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与创新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如何突破传统育人局限、构建高效育人体系成为关键课题。本文以某理工科院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融合党建引领、专业特色、质量监控与升学就业保障的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梳理“三赛一创”竞赛体系、本科生导师制“四早三同步”机制、“六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等实践举措,结合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考研成功率提升等量化成果,验证该模式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为理工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urging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an efficient educ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issu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School of Science of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its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centered 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tegrating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support. By sorting out practical measures such as the “Three Competitions and One Innovation” competition system, the “Four Earlies and Three Synchronizations” mechanism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the “Six-in-On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results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wards in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ccess rat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i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verifi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can realiz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he coordinated improvement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1. 引言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光学工程等领域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 [2]。传统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割裂、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3] [4]。该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知数博学,格物求理”为院训,围绕数学、物理、光电三大核心领域,探索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本文通过剖析该理学院在党建引领、教学改革、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理工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 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1. 党建引领,筑牢“三全育人”思想根基
该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 + 思政 + 学科”为核心,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一方面,强化组织建设,实现“学院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员个人”三级联动,其党建工作经验获省级主流媒体客户端等报道,并先后荣获“省级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入围校级教学设计大赛决赛,《复变函数》《数值分析》等课程也先后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汇编《课程思政案例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2.2. 聚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2.1. “三赛一创”驱动,以竞赛引领实践能力提升
针对理工科学生特点,该学院构建以“校内竞赛为基础、全国竞赛为重点、国际竞赛为突破”的“三赛一创”竞赛体系,结合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与创新创业项目。在数学建模领域,开设“数学建模创新实践班”,建立“动员–报名–培训–选拔–指导–参赛–交流”的完整机制。近几年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提名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际级奖项58项、国家级奖项63项、省级奖项267项,其中1名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以全国第7、省级第1的成绩获全国一等奖,充分体现竞赛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
2.2.2. 本科生导师制“四早三同步”,贯通人才培养全周期
为打破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壁垒,该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四早三同步”机制:“四早”即一年级早选课题、二年级早申项目、三年级早进实验室、四年级早进科研团队;“三同步”即与研究生培养同步谋划课题、同步实施科研、同步开展组会。导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纵向课题(激发兴趣)–横向课题(提升应用)–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的递进式培养,近几年本科毕业生首次考研成功率从22%提升至2024年的28.9%,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名学生推免至国内顶尖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物理学专业1名学生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学生中60%以上进入软件开发、光学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升学与就业的双向提升。
2.3. 完善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3.1. “六位一体”监控体系,覆盖教学全流程
依据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5],该学院制定《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运行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与反馈系统”六位一体的监控体系,通过领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督导检查、第三方评估等多元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
2.3.2. 课程与教材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该理学院整合公共课、专业课与选修课体系,制定配套课程标准与考核办法,《数学分析》《复变函数》等7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性代数》慕课通过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审并上线学堂在线平台。“十四五”以来,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省级精品视频课程2门,教师主编教材7本,发表教研论文近100篇,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3. 实践成效与启示
3.1. 实践成效
从学生发展维度看,该学院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5%,考研成功率提升6.9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显著提高,60%以上毕业生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教学质量维度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的成果,彰显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从发展维度看,党建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推动其获“省级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等荣誉,形成“党建强、教学优、育人实”的良性循环。
3.2. 启示
思政引领是协同育人的根本方向。将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可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统一,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实践导向是理工科育人的核心路径。通过竞赛体系、导师制与校企合作,可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质量监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六位一体”监控体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可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优化,为人才培养提供稳定支撑。
4. 未来展望
该学院将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一是加强跨专业交叉融合,推动数学、物理、光电学科间的知识共享与课题合作;二是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竞赛体系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更多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辽宁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应辽宁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加强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XJGRC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