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预警视角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arly Warning
DOI: 10.12677/ae.2025.15112075, PDF, HTML, XML,   
作者: 郭春月: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学业预警教务管理学业支持模式创新Academic Early Warning 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 Academic Support Model Innovation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学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现有学业预警制度往往与教务管理相割裂,导致干预效果不佳。本文从学业预警视角出发,探讨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从理念、机制、手段与服务四个方面予以改进。理念上应以学生学业帮扶为导向,机制上应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干预团队,手段上要依托大数据与信息化平台实现多维监测和闭环管理,服务上要构建全过程的学业发展支持体系。该创新模式能够提升学业风险识别与干预效能,推动教务管理科学化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cademic risk manag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existing academic early warning systems are often disconnected from 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limited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arly war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innovations in university 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 model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s in four dimensions: concepts, mechanisms, approaches, and services. Conceptually, the model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 academic support for students; mechanistically, a cross-departmental 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 tea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approaches, big data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s should be utilized to achieve multidimensional monitoring and closed-loop management; and in service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is innovative model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thereby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
文章引用:郭春月. 学业预警视角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580-5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75

1. 引言

预警制度是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帮助存有学业风险的大学生改善学习状况,避免因高校管理层面的制度漏洞而导致学业失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状况呈现出差异化和复杂化的趋势。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1]。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许多高校纷纷建立学业预警机制。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学业预警往往与教务管理存在一定割裂,预警系统多是停留在数据监控层面,缺乏与课程设置、学业指导、教学管理等环节的深度衔接。教务管理工作中更多强调的是行政事务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而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学业支持关注则明显不足。

从研究现状来看,在国外,学界关于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技术平台与数据分析,以及干预策略与效果测量三个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基于大数据的学业预警系统能够整合学生学业与行为数据,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同时教师和学术顾问的参与是提升留存率的关键[2]。技术平台建设与数据分析可为学业支持提供可操作信息,但教师培训与信任问题可能影响干预效果[3]。干预策略方面,预警可促使学生调整学习行为,但仍需加强师生沟通以提高干预效果[4]。在国内,该主题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从制度建设到技术赋能的演进趋势。早期的一些研究多关注管理机制与干预模式,如完善指标体系、培训管理人员及构建多元化干预模式[5]。近年来,学者更加关注预警的科学化与协同化,如校院两级指标体系优化、家校沟通及AI技术赋能学业预警系统,实现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6]

此外,从分析视角来看,现有研究普遍侧重技术与制度层面的探讨,较少结合具体的理论框架对学业预警制度进行剖析。事实上,就学业预警制度而言,“学生参与理论”(Student Engagement Theory)与“组织协同理论”(Organizational Synergy Theory)对其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在学术投入、情感投入与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在其学业成功中发挥重要作用[7],这为理解预警干预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能够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协同理论”则强调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与目标协同[8],这可以揭示高校在学业预警机制建设中行政管理、教学部门与学生事务之间的互动逻辑。

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上述两个理论视角,构建一个兼顾学生个体主动性与组织系统协同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学业预警制度运行的内在机制与改进路径,为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 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学业预警制度现状与问题

目前,在我国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将学业预警制度纳入了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中,但学业预警制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业风险评估指标相对单一,缺乏多维度考察。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和生源因素,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学业困难,或被称为“学困生”,而“高校学困生是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客观存在”[9]。然而,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学业预警中,主要依赖的是学生的课程成绩、学分完成情况或考试及格情况等指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行为、课外实践以及心理健康等其他可能导致学业发生风险的因素。这种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很容易造成早期出现的学业风险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很多学生在出现特别明显的学习困难之前往往还不会被纳入干预对象。

二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学业预警信息主要集中在教务管理部门,而教务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与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处、团委)、专职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及任课教师等其他人员之间的有效联动。众所周知,“高校的育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主体的协同配合,如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教学与行政的协同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协同等”[10]。当前,在许多高校的学业预警管理机制下,虽然教务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课出勤情况和学分完成情况等发出学业预警方面的提示,但由于缺乏跨部门协作机制,干预措施往往停留在通知层面,难以形成针对性、持续性的帮扶,因此会影响学业预警制度的实际成效。

三是当前许多高校学业预警系统数据的来源比较分散,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各部门之间的数据系统难以形成多源数据整合,进而影响对学生学业进展状况的动态分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基于数据的管理系统,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了便捷[11]。然而,尽管部分高校建立了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但这些平台多停留在成绩统计和成绩报表生成的阶段,难以对学生的学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性分析,导致教务管理在学业风险干预中仍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然而,对于学业预警来说,如果能够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之间建立数据共享,便能够有效缩短预警周期,提升学业帮扶的效果,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学生在学业预警中的参与与反馈不足,许多高校的学业预警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学生置于一种相对被动的角色,把他们视为“问题的接受者”或“犯错者”。一旦多门考试成绩不及格,学分未能按时修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来自教务管理人员的通知、谈话甚至处分,而缺乏主动表达和反馈的渠道。这种单向度的管理模式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学业风险缺乏正确的认知,甚至出现“标签化”的心理负担,进而导致预警措施的针对性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使其在学业预警与干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是提升学业预警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向。

3. 学业预警视角下的教务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在梳理了学业预警制度的研究现状后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制度构建和技术应用,对学业预警与教务管理的有机融合以及具体的创新路径等方面仍相对不足。这表明高校在应对学业风险、提升教务管理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方面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尝试从理念、机制和手段三个维度提出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以促进学业预警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落地,并推动高校教务管理向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型。

3.1. 教务管理理念创新,以帮扶学业风险学生为工作导向

在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其管理理念多是聚焦于人才培养方案维护、课程安排、考试组织、成绩核算、教师工作量统计等工作,强调工作的“规范化”和“流程化”。这种以“管理事务”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理念,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但在面对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和学业风险问题时,往往显得滞后与被动。尤其是当学生的学业风险逐渐显现时,教务管理的干预手段通常停留在成绩公布之后,缺乏对学生学业风险的早期识别与个性化帮扶。

因此,在高校,其教务管理的理念需要逐步从“事务性管理”转向“发展性管理”。换言之,高校的教务管理应把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体差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这一全新的理念之下,教务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便不再仅仅是维护教学运行秩序的工具,而是真正成为了支持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应当将“帮扶学业风险学生”纳入教务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学业预警数据与教务决策这两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由“发现问题–预警提示–精准干预–持续跟踪”的闭环式管理。

在以“帮扶学业风险学生”为导向的教务管理理念之下,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每个学期的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合格率,更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投入度、心理健康状态和学业规划等其他因素,推动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一来,教务管理既能有效降低学业风险带来的退学和延毕等不良结果,也能通过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发展质量,真正实现服务学生的价值定位。

3.2. 教务管理机制创新,与多部门建立协同联动的干预团队

在高校有关学业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业风险问题往往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单独应对,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干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不足有关,有时候也与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或者生活状态不佳,甚至和前景不够明朗导致的就业焦虑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如果教务管理只是停留在成绩预警与学业警告层面,就很难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高校的教务管理机制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建立起以学业帮扶为目标的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具体而言,教务部门可作为“学业风险识别与干预”的牵头部门,将预警数据作为干预的基础信息,及时传达至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由他们继续开展其他层面的工作。例如,在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专职人员在学业预警中主要负责的是开展个性化谈话与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具体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和咨询服务,而任课教师则结合课堂表现适度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学院层面还进一步以课程规划和学习小组的方式为学业风险学生提供其他的学业支持。通过这种多部门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从学业预警到干预落实的管理闭环。

毋庸置疑,多部门协同联动是高校学业预警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这一管理机制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学业预警的实效性,也能够推动教务管理由“单一管理”走向“协同治理”。在这种模式下,教务管理就会成为学生学业支持的组织中枢,而多部门联动则保障了帮扶措施的全面性,能够构建起一个以学生发展为导向、跨部门协同合作的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支持体系。

3.3. 教务管理手段创新,强化大数据整合与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与智慧教育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务管理手段主要依赖人工记录或比较分散的管理系统,不仅数据来源零散、更新滞后,而且还缺乏对学生学业状态的动态追踪与深度分析。这种管理手段上的技术局限,使得学业预警与教务管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教务管理在学业风险干预中往往处于被动甚至滞后的状态。

因此,在教务管理手段上,高校需要进一步通过大数据整合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等路径,来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应推动将学籍管理、课程成绩、课堂出勤、选课行为、在线学习记录、图书借阅、心理健康测评等多源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化整合,建立起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学院层面的教务管理人员还应借助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学业风险趋势及个性化需求,并将分析结果实时推送至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和其他协同联动部门。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教务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预警识别–干预实施–反馈改进”的闭环式管理系统。这种平台不仅可以为教务人员提供精准决策依据,还能为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提供可视化、可跟踪的学业风险提示与学习建议,从而提升学业预警的透明度、实施性和针对性。当前,笔者所在高校虽然采用了智慧教务管理系统,但从整体运行和操作来看,在大数据整合方面还不够完全成熟,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事实上,只有通过强化大数据整合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务管理手段才能从单纯的事务操作转变为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的管理模式转型。这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业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也能够为高校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智慧化教务管理模式奠定数据基础。

3.4. 教务管理服务创新,构建全过程的学业发展支持体系

在当前许多高校的学业预警制度中,干预措施多集中于在学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学业困难之后,才做出的补救措施,因此忽视了学生整个学业发展的全程性与动态性。这种“事后治理”的教务管理模式,往往难以及时发挥预警与管理的前瞻性功能。为此,高校在教务管理模式上,应实现从被动干预转向全过程支持的转变,构建覆盖“预防–预警–干预–发展”的完整学业支持链条。

一方面,可以建立学业导师制。在学业导师制的模式下,通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业顾问等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定期为学业风险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以及提供学业规划咨询与心理支持等,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于2019年制定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导师与学生通过“自主互选”方式结对,每位学生可获得个性化指导,并由教务处统一备案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健全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指导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动态分析,结合其兴趣、能力与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分层分类的学业成长方案,从而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此外,应建立学业发展档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课程参与度、学术活动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综合记录,为后续的学业预警与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教务管理服务创新,为学业风险学生提供全过程的学业发展支持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对处于风险边缘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还能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业提升和个性化成长,实现“预警”与“发展”的有效融合,推动教务管理由传统的“学业监督”向“学业赋能”转型,从而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 结语

学业预警制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也是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学业成功率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改善学业表现的同时,也为高校改进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抓手。为此,高校在推进学业预警制度建设时,应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服务四个方面,对教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在管理理念上,应始终坚持以帮扶学业风险学生为导向,强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管理机制上,应推动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及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联动,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干预团队;在管理手段上,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多源信息整合与智慧教务平台建设,提升预警的科学性和实时性;在管理服务上,应积极探索建立学业导师制和全过程学业发展支持体系,实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程跟踪与动态指导。

展望未来,我国高校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教育环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学业预警制度的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学业预警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学业发展的顺利进行,真正实现个体潜能的充分挖掘,并在整体上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2019-10-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2025-06-08.
[2] Cele, N. (2021) Big Data-Driven Early Alert Systems as Means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 Retention and Succes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5, 56-7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Atif, A., Richards, D., Liu, D. and Bilgin, A.A. (2020)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a Prototype Early Alert System to Detect Engagement and Support “At-Risk” Students: The Teacher Perspective. Computers & Education, 156, Article ID: 10395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Imundo, M.N., Goldshtein, M., Watanabe, M., Gong, J., Crosby, D.N., Roscoe, R.D., et al. (2025) Awareness to Action: Student Knowledge of and Responses to an Early Alert System. Applied Sciences, 15, Article No. 631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马丽娟, 王球琳, 付磊. 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及援助保障体系构建[J]. 教育探索, 2016(4): 67-70.
[6] 魏茜. 大类培养下校院两级学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5): 55-59.
[7] Astin, A.W. (201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Life, Routledge, 251-262.
[8] Huxham, C. and Vangen, S. (2013) Managing to Collaborat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晋欣泉, 姜强, 马志强, 等. 数智时代的高校学困生智能诊断模型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 33(11): 47-56.
[10] 李娅雯. 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路径——基于多维协同模式的视角[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6(S1): 241-243.
[11] 张洪军.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管理改革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20):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