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吃”是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自身的理解,我们的认识也逐步发展起来。我们用自己的五官感知世界,所以,五感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人类靠五感认知自己,了解世界,并表达世界。因此,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人们都乐于把个人或集体抽象的体验和感觉投射到和食物有关的实体概念上,形成食物隐喻。这种投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深受文化模式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概念隐喻的发展,认知隐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采纳分别来自北方文化圈和南方文化圈的作家铁凝和李碧华的文学作品中的食物隐喻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模式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旨在回答下列问题:文化模式如何通过身体经验影响食物隐喻的生成;不同亚文化圈的食物隐喻如何反映其特定的文化认知模式;食物隐喻研究对理解语言、文化与认知的关系有何理论意义。
2.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装饰手段,主要用于增强表达效果,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意识到隐喻在人类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知语言学是从人类对世界的普遍认知规律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流派,它认为语义并非对应于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于人类的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认知语义学,隐喻便是其研究产物之一,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语言理解过程中的问题,概念隐喻理论把原本属于修辞学中一种语言手段的隐喻提升到思维层面,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认知语言学提倡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在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被提出,这将隐喻理论发展至新的阶段。“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 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1]。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机制,包含源域、靶域、映射,以及理想认知模式和意象图式。Lakoff和Mark Turner提出,隐喻映射的步骤包括:源域图式的空缺、关系、特征、知识分别被映射到靶域的空缺、关系、特征、知识上。
在体验哲学的影响与指导下,概念隐喻的研究思路由先验性的静态描述模式逐渐转向构建性的动态解释模式,要阐释隐喻,不能仅仅专注于语言平面,还要重视文化和语境。在21世纪初,文化成分在隐喻研究中被重视起来,Quinn首先提出概念隐喻反映了先验性文化模式,在此后的研究中,学者们重视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解决从认知或文化不同角度研究隐喻而产生的问题。隐喻的过程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语言是线性的,时空维度的构建离不开文化模式,而隐喻使语言能够投射到时空维度,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概念隐喻的加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了解概念隐喻的本质,我们就离不开文化模式所衬托的语境。这都促使概念隐喻“动态交际”的研究转向。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魏在江将概念隐喻同体验哲学相结合,指出概念心智的体验性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信念密切相关,人类认知依赖于经验种类,而经验来自于具有感知功能的个体,而个体的感知功能则与更广泛的文化情境密不可分[2]。孙毅、林攀龙在探讨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时也指出,在隐喻概念化的过程中,语境有重要作用,包括身体、社会、文化、话语等不同方面[3]。
3. 体验哲学与文化模式
3.1. 体验哲学的哲学基础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离身的、抽象的,与身体经验无关。而体验哲学则强调,理性本质上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体验哲学——体验性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标志着体验哲学的诞生。体验哲学认为,概念根植于身体经验。它包含三个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4]。心智是身体经验的产物,人通过身体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产生连结,因此人类的心智又通过一系列机制反映到语言当中去。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主要依据范畴,原型可以被看作是神经结构,使人们得以进行与范畴相关的推理,而基于原型的推理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在无意识思维的基础之上,有意识思维才能产生。
3.2. 文化模式的认知功能
体验哲学坚持文化模式的制约作用。“……所有的经验都是文化的,我们以这种方式经历我们的世界,以至于文化本身就已经存在于体验之中了”[5]。文化模式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语言在社会群体中传承,并为群体成员提供共享的认知图式和理解世界的框架。简而言之,文化模式是人类从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人能识别现实中各种的模式,模式构成词语的特定情景意义,人们在获得词语的意义时,会用自身的知识解释这些模式,文化模式就是这种解释。
人们通过语言抽象化和语言习得,对于知识从无概念变为有概念,而在感觉对象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得出的概念知识是不一样的,这是文化、体验、语言因素而引起的认知差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文化模式发挥着筛选、组织和解释经验的作用。文化模式在研究跨语言文化时有显著的作用,而在汉语文化圈内部,同样有诸多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概念隐喻的差异。以食物领域为例,不同文化对食物的分类、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物质现实环境的不同,更体现了深层的文化认知模式。
3.3. 语言、文化与认知的互动关系
思维基于人类的体验,语言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经验和心智,而体验又引发了隐喻;认知和意义都源于人的身体经验,语言符号也是如此,因此体验哲学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王寅将体验哲学运用到了语言学领域,他论证了“隐喻的体验性”观点。“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从而建构出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因此语言具有体验性。这表明,概念和理性不是自治的,不可能有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和意义”[6]。在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的运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依靠形象思维,所以隐喻与人的身体经验有密切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模式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语言反映了相关文化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语言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在有关的隐喻表达中更为突出。
近年的文化认知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语言、文化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文旭认为,文化认知研究关注的问题是语言等因素是如何对个体的认知模式产生影响的,以及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怎样的差异,并涉及文化在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揭示文化和认知的关系。如汉语中的“消化”一词,可以指食物在身体内的吸收分解过程,也可指知识的理解吸收,这种多义现象是基于汉语中“知识是食物”的概念隐喻而产生的,这一隐喻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语言、文化、认知之间的内在关系[7]。
4. 食物隐喻的认知机制与文化基础
4.1. 食物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我们以隐喻为窗口来探究语言的理解以及其对思维方式、认知机制、思想表达的影响与塑造”[8]。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通过将食物域的概念结构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域,从而形成食物隐喻。人们可以利用自身熟悉的部位或器官,形成身体隐喻,进而来体验一些更加抽象的概念。“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概念,“吃”不是只涉及味觉,而是调动了人各个感官,与视觉、嗅觉、触觉都密不可分。人们常用五感来感知并表达世界,并由此扩展到外物,随着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进食动作和味觉来认知,食物是人类“吃”概念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于是人们借助食物来认知世界,在语言中形成了食物隐喻。因此,食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人类与食物的密切关系。
食物隐喻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食物来解析其他事物的外在或内在性质,还是通过食物来传达人认知中的内在经验。“食物隐喻主要以人们熟悉的食物为基点,来凸显所要体现的目标事物的特性”[9]。而文化对人的身体经验具有解释权和选择权,文化解释身体经验,并且对其进行挑选来作为始源域,影响着隐喻的产出。在同一个文化圈中共有的认知构建该文化统治范围内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影响着语言中隐喻的选择。
4.2. 食物隐喻的文化差异性
食物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深受文化因素影响,不同文化在食物分类系统、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异同都造就了食物隐喻的具体内容的异同。以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为例,“醋”作为中西方饮食中的日常调味品,在英语中醋“vinegar”倾向于比喻“尖酸刻薄”的性格特质;而在汉语中“醋”通常用于比喻“亲密关系中产生的嫉妒情绪”,如“吃醋”、“醋坛子”。
而在汉文化内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在文化方面非常显著,不同的文化模式导致概念隐喻的差异性。为表达同一种抽象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概念隐喻。
5. 汉文化圈食物隐喻的个案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选取汉语文化圈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分析材料,考察汉文化圈中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作家作品中的食物隐喻使用情况,并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文化模式对概念隐喻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从认知图式、实践、情感评价三个维度来分析其文化模式。
5.1. 粤语文化圈的食物隐喻分析
粤语文化圈的女作家李碧华在她的“吃”系列小说中便使用了大量食物隐喻。李碧华在《寻找蛋挞——吃蛋挞的女人》一文中构建了意蕴丰富的食物隐喻系统,“蛋挞”是粤语文化圈中有代表性的特色食物,在作品中化身连接“爱情”概念的媒介。作品有大量关于蛋挞的口感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关于不同品种的蛋挞“姜汁蛋挞”、“燕窝蛋挞”、“酥皮蛋挞”所对应的不同口味特点“微辣独特”、“矜贵”、“平凡原始”,在小说中分别代表主人公所经历并寻找的三种截然不同类型的爱情:
(1) 那些蛋挞很厚实,颜色比较沉重……灵感一定来自姜汁撞奶。——但,蛋挞皮仍是非常糟糕的批皮,厚厚一兜来盛载蛋汁,似一个碗多过一个挞。
(2) 一尝,燕窝蛋挞也许很养颜、滋润,但我未必天天吃得起。此刻才不免自卑。——我怕自己会变成一只波斯猫。
(3) 但,没有一个蛋挞,是原始、平凡、老老实实的酥——皮——蛋——挞,在果腹的同时,也分饰了甜品。只吃两个,就解决一顿,令人温暖。
“姜汁蛋挞”微辣的独特口味映射充满刺激与新鲜感的爱情;“燕窝蛋挞”的矜贵映射身份背景差距过大的不平等的爱情;“酥皮蛋挞”的平凡原始映射最平淡朴实但也最能温暖人心的爱情。
从认知图式维度来看,粤语文化圈中对精致饮食的追求以及对食材品质等级的重视,在李碧华所塑造的一系列隐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实践维度,下午茶文化在粤语地区的盛行,也为蛋挞作为隐喻源域提供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在情感评价维度,粤语文化区对“蛋挞”类精细的食物予以正面导向的情感价值,同样影响了食物隐喻的构建。隐喻在文化作品中不仅传递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承载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认同。
5.2. 北方官话文化圈的食物隐喻分析
北方官话文化圈的女作家铁凝的作品《火锅子》中,同样采取某种隐喻来映射“爱情”这个概念,她选取的食物隐喻是火锅,以及关于火锅的各种食材:
(4) 当她神情专注地擦着火锅时,家里的气氛便莫名地一阵阵活跃,他的食欲给调动起来,仿佛东来顺似的涮锅子就要开始了。
(5) 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也就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
作品中夫妻俩从物质贫乏到丰衣足食的年代,涮火锅的食材从白菜虾皮到各种肉和菜。食材的转变映射时代的转变,“火锅”、“热气腾腾”的特点映射爱情的温暖,“火锅”同时映射老夫妻俩一生相濡以沫、永恒不变的爱情。这些映射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持久爱情的复杂隐喻系统。
从认知图式维度来看,这组隐喻体现出北方文化对食物实用性的追求;在实践维度,体现出北方文化对集体主义的重视。“火锅”作为一种多人共享的饮食模式,更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也反映出相较于南方而言,北方的饮食文化具有更强的人际互动功能;在情感评价维度,“火锅”的“热烈”进食氛围也被赋予积极的情感价值。作品中火锅食材随时代变迁的特点,也彰显出北方文化中蕴含着对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敏感体验。
5.3. 对比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两篇小说中“爱情”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隐喻与文化模式不可分割的关系。“蛋挞”是粤语文化圈中下午茶文化的典型食物,具有精致小巧的特点;“火锅”以其“热气腾腾”、“热闹”的特点,带有粗犷的气质,是北方饮食文化的代表。因此,在隐喻源域的选择上,粤语文化圈倾向于选择精致的、个体化的食物,而北方官话文化圈则倾向于选择有集体化特点的食物,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映射方式上,虽然同样映射“爱情”的概念,但粤语文化圈更注重食物带给人的细腻的感官体验,而北方文化圈更注重食物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体现出文化价值观在地域间的区别。
在隐喻的复杂性方面,来自两个文化圈的代表作品中都构建了系统的映射关系,但我们发现其关注的维度有所不同。粤语文化圈中的代表作品强调的是爱情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北方文化圈中的代表作品则更强调爱情的持久性和社会性。
综上所述,文化模式反映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将人的身体体验进行过滤与加工,使人的体验映射到相关概念中。“概念隐喻是文化模式和认知模式互相扩展和补充的思维中介”[10]。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到概念隐喻的差异性,反映人类体验延续到抽象概念的过程。“文化语境充实了概念隐喻中图式结构的细节,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概念隐喻做出解释”[11]。
6. 结语
概念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在今后的研究中,无论是跨语言还是单语言内部,我们都不能忽视文化模式的作用。隐喻不仅根植于语言、思维,还根植于文化中,文化模式让静态的概念图式被激活,构建图式的动态模式。概念图式决定了认知与推理的趋向,由特定的文化组织并沉淀,它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体验与认知结构。概念隐喻与更多的文化体验相融合贯通,逐步构建成更复杂的认知模式。
本文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出发,支持体验哲学的基本主张,强调概念系统的体验基础和文化制约。并选取不同方言文化圈的代表作品,通过分析其中的食物隐喻,揭示了文化模式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复杂关系,考量概念隐喻的发展,将体验、认知与文化、隐喻整合在一起研究。研究表明,食物隐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现象,更是文化认知的体现,虽然同属汉文化圈,但不同地域文化中对食物的认知差异会相应地影响食物隐喻的生成。食物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与认知的复杂关系,并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概念隐喻的认识,同样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