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The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ducator Spirit
DOI: 10.12677/ae.2025.1511207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雪:绵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摘要: 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核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决定了二者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目标上高度契合,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构成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核心动力。教育家精神从价值、道德、能力、态度、情感、境界六个维度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凝聚着教育强国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也是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践行教育家精神,思政教师需要通过涵养“国之大者”理想信念、提升“身正为范”道德品质、践行“博才多艺”的育人睿智,真正实现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educator’s spirit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determine that both are highly compatible in the cor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nurtur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hey jointly serv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form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or’s spirit clarifies the core qualitie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from six dimensions: value, morality, ability, attitude, emotion, and realm. Leading with the educator’s spirit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new era is both a continuation and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embodies the strong ideological leadership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nation and i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a high-quality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practice the educator’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need to nurture their ideal beliefs of “the great cause of the nation”, enhance their moral qualities of “being a role model”, and practice the wisdom of “being versatile in talents”, thus achieving an organic unity of internalizing the educator’s spirit in their hearts and externalizing it in their forms.
文章引用:杨雪.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564-5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73

1. 引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首次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2024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1]。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育者的精神旗帜,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遵循。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是实现教育强国,铸就高尚师德的根本举措,也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

2.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意蕴

价值之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也是教育家精神在政治素养层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应当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主动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保持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及时把最新的政策、形势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方向,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和观念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高度契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认识与实践的螺旋上升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立场,成为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先生”[2]

道德之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的人格品质,是教育家身处社会关系中在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内在规定[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崇道尚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而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4],并且强调“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5]。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心灵,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能力素养之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质和根本基础,蕴含着教育家精神在教学方法层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教学相长”等深厚的教育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育人理念和教育智慧。只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思政课教师才能抓住思政课的本质,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持续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要以“启智”启发学生思维,以“润心”滋养学生心灵,又要立足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化引导。同时,又要创新性思维,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态度之维。“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鞠躬态度”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治学态度与精神风貌,也彰显着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律水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勤学是站稳讲台的基本前提,思政课的本质在于以理服人。理论讲得透彻、知识功底扎实,教学态度勤勉、教学能力过硬,才能站稳讲台。求是创新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新平台、新技术为思政课赋能,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要“读万卷书”积累理论、“行万里路”锤炼实践,又要在“学问思辨”中勤学笃行,在“知行合一”中求是创新,避免“学用脱节”。以躬耕态度勤勉治学,既要恪守自律底线,又要秉持有为担当,最终在守规矩中创造人生精彩。

情感之维。“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在仁爱层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划定了情感维度的核心坐标。“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6]。思政课承载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堂既要传递理论的深度,更要饱含情感的温度,若是缺乏仁爱之心,思政课堂便会成为生硬的知识灌输,难以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内在固有的情怀。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其中也蕴含着“严爱相济”的智慧,思政课教师既要以“严”立好规矩,在思想引导上不模糊、不妥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正认知偏差;又要以“爱”暖心,在课堂上既能用严谨的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热点,用真挚的情感讲述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大道理”对接“小生活”;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境界之维。“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境界之维与社会担当,也是教育家精神在世界视野层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崇尚树立为国为民的伟大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信念、“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理念,无不反映着我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视野格局与价值旨趣。这些思想瑰宝,共同构筑了我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视野格局,也为当代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与历史镜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怀揣“胸怀天下”的格局,才能在课堂上既讲清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优势,又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树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志向;只有坚守好“以文化人”的初心,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学,用文化的力量滋养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3.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底蕴

3.1. 历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古代,师者被视为“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承价值观念,发挥着政治作用。“尊师重道”的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师严然后道尊”,尊师尊的不仅是师本身,更是师背后代表的“道”。

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体现的历史意识相呼应。思政课教师要像古代师者一样,了解历史文化传统,将其应用于当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古代师者“师严道尊”的理念一致,要求思政课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学而不厌”精神的传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与古代师者的仁爱精神一脉相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延续了古代师者以“斯文在兹”为自我天命,系天下兴亡的责任担当。教育家精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走来,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闪耀着时代光辉,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现实维度:凝聚教育强国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阶段,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及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贯穿百年历史的全过程,内容涵盖社会领域的多方面,承载主体更是丰富多样。而教育家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在教育家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教育者身上的有机统一与实践彰显。教育家精神融合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特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因此,教育家精神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着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既需要坚实的人才基础,更需要坚定的价值引领。教育家精神为思政引领力提供价值内核与行动底色,思政引领力则是教育家精神在育人实践中的核心体现和关键落点,共同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坚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以强大思政引领力凝聚民族复兴的号召力,激发求真明理吸引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立足中国实践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理论品格与真理力量,构成了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根本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思政引领力的真理之基与学理依托,也为激发全社会求真明理的内在吸引力提供了不可动摇的理论支撑。教育家精神需要通过思政引领转化为具体的育人行动,从而强化学生信仰塑造,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3. 实践维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的本质是“政治课”,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政治强”,这与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7]。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将课堂中晦涩难懂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深入浅出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这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教育家精神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高度一致。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思政课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关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打造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队伍,必须牢记“六要”,做好思政课教师,即“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与教育家精神高度契合。教育家精神的提出连结了“精神”与“教育”的深刻内涵,进而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可实践、可操作的规范与标准。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精神坐标”与“能力尺标”,决定队伍建设的方向、高度与成色;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则是教育家精神在思政育人领域的“实践转化场”,通过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让教育家精神从理念转化为育人实效,共同筑牢“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

4.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信念引领:涵养“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引领思政课教师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乃是教学支柱、理念核心与价值导向。优秀思政课教师首重标准为信念坚定,达到“政治强”,使有信仰之人传信仰。思政课教师应以黄大年为榜样,树立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理想追求,做到既要与“小我”的个人理想相结合,又要与“大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传承好千百年来形成的“师道”精神,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新时代“大先生”。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实质,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作为思政课育人关键内容,引领学生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共同理想融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筑牢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服务国家人民。

“思政课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史”[8]。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必须聚焦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在系统学习中补足精神之钙,让“思政引领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彰显真理力量。一是筑牢“原著研读”根基,在溯源正本中把握核心要义。聚焦核心文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党史文献,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修等方式,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形成理论溯源–实践价值–教学转化的闭环。二要锤炼“科学思维”能力,在方法领悟中消化理解精髓。最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需要将思维训练融入理论学习全过程,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三是在知行合一中深化理论认同,理论学习需以实践为导向,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了解国家政策,让政治理论不再是“空洞说教”,而是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交流。

4.2. 道德锤炼:提升“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质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铸就高尚师德,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道德示范、道德引领既是思政课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而必须坚守的第一要义,也是履行授业解惑职责而必须坚持的前提。作为“道德引路人”,只有内心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才能努力行动起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承担起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锤炼,并非在空谈中实现,而是要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完善。这便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将育人与自我提升结合,把自身事业与学生成长成才统一,在育人互动中,持续锤炼、升华思政教师职业品德,铸就“以身作则”的崇高师德。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打破“育人”与“自我提升”的界限,在践行教育家精神中坚持自律性和示范性相统一的原则,聚焦自我修为,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政治规矩[9]。严格自律,教师方能在行为示范上有更多底气,使“示范”具有真实力量。对“示范”的追求,反过来推动自身保持自律的自觉,需要思政课教师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内化为职业自觉,以主动求索的态度不断提升综合素养,立志成为学生在治学求知、做事处世、修身立德各方面可鉴可学的榜样。

4.3. 智识润泽:践行“博才多艺”的育人睿智

“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6] (p. 13)。从教育家精神中可以看出,思政教师不仅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而且要有扎实且精湛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要在启迪润心、因材施教中把握好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中深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前者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注学生层次、年级、专业、背景、地域等差异,结合教学理论与科研,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与期待,注重学生实践课程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情,达到启智润心。而后者要求思政课教师需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纵深的历史视野。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等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既要了解国情、党情、民情,更要了解世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善于运用“历史的显微镜”回顾过去,梳理历史线索,树立大历史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重要内容,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善于从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中拓宽视野。

基金项目

绵阳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MHY20251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 2021-09-11(01).
[2] 燕连福, 杜若旗.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旨归、基本遵循和着力方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 41(2): 65-72.
[3] 庞立生, 李铁铮. 中国独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8-14.
[4]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5]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 人民日报, 2021-03-07(01).
[6]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9, 13.
[7]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0.
[8] 金国峰.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理论蕴涵与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9): 83-89.
[9] 李宏峰, 郭思吟. 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2):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