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视角下中医特色词汇语义韵分析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n the Semantic Prosody of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ml.2025.13111154, PDF, HTML, XML,   
作者: 廖 璇: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语料库中医语义韵Corp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mantic Prosody
摘要: 中医科普著作的英译对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方法,分析中医权威学者著作英译本中核心关键词Qi (气)和Heart (心)的语义韵。发现Qi与Blood (血)、Deficiency (虚)、Flow (流)等词高频搭配,呈现的语义韵较为均衡,体现出中医对生命活动的整体动态平衡观;Heart (心)则与Spirit (神)、Governs (主宰)等词紧密相关,积极语义韵显著,凸显了“心”在中医理论的核心地位。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医关键概念的理解,还为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积累素材,在语言学层面映照出中医理论的独特价值。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literatu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vital for advancing its global cultural dissemination. Employing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emantic prosody of the core concepts, Qi (气) and Heart (心),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authoritative TCM scholars’ works. It’s found that Qi frequently co-occurs with terms such as Blood (血), Deficiency (虚), and Flow (流), demonstrating a relatively balanced semantic prosody. This reflects TCM’s holistic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view of life activities. Conversely, Heart is intimately linked with concepts like Spirit (神) and Governs (主宰), exhibiting a markedly positive semantic prosody that highlights its pivotal role in TCM theory. These insights deepen the comprehension of key TCM concepts, provide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CM culture and underscore the distinctive value of TCM theory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文章引用:廖璇. 语料库视角下中医特色词汇语义韵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199-2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54

1.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璀璨明珠,中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更承载着独特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随着中医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术语的精准传播与深刻理解愈发关键。然而,中医术语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语义转换与文化内涵传递的难题。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在中医术语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英语中医术语的语义韵,对于揭示中医术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与文化内涵传递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义韵分析作为一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能够精准揭示关键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倾向与搭配模式,为语言的语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对中医术语的语义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术语在英文翻译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评估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与文化内涵传递效果。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提升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还能为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开辟新的视野。

本研究聚焦“Qi”和“Heart”核心关键词,运用语义韵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这些中医特色词汇的语义特征与文化内涵传递效果。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特色词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倾向与文化适应性,为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词的语义韵,本研究期望为中医术语的精准传播与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提供帮助,期望中医文化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医术语翻译及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语料库语言学为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中医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在知网搜索发现,大多学者借助语料库工具,聚焦于中医术语标准化建设,或是探讨术语英译。陈彦君等学者基于大型语料库,探讨了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约定俗成”原则,强调了语料库在术语规范化中的重要作用[1]。此外,朱琼和周锋通过对中医针刺术语的英译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强调了语料库在术语规范化中的重要性[2]。这些研究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Sinclair提出,并由Louw于1993年正式引入学术研究。语义韵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会被其周围搭配词稳定的语义氛围所沾染,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语义联想色彩”。语义韵作为一种搭配现象,是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某种语义色彩的结果[3]。该现象的分类方法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便是Stubbs的三分法,即从功能角度将其划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4]。在语义韵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普遍认为,语义韵分析需要借助语料库技术,通过定位检索软件找出关键词的搭配伙伴,并对其“表达联想意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揭示单词或词组的语义倾向,还能帮助研究者理解语言使用的功能和目的。

以“语义韵”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章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单语词汇或短语结构的语义韵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词汇语义韵研究、翻译文本的语义韵特征研究等研究领域。词汇语义韵研究是一大热潮,但极少学者针对特定领域的术语展开语义韵分析。基于此,本文将语义韵研究用于中医术语分析,中医术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还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语义韵的传递。例如,中医术语中的隐喻修辞给翻译带来了挑战,译者需要在准确理解隐喻术语内涵的基础上,权衡语境,发挥主体性,忠实传递中医文化内涵[5]。此外,语义韵分析还可以帮助识别中医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倾向和文化适应性。通过语料库技术,研究者可以对中医术语的翻译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提出更有效的翻译策略。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还能促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6]

3. 研究方法

中医科普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翟双庆教授所著的《名师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英译本作为研究语料,语料库形符数为73,863。作为与CCTV10《百家讲坛》节目同步推出的科普著作,该书在中医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权威解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在2022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翟双庆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经典的研究与教学,其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书中内容凝结了翟双庆教授30余年的研究心得,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理论。该书通过结合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案例,使中医理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走进中医。英文版的出版为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本研究先对语料进行预处理,以CROWN/CLOB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利用检索工具WordSmith Tools 7.0,得出所选语料的关键词,以对数似然值为参照标准,选取其中排名靠前的中医特色词汇Qi (气)和Heart (心)作为节点词,通过其高频搭配词和索引行考察分析二者的语义韵。语义韵倾向经作者回溯原文、查找各类资料后进行判定,其计算测量公式为积极语义韵强度 = 积极索引行频数/节点词索引总频数,消极和中性语义韵强度计算同理[7]。高频搭配词的语义韵倾向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Semantic prosody tendencies exhibited by “Qi” and “Heart”

1. “气”和“心”的语义韵倾向

节点词

搭配词

共现次数

MI3值

语义韵倾向(积极)

语义韵倾向(中性)

语义韵倾向(消极)

Qi

Blood

261

19.27

33.73%

36.16%

29.12%

Deficiency

64

10.99

0%

12.50%

87.50%

Flow

63

12.90

61.90%

4.76%

33.33%

Heart

Spirit

105

17.65

41.90%

24.76%

33.33%

Fire

102

18.29

4.90%

34.31%

60.78%

Governs

57

11.87

89.58%

10.42%

0%

4. 语料分析及结果

Qi (气)和Heart (心)位居关键词表前列,二者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医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气兼具物质和功能属性,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心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主神明。基于此,本文以这两个词作为研究的节点词,检索各自的高频搭配词,以MI3值和共现频率为参照,受时间限制影响只选取了与节点词联系紧密且共现频率高的前三位实词搭配词,由此分析这两个中医特色词汇的语义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

Qi的高频搭配词分别是blood (血)、deficiency (虚)和flow (流)。其中,Blood一词位居首位,与Qi强关联,共现261次。二者通常以一个整体出现,即“Qi and blood (气血)”,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血相依的核心理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与血搭配使用所呈现的语义韵倾向分布较为均衡,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倾向分别为33.73%、36.16%和29.12%。语料来源于科普读物,书中不乏描述生理功能的介绍性内容,相关搭配具有中性语义韵。气与血的搭配不仅反映了它们在生理上的紧密联系,还体现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当气虚或气滞时,往往会导致血行不畅或血瘀;反之,血虚或血热也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消极语义韵常见于描述病理状态时。相较于西方医学中blood的生理中性指称,中医“血”在语义韵上呈现更强的诊断价值负载。从《说文解字》“血,祭所荐牲血也”的祭祀意象,到《诸病源候论》“血瘀则痛”的病理转化,中医所谓的“血”的语义韵完成从神圣中性向医学负面的历时迁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负面语义联想。“血”通过病理化搭配,构建出负面语义韵。这种语义特征根植于中医认知体系,与西方生物医学中的blood形成显著的跨文化差异,是准确理解中医病机理论的关键语义节点。Qi和Blood共现索引行示例如下:

The decoction denotes a belief that qi generates blood.

The liver mobilizes qi and blood and regulates qi circulation.

The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heart, so the heart manifests its splendor in the face.

Angelica mainly acts to tonify blood while astragalus mainly supplements qi.

Angelica mainly acts to tonify blood while astragalus mainly supplements qi.

The liver would mobilize qi and blood to reach the fascias that exert strength by following the heart. Qi and blood will flow to the legs and feet when one climbs the stairs or hills, and to the arms and hands when one lifts things.

Since rage can stimulate the liver to move qi and blood, the method of infuriating patients can be used to treat the diseases caused by qi stagnation or blood stasis.

When qi or blood has stagnated and you feel distressful or depressed, it is better to find an outlet for your negative emotions.

……

Blood作为气生血的对象或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部分,没有表达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倾向。Blood不仅指现代医学中的血液,还涵盖了滋养身体各组织、器官和精神的功能。索引行示例第三句中blood的语义韵为积极,因其与“心华在面”的健康意象紧密绑定。splendor、radiant等词强化了这一正向含义,准确传递出中医“血主濡养”的功能观。“血”主濡养,面色红润是心血充足、功能正常的标志,属健康积极状态。“Blood stagnation”(血瘀)与病理状态相关,具有消极的语义倾向。血瘀作为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核心病理概念,特指血液运行失畅的病理状态。这种搭配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典籍中高频出现,始终与“疼痛、肿块、色暗”等负面症状共现。

Qi与Deficiency (虚)搭配呈现出强烈的负面语义倾向,占比高达87.50%,这揭示了气在中医病理理论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看来,气的虚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二者的搭配在中医文本中常常用于描述气虚的病理状态及其相关症状。Flow (流)作为Qi的又一高频搭配词,强调了Qi的动态特性和其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理论中,气的流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Flow与气血的顺畅流动相关,是健康的重要标志。Qi和Flow共现通常与健康和活力相关,积极的语义倾向较为显著。相反,当气的流动受阻或过于亢进时,会引发不同的症状,此时的语义韵表现为消极。Qi在中医中被视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下情感色彩的变化,可总结得出中医强调整体性和动态平衡,关注广泛的生命活动范畴,而西医则更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机制的具体分析,通过检测具体的生理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Heart (心)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器官,更是情志、精神活动的主宰。因此,Heart与Spirit的搭配在语义上倾向于积极和中性,但消极倾向也占据了近三分之一。中医强调“心主神明”,认为心是精神活动的中心,主宰着人的思维、意识和情感,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二者共现时通常以一个整体的概念呈现,即“心神”。这种理论背景使得“心”与“神”的搭配自然带有正面的意义,如心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明,反之则可能出现神志异常。在积极倾向占比的索引行中,生理语境占比最高,反映了文本中侧重健康状态的描述,病理与治疗语境虽占一定比例,但治疗目标本身隐含积极导向。例如,在描述病理,如心神失养,也要通过“养心”、“安神”等治疗手段转化为积极目标。翟教授不仅深入剖析了五脏理论,还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病症对应的疗养方法。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Fire (火)的语义韵呈现矛盾统一的双极性,其语义张力通过生理与病理的辩证关系展开。在中医里,“心属火”,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这一符号同时承载生理维持与病理破坏的双重意义,随之构建出矛盾型语义韵:生理火即少火,指心阳温煦功能,维持体温与神志,语义正面;病理火即壮火,对应炎症反应,语义负面。“Fire”是中医能量医学的核心隐喻,大多出现在病理语境,负面倾向显著,其负面语义韵强度随语境动态变化。Qi与Fire共现时的消极语义韵占比为60.78%,通常作为“心火”这一概念出现,指的是心的阳气过旺或阴虚火旺所表现出的病理状态,其强烈的负面语义倾向不言而喻。Heart和Governs (主宰/支配)高频搭配时,积极语义韵占据主导。在中医理论中,心不仅主宰精神活动,还“主血脉”,即管理血液的运行和脉道的通畅。因此,当提到Heart与Governs时,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心对全身各脏腑器官的调控和协调作用,以及心脏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搭配在科普读物中尤为常见,旨在强调中医对心脏功能的深刻认识和重视。不同于西医中心被视为是具体的解剖器官,中医理论中的“心”是一个具有广泛生理、心理功能的系统,它主宰血脉、神志,与五脏六腑、经络、官窍等息息相关。

5.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权威学者所著科普著作英译本中的核心关键词“Qi (气)”与“Heart (心)”的语义韵展开剖析,从独特的视角探寻中医理论的独特韵味与深邃内涵。“Qi (气)”与“Blood (血)”、“Deficiency (虚)”、“Flow (流)”等词汇的高频共现模式,形成了较为均衡的语义韵。这种均衡性反映了中医对生命活动整体动态平衡的独特见解,更深刻体现了中医将“气”视为生命活动基石的核心哲学。与此同时,“Heart (心)”与“Spirit (神)”、“Fire (火)”、“Governs (主宰)”等词汇的紧密联系,展现出积极的语义韵,映射出“心”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印证了其跨越生理、心理乃至精神层面的广泛影响力与深远意义。中医特色词汇与西医术语的对比更是凸显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层次,更为中医英译的标准化与精确性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难以反映其全面的语义韵特征,相关分析仍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期望更多研究从多样的角度切入,助推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彦君, 徐茂玲, 王世龙, 等. 基于大型语料库的中医药术语翻译“约定俗成”原则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10): 1732-1736.
[2] 朱琼, 周锋. 基于语料库中医针刺术语英译标准比较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10): 1737-1741.
[3] 张莹. 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20年研究概述[J]. 外语研究, 2012(6): 23-28.
[4] Stubbs, M. (1995) 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 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s. Functions of Language, 2, 23-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白旭丽. 学术论文中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5739-5747.
[6] 董俭, 王天芳, 都立澜, 等. 1991年-2015年国内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的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9): 4277-4281.
[7] 李晓红, 卫乃兴. 双语视角下词语内涵义与语义韵探究[J]. 现代外语, 2014(1):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