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举”字义项研究
A Study on the Semantic Item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Ju” (举)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摘要: 为深入探究现代汉语中“举”字的语义体系,研究团队采用语料库技术,对包含30,000条语料、总字数达150余万的语料库开展穷尽式标注工作。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并细致描写了“举”字的义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已收录的9个义项之外,新发现了6个此前未被收录的义项,进一步丰富了“举”字的语义研究成果。此外,为揭示新义项产生的深层机制,研究还引入框架语义学中的概念槽理论,从语义结构与认知逻辑层面,对“举”字新义项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深入分析。
Abstract: To conduct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emantic syste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Ju” (举) in modern Chinese, the research team employed corpus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an exhaustive annotation of a corpus containing 30,000 linguistic data entries with a total word count of over 1.5 million. During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phase,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team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and meticulously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mantic items of “Ju” (举).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beyond the 9 semantic items already include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 6 previously unrecorded semantic items were newly identified, which further enriche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semantic research of “Ju” (举). In addition,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new semantic items, the study also introduced the concept slot theory in frame semantics, and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semantic items of “Ju” (举)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logic.
文章引用:程京燕.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举”字义项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233-2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58

1. 引言

目前学界针对现代汉语“举”字的独立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大规模论文与专著体系,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义项补充、字形演变及语料库实证分析三方面:杜晓莉(2006)在《“举”字补说》[1]中,结合汉译佛典指出“举”存在“收揽收聚”、“放置”、“藏”三个未被辞书收录的义项,梳理其从“取、拾取”义衍生的脉络,填补语义空白;赵兴葆(2024)在《甲骨文为“举”字说》[2]中,针对“举”无甲骨文初文且本义模糊的学界共识提出质疑,梳理“举”从甲骨文到汉隶的字形演变,分析早期“举”从“犬”的原因,并结合卜辞、铭文及学者观点论证;于璠(2016)在《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二)》[3]中,以语料库技术为支撑,采用“定性–定量–定性”方法对“举”字展开专项研究,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并提出修订建议;张锐敏(2020)在《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负重类动词义项分布研究》[4]中,从CCL语料库抽取10,000条“举”字语料建立语料库分析,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举”的义项需调整,建议新增“仰起或抬起身体某部位”、“揭发某种不正确的行为”2个义项,修改3个既有义项,并运用相关理论解释义项的形成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5] (以下简称《现汉》)作为中国首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亦是普通话领域的核心工具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吕叔湘、丁声树两位先生曾先后主持编撰工作。这部词典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以词典形式打破汉语书面语与口语长期分离的状态,首次对现代汉语进行系统性、全面性规范,且在收词过程中高度重视普通话词汇系统的平衡性与完整性,成为我国现代汉语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规范性词典。

截至目前,《现汉》已更新至第七版,但从首版到第七版的演进过程中,无论是编撰体例还是具体词条的定义表述,均未发生显著调整。此外,相较于英语词典,《现汉》中单个汉字收录的义项数量明显偏少,在部分词条的定义精准度与丰富度上,仍存在可完善的空间。基于此,下文将以“举”字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针对性的案例分析。

《现汉》中“举”的义项有9个,释义如下:举jǔ ① 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红旗。② 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③ 兴起;起:~义|~兵|~火。④ < 书 > 养育;生(孩子):~一男。⑤ 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⑥ 指举人:中~|武~。⑦ 动提出:列~|~一反三|~一个例子。⑧ <书 > 全:~座|~国|~世。⑨ 名姓。

2. 《现汉》中“举”已有义项分布分析

2.1. (动词)往上托;往上伸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规模达1542条,对应的使用频率为5.14%。从该义项的复字词使用情况来看,涵盖多类表达:既有“举手”、“举重”、“举刀”、“举起”、“举鼎”、“举牌”、“高举”、“托举”、“升举”、“抬举”、“标举”、“挺举”、“试举”、“抓举”等日常或专业场景中常用的双字词,也包含“举手投足”、“举重若轻”、“轻而易举”、“力举千钧”等具有固定语义与用法的四字成语,全面体现了该义项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广度。例句:

① 现在有很多抗日战争的影片,他们没有表现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高举的是青天白日满天星的旗战斗[6]。(口语《李敖对话录》)

② 巧珠高高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少先队的队礼[7]。(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2. (名词)举动

在“举”字语料库中,对应这一义项的语料共2854条,其使用频率为9.52%,在各义项中占比相对突出。从该义项所搭配的复字词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字词,如体现行为状态的“举止”、“举动”,表具体行动的“举措”,以及带有价值倾向的“义举”、“盛举”、“善举”、“壮举”、“创举”;另一类是四字固定表达,包括“明智之举”、“惊人一举”、“多此一举”、“一举两得”等,这些复字词覆盖日常描述、价值评判等多种场景,充分展现了该义项的语义应用范围。例句:

① 当石油化工产生后,化学家们作出了更伟大的创举:他们合成了塑料、橡胶和人造纤维[8]。(自然科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② 我的顾虑一点不算多此一举。结了婚,脾气确是柔和了,心气可也跟着软下来[9]。(老舍《散文1》)

2.3. (动词)兴起;起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44条,对应的使用频率仅为0.15%,属于使用频次较低的义项。从该义项的复字词分布来看,包含两类:一类是双字词,如“举火”、“举事”、“举兵”,这类词语多用于特定历史或场景化表述;另一类是四字固定短语,即“百废待举”、“百无一举”,二者均为具有固定语义的成语,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待兴与成效微薄的情境,整体体现了该义项在特定语境下的应用特征。例句:

① 他居然把一间房间都装得满满的,后来圆寂时,就用这些筹子为他举火化身。这说明他所度的众生很多[10]。(社会科学《佛法概要》)

② “我悔不用卿言,为玄所卖,今当北至广陵,举兵匡扶社稷,卿肯从我否?[11]”(蔡东藩《南北史演义》)

2.4. (动词)养育;生(孩子)

针对“举”字的某一目标义项进行语料库检索后发现,在当前所使用的“举”字语料库中,无匹配该义项的语料记录,其对应语料数量为0条。

2.5. (动词)推选;选举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达2600条,使用频率为8.67%,是使用频次较高的义项之一。从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来看,可分为几类:一类聚焦传统选拔场景,如“举人”、“举子”等古代科举相关称谓,以及“举乡试”、“举孝廉”、“举翰林”等传统选拔表述;一类侧重推荐行为,如“举荐”、“举贤荐能”、“推举”、“唯贤是举”、“内举不避亲”;还有“选举”、“乡举”等兼顾传统与现代选拔语境的词汇,全面体现了该义项在“举荐、选拔”语义范畴下的应用广度。例句:

① 1960年,电视辩论第一次运用于美国总统选举中。约翰·肯尼迪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展示了他那头脑清晰、反应敏捷和博闻强记[12]。(《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第01单元》)

② 我大宋立不立武林盟主,可与星宿派无涉。就算中原武林同道要推举一位盟主,以便统筹事功,阁下是星宿派门人,却也不便参与了[13]。(金庸《天龙八部》)

③ 提到选举这件事,一言难尽。这回二次选举,一切的黑幕,地球皆知,在下也不必说了,说了也没人害羞,人民寡廉鲜耻,都是由此开的风气[14]。(蔡友梅《新鲜滋味》)

2.6. (名词)指举人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17条,对应的使用频率仅0.06%,属于使用频次极低的义项。该义项关联的复字词较少,主要为“武举”、“中举”,二者均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前者指古代科举考试中专门选拔武官的科目,后者指科举考试中应试得中,整体体现出该义项较强的历史语境属性。例句:

① 13为防苍生造反,大丞相脱脱定下一计,晓谕天下,恩开武举,各路高人纷纷进京[15]。(《郭德纲相声集》)

② 二叔道:“好侄子,二叔眼下就是因为你没长大,才不能去念书,中举,才让你四大爷这么得意!你要好好念书,别念那些八股文章,要念好书,正经书,学做人的道理。(电视电影《乔家大院》)

③ 读书望中举,不可画老虎。第九学宪三年两考,科岁文武大小。秀才怕岁考,耕田怕打草[16]。(广部精《亚细亚言语集》)

2.7. (动词)提出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1020条,使用频率达3.40%,体现出一定的使用活跃度。从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体现“提出、列举”动作的词语,如“举例”、“举出”、“举证”、“举叙”,以及“举不胜举”、“举其一端”、“举一反三”等固定表达,涵盖日常说明、论证举证等场景;另一类是侧重“全面罗列”的词汇,如“列举”、“穷举”、“一一枚举”,多用于需要细致罗列对象的语境,充分展现了该义项在“提出、列举”语义范畴下的应用场景差异。例句:

① 李敖的结论是:优秀的女人不要从政,他举美国前总统雷根的太太和陈水扁的太太吴淑珍两人为例[6]。(《李敖对话录》)

② 我用不着把岭南一切乡土风味,一一地加以陈述,但略举叙一二有趣故事以当例示便得了[17]。(钟敬文《荔枝》)

③ 这可举例证明:南北朝有个张士简,把他的文字拿与虞讷看,虞讷痛加诋斥。随后士简把文改作,托名沈约,又拿与虞讷看,他就读一句,称赞一句[18]。(李宗吾《厚黑学》)

2.8. (形容词)全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613条,使用频率为2.04%。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语义指向明确,均围绕“全、整个”的范畴展开,包括“举家”(全家)、“举世”(全世界)、“举国”(全国)、“举座”(满座、在座所有人)、“举州”(整个州)等。这些词语多用于指代某一整体范围,常见于描述群体、地域或空间的语境中,集中体现了该义项表“整体涵盖”的语义功能。例句:

① 那一年在自贡,我和一个记者吵了一架,举国上下几乎无人不知。只因为是我在吵架,只因为是同记者吵架[19]。(《作家文摘》)

② 他明知民族自决之主张,为列强所不许,为本国所不许,竟大吹大擂起来,闹得举世震惊,此即是鄙人“办事二妙法”中之“补锅法”也[18]。(李宗吾《厚黑学》)

2.9. (名词)姓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仅3条,对应的使用频率低至0.01%,属于使用频次极少的义项。该义项关联的复字词案例较少,可参考的如“举武”、“举家”,二者分别适用于特定动作描述与整体范围指代的语境,进一步体现了该义项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3. 语料库中新发现的“举”字义项分布情况

3.1. (动词)兴办;办理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高达19,481条,使用频率更是达到64.97%,在所有义项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举”字最核心、最常用的义项之一。从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来看,均聚焦“开展、进行特定活动”的语义范畴,如“举行”、“举办”这类适用于各类正式或非正式活动的通用表述,以及“举丧”、“举哀”这类专门用于丧葬、哀悼场景的特定表达,充分体现了该义项在日常与特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例句:

① 翌日,罗斯福总统代表美方与宋子文的中方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会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20]。(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② 他和李奕都想为老人大肆举丧,隆重地操办一番,以遂平生心愿[21]。(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

③ 陈翁说:“实对你说,我在前清时代,在南囗,作过一任参将,久已告老回家。现在本处举办保卫团,大家推我为团长,梓里的义务不能推辞。这几年我心里,实在的不高兴[14]。”(蔡友梅《新鲜滋味》)

3.2. (动词)仰起;抬起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412条,使用频率为1.37%。从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关联头部动作与视角,如“举头”、“举首一望”、“举首四顾”,多用于描述抬头观察的动作;另一类则通过动作延伸表状态或重要性,如“举目无亲”(形容孤独无依的处境)、“举足轻重”(比喻地位重要)、“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这类表达多为固定成语,覆盖处境、地位、行动状态等描述场景,集中体现了该义项从具体动作到抽象状态的语义延伸特征。例句:

① 他怎能来到此身遭横祸,可怜他年轻人这么样的命薄。疼死个人哪,举目无亲披枷戴锁,我怎能搭救他出了网罗[22]!(相声小品《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② 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爸爸郭德纲[15]。(相声小品《郭德纲相声集》)

③ 然而现在风景不殊,人物已非了!现在他和赵伯韬立在敌对的地位了!而且举足轻重的杜竹斋态度莫测[23]!(茅盾《子夜》)

3.3. (动词)拿起;提起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425条,使用频率达1.42%。从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具体持物动作的双字词,如“举杯”、“举笔”、“举碗”,均体现“用手拿起或托着某物”的核心语义,多用于日常场景;另一类是具有固定内涵的四字成语,如“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这类表达在具体动作基础上延伸出抽象语义,覆盖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描述场景,全面展现了该义项的语义应用层次。例句:

① 她轻盈地纵身一跳,从头顶上摘下两片红透了的枫叶。她把枫叶举到眼前细细端详了一会儿,嘴角掠过一丝不易为人觉察的淡淡羞涩[24]。(文学《佳作2》)

② 许久,她沙哑地说道:“你们真像岩石。”他笑了,举起杯来对她说:“来,干一杯。让我祝你幸福吧,”祝你幸福,十二岁的小姑娘!他心里补充道。她忙举起杯子:“也让我祝你一句——祝你平安些,顺利些吧[25]!”(张承志《黑骏马》)

③ 但是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26]。(欧阳山《苦斗》)

3.4. (动词)揭发;披露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711条,使用频率为2.37%。该义项对应的复字词语义高度集中,均围绕“揭发、报告违规或不当情况”的范畴展开,主要包括“举报”、“举发”、“检举”三类。其中,“举报”、“检举”为日常与正式场景中常用的表述,“举发”则更侧重主动揭发的动作,三者共同体现了该义项在“监督、揭发”语义场景下的应用特征。例句:

① 无人举发,胆子越大,益发妄行,招集工匠数千人,大治私第,建园筑亭,豪奴悍仆,仍挟相府余威,凌轹官民[27]。(蔡东藩《明史演义》)

3.5. (动词)背负

在“举”字语料库中,这一义项的语料数量为43条,对应的使用频率仅0.14%,属于使用频次较低的义项。该义项关联的复字词较为单一,主要为“举债”,此词特指“借债、负债”,多用于财务、经济相关语境,进一步体现了该义项应用场景的特定性与局限性。例句:

① 曼谷人对车的热爱如同中国人对住房的渴望,但不同的是,曼谷人可以潇洒地举债数十万泰铢购买自己想要的汽车[28]。(陈明《曼谷——世界最大停车场》)

② 美国政府在世界上是举债最多的政府,其国债余额目前已达2万亿美元左右。(1994年人民日报2)

3.6. (动词)采用;运用

对“举”字语料库进行检索统计后发现,某一特定义项的语料数量为118条,经计算,其在总语料中所占的使用频率为0.39%,属于使用频次相对较低的义项。例句:

① 新华社记者杨健、本报记者余清楚报道:江西省连续5年,举全省之力,多方筹资138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2月份人民日报)

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提出,必须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新华社2003年11月份新闻报道)

4. 根据框架语义学分析“举”字新义项产生的原因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作为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其术语于2011年正式公布。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理解语句含义的前提是掌握相应的“语义框架”——即储存在人们认知中的概念结构。这种语义框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主动激活的既有认知体系,它不仅为词语意义的存在提供了语言层面的依据,更揭示了词语在具体话语中使用的背景逻辑与内在动因。从结构来看,不同的语义框架由数量、类型各异的“框架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对词语意义内涵与功能用法的系统描写,为深入解析语言的语义机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体系中的核心基础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框架本质上是用于描述特定概念的信息结构化载体,其关联信息以“空位”为储存单元;且所有框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紧密关联形成具有多层级结构的统一体系。这一体系的灵活性优势显著——能够整合不同视角的知识,因此,将框架语义学应用于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的阐释时,不仅能提升描述的精准度,还可从结构类型维度展开深度研究。

回溯理论应用历程,M. Minsky最早将框架语义学引入词汇与语法结构研究领域。该理论明确提出,理解词汇在语言中的意义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一是掌握作为概念结构的语义框架知识,二是明晰词汇特定意义在语言中存在及应用于话语的基础与依据。同时,框架语义学提出关键假设:词汇可依据特定规则,借助其所处的语言结构,对自身基本语义框架中的特定方面进行选择与凸显。基于上述理论要点可总结得出:阐释词汇的意义与功能,可从描述其基本语义框架切入,这为词汇语义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Fillmore曾明确指出,若要理解一个词语的任意一个意义,必先把握该词语所处的整体结构。这一观点的核心依据在于,“框架”作为人类思维模式与经验认知的结构化背景,是精准理解词义、科学界定词义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框架语义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语言与社会交流的深层关联:拥有独立语言体系的社会群体,之所以会创造出由不同词语代表的各类语义范畴,其核心目的是提升交流效率、优化信息流通效果,使群体内的认知与信息传递更顺畅、更精准。

对于语言中的多义词意义,学习者在理解过程中,头脑中会调动预先习得的一个或多个概念结构——这些结构的核心作用,是为理解新的词语意义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也就是前文提及的语义框架知识。基于这一认知机制,相关学者进一步指出:汉语中的多义词本质上是一种多维概念结构,由一系列概括性概念组合构成,这一结构被称为“概念槽”;若需更细致地说明,还可将概念槽中具体的内容称为“填充项”。

而概念槽与填充项的可变性,正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关键:一方面,同一框架内不同概念槽的凸显程度存在差异,会导致人们对该框架的观察视角不同,进而催生不同的词义;另一方面,框架内同一个概念槽可容纳多种不同的填充项,不同的填充内容也会使词义产生分化。

本文聚焦言语动词“举”展开研究,结合其语义特征与使用场景,梳理出该动词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槽如下:

概念槽1:动作属性——明确“举”作为特定动作的本质特征,以此区分其与其他词性(如名词)及不同词义(如表“选拔”、“提出”的义项)的差异;

概念槽2:功能内涵——阐释“举”这一动作所包含的具体过程、实施目的及语义层面的核心意义,揭示动作背后的功能指向;

概念槽3:参与者角色——界定“举”的动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角色,包括动作的施事(发起者)、受事(承受者)、与事(相关方)等,明确动作参与主体的关系与属性。

当“举”的概念槽1 (动作属性)被凸显时,“举”这一动作需围绕“向上”的核心方向展开,具体实施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以通过“向上”、“往上”的直接动作,“角度偏上”的倾斜姿态等手段完成,也可借助各类工具辅助实施,还能以单纯的“向上”行为直接达成,最终形成具有“向上”指向的特定动作内容。

当“举”的概念槽2 (功能内涵)被凸显时,其意义核心将围绕“举”这一动作的过程、目的与结果展开,且会因动作过程中的目的导向差异、发展程度不同、结果意愿区别,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填充项。从人类行为的共性逻辑来看,所有动作行为均受大脑指令驱动,因此任一行为的意义都会随主体的意愿倾向、所处环境特征及内在想法差异而变化,“举”的语义演变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具体到“举”的动作本身,其行为方向与倾向始终呈向上趋势,这一核心特征首先衍生出“仰起、抬起”(侧重身体部位的向上动作)、“拿起、提起”(侧重对物体的向上操控)两类基础词义;进一步结合动作的过程与目的分析,“举”通过“提出”(如举例子、举证据)、“举动”(如举止、举措)等行为延伸,又产生“举办、办理”(如举活动、举仪式)的语义;而当“举”进入官场语境,与措施、政策等对象搭配时(如举新政、举良策),则进一步衍生出“采用、运用”的意义,体现出语境对语义的塑造作用。

当“举”的概念槽3 (参与者角色)被凸显时,其语义表达会重点围绕“举”的行为对象展开,同时着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差异等关联属性。具体而言,当人们通过“推选”、“选举”等过程,将特定目标对象培养为“举人”(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身份)时,受中国传统社会环境、官场文化规则、阶级利益分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举”的语义进一步延伸,逐渐发展出“揭发、披露”的含义——这一含义主要针对“举人”这类特定身份对象,或其他与选拔、举荐相关的人物对象,形成了从“选拔”参与者到“监督”参与者的语义拓展。

5. 结语

为系统梳理现代汉语中“举”的语义体系,本文以大规模语料库为基础,对“举”的实际使用情况展开穷尽式检索与多维度分析。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已收录的9个义项(涵盖动作、名词、属性等不同语义类型)之上,结合语料中“举”的真实语境用法,通过语义特征提取、用法频次统计、跨语境对比等科学方法,发现存在若干未被收录但具备稳定使用场景与明确语义指向的用法,据此提出新增义项的有理据建议。

经梳理,现代汉语“举”的完整义项分布可拓展为以下14项,其中(1)~(9)为《现汉》原有义项,(10)~(14)为本文建议新增的义项:

(1) 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红旗。(2) 名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3) 动兴起;起:~义|~兵|~火。(4) 动养育;生(孩子):~一男。(5) 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6) 名指举人:中~|武~。(7) 动提出:列~|~一反三|~一个例子。(8) 形全:~座|~国|~世。(9) 动兴办;办理。(10) 动仰起;抬起。(11) 动拿起;提起。(12) 动揭发;披露。(13) 动背负。(14) 动采用;运用。

为进一步验证新增义项的合理性与语义演变逻辑,本文引入框架语义学理论展开深度分析。首先,以“举”的核心语义框架(围绕“动作”展开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结合前文界定的“概念槽”理念——即“举”的语义由“动作属性”、“功能内涵”、“参与者角色”三个核心概念槽构成,不同义项的产生本质是概念槽的凸显与填充项的变化:

新增义项(10)“仰起;抬起”与(11)“拿起;提起”,本质是“动作属性”概念槽的细化凸显:前者聚焦“身体部位动作”,后者聚焦“小型物体操控”,均在原有“往上托”的动作框架内,通过填充项(身体部位/小型物体)的差异形成新语义;新增义项(12)“揭发;披露”,是“参与者角色”概念槽的场景化延伸:在“选拔推荐”(义项(5))的框架基础上,因传统官场文化、社会监督需求等语境因素,参与者角色从“选拔者–被选拔者”转变为“监督者–被监督者”,填充项(违规行为、贪腐问题)的负面属性催生新语义;新增义项(13)“背负”与(14)“采用;运用”,则是“功能内涵”概念槽的拓展:前者通过“承载债务、家庭”的功能填充,形成“承担”语义;后者通过“应用政策、措施”的功能填充,形成“使用”语义,均符合框架内功能内涵随场景变化的逻辑。

同时,本文还结合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语义理解依赖概念框架)、M. Minsky的框架应用理论(框架与词汇语法结构的关联),以及国内学者对汉语一词多义的框架分析成果,进一步论证“举”的义项分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围绕核心动作框架,通过概念槽的凸显、填充项的替换、语境的延伸形成的有机语义体系。这种分析路径不仅为新增义项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让“举”的语义脉络更清晰,更具学术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杜曉莉. “举”字补说[J].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6(00): 362-369.
[2] 赵兴葆. 甲骨文为“举”字说[J]. 文史月刊, 2024(11): 69-73.
[3] 于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二) [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6.
[4] 张锐敏.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负重类动词义项分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 李敖. 李敖对话录[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6.
[7]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8] 林熙.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M].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9.
[9] 老舍. 老舍散文[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10] 明敬述. 佛法概要[M]. 上海: 上海圆明讲堂, 1995.
[11] 蔡东藩. 南北史演义[M].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8.
[12] 罗锐韧. 哈佛管理全集上[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13] 金庸. 天龙八部[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19.
[14] 损公, 刘云. 新鲜滋味卷1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5] 北京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郭德纲单口相声精品集[M]. 北京: 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006.
[16] 广部精. 亚细亚言语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7] 蔡清富. 钟敬文散文选集[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18] 李宗吾. 李宗吾作品集[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1.
[19] 《作家文摘》. 作家文摘5沉浮人生20周年珍藏本[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3.
[20] 陈廷一. 宋氏家族全传[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21] 窦应泰. 李嘉诚家族传[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22] 刘英男,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补遗)》编委会.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补遗[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23] 茅盾. 子夜[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1.
[24] 傅活, 《中国文学》编辑部. 中国文学新佳作集成2白雪满地[M]. 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7.
[25] 张承志. 黑骏马[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1.
[26] 欧阳山. 苦斗[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27] 蔡东藩. 明史演义[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
[28] 陈明. 曼谷, 世界最大的“停车场” [J]. 城市开发, 1997(5):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