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债、汇市的潜在风险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Potential Risk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Stock, Bond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摘要: 在2025年全球经济动能不足、通胀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冲击与内部转型挑战。基于2018至2025年间股、债、汇市的行情数据,结合重大政策冲击事件,系统分析我国股、债、汇市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与溢出效应后发现:股市受外部输入性风险与内部制度性缺陷交织影响;债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及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汇市则存在一致性预期下的超调风险。为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股市需强化政策工具运用、稳定预期、平衡投融资端;债市应加大债务重组力度、促进风险收敛、优化结构;汇市须以产业升级为主、政策优化为辅协同化解风险。
Abstract: In 2025,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sufficient global economic momentum, rising uncertainty in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and particularly the intensified trade fr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haping the global trade landscape, China’s stock market, bond market,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face complex and severe external shocks and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market data of stocks, bonds, and foreign exchange from 2018 to 2025, combined with major policy shock even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isk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spillover effects among China’s stock, bond,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reveals that the stock market is influenced by a combination of external input risks and internal institutional defects; credit risk, interest rate risk, and the potential “butterfly effect” in the bond market cannot be ignored;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faces overshooting risks under consistent expectation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stock marke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use of policy tools, stabilize expectations, and balanc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ends; the bond market should increase debt restructuring efforts, promote risk convergence, and optimize structure;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must prioritize industrial upgrading, supplemented by policy optimization, to collaboratively resolve risks.
文章引用:谢升峰, 曾泓臣. 我国股、债、汇市的潜在风险及高质量发展路径[J]. 金融, 2025, 15(6): 973-982.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5.156103

1. 引言

在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凸显。尤其进入2025年,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上升,外部环境的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考验。从国际视角来看,2025年上半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3.6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5.48%、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50%;对比来看,韩国KOSPI指数大涨28.04%,德国DAX指数上涨20.09%,香港恒生指数上涨20.00%,巴西IBOVESPA指数上涨15.59%。这与今年部分资金从美国转向欧洲、中国等市场的流向变化相互印证[1],市场表现出现大幅分化。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股、债、汇市的潜在风险,探讨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股债汇市风险传导的关联机制与溢出效应

2.1. 股债汇市风险传导的关联机制

在金融市场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风险传导机制。当出现“股债汇三杀”局面时,这种关联机制尤为明显。“股债汇三杀”会使金融机构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都可能面临资产减值损失和流动性风险。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三大支柱,其价格波动通过资金流动、信息传递和投资者预期等多重渠道相互影响,形成紧密的联动效应[2]。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外汇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金融市场“三足鼎立”而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核心支柱,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共享同一套资金池、信息集与预期锚,任何单一市场的价格波动都会实现瞬时可测的联动。其一,资金流动通道表现为跨市场套利与风险预算:当美股波动率骤升,全球对冲基金往往同步削减新兴市场股票敞口,回流美元现金或美债避险,导致亚洲股市下跌、本币贬值、本地债券收益率飙升,形成股债汇三市下跌的连锁反应。其二,信息传递通道依赖高频数据与算法交易:一个超出预期的通胀数据可同时改变股票盈利贴现率、债券实际利率与汇率购买力平价,使三条曲线在信息面上同频跳动。其三,投资者预期通道以全球风险溢价为核心:当贸易摩擦或地缘风险因素导致系统性不确定性提高,风险厌恶情绪推动跨市场波动指数同步走高,以至于投资者一致上调风险溢价要求,股票估值、债券期限溢价与外汇期权波动率一起扩张。最终,三大市场通过将局部冲击影响到全球,并且在宏观政策、跨境监管与流动性管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全球化时代特有的三市一体、瞬间联动的格局。

2.2. 股债汇市风险传导的溢出效应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资金自由流动的血管网络,又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金融市场联动性深刻揭示了不同市场间紧密的相互关联,任何市场的价格波动都会迅速而广泛地波及其他市场。溢出效应(Spill over Effect)通俗来讲可以解释为一种外部性效应,当某种信息传递到金融市场中,相关资产的价格和波动会发生变动,而这种变动进而会传递到其他相关的市场,对其他市场资产的价格和波动发生影响[3]

从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债汇的溢出效应。从图1~3展示从中可看出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溢出效应。2020年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之内,经历了3127.17点跌到2685.27点,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Figure 1. Exchange rate market fluctuation chart from 2018 to 2025

1. 2018~2025年汇率市场波动图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Figure 2. Stock market fluctuation chart from 2018 to 2025

2. 2018~2025年股市波动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

Figure 3. Fluctuation chart of treasury bond yields from 2018 to 2025

3. 2018~2025年国债收益率波动图

随后猛涨至3036.15点,后又再次跌至2646.8点的猛烈震荡。汇市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在此期间也多次经历了大幅度的上下波动,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Y)从2018年3月1日的6.3286贬值至2019年8月26日7.1363,18个月时间贬值12.76%。债市上,2020年初期投资者避险情绪推动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2023年2月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启动,股市预期改善,上证指数上涨,债市受资金配置调整影响,国债收益率短期上行。由此可见,单一宏观事件可通过“预期–资金–杠杆”三维机制迅速在各曲线上留下烙印。

2025年4月8日中国A股遭遇暴跌,上证指数下跌7.34%,创下近年单日最大跌幅。投资者风险偏好急剧下降,纷纷抛售股票以规避风险,国债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暴跌至1.636%;汇市上,2025年2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USD/CNH)跌至7.3679,创2022年10月以来新低。3月中旬后,央行通过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增发离岸央票,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稳定在7.17~7.20区间1

股债汇市场在不同宏观事件和政策冲击下,通过预期传导、资金配置调整等机制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的溢出效应。总结来看,我国股债汇市场间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显著,宏观经济、资金流动及市场情绪等因素相互交织,推动市场联动发展。

3. 近期我国股、债、汇市的发展走势

自2024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使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流动性稳定扩张,社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2025年,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双重功能,加大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为经济稳步向好创造良好的金融货币环境。总的来说,我国股、债、汇市在政策支持和经济基本面的共同作用下,正朝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

3.1. 股票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但政策需持续落地

继楼市之后,股市成为影响居民财富创造的重要场所。稳定股市不仅能促进国内消费与企业融资,还能有效防止资本外流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24年,国务院、证监会、中央金融办与人民银行协同发力,通过出台资本市场新“国九条”、“1 + N”政策体系、《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创设2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推动形成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行为,多项措施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持续分红以促进价值投资理念形成,激活了市场,稳定了投资者信心。

图4中可以看出,前两次“国九条”发布后A股市场均迎来大幅上涨,2024年4月12日发布的新“国九条”助推市场走出“慢牛”。2004年“国九条”发布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收涨2.08%和1.56%,此后的一系列改革取得卓越成效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数据,2014年“国九条”发布一年后,A股再次走出大牛市,上证指数上涨近3000点,最高达到5166.35,深证成指触及18,098.27,计算机、传媒、通信等行业表现突出。新“国九条”发布后,截至2024年末,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等行为累计操作超过1000亿元,金融机构与超过700家上市公司或主要股东签订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金额超过300亿元,2024年全市场披露回购增持计划上限接近3000亿元。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上市公司分红及回购规模创新高,市场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外资净流入超2000亿元3。在此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势头,但市场反弹持续性不足,投机现象抬头,仍然需要政策持续落地以巩固信心。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Figure 4. Trend of the overall market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Nine-Point Proposal”

4. “国九条”发布前后的大盘指数走势

2025年4月12日新“国九条”发行一周年。一年来,围绕吸引“长钱”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内容,监管部门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促进投融资平衡,资本市场生态迎来新格局、新变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自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设立以来,已有超450家上市公司获银行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超过900亿元;人民银行已指导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开展两批互换便利操作,政策持续落地,市场呈现出资金充裕的积极态势。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积极响应互换便利操作,积极开展相关业务,通过质押债券等资产获取流动性以投资股票市场。参考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10月10日官方公告,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便已达5000亿元4,为资本市场引入了大量稳健资金。政策的实施让市场资金结构得以优化,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更加理性。

3.2. 地方债有序化解,科创债迅速发展,债券市场投资行稳致远

当前,地方政府化债工作加快推进,在缓释地方融资压力的同时赋能于财政扩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稳步推进。2024年专项债限额10万亿元,其中,中央安排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4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这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化债压力,降低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2025年新增专项债及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7.7万亿元,短期内或推升债券收益率,但债券长期利率下行趋势未改。预计2028年隐性债务规模将降至2.3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骤减为约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将大大得到减轻5

其次,科创债也值得关注。2022年至2024年科创债券发行额在信用债市场中显著扩大,占比从2.23%提升至8.64%,科创债在债市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型科技企业通常在近几年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生力军。据Wind数据,2021~2024年,国内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含科创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发行额分别为307.35亿元、2712.4亿元、7569.35亿元和11,875.54亿元[4]。我国债券市场长期以国债、金融债等传统债券为主,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占比较低,科创债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提升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比重,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增强市场的整体活力和稳定性。此外,2025年首批科创债ETF发行火爆,从7月7日首发,到当天全部结束募集,再到7月10日全部成立,科创债ETF的发行节奏堪称火速[5]。科创债ETF采用T + 0交易机制、实物申赎模式以及做市商报价制度,精准破解了传统信用债交易中存在的流动性不足痛点,能更高效地满足投资者的配置和交易需求,让科创债的交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大量资金涌入将使得科创债在市场上的交易更为频繁,活跃度显著增强[6]。这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组合,也为科创债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市场参与者更加活跃。

3.3. 外汇市场:宽幅波动中将持续启稳

近期,人民币汇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汇率波动加剧。自2025年2月1日起,中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上升,面临成本剧增和订单流失的双重困境,尽管5月外部冲击有所改变,但风险仍然存在。同时美国国内的通胀风险上升,美联储被迫减缓降息节奏,从而美元进一步走强。依据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21日,境内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CNY)为7.288,较2024年末升值0.1%6。4月以来,美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径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贬后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属于市场正常变化,反映了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支撑作用[7]。虽然目前人民币在前不久形成一定贬值预期,但从长远来看,平稳发展的经济将为汇率的持续稳定乃至升值奠定基础。预计未来,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将持续增多。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呈现均衡态势,外汇市场主体结构正持续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投平稳。2025年5月份,尽管有外部因素冲击,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投仍保持平稳态势,人民币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2072.92亿美元,连续两个月维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同比上升12.59%,环比下降2.73%。其中,人民币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为1580.99亿美元,同比上升8.43%,环比下降3.80%。外币对市场和外币利率市场交易活跃,同比增速均在25%以上[8]

4. 近期我国股、债、汇市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2025年,我国股、债、汇市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其稳定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增长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股、债、汇市场的潜在风险,探讨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股票市场:外部输入性风险与内部风险交织

近年来,上证指数在3300点左右徘徊,股市长期财富增长效应不明显。尽管政府一直呼吁价值投资、耐心资本,但目前短期投机行为仍然主导市场。2025年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面临的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外部输入性风险与内部风险因素交织叠加。

首先是外部输入性风险加大。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输入性风险不容小觑。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对国际动向反应极为敏感。受到美国通胀持续降温、美联储坚持谨慎降息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在5月12日冲高后再度转弱,截至5月末,走贬至99.40水平,全月贬值0.20% [8]。尽管冲突有所缓和,但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性影响,这些变化都会间接影响A股市场,影响市场中尤其是那些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业、上市公司,使得股市风险攀升以及波动加剧,市场信心较为不足,股市表现略显低迷。

其次是内部风险持续。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部分行业和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难,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我国股市存在体制性缺陷,IPO审核标准不透明、股东减持规则松散等问题削弱投资者信心,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每天都有大量股东的减持套现行为,严重打击投资者做多热情,2025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模持续扩大,分红比例失衡,加剧市场“融资市”特征;分红除权及红利税对价值投资形成障碍,助涨了炒小炒差的不良风气。总体而言股市仍偏向融资端,对投资端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待进一步落实,投资亏钱效应明显可能导致散户加速离场。

4.2. 债券市场:风险相对可控但也易引发蝴蝶效应

近年来,债券市场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部分经营相对困难的企业的信用状况也出现下滑,可能影响债券市场的整体信用风险。一些城投债的基本面虽然在一揽子化债背景下出现利多因素,但因其一般为多数债基的配置底仓,因此仍需要有效控制其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方面,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波动让债市上演“过山车”行情。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我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1.9225%,而此前一个月徘徊在1.85%附近。与此同时,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行至4.4492 [9]。债市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我国现阶段债券市场整体风险虽然可控,但也不要忽视其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首先,债券市场风险会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债券市场波动加剧,会提高企业乃至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企业为了获得资金支持,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其次,债券市场上信用风险的暴露,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债务违约,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最后,债券市场风险还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阻碍。因为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会影响企业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经济。信用风险暴露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4.3. 人民币汇率存在一致性预期下的超调风险

截至2025年7月16日18时15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7.1735,日内升值幅度为0.08%;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7.1729,日内升值幅度为0.03%。按照这一价格计算,2025年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72%,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则达到2.24%。在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投资者和企业可能会调整外汇资产配置或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增加对人民币贬值压力,导致汇率波动超出基本面所支持的合理范围,导致人民币汇率存在超调风险[10]。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通胀水平高于预定目标,美联储大量放水,M2同比增速持续攀升,从2025年1月份的3.9%,持续提升到6月份的4.5%7。稳健的经济活动加上顽固的通胀将迫使美联储推迟宽松周期的开始时间,美联储可能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水平[11],由此传导至我国汇率市场,引发波动。

在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中,要避免形成一致性贬值预期风险。贬值预期的危害在于,为应对汇率超调和资本外流,央行可能需要采取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汇率超调可能引发资本外流,因为投资者可能会担心人民币继续贬值而将资金转移至其他相对稳定的货币资产中,这会导致国内资本市场资金紧张,影响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市场信心受挫,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投资意愿下降,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下跌趋势进而短期内人民币贬值成为一个自我证实的预言,进而推动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不利于我国金融稳定,并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5. 提振市场信心、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凸显的当今时代,国际经济秩序正经历剧烈变革。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全球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波及全球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当下的资产市场,既要正视风险的挑战,也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做好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5.1. 用好新设工具,稳定股票市场预期

在国际上,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在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特点的监管建议和方案,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金融合作与交流,签署多边协议,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组织,加强与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跨境支付等领域的金融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国内,我国要持续建设完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1 + 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严格规范IPO审核流程与进度,避免因市场短期回暖而导致的盲目扩容,同时重点抓好“创投十七条”“科创板八条”等专项政策落地实施,拓宽股权融资通道,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注重投资端与融资端平衡。融资端要从严审核IPO,控制IPO与再融资的节奏与规模,稳定市场预期,不能因为行情稍有好转就盲目加大融资力度。持续加大对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投资端要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持续完善有利于“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加快公募基金改革,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丰富ETF等资本市场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投资者需要;真正切实保护好散户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法规文件,推动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切实维护市场“三公”。

5.2. 加大债务重组力度,促进债市风险收敛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债市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大债务重组力度,促进债市风险收敛,不仅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

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管理,需强化财政纪律刚性约束,从严管控新增债务规模,通过债务展期、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缓释风险。债券市场应增加债券产品种类创新,国债和企业债共同发展,兼顾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维持债券市场平衡发展。加大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债务重组工具,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监管机构应适度放宽对金融机构参与债务重组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债务重组模式;要促进债券二级市场行稳致远。让债券尤其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具备金融市场基准与定价的作用,既能反映市场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也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低利率环境下,面对潜在的市场波动,监管要发力实施风险控制,指导债券投资者合理选择久期策略,谨慎使用杠杆,严格控制集中度。

5.3. 产业升级为主、政策优化为辅,协同化解汇市潜在风险

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的汇市面临较大挑战,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企业的海外投资及国际贸易成本难以预估,汇率风险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且汇率双向浮动成为常态。

一方面,国际形势不明朗,导致我国传统出口企业利润率骤降、外债偿付压力提升,是诱发一致性贬值预期的主要外部变量。化解风险的应对思路不应该是简单稳汇率,而是把汇率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大力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产业,借助技术突破来增强产业的附加值与竞争力,用数字化、智能化降低成本,降低美元融资需求。在制造业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进而提升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过硬,助力企业在国际商业领域获得更有优势的谈判地位,用出口结构升级来削弱关税冲击。

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的过渡时期,需要发挥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以阻断市场超调,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其一,对资本项目进行合理审核,而非“一刀切”,对于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继续给予相关便利;对短期外债和房地产、娱乐业等非生产性资本流出,则加大宏观审慎监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其二,我国应强化跨市场联动应急机制,一旦汇市出现跳跃式贬值,触发股债杠杆平仓,由央行、外汇局、证监会三方即时共享头寸数据,同步启用外汇风险准备金等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美元与人民币双向流动性,阻断“汇率贬值–股债抛售–汇再贬值”的恶性循环。通过产业升级和政策优化的双轮驱动,从根本上削弱一致性贬值预期的基本面土壤,同时用精准、透明的政策操作在关键时点打断超调风险,形成产业和政策的协同化解框架。

5.4. 确保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市场信心

我国股债汇市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从长远来看,防范解决重大金融风险工作是政府部门今后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展望未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可持续性和时效性,确保货币政策灵活精确、适度合理,增加微观主体活力,大力支持普惠小微、乡村振兴、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发展。

股、债、汇市场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市场动态、政策变化以及宏观经济数据等信息,以便各方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市场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政府层面来讲,对于突发的风险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金融市场中的跳跃现象及市场之间的跳跃溢出行为,我国政府应当加以重视,补充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市场机制、成立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风险事件前后股市、债市、汇市的收益率波动与跳跃情况进行及时的测量和分析,并据此做出合理预测,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案。建立由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改委等部门组成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沟通与协调,确保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在支持股、债、汇等市场发展方面形成合力,避免政策冲突或不协调导致市场不确定性的产生。

NOTES

11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外汇频道2025年2月3日行情数据。

22参见《历史上,“国九条”都发布在市场低位》,2024年5月9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5093071636367.html,2025年7月5日。

33参见《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累计操作超过1000亿元》,2025年01月15日。 https://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news/gnxw/202501/172096.html

44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24〕第6号》,2024年10月10日。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5474437/index.html

55参见《直接安排10万亿元!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2024年11月8日,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1/content_6985603.htm,2025年7月5日。

66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外汇频道2025年4月21日行情数据。

77Se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Money Stock Measures: H.6 Release”, 2025-08-26.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6/current/default.htm,2025-08-30.

参考文献

[1] 吴斌. 美国“股债汇三杀”或成常态[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005).
[2] 朱海英, 雷立坤, 张由月. 中国股市与债市间的极值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 当代金融研究, 2024(10): 28-45.
[3] 陆星驰. 中国股债汇三市波动溢出与跳跃溢出效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22.
[4] 朱荣恩, 张明海. 评级导引, 债市赋能: 共助科创企业融资新局[J]. 金融市场研究, 2025(4): 26-37.
[5] 张韵. 首批科创债ETF获追捧中长期发展空间广阔[N]. 中国证券报, 2025-07-14(J06).
[6] 田鹏. 首批科创债ETF具有三重示范意义[N]. 证券日报, 2025-07-14(A04).
[7] 常佩琦. 我国外汇市场韧性提升抵御力增强[N]. 上海证券报, 2025-04-23(002).
[8] 杨毅. 外汇市场: 交投平稳中美国债利差小幅走阔[N]. 金融时报, 2025-06-26(007).
[9] 张欣然. 定价逻辑切换债市交易应保持谨慎[N]. 上海证券报, 2025-05-14(003).
[10] 廖蒙. 多方因素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N]. 北京商报, 2025-06-25(007).
[11] 卜振兴. 防范汇率市场超调风险[J]. 银行家, 2024(12):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