的教学逐渐走向标准化。口译已超越单纯语言教学的范畴,发展成为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其课程结构日益健全。作为口译的一个重要分支,视译不仅在职业交流场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还是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不可或缺的支持工具。当前,众多国内外知名翻译学院及翻译专业院系,已专门开设视译课程或在口译课程中增设视译模块,旨在通过训练强化学生的双语基础,提升其快速理解、高效分析及流畅表达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视译的特性,结合顺句驱动原则的学习,探讨并掌握视译的基本技巧。

视译通常展现为两种主要形式:视阅口译(Sight Translation)与视听口译(Sight Interpretation) [1]。视阅口译指的是译员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表达,这一过程类似于通过目的语准确传达原文的语言内容和意义,且视阅口译在时间上没有严格限制,译员可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节奏进行口语化表达。视阅口译中“边阅读边口译”的做法,与同声传译中“边听边口译”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2]。因此,视阅口译译员往往会采用与同声传译相似的翻译策略,如预测、顺句驱动、词类转换等,以确保翻译忠实于原文且流畅自然。

另一类为视听口译,即译员在听取讲话的同时,参照对应的讲话文稿,并根据发言者的语速进行翻译[2]。这种形式的视译,也被称为有稿同传,其操作方法与同声传译无显著差异。鉴于这两种视译方法与同声传译的高度相似性,大多数学校在开设同声传译课程之前,都会安排视译课程作为学习的基础内容,以便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技能。

视译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它融合了认知与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涵盖双语转换、口头表达、阅读理解、短时记忆等多项复杂技能,整体难度较大。因此,一名优秀的英汉视译人员需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理解、出色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反应,以及对局面的良好掌控能力。此外,快速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仅有这些能力还远远不够,视译人员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视译的相关技巧与策略。

本文将深入探讨和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对视译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顺句驱动策略为何成为视译中的关键技巧。通过梳理顺句驱动策略的形成原因,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和归纳在顺句驱动指导下,英汉视译中常用的技巧和方法,旨在为视译教学和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顺句驱动:理论溯源与多维度解析

顺句驱动原则的提出与实践,深深植根于口译研究的核心理论,其必要性与有效性可以从认知与交际两个维度得到充分阐释。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构建顺句驱动在英汉视译中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认知负荷理论视角:顺句驱动的必要性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s)为理解同传与视译的认知过程提供了经典范式。该模型将译员的处理能力划分为听力与分析、记忆、产出等多项“精力”(Efforts),并指出这些精力的总和可能超过译员的总处理能力,从而导致质量下降或失误。在视译中,译员同样面临“阅读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产出”等多重认知负荷。

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巨大差异(如英语的“树形结构”与汉语的“竹形结构”)意味着,若在视译中强行进行复杂的句法重组,将极大地消耗译员的“记忆精力”以存储待重组信息,同时占用本应用于“产出精力”的认知资源,极易引发认知过载[3]。顺句驱动策略通过依循源语语序进行意群切分与即时传译,本质上是将高耗能的“结构转换”任务,转化为低耗能的“线性对应”与“局部衔接”任务。这直接验证并应用了Gile模型中关于优化精力分配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策略性简化操作任务来保障信息传递的整体流畅与稳定。

2.2. 意义单位与交际效度:顺句驱动的操作性框架

Setton在其同传研究中强调,译员处理的是连续的“意义单位”而非孤立的词语,并指出在时间压力下,贴近源语表述顺序常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与speaker’s intent [4]。这一观点为顺句驱动提供了超越单纯认知节省的、关乎交际效度的理论支持。

顺句驱动并非被动的词序对应,而是主动的意义管理。它要求译员在Setton所定义的“意义单位”边界进行断句,并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如重复、指代、增补)来保障译文的连贯性。这种操作模式是对Setton意义单位处理理论的具体化与应用。

顺句驱动(Syntactic Linearity)作为同声传译及视译中的一项核心原则,其理论基础深植于口译过程研究与认知科学之中。该原则要求译员在处理源语信息时,尽可能遵循其自然的句子顺序,将语流切分成连续的意群或信息单位,再通过使用连接词等衔接手段,将这些单位自然地组合起来,最终产出连贯的译文。此方法不仅能帮助译员紧跟发言节奏,更能有效减轻短期记忆负担,保障信息传递的流畅性。

Setton在其同声传译研究中强调,译员应善于处理“意义单位”,并尽可能依附于源语的表层结构,通过最小化的结构调整实现即时产出[4]。顺句驱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它并非追求译语与源语在词序上的机械对应,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意群切分与语义重组。

例1 In this small town, almost everyone knew Mr. Smith, the onetime boss of a prestigious company called Smith & Sons.

这句话可划分为:In this small town, /almost everyone knew Mr. Smith, /the onetime boss of a prestigious company /called Smith & Sons.

即将其划分为一目可及的独立意义单位,如这句中的,一个状语成分,一个基本主谓宾结构,一个名词结构,一个后置定语。再通过衔接,即在不改变类意群顺序的前提下,换一种方式将句意表达出来,一个常用的技巧是重复修饰词[5]。因此,该句可译为:在这个小城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史密斯先生,他曾经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叫作史密斯父子。

从对比语言学维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具体体现在语言构成要素的相似性、语言表达思想的相对一致性以及语言所指关系和定义类别的对应性上。这些共通性为英汉视译中的“顺译”提供了可能。然而,英语与汉语在结构和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不容忽视。英语注重“形合”,强调外在形式的连贯,而汉语则看重“意合”,注重内在涵义的衔接[6]。例如,在词语组合上,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则以字为单位;在句式结构和性质上,英语呈现主语–谓语特征,汉语则展现主题–说明特征,且英语句式呈“树形结构”,汉语句式为“竹形结构”;在语言表达逻辑次序上,英语侧重形态衔接,汉语则讲究逻辑内涵。为减轻语言结构调整对大脑认知负荷的影响,译员需遵循顺句驱动原则,运用断句、重复、归纳、增补、词性转换等策略,减轻信息保持的压力,实现源语信息的快速转换与传递。

从心理语言学层面来说,语言解读过程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语言输入信息的阐释遵循即时性原则。在听到或看到一个词、词组或句子时,人们会根据具体语境,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语言表述的内涵特征,识别其指称,进行即时解释。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且保持时间短,难以承载大量语言信息以待后续处理。此外,句子解读需运用多种方法,若不及时处理会大幅增加认知负荷,导致心理焦虑,影响当前语言信息的处理及后续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因此,即时性理解是语言理解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语言解读的关键因素。在口译活动中,源语语流不断涌入,信息累积迅速,但口译的即时转换特性限制了译员不能过多保存信息而不即时传送。加之认知负荷的限制,译员需遵循“顺句驱动”原则,快速解读信息并即时进行语言转换。当然,这可能导致理解误差或误判,因此译员在视译中需按源语语序划分意群,运用断句、增补、词性转换等策略,确保源语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传播的期望值对顺句驱动的目标导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口译活动历来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交际形式,其中,交际各方的不同角色以及多变的情境因素均会对口译质量的期望与评判产生差异化影响[7]。然而,在口译实践中,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语言切换的即时性,即“准确”、“流利”或“快速”、“精确”、“流畅”等标准,始终是口译期望值的两大核心指标。因此,在确保源语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译员往往会遵循源语顺序进行意义转换,而不必像笔译那样对译入语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或过度润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顺译并非简单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要在理解原语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划分意群,进行分析、整合,并兼顾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自然流畅地表述出来。

3. 顺句驱动技巧及应用

基于前述理论,顺句驱动的实践并非无章可循,它具体体现为一套旨在减轻认知负荷、维持交际流量的操作性技巧。保持语序是视译表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英汉视译中尤其如此。以下将探讨的技巧,均可视为对Gile认知负荷管理理念与Setton意义单位处理思想的具体应用和技术实现。

保持语序是视译表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英汉视译中尤其如此。汉语与英语分属两个语系,其句子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后呼应,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而汉语不受形态约束,主谓结构多样、复杂,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 [8]。又如,英语为使事物以客观的语气呈现出来,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和被动式,而汉语则较多地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常用人称主语和主动式。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存在巨大差异,译员必须采用相应的技巧,包括合理断句、词类转换、补充成分等,以使目的语和原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3.1. 合理断句

断句是视译中的关键技巧,它涉及将较长的句子按照意群或逻辑单位进行切割,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9]。译员需识别句子的结构、意群以及标点符号,从而合理划分句子。断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避免翻译错误,同时减轻认知负担,提高翻译效率。在实践中,译员需结合语境灵活运用断句技巧,确保翻译质量。

断句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意群。意群指的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词组或短语,是组成句子的一种单位。将意群作为视译单位的基本依据是:1) 意群中单词与单词之间的逻辑意义紧密相连不可分;2) 意群具有独立意义;3) 视译的工作特点要求意群长度通常在一目可及的范围之内。

但断句需注意:1) 避免过度切割:过度切割句子可能导致译文过于零散,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2) 结合语境进行断句:断句需要结合语境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因此,合理断句是顺句驱动的首要条件,它是视译的关键,也是难点。

例2:Similarly, new devices can manage and control all household appliances/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home environment /with a r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tc, etc/through the cloud intelligence that knows you well.

视译:同样地,新设备能管理和控制所有家用电器,/从而提供一个舒适的家居环境,/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等,/这些都是通过云智能实现的。

分析:原语由“to”、“with”、“through”三个介词连接,含有四个意群,是典型的英语长难句,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译员可按照顺句驱动的思路,进行断句处理,这样不仅能减少译员脑力负荷,也使得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

例3:This company is located in Silicon Valley, in northern California, where many top companies in the world are headquartered.

视译:这家公司地处硅谷,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此处也是许多世界最知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分析:中文地名先大后小,而英文地名恰恰相反,是从小到大,笔译时进行了地名语序的调整,以尊重汉语表达习惯。视译时则未做调整,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where处理为“此处也是”,使得衔接自然。

3.2. 词类转换

词性变换,指的是在源语言中借助特定词类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言中通过不同的词类形式来重新呈现[9]。普遍而言,英语倾向于静态表达,而汉语则展现出动态特征。英语中,尤其是在正式演讲、科技论述及政治评论等文体中,名词、介词以及分词的使用颇为频繁,名词化现象尤为显著。相较之下,汉语则以动词为核心,动词的连续使用与重复出现十分常见。此外,汉语动词的应用不受形态变化或固定规则的束缚,能够灵活应用于多种句法位置,诸如宾语、状语、主语及定语等,从而凸显其动态特性。在进行英汉视译时,若旨在既保持原语顺序进行快速翻译,又兼顾汉语的表达习惯,词性变换策略便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10]

3.2.1. 介词→动词

例4: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xpert group will be before the Commission for consideration.

视译:专家组的建议将提交委员会审议。

分析:介词“before”的实际意思为“在……的面前”,根据语境,可转译为“被提交至……”,即“专家组的建议将被提交给委员会,供其审议”翻译时,被动语态可转换为主动语态,将主语和宾语位置调换,处理为“专家组的建议将提交委员会审议”。

3.2.2. 副词→动词

例5:As they stared intently, and wordlessly, at each other, I couldn’t quite figure out if they were mad or simply madly in love.

视译:他们紧紧地注视着对方,相视无语,我不确定他们到底是疯了,还是已坠入爱河。

分析:本句中,副词“wordlessly”直译的意思是“无言地”,翻译腔较重,如果处理为动词,如“一言不发”、“相顾无言”、“相视无语”等,则更符合汉语多用动词的表达习惯。

3.2.3. 名词→动词

例6:One study showed that even the visible presence of a phone made conversations feel less intimate and fulfilling to those involved.

视译: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仅仅在视线范围内出现手机,也会令谈话者感受到的亲密度和满足感降低。

分析:“the visible presence of a phone”为形容词和介词短语修饰的名词结构,直译为“手机在视觉上的出现”,表意不清、翻译腔十足,其实际意思即手机出现在视线范围里,因此转换为[状语 + 动词]结构,翻译为“视线范围内出现手机”。

3.2.4. 形容词→动词

例7:Individuals become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through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for successful living in the modern complexity of our heterogeneous world and consequently they become prepared to appreciate diversity as well as to manage confli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s of pluralism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视译:个人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具备跨文化能力,以便在现代复杂多样的世界中活得成功。因此,他们乐于欣赏多样性,并根据多元主义和相互理解的价值观管理冲突。

分析:在例7中,“become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在翻译时就可以运用到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原文的系表结构直译成“变得跨文化胜任的”词不达意,因此可以转换为动宾结构,即“具备跨文化能力”。

3.3. 补充成分

鉴于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类型上的显著差异,体现在结构与表达模式的不同,单纯依赖断句技巧于视译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译文架构的涣散或偏离听众的语言习惯等弊病[8]。因此,译员需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语义连贯性的维护,其中,成分补充构成了关键一环。

成分补充策略,即在翻译实践中,基于句法结构、意义传达及修辞效果的考量,适时且恰当地增添词汇,旨在使译文更精准、流畅地再现原文精髓。Setton曾强调,增补技巧实质上是对顺句驱动策略的有效辅佐[4]。而依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增补法能够高效且迅速地重组断裂的意群,进而减轻译员在言语产出阶段的认知负担,确保口译活动的顺畅进行[3]

在视译场景下,成分补充策略的应用主要源自三大需求:语法需求、语义需求及修辞需求。具体而言,语法需求下的增补涉及在视译过程中,适时插入量词、明确时态与语态、调整单复数形式,以及填补原语中隐含或省略的词汇,以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11]

3.3.1. 语法需求

1) 增加代词:

例8:The book that you lent me was very interesting.

视译:你借给我的那本书非常有趣。

分析:在英文原句中,“that you lent me”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the book”。在视译时,为了保持句子的流畅性,可以将其转化为中文的代词“你借给我的”,以明确书籍的来源。

2) 增加连词:

例9:He is tall, and he is also handsome.

视译:他不但个子高,而且也很英俊。

分析:英文原句使用了“and”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成分。在视译时,为了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可以添加连词“不但……而且”,使译文更加流畅。

3.3.2. 语义需求

1) 补充隐含信息:

例10:She smiled warmly as she handed me the envelope.

视译:她把信封递给我时,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似乎是对我即将收到的消息感到高兴。

分析:在这个英文原句中,“She smiled warmly as she handed me the envelope”描述了一个动作(递信封)和一个伴随的情感表达(温暖的笑容)。虽然原文没有直接说明她为什么笑,但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她可能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我即将收到的消息)感到高兴或满意。因此,在视译时,译者添加了“似乎是对我即将收到的消息感到高兴”这一补充信息,以更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情境和情感。

2) 增加动词:

例11:This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physicists.

视译:这种方法是由物理学家发明并发展起来的。

分析:英文原句只提到了“这种方法是由物理学家开发的”。但在中文中,为了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可以添加动词“发明并发展”,以明确方法的发展过程。

3.3.3. 修辞需求

1) 增加修饰语:

例12:She is a beautiful girl.

视译: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有着迷人的眼睛和甜美的笑容。

分析:英文原句只提到了“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在视译时,为了增强修辞效果,可以添加修饰语“非常”、“迷人的眼睛和甜美的笑容”,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2) 增加语气词:

例13:I’m really sorry for what I said before.

视译:我真的很抱歉,刚才说的话太冲动了。

分析:英文原句表达了道歉的意图。在视译时,为了增强语气和表达情感,可以添加语气词“真的”、“太冲动了”,使译文更加自然、真实。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视译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将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与Setton的意义单位及交际理论引入英汉视译研究,深化了对顺句驱动原则的理解。研究验证了上述理论在解释视译认知过程与策略选择方面的强大说服力。结果表明,顺句驱动策略在英汉视译中的优势,根本上源于其符合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即时交际的内在要求。本文所梳理的合理断句、词类转换及补充成分等技巧,正是对既有理论的应用与具体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在认知压力下保障信息传递效率与流畅度的工具体系。

因此,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视译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背后更蕴含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英汉视译中,合理断句是顺句驱动的首要条件,它有助于译员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长句,避免翻译错误,同时减轻认知负担,提高翻译效率。词类转换则是顺应汉语表达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灵活转换词性,译员能够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此外,适当补充成分也是保持译文连贯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它有助于译员更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避免译文架构的涣散或偏离听众的语言习惯。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视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视译的效率和质量,也为视译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代红. 视译与笔译的差异及教学模式转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14): 176-177+180.
[2] 温鑫. 顺句驱动原则下的英汉视译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3): 89-93.
[3] 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CrossRef
[4] Setton, R. (2001)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Zouhair Maalej.
[5] 贾帅. 认知负荷理论下汉英同传中顺句驱动原则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2.
[6] 王丹. 英汉视译中状语的视译方法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5): 236-237.
[7] 张力心, 毛海云, 李冷锱, 等. 论“视译”与“视译教学” [J]. 品位·经典, 2023(21): 60-62.
[8] 张曦. 顺句驱动原则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应用——以华为新品发布会为例[J]. 海外英语, 2023(18): 5-7+11.
[9] 许晖. 视译在交替传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海外英语, 2019(22): 59-60.
[10] 林福泰. 论汉英视译法的教学意义和基本要求[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3): 363-366.
[11] 贾宇洁. 英汉视译策略用于高校二语学习者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性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21): 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