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代汉语交际,特别是口语互动中,话语标记的使用已成为语言表达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它们虽不直接参与命题意义的构建,但在话语组织、情感表达与互动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你知道吗”作为其中一种高频出现的语言形式,其原有的疑问功能逐渐弱化,演变为具有丰富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体现了汉语在真实交际中的动态演变过程。尽管已有研究对“知道”一词的实义用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但对其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位置分布及其背后的信息结构机制仍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2]。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互动语言学的理论,以“你知道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你知道吗”是如何从原来的实义疑问结构演变为话语标记的?2) 其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如何影响其语用功能?3) 其功能差异背后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你知道吗”的语义特征,区分其实义与虚化用法;进而分析其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语用功能;最后探讨其功能分化的内在动因。通过系统考察,本文试图揭示“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在汉语交际中的运作机制,以期为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证支持。
在当代汉语交际,特别是口语互动中,“你知道吗”这一结构的使用频率极高。其显著特征在于,其原本的词汇意义已发生显著的“虚化”,语法功能也随之转变,不再主要用于传递命题信息,而是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在使用格式、分布模式及语用功能上,“你知道吗”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几种较为权威的词典记载,“知道”为动词,基本词汇义解释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二意,后面可以带名词、动词和小句各类宾语[3]。如:
1) 名词宾语:虽然他没明说,我也知道他的意思。
2) 动词宾语:我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之后知道要好好学习了。
3) 小句宾语:我知道明天要去哪里报到。
在上述例句中,“知道”承担着明确的述谓功能,是句子的核心谓语,表达主语对某一信息的认知状态。
然而,随着语言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在高频的口语交际中,“知道”在某些固定格式中的意义开始虚化。这一过程符合“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即实词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语法或语用功能[4]。“你知道吗”正是这一演变的典型产物。它从一个表达疑问的动词短语,逐渐固化为一个整体性的话语标记,其原有的疑问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转而服务于话语组织的需要。
“你知道吗”作为汉语交际中的一个话语标记,具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在交际中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对方的想法如何说话人不过多关注;第二,作为过渡性用语,帮助说话人衔接上下文内容,以便进入下一个话题[1];第三,引起对方注意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第四,在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说话人确认对方是否真的知道这件事情。
对于“知道”一词,之前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它的实义以及其后所跟的宾语,对于后期所演变出来的各种格式没有太多考察,因此本文以“你知道吗”此话语标记为例,集中对这个固化格式做一个全面的考察[5]。
2. “你知道吗”的语义特征
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知道吗”不一定都是意义虚化后的用法,也有一部分是固化前的格式。如:
(1) 校长道:“这人的姓名你知道吗?你就说了出来,使大家知道也好。”(向恺然《留东外史》)
(2) 燕西道:“这个时候,我没有工夫和你说这些了。三爷到哪里去了,你知道吗?你把他常到的那些地方,都打一个电话找找看。我在这里等你的回话。快去!”(张恨水《金粉世家》)
(3) 燕西淡淡地笑道:“你瞧吧!”又问道:“爸爸在哪儿,你知道吗?”梅丽道:“今天不知道有什么事,一早就出去了,还没有回来呢。”(张恨水《金粉世家》)
例(1)~(3)中的“你知道吗”,表示的语气都是疑问语气,都是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得到对方的回答,后面都可以接回答句的宾语,这里的“你”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在各自的语境中指代听话人,“知道”都是实义动词,意为懂得、认识,后面都可以接宾语,并且例(1)~(3)中的“你知道吗”都是命题疑问,即具有真实语义价值的疑问,需要听话人就提问部分作出回答,它们是语句不可缺少的句法成分,不能省略。
除此之外,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一部分是语义虚化后的用法,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格式,成为了话语标记。如:
(4) “没呢。我打算——”马威又停住了,心里说:“我爱你的女儿,你知道吗?”(老舍《二马》)
(5) 妈呀!知道吗?你亲爱的儿子,已经几天不吃饭了!妈呀!你知道吗?你亲爱的儿子身上穿的衣服,挡不住夜晚的寒风呀……(梁斌《红旗谱》)
(6) 你猜丁尚武说什么?“我楞?这还不便宜你?你的脑袋差点儿没有搬了家!你知道吗?”(刘流《烈火金刚》)
例(4)~(6)中的“你知道吗”与例(1)~(3)中的“你知道吗”有很大差异,这里的“你知道吗”是固定格式,成为话语标记的“你知道吗”在口语交际中具有以下特征:
1) “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你知道”和“吗”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联系紧密;
2) 通常情况下,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相对灵活,当它出现在句尾的时候,作为一个补充或附加的语气词语,用于确认听话人的态度,同时也为对话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结束点;
3) 可以省略,因为此时的“你知道吗”已经虚化,后面不跟任何宾语,相对独立;
4) 此时“你知道吗”虽然形式是疑问的,但实际上不是疑问句,不需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用层面上,引起对方注意,表达说话人的惊讶、肯定或否定;
5) 在日常交流中用于社交目的,用来打招呼、引入话题、加强交流氛围等,使句子更加自然流畅,更具亲和力。
3. “你知道吗”的语用功能
“你知道吗”在日常交际中,位置可以出现在中心句的前面和后面,当它出现在不同位置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
3.1. 当“你知道吗”出现在中心句之前
在此种情况下,“你知道吗”指向后面的信息,意在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后半句,后半句才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主要信息,也就是焦点信息,此时,对于听话人来说,说话人所陈述的内容是未知的、全新的,从而引起听话人的听话兴趣,在听到后半句之前就产生期待,从而提高对话质量。如:
(7) “我们宿舍里甚至厨房里也有。伦敦有些地方尽是老鼠。你知道吗?它们还咬小孩。真的,它们咬小孩。在这种街道里,做妈妈的连两分钟也不敢离开孩子。那是那种褐色的大老鼠,可恶的是这种害人的东西——”(董乐山,译《一九八四》)
(8) “桑丫头,你知道吗?尔旋昨晚撞了车,撞得他头破血流,我就说呢,那车子开得飞快,怎么可能安全呢!唉唉!真要命,真把我吓坏了!”(琼瑶《梦的衣裳》)
(9) 阿基里诺说道,“你知道吗,有一次胡利奥·列阿德基先生撞见了,据说是在聂瓦河的一个峡谷里。”(孙家孟、马林春,译《绿房子》)
在例(7)~(9)中,“你知道吗”都出现在中心句之前,引出下文一个全新的信息,同时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说话人的话上,好让说话人继续陈述自己的话题。
由此可见,我们会发现,当说话人用“你知道吗”引出焦点信息时,往往会采用以下模式:
1) 首先用“你知道吗”引出话题,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2) 其次陈述自己要说的话题,并期待听话人作出回应;
3) 说话人继续话题。
除此之外,当俩人面对面交流时,听话人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进行回应,说话人可能会通过听话人的眼神、神态来得到回应,并继续话题。
3.2. 当“你知道吗”出现在中心句之后
在此种情况下,“你知道吗”指向前面的信息,这时“你知道吗”前面的信息是说话人提供给听话人的背景信息。在日常交际中,听话人势必想达到使听话人理解和明白他的意图,因此听话人就要确保焦点信息的背景信息是二者所共有的,因此为了保证听话人对背景信息是熟悉的、知晓的,说话人一般会选择在焦点信息之前再陈述一遍背景信息。如:
(10) “你不该把自己的苦难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感到孤独,你知道吗?”(戴厚英《人啊人》)
(11) 他的声音越叫越高,越叫越沉痛,越叫越愤怒:“他才只有二十岁,你知道吗?他比你还小,你知道吗?他与我们的恩怨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知道吗?他天真纯洁得像张白纸,你知道吗?你为什么要去招惹他?你为什么要去伤害他?如果我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你找我算帐!(琼瑶《雁儿在林梢》)
(12) “忘记那些不快吧,好吗?你拥有的东西,比你失去的多,你知道吗?”(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在例(10)~(12)中,“你知道吗”都出现在焦点信息之前,都作为背景信息的提示语出现,将对于听话人来说比较陌生的背景信息传达给听话人,使之成为二者共有的信息,方便说话人进行焦点信息的传达。
4. “你知道吗”功能差异的原因
在日常交际中,同为话语标记的“你知道吗”为何会呈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在话轮或语篇中所处的位置差异,而这本质上与语言的信息结构,即新旧信息、信息焦点的安排密切相关。
“吗”作为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典型标记,其核心功能是索取信息、寻求确认[6]。当“你知道吗”作为话语标记使用时,其内部仍保留着这一疑问形式的“遗传特征”,但其功能已从“索取信息”转向“引导和管理信息”。其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其引导的信息类型——是话语的焦点还是背景,从而分化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具体而言,其功能分化的规律如下:
1) 位于焦点信息之前:引导与预示功能
当说话人意在引出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或信息(即信息焦点)时,“你知道吗”通常前置于该焦点信息。此时,它的功能类似于一个“预告”或“焦点导入标记”,其作用是唤起听话人的注意力,预示后续内容至关重要,从而引导听话人对接下来的焦点信息进行高效处理。
2) 位于背景信息之后:补充与衔接功能
反之,当说话人先陈述了核心信息(焦点)之后,需要补充说明原因、阐述感受或提供相关背景信息时,“你知道吗”则常常后置于该焦点信息,并附着在背景信息之前。此时,它的功能是充当一个“话轮转换衔接词”,将已陈述的焦点与即将补充的背景信息平滑地连接起来,其疑问意味更弱,衔接功能更强。
总结而言,“你知道吗”在序列中的位置并非随意,而是受语言信息结构规律支配的。其前置与后置的分布,清晰地标示了说话人对话语中焦点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划分。通过分析其位置,我们可以有效地判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正是导致其语用功能产生差异的核心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动态运作模式。
本文从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其内在机制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话语标记“你知道吗”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你知道吗”经历了从实义疑问结构到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其在句中的位置分布直接关联其语用功能:位于焦点信息之前时,主要发挥引导注意与预示功能;位于背景信息之后时,则更多承担补充说明与话轮衔接的作用。这一功能分化本质上受到信息结构原则的制约,体现了说话人对新旧信息与信息焦点的有序安排。
尽管本文对“你知道吗”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语料主要来源于书面转写的口语材料,未能充分涵盖真实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特征与非语言语境,可能影响对标记功能的全面判断。其次,研究未对不同年龄、地域、社会群体的使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结合社会语言学变量进一步探讨其使用变异。此外,本文未涉及“你知道吗”与其他类似话语标记(如“你知道”、“你瞧”等)的对比研究,后续可开展跨标记的功能比较,以更全面揭示汉语话语标记的系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