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语标记“你知道吗”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the Discourse Marker “Do You Know”
摘要: 话语标记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传达语言信息,还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态度。本文从语用学和汉语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话语标记“你知道吗”的考察,研究其发展为话语标记的过程,探讨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模式和方法,深入剖析“你知道吗”这一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理解话语标记在汉语交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Abstract: Discourse marker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erving not only to convey semantic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reflect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and emotional attitud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gmatics and Chines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scourse marker “ Zhīdào Ma” (你知道吗). It investigates its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into a discourse marker, explores its patterns and methods of use in verbal interaction,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The study further elucidates the functional variations of “ Zhīdào Ma”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se variations. The findings aim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discourse markers play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王爽. 浅谈话语标记“你知道吗”[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70-1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49

1. 引言

在当代汉语交际,特别是口语互动中,话语标记的使用已成为语言表达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它们虽不直接参与命题意义的构建,但在话语组织、情感表达与互动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你知道吗”作为其中一种高频出现的语言形式,其原有的疑问功能逐渐弱化,演变为具有丰富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体现了汉语在真实交际中的动态演变过程。尽管已有研究对“知道”一词的实义用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但对其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位置分布及其背后的信息结构机制仍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2]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互动语言学的理论,以“你知道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你知道吗”是如何从原来的实义疑问结构演变为话语标记的?2) 其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如何影响其语用功能?3) 其功能差异背后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你知道吗”的语义特征,区分其实义与虚化用法;进而分析其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语用功能;最后探讨其功能分化的内在动因。通过系统考察,本文试图揭示“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在汉语交际中的运作机制,以期为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证支持。

在当代汉语交际,特别是口语互动中,“你知道吗”这一结构的使用频率极高。其显著特征在于,其原本的词汇意义已发生显著的“虚化”,语法功能也随之转变,不再主要用于传递命题信息,而是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在使用格式、分布模式及语用功能上,“你知道吗”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几种较为权威的词典记载,“知道”为动词,基本词汇义解释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二意,后面可以带名词、动词和小句各类宾语[3]。如:

1) 名词宾语:虽然他没明说,我也知道他的意思。

2) 动词宾语:我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之后知道要好好学习了。

3) 小句宾语:我知道明天要去哪里报到。

在上述例句中,“知道”承担着明确的述谓功能,是句子的核心谓语,表达主语对某一信息的认知状态。

然而,随着语言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在高频的口语交际中,“知道”在某些固定格式中的意义开始虚化。这一过程符合“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即实词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语法或语用功能[4]。“你知道吗”正是这一演变的典型产物。它从一个表达疑问的动词短语,逐渐固化为一个整体性的话语标记,其原有的疑问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转而服务于话语组织的需要。

“你知道吗”作为汉语交际中的一个话语标记,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在交际中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对方的想法如何说话人不过多关注;第二,作为过渡性用语,帮助说话人衔接上下文内容,以便进入下一个话题[1];第三,引起对方注意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第四,在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说话人确认对方是否真的知道这件事情。

对于“知道”一词,之前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它的实义以及其后所跟的宾语,对于后期所演变出来的各种格式没有太多考察,因此本文以“你知道吗”此话语标记为例,集中对这个固化格式做一个全面的考察[5]

2. “你知道吗”的语义特征

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知道吗”不一定都是意义虚化后的用法,也有一部分是固化前的格式。如:

(1) 校长道:“这人的姓名你知道吗?你就说了出来,使大家知道也好。”(向恺然《留东外史》)

(2) 燕西道:“这个时候,我没有工夫和你说这些了。三爷到哪里去了,你知道吗?你把他常到的那些地方,都打一个电话找找看。我在这里等你的回话。快去!”(张恨水《金粉世家》)

(3) 燕西淡淡地笑道:“你瞧吧!”又问道:“爸爸在哪儿,你知道吗?”梅丽道:“今天不知道有什么事,一早就出去了,还没有回来呢。”(张恨水《金粉世家》)

例(1)~(3)中的“你知道吗”,表示的语气都是疑问语气,都是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得到对方的回答,后面都可以接回答句的宾语,这里的“你”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在各自的语境中指代听话人,“知道”都是实义动词,意为懂得、认识,后面都可以接宾语,并且例(1)~(3)中的“你知道吗”都是命题疑问,即具有真实语义价值的疑问,需要听话人就提问部分作出回答,它们是语句不可缺少的句法成分,不能省略。

除此之外,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一部分是语义虚化后的用法,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格式,成为了话语标记。如:

(4) “没呢。我打算——”马威又停住了,心里说:“我爱你的女儿,你知道吗?”(老舍《二马》)

(5) 妈呀!知道吗?你亲爱的儿子,已经几天不吃饭了!妈呀!你知道吗?你亲爱的儿子身上穿的衣服,挡不住夜晚的寒风呀……(梁斌《红旗谱》)

(6) 你猜丁尚武说什么?“我楞?这还不便宜你?你的脑袋差点儿没有搬了家!你知道吗?”(刘流《烈火金刚》)

例(4)~(6)中的“你知道吗”与例(1)~(3)中的“你知道吗”有很大差异,这里的“你知道吗”是固定格式,成为话语标记的“你知道吗”在口语交际中具有以下特征:

1) “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你知道”和“吗”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联系紧密;

2) 通常情况下,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相对灵活,当它出现在句尾的时候,作为一个补充或附加的语气词语,用于确认听话人的态度,同时也为对话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结束点;

3) 可以省略,因为此时的“你知道吗”已经虚化,后面不跟任何宾语,相对独立;

4) 此时“你知道吗”虽然形式是疑问的,但实际上不是疑问句,不需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用层面上,引起对方注意,表达说话人的惊讶、肯定或否定;

5) 在日常交流中用于社交目的,用来打招呼、引入话题、加强交流氛围等,使句子更加自然流畅,更具亲和力。

3. “你知道吗”的语用功能

“你知道吗”在日常交际中,位置可以出现在中心句的前面和后面,当它出现在不同位置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

3.1. 当“你知道吗”出现在中心句之前

在此种情况下,“你知道吗”指向后面的信息,意在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后半句,后半句才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主要信息,也就是焦点信息,此时,对于听话人来说,说话人所陈述的内容是未知的、全新的,从而引起听话人的听话兴趣,在听到后半句之前就产生期待,从而提高对话质量。如:

(7) “我们宿舍里甚至厨房里也有。伦敦有些地方尽是老鼠。你知道吗?它们还咬小孩。真的,它们咬小孩。在这种街道里,做妈妈的连两分钟也不敢离开孩子。那是那种褐色的大老鼠,可恶的是这种害人的东西——”(董乐山,译《一九八四》)

(8) “桑丫头,你知道吗?尔旋昨晚撞了车,撞得他头破血流,我就说呢,那车子开得飞快,怎么可能安全呢!唉唉!真要命,真把我吓坏了!”(琼瑶《梦的衣裳》)

(9) 阿基里诺说道,“你知道吗,有一次胡利奥·列阿德基先生撞见了,据说是在聂瓦河的一个峡谷里。”(孙家孟、马林春,译《绿房子》)

在例(7)~(9)中,“你知道吗”都出现在中心句之前,引出下文一个全新的信息,同时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说话人的话上,好让说话人继续陈述自己的话题。

由此可见,我们会发现,当说话人用“你知道吗”引出焦点信息时,往往会采用以下模式:

1) 首先用“你知道吗”引出话题,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2) 其次陈述自己要说的话题,并期待听话人作出回应;

3) 说话人继续话题。

除此之外,当俩人面对面交流时,听话人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进行回应,说话人可能会通过听话人的眼神、神态来得到回应,并继续话题。

3.2. 当“你知道吗”出现在中心句之后

在此种情况下,“你知道吗”指向前面的信息,这时“你知道吗”前面的信息是说话人提供给听话人的背景信息。在日常交际中,听话人势必想达到使听话人理解和明白他的意图,因此听话人就要确保焦点信息的背景信息是二者所共有的,因此为了保证听话人对背景信息是熟悉的、知晓的,说话人一般会选择在焦点信息之前再陈述一遍背景信息。如:

(10) “你不该把自己的苦难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感到孤独,你知道吗?”(戴厚英《人啊人》)

(11) 他的声音越叫越高,越叫越沉痛,越叫越愤怒:“他才只有二十岁,你知道吗?他比你还小,你知道吗?他与我们的恩怨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知道吗?他天真纯洁得像张白纸,你知道吗?你为什么要去招惹他?你为什么要去伤害他?如果我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你找我算帐!(琼瑶《雁儿在林梢》)

(12) “忘记那些不快吧,好吗?你拥有的东西,比你失去的多,你知道吗?”(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在例(10)~(12)中,“你知道吗”都出现在焦点信息之前,都作为背景信息的提示语出现,将对于听话人来说比较陌生的背景信息传达给听话人,使之成为二者共有的信息,方便说话人进行焦点信息的传达。

4. “你知道吗”功能差异的原因

在日常交际中,同为话语标记的“你知道吗”为何会呈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在话轮或语篇中所处的位置差异,而这本质上与语言的信息结构,即新旧信息、信息焦点的安排密切相关。

“吗”作为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典型标记,其核心功能是索取信息、寻求确认[6]。当“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使用时,其内部仍保留着这一疑问形式的“遗传特征”,但其功能已从“索取信息”转向“引导和管理信息”。其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其引导的信息类型——是话语的焦点还是背景,从而分化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具体而言,其功能分化的规律如下:

1) 位于焦点信息之前:引导与预示功能

当说话人意在引出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或信息(即信息焦点)时,“你知道吗”通常前置于该焦点信息。此时,它的功能类似于一个“预告”或“焦点导入标记”,其作用是唤起听话人的注意力,预示后续内容至关重要,从而引导听话人对接下来的焦点信息进行高效处理。

2) 位于背景信息之后:补充与衔接功能

反之,当说话人先陈述了核心信息(焦点)之后,需要补充说明原因、阐述感受或提供相关背景信息时,“你知道吗”则常常后置于该焦点信息,并附着在背景信息之前。此时,它的功能是充当一个“话轮转换衔接词”,将已陈述的焦点与即将补充的背景信息平滑地连接起来,其疑问意味更弱,衔接功能更强。

总结而言,“你知道吗”在序列中的位置并非随意,而是受语言信息结构规律支配的。其前置与后置的分布,清晰地标示了说话人对话语中焦点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划分。通过分析其位置,我们可以有效地判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正是导致其语用功能产生差异的核心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动态运作模式。

本文从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其内在机制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话语标记“你知道吗”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你知道吗”经历了从实义疑问结构到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其在句中的位置分布直接关联其语用功能:位于焦点信息之前时,主要发挥引导注意与预示功能;位于背景信息之后时,则更多承担补充说明与话轮衔接的作用。这一功能分化本质上受到信息结构原则的制约,体现了说话人对新旧信息与信息焦点的有序安排。

尽管本文对“你知道吗”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语料主要来源于书面转写的口语材料,未能充分涵盖真实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特征与非语言语境,可能影响对标记功能的全面判断。其次,研究未对不同年龄、地域、社会群体的使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结合社会语言学变量进一步探讨其使用变异。此外,本文未涉及“你知道吗”与其他类似话语标记(如“你知道”、“你瞧”等)的对比研究,后续可开展跨标记的功能比较,以更全面揭示汉语话语标记的系统特征。

参考文献

[1] 方梅. 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 中国语文, 2000(5): 459-470.
[2] 陶红印. 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 中国语文, 2003(4): 291-302.
[3]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4] 沈家煊. 语用法的语法化[J]. 福建外语, 1998(2): 1-8, 14.
[5] 刘丽艳. 话语标记“你知道” [J]. 中国语文, 2006(5): 423-432.
[6] 陆俭明.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 中国语文, 1984(5): 330-337,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