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乐陵”之“乐”特殊读音探析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Pronunciation of “Lao” in the Place Name “Laoling”
摘要: 地名是语言词汇中特殊的现象,地名不仅承载着文化内涵,还多以口语的形式由当地人世代相传。地名读音从古至今的演变相对稳定,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地名读音。本文以山东省乐陵市为例,结合乐陵的历史沿革、命名理据以及“乐”字的词义语音演变及冀鲁官话区“乐”字的方言发音对乐陵市地名中“乐”的特殊读音进行分析,探究地名特殊读音所体现的文白异读现象,挖掘特殊地名读音的文化价值。
Abstract: Place names are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language vocabulary. They not only carr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ut also are handed down by the local people in oral form.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place nam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a series of special pronunciations of place names different from modern Chinese are produced. Taking Laol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 pronunciation of “Lao” in the place names of Laoling based on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naming motivation, the semantic and phonetic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Lao” and the dialect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 “Lao” in the official dialect of Jilu, probe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pronunciation embodied in the special pronunciation of place names, and excavat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special place names.
文章引用:李欣悦. 地名“乐陵”之“乐”特殊读音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81-18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51

1. 引言

乐陵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北邻天津,东依山东半岛,南邻济南。乐陵市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考古考证,乐陵市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周代以前属青兖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燕齐地界,西汉时期属青州部平原郡,东汉时置乐陵郡,唐开皇年后属沧州、棣州,明朝以后改属武定州(清时称武定府),自1962年后乐陵市隶属德州市管辖。

作为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城市,乐陵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乐陵市的命名也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乐陵的“乐”均读作[lɑu˥˧],与“乐”所使用的读音差异较大。“乐”在地名中的读音可能是古音遗留或受方言影响,本文结合乐陵市命名的理据进行探究。

2. “乐”的古音义演变

2.1. “乐”的古义演变

关于“乐”的本义学界尚存在争议。“乐”字的小篆写作,《说文·木部》对“乐”的解释是“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鞞”[1] (p. 2871)。即“乐”的本义是音乐的总称,同时在字形上“乐”的原始形态像大鼓旁用以辅助演奏的小鼓之形。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乐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2] (p. 1373)认为“乐”本义是丝弦乐器。林冠华、尚新丽在《“乐”之本义考》中指出“乐”的甲骨文字体应是“栎”之本字,从而反驳了罗振玉关于“乐”的本义为丝弦乐器的说法[3]。刘向红在《论语“乐”音义释》中提出一种新观点,即“乐”的原始字形像(禾)、(采)之形,“木”上部分像(糸)之形,因而推测“乐”是象形字,其本义是五谷生长成熟[4]。比较确切的说法是为丝弦乐器,中间和底下的“木”为鼓鞞之形,因而“乐”指代乐器,也就有音乐之义。《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敎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5] (p. 76),《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6] (p. 749)均可以证明“乐”有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之义。除此之外,“乐”在上古汉语中还可以用作姓氏,如晋大夫乐王鲋、燕将领乐毅等。值得一提的是,“乐”在作为姓氏时有[lɤ˥˧]和[jyɛ˥˧]两个读音,所以在用作姓氏时还要加以区分。

“乐”在上古汉语中也可用作表示喜悦、愉快。《集韵》中有“乐”的异体字“㦡”,对其的解释是“娱也。本作乐。或从心”。“㦡”字从心表示与人的心情有关的意义,“乐”应是为表示“喜悦、愉快”而造的异体字,“㦡”一字只在《康熙字典·心部》和《集韵》中有所记载,在文献中并无实际应用的例子,大概是为区分意义而造异体字又弃之不用。“乐”用作喜悦、愉快的意义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与表示音乐之义的“乐”相差不大。《诗·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7] (p. 222)、《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 (p. 7)表示喜悦愉快之“乐”应是在表示音乐之“乐”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9] (p. 1477)。古人每逢宴飨祭祀必有乐,刘师培在《舞法起于祭神考》一文中说:“三代以前之乐舞,无一不是源于祭神”[10]。作为沟通天人、调和万物的神器,乐也同时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9] (p. 1477)、《礼记·乐记》:“比音而乐”[9] (p. 1453)、《周易》:“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11] (p. 322)可以证明乐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乐”之词义由音乐演变为快乐愉悦之义的缘由。“乐”的其他词义如“喜欢”、“乐器”、“乐工”均是在表示“音乐”之乐和“喜悦、愉快”之乐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2.2. “乐”的古音演变

许慎《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鼙。木,虡也。玉角切”[1] (p. 2871)。《说文》中所记录的“乐”的读音与今之[jyɛ]读音相近。

《康熙字典》中记载了历代韵书中关于“乐”的五个读音。《唐韵》五角切。《集韵》《韵会》《正韵》逆角切,从音岳。这一读音与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乐”的读音有相似之处。唐代以后的韵书里还记载了“乐”的另一读音[lɤ˥˧]“卢各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均作:“历各切。从音洛,喜乐也”。同时在这一时期的韵书中还记载了一个“乐”的上古音[jɑu˥˧]。《集韵》《韵会》《正韵》均是从鱼教切。《论语》“仁者乐山”、“益者三乐”中的“乐”均读作[jɑu˥˧]。《韵补》作卢各切,音禄。《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12] (p. 281)。

宋代韵书首次见[lɑu˥˧]。《集韵·宵韵》:“乐,力照切”。《正韵》力召切,从音疗。《诗·陈风·衡门》:“可以乐饥”[7] (p. 178)。毛音洛,郑音疗。郑玄是东汉时期人,虽然在北宋韵书《集韵》中才出现“力照切”的记载,但郑玄为《诗经》作笺时已注明“乐”音为“疗”,说明[lɑu˥˧]这一读音的出现要明显早于韵书的记载,至于“乐”一字读作[lɑu˥˧]是否最早出现于郑玄生活的东汉时期,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录“乐”的读音情况:“乐(三十六效,去声):鱼教切。欲也,好也。又笑、觉、铎三韵。又笑、效、铎三韵。从丝从木,器也。从自声也。本是音乐字,余音假借。乐(十九铎,入声):无忧也。又笑、效、觉三韵”。《四库全书》认为“乐”的本义是表示乐器,读音为[jyɛ˥˧],至于其他的音义均是在此基础上假借而来的。

《大辞典》中收录的“乐”有:“乐,玉角切,音岳,觉韵;卢各切,音勒,药韵;五教切,音耀,效韵。爱好;乐讬(落拓),行为狂放,不拘小节;乐乐,落落、坚定的样子;‘疗’,乐饥”。除了“岳”、“勒”、“耀”三个音以外,《大辞典》中对于“乐”的记载还包括两种假借现象即与“落拓”、“落落”因音近产生的假借,“乐”在某一时期应该有与“落”相似的读音。《中文大辞典》收录“乐”五个读音:木部,十一画,“乐”《广韵》五角切《集韵》逆角切,音岳,觉,入声。《广韵》庐各切《集韵》历各切,音洛,药,入声。《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音疗,啸,去声《广韵》五教切《集韵》鱼教切,效,去声。《集韵》力角切,音荦,觉,入声。也证明了“乐”在某一时期的读音实际上仍远超于现代汉语中所使用的“乐”的读音。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乐”的读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且加注了拼音,收录“乐”四个读音并一个备考读音:yuè五角切,入,觉韵,疑。药部。Lè庐各切,入,铎韵,来。药部。Yà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Luò【乐讬】迭韵联绵字。指行为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亦作“落拓”。【备考】通(liào)治疗。《诗·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疗饥”。

从历代字书的记载中不难看出,“乐”的字音从古至今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同时“乐”一字因为承载了不同的意义还分化出了在现代汉语中联系并不密切的读音如[lɤ˥˧]和[jyɛ˥˧]。总体上而言,“乐”的古音有以下几类:一是《说文》中玉角切表示音乐之义,二是出现时间与《说文》相近甚至可能早于《说文》从鱼教切的音,三是唐以后韵书中出现的表示快乐之义的从历各切,四是《集韵》中才开始出现从力照切的读音,再者就是因为音近而与“落”产生的借用。

3. “乐”在现代汉语中的音义

“乐”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读音有[lɤ˥˧]、[jyɛ˥˧],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以及1989年《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只收录了[lɤ˥˧]、[jyɛ˥˧]两音。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乐”一字的注音才增加到了四个,分别是[lɤ˥˧]、[jyɛ˥˧]、[jɑu˥˧]、[lɑu˥˧]。除了常见的两个“乐”的读音以外,[jɑu˥˧]、[lɑu˥˧]均是新收录的读音。郭锡良对“乐”(音乐)的注音为:“(古)疑药(广)五角切,疑觉开二入江”[13] (p. 44),对“乐”(快乐)的注音为:“(古)来药(广)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13] (p. 23)。按照郭锡良的说法,[jɑu˥˧]、[lɑu˥˧]均是上古音,而[lɤ˥˧]、[jyɛ˥˧]两音是中古音。词典对[jɑu˥˧]这一读音的“乐”解释为“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如《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 (p. 70)中“乐”的读音应为[jɑu˥˧],读作[jɑu˥˧]的“乐”字读音是古入声字的遗留,在现代汉语中[jɑu˥˧]的读音已经不存在,只有在涉及某些古代文学作品的诵读时才会涉及读古音还是今音的争议,可以说[jɑu˥˧]这一读音已经退出语言交际范畴,现将“智者乐水”中“乐”读作[lɤ˥˧]也是无伤大雅的。

同样作为古音的[lɑu˥˧]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的,但词典对于这一读音的解释也只有“用于地名”。丁声树所作《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未收录“乐”的读音[lɑu˥˧],《古今音对照手册》所依据的是《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统,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也注明读作“来药切”的“乐”是古音,说明[lɑu˥˧]一音在中古时期便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样是词典中存在的非常见汉字读音,[lɑu˥˧]相较于[jɑu˥˧]使用范围更广。属于上古音[lɑu˥˧]在语音演变的环境下如何被保留至今,乐陵之“乐”与上古音[lɑu˥˧]之间的联系还要依据语音演变情况以及语音存在的环境加以分析。

4. “乐陵”之乐读音

4.1. 乐陵市的命名理据

根据《乐陵县志》记载“乐陵”首次作为地名出现是在西汉文献中,《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乐陵、平台……二十一人在恩泽外戚……”[14] (p. 673)。

关于乐陵市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燕将乐毅筑重合台而得名,《元和志》以及《今县释名》皆载此说;一说汉桓帝入继大统,奉祖父陵为乐成陵,因此得名;一说是因安乐公陵在五里冢因此得名。以上三种说法均依据考古结果得到否认,目前较为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乾隆时期的《山东方言通志》中:“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15] (p. 43)。“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故“乐”的读音应与表示快乐之[lɤ˥˧]在语音上有密切的联系。

4.2. “乐”为古音遗留说

1) 乐“力照切”读音为上古音

“乐”读作[lɑu˥˧]首次在古文献中出现应当是郑玄所作《毛诗传笺》中《诗·陈风·衡门》:“可以乐饥”[7] (p. 673),毛亨为“乐”注音为“洛”,而郑玄为“乐”注音为“疗”。《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从音疗。丁声树所作《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6]中并未收录“乐”读作“力照切”的音,《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依据的是《广韵》中记录的汉字读音,《广韵》和《集韵》同为宋时官修韵书,却在收音上有较大差别,《集韵》本是为整理修订《广韵》而作,虽收字较多容易讹误,但也纠正了一些类隔的注音,且《毛诗传笺》中就有“乐”[lɑu˥˧]的音,《集韵》极有可能是补充《广韵》在收音上的阙漏,但也极可能说明了“乐”的[lɑu˥˧]一音在《广韵》时期已经不常用,但在中古时期的韵书中还保留有“乐”读作[lɑu˥˧]的读音。

2) “力照切”与“卢各切”之间的关系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中注明“(古)来药(广)卢各切,来铎开一入宕”[13] (p. 23),即郭锡良认为[lɑu˥˧]和[lɤ˥˧]是古音与今音的关系,从来药切的“乐”在《广韵》时期已经演变为从卢各切的“乐”。唐作藩《上古音手册》中将读作[lɤ˥˧]的“乐”古音注为“药来入”,而今读为[lɑu˥˧]的字如“嫪”为幽来去,“涝”为宵来平,“络、落、酪”为“铎来入”,上述几个字古韵部不相同,尤其是“幽”、“铎”与“药”相差较大,发生借用的可能性较小,但“宵”、“药”在章炳麟的划分中可同属宵部,说明两者在韵上有相似之处,若从这一点上看,[lɤ˥˧]、[lɑu˥˧]发生借用也是可能出现的。

4.3. “乐”为方言说

在对地名的指称上遵循的是“客随主人”的原则,倘若在某地居民对地名有独特的称呼,官方在对该地命名时会尊重当地人的用语习惯。“乐”读作[lɑu˥˧]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仅是用于地名。词典中对读作[lɑu˥˧]的地名举例时指出乐陵、乐亭的“乐”均读作[lɑu˥˧],地名中“乐”读作[lɑu˥˧]的地区均在冀鲁官话区,如乐陵属山东德州,乐亭属河北唐山,《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乐陵方言划归为乐陵方言冀鲁官话沧惠片黄乐小片[17] (p. 43)。倘若要论证方言对“乐”读音的影响,须对冀鲁官话进行探究。

由于[lɑu˥˧]和[jyɛ˥˧]之间的语音相差较大,[jyɛ˥˧]为江摄,[lɑu˥˧]属宕摄,两者在声韵上均不相同,所以无法也不可能存在语音上的联系,所以只能从[lɑu˥˧]、[lɤ˥˧]两音出发探究“乐”在现代方言中的语音演变。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冀鲁官话还未单独成图,但也涉及了部分冀鲁官话的内容。冀鲁官话分保唐片、石济片和沧惠片,关于冀鲁官话的特征概括为“冀鲁官话的特性是古清音人声今读阴平,古次浊人声今读去声”[18] (p. 24)。

冀鲁官话中宕摄、曾摄一等、曾摄开口三等庄组、梗摄二等、江摄二等、通摄三等入声有文白异读的现象,关于文白异读现象,徐通锵在《历史语言学》一书中曾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文和白代表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大体说来,白读代表本方言的土语,文读则是以本方言的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吸收某一标准语的成分,从而在语音上向这一标准语靠近”[19] (p. 349)。冀鲁官话中保留有数量较多且成系统的文白异读现象。河北境内的宕摄、江摄在白读时韵母会发生变化为[au]、[iau]、[iɔ],“乐”在《广韵》中被归为宕摄开口一等入声字,所以“乐”在读作冀鲁官话时会发生韵的变化,原本的ɤ读作ɑu,由此基本可以断定乐陵中的“乐”读作[lɑu˥˧]是由于冀鲁官话区宕摄入声字文白异读的现象造成的。

4.4. 地名中特殊读音的现象

“乐”只在冀鲁官话中只有在用作地名时才读作[lɑu˥˧],在其他语言环境下仍读作[lɤ˥˧],同属方言范畴却只在读作地名时有特殊的读音。从古至今,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口语中的古音逐渐被今音所替代,而地名中的古音则被保留了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特殊读音。一些古老地名如乐陵,其用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lɑu˥˧]本是古读音,在中古时期就发生了语音的演变,却仍在当代地名中被使用。虽然口语的字音按照语音发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但是地名用字的读音却由于世代相传保留了古时的读音。

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这一原则体现在地名、人名以及某地特产物名中就称之为“名从主人”,简单来说就是在规范地名读音时如果遇到主客读音不一致、古今读音不一致的情况时,从主不从客、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依书[20]。在对冀鲁官话地区的部分地名进行规范化时,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要采用记录官话中对“乐”的白读即[lɑu˥˧],除了山东乐陵之外,河北乐亭、永乐、安乐等地名中的“乐”均是使用白读音。

5. 结语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地名的命名往往承载着某一地区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景,而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在语言学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地名读音的特殊性通过语音原理都是可以解释的。乐陵之“乐”在地名中的特殊读音是某些韵摄的入声字在方言中仍保留有文白异读现象,而白读音一般是本地方音的底层形式遗存。特殊地名读音中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音,为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宝贵的语言史材料。目前学界对于乐陵方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我们也将对乐陵地区进行实地考查,以验证和补充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3.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0.
[3] 林冠华, 尚丽新. “乐”之本义考[J]. 晋阳学刊, 2021(1): 139-144.
[4] 刘向红. 《论语》“乐”音义释[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4): 76-80+118.
[5] 曾运乾. 尚书[M]. 黄曙辉, 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6] 姬旦. 周礼[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7] 高亨注. 诗经今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8] 孔丘. 论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9] 戴圣. 礼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10] 刘师培. 民国大师文库 清儒得失论[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246.
[11] 姬昌. 周易[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8.
[12] 唐作藩. 上古音手册[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13] 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14]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5] 山东省乐陵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乐陵县志[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1.
[16] 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咨讯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地图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8] 张清源, 张一舟, 黎新第, 等. 现代汉语知识辞典[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19] 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349.
[20] 王际桐. 中国地名汉字书写及读音的规范[J]. 中国地名, 2015(12):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