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数字全球化浪潮的深度推进中,游戏产业已超越传统娱乐范畴,成为跨文化传播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先锋领域。据《2023全球游戏市场报告》,全球游戏玩家规模突破33亿,市场规模预计达1890亿美元,其中超60%营收来自跨区域发行。中国游戏市场本土化需求迫切。国产游戏的成功“出海”,《原神》是最有代表性的翻译实践案例,其场景设计、角色台词、剧情安排涉及多种文化。本文主要选择最具中国文化要素的璃月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该区域中语言文本的英译方法,更好推动国产游戏“走出去”。
2. 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与《原神》英译本研究
翻译看似是语言的转换,实则是文化的交流与移植。因此,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文化的植入是一个必然伴随的现象。苏珊·巴斯内特(2004)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主张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或语篇,而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的本质是文化内的交流而非纯语言间的转换。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追求文化功能的对等,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文化转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该理论:首先,翻译的本质是实现跨文化的信息传递,其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对深层文化内涵与社会语境的重新构建[1]。其次,翻译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表面忠实,而应关注是否达成有效的文化融合[2]。再者,翻译的基本单位应是文化整体,而非孤立的语言现象[3]。最后,翻译实践需灵活适应不同时代、文化与社会群体的特定需求,体现出动态的、多元的原则与规范。正是基于这些深刻洞见,巴斯内特所构建的文化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独特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的词汇或表达。它们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专属文化符号,反映了某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活动方式与价值观念[4]。王芳(2013)总结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意译、省译和替代译法等[5]。译者需要在确保准确传达原文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莫娜·贝克(2018)针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出了诸多翻译方法,如利用文本语境、添加注释或提供补充说明[6]。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负载词含义各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直译死译,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文化负载词,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搭建沟通桥梁,使目的语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国产游戏“出海”已成为行业重要趋势,其中《原神》更是作为文化输出的标志性作品获得全球瞩目。学者谷玉(2023)在目的论视角下,研究了《原神》官方英译版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音译、意译、创译等翻译方法[7]。马骏嘉(2023)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总结了《原神》官方英译版本主要采用了增译、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的翻译方法,并强调要理解源语的语境[8]。张皓东(2024)通过研究《原神》英译本角色语音和专有名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总结出基本上采用释义法、归化法和省略法[9]。
3. 《原神》中的英译策略
《原神》是一款由米哈游自主研发的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于2020年9月28日正式公测。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位名为“旅行者”的神秘角色,为了寻找失散的血亲,在提瓦特大陆上展开冒险。在冒险过程中,你会结识各种性格各异、能力独特的同伴,一起探索广阔的世界,击败强敌,并逐步揭开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
该游戏发生在名为“提瓦特”的幻想世界,采用架空世界观,这里由七种元素(风、岩、雷、草、水、火、冰)构成,并分别由七位神明统治,大陆上共有七个国家:蒙德、璃月、稻妻、须弥、枫丹、穆纳塔、至冬。其中“璃月”区域,以中国古代文明为原型构建,其背景音乐、地貌景观与角色设计深度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游戏中海灯节节日活动,角色的技能台词也多处涉及大量的成语、古典文言诗句等,不仅展现出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色,也赢得了大量海外玩家的认可与喜爱。《原神》中部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语言文本采用了意译法、省略法、异化法,取得了不错的翻译效果,为国产游戏翻译也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3.1. 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根据原文大意来翻译,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不需要保持原文形式[10]。游戏翻译主要从目的语受众出发,在英译时,要注意将游戏中的文本翻译为目的语文化中常见的相应表达,有助于目的语玩家更好地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下面几个案例分析了意译法在《原神》英译本中的应用。
例1:靖妖傩舞
译文:Bane of All Evil.
“靖妖傩舞”是角色魈的天赋之一。《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关于“傩”最早、最著名的记载之一,记载了孔子在乡里举行驱傩仪式时,会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以示敬畏。傩舞,又称为“鬼戏”或“跳傩”,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核心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安宁。舞者通常佩戴狰狞夸张的木制面具“傩面”,手持兵器,伴着强烈的节奏起舞,以模拟与邪魔战斗的场景。汉语中“靖”一词有驱逐之意,综合理解之下,“靖妖傩舞”也就是驱逐妖邪的意思。所以在英译本中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译为“Bane of All Evil”,“the bane of...”意思是“……的克星”或“……的噩梦”,魈作为降魔大圣,他的身份和技能就是“妖邪的克星”,在施展这一技能时会佩戴傩面,这完全符合“Bane of All Evil”的含义。此处通过采用意译的策略,让目的语玩家在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深刻理解到人物的形象。
例2:海晏河清
译文:Calm seas and prosperous lands.
这一台词来自《原神》中璃月主线第三章最后阶段,凝光的台词。“海晏河清”这个成语最常被引用的出处是唐代文人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这是一篇为歌颂帝王功绩而作的赋,其中写道:“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意思是:黄河水变清了,大海风平浪静,四时和顺,五谷丰登。在这里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放弃了“黄河”(River)和“清”(Clear)这两个对理解核心意思造成负担的文化意象,转而使用英语文化中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的词汇,成功地传递了中文“海晏河清”所蕴含的国家太平、民生安康、繁荣昌盛。
例3:欲买桂花同载酒……只可惜故人,何日再见呢?
译文:Osmanthus wine tastes the same as I remember... But where are those who share the memory?
此句是《原神》中角色钟离待机时触发的一句台词。“欲买桂花同载酒”源自南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一诗中,原句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它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青春不再的无限感慨与惆怅。译文通过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准确传递“桂花酒”这一文化意象的同时,更再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内核,使目标语玩家能同步感受到角色深切的怀旧与忧伤,刻画出角色钟离作为长生者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
例4:我虽无意逐鹿,却知苍生苦楚。
译文:I might have never wanted to vie for supremacy, but I have always known of the suffering of the common people.
这句话出自钟离的传说任务——古闻之章·第一幕。“逐鹿”一词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用逐鹿中原比喻争夺天下。“逐鹿”是一个中文文化负载词,直译为“chase the deer”会让英语玩家完全无法理解其“争夺天下”的比喻义。“苦楚”直译为“bitterness”也不够准确和有力。在英译本中舍弃了“鹿”的意象,直接解释其背后的功能含义——“争夺最高统治权”。“苍生”是一个宏大的中文概念,译为“the common people”既准确又自然。“苦楚”强化为“suffering”(苦难),比“bitterness”(苦涩)更能传达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中文原句是在揭示钟离悲天悯人、为民而战的神格。英文译文通过意译,同样实现了让英语玩家理解“他本无意争权,但因怜悯百姓疾苦而被迫参战”这一核心信息,有助于玩家深刻理解角色和剧情,翻译的不是文字,而是钟离的“人设”和这句话的“灵魂”。它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都能感受到岩王帝君崇高的责任感。
例5:前往绝云间寻仙
译文:The adepti in Jueyun Karst
该例是出自《原神》魔神任务浮世浮生千岩间。“仙”字及其思想最早、最系统的出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和《楚辞》。它源于先民对生命永恒的渴望,在燕齐方士文化中孕育,被庄子等人用文学和哲学语言描绘,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符号之一。英译本中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没有直接使用“Immortal”(不朽者)或“Deity”(神)这些常见词,而是选择了一个在西方文化中带有“掌握奥秘知识的大师”、“得道者”含义的拉丁词汇“Adeptus”来对应中文的“仙人”。在游戏叙事中,“仙人”扮演的角色是守护璃月、与神魔契约、超脱凡尘的强大存在。从功能上看,这与西方奇幻中“Adeptus”作为神秘力量的掌握者和守护者的角色有相似之处。翻译追求了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或文化上的完全对应。在“可理解性”与“文化保真度”之间,为了确保玩家在游戏中的流畅体验,译者更倾向于前者。
3.2. 省略法
当源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内涵过于丰富时,译者往往需要大量释义进行说明。然而,冗长的解释会挤占文本空间,反而可能妨碍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为此,译者可以在确保整体表达流畅的前提下,酌情省略部分文化负载词,采用省略法[9]。下面是省略法在《原神》英译本中的应用。
例6:剑光如我,斩尽芜杂。
译文:Cut to the chase.
该例子是《原神》中角色刻晴元素战技爆发时的台词,其字面含义是我的剑光就像我本人一样,(将敌人)全部斩尽,清除一切杂乱芜杂的东西。“芜杂”一词泛指事情头绪繁多、混乱无序。该句的核心在于后半句“斩尽芜杂”。英译本采用省略的翻译方法直接表达核心含义“跳过繁琐的前奏,直接进入正题/高潮部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游戏战斗中,这种简短、有力、朗朗上口的台词远比冗长的直译更有冲击力。如果直译会造成冗长、拗口、令人困惑,“像我一样的剑光”会让英语玩家费解。
例7:震天撼地、壁立千仞、俱收并蓄。
译文:Quake, Rise, Gather.
此句是角色钟离元素战技的台词。英译本中运用了省略的翻译方法,全部使用单一动词去翻译,使角色的语音统一且连贯。相较于完全传达某些意思来说,直接体现力量感更为重要。“震天撼地”直接点明技能的核心效果,造成一次震动(Quake)。这种翻译确保了目的语玩家能瞬间理解技能的功能。“壁立千仞”最经典、最常被引用的出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中“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其含义是那座山全是岩石,像墙壁一样矗立着,高达千仞,靠近它往下看会让人觉得头晕目眩。“俱收并蓄”,也作“兼收并蓄”,意为“把各种不同的东西一同吸收进来,保存起来”,出自唐·韩愈《进学解》中“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英译本中在此处选择将其译为“Gather”,直接锁定其核心动作“聚集”,旨在清晰无误地向玩家传达“该技能的功能是汇聚岩元素之力以生成护盾”这一关键信息,表意精准,干脆利落。
3.3. 异化
异化就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译者在翻译中要保留一些异质,向原文的语言靠拢,把读者带到原作的氛围中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11]。在《原神》的英译本中,有些具有明显中国色彩的角色名、地名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向目的语玩家展现了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
例8:魈,申鹤,琉璃亭,新月轩
译文:Xiao; Shenhe, Liuli Pavilion, Xinyue Kiosk
璃月地区的设计灵感源于古代中国,其角色命名也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角色“魈”之名,本指山中鬼怪,其出处可追溯至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其中记载:“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在英译过程中,为保留这一形象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神话色彩,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直接以汉语拼音“Xiao”翻译,既忠实于角色原设,也向英语玩家传递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又如“琉璃亭”一名,“琉璃”作为一种珍贵宝石,早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已有记载:“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句中“璧流离”即指琉璃。英译时同样采用异化策略,将其处理为“Liuli Pavilion”,兼顾音译的文化保留和直译的功能传达。该译法在维系名称原有音韵特质的同时,也通过“Pavilion”点明建筑属性,为海外玩家理解璃月地区的风貌与文化底蕴提供了直观而富有吸引力的线索。
4. 总结
《原神》中璃月地区涉及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活动命名、人物台词、地区命名等名称,大多会使用到古典诗句,考虑到游戏翻译的特殊性,需要关注到玩家的游戏体验。文章在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结合《原神》部分语言文本的翻译实例,分析其翻译团队在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文章中分析的意译法、省略法以及异化法,发现对于存在中外差异的语言文本的翻译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具体分析游戏设定与语境,并在翻译中国特色文体时兼顾原意与形式,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传递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