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具有强大创新和实践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正在向学员能力的全面发展过渡。传统的教育方法虽然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但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局限性。“团队导师制”以多学科导师团队为中心,整合学术人员、行业专家、高年级学员和其他资源,推动学员参与实际项目并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医药学科,这一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和推动学科交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该制度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提出了优化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ly developing society,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e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skills is increasing.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transitioning toward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pabilities. Although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disseminate knowledge, they have limitations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skills. The “Team Tutor System” centers around a multi-disciplinary tutor team, integrating academic staff, industry experts, senior students, and other resourc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ractical projects and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reform, especially in medical disciplines, this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and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is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looks ahead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1.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向全面能力培养转变的当下,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使社会对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大增。传统教学模式虽能传承知识,却在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上存在不足,如课程过度细分、实践脱离实际、“满堂灌”教学限制学员主动性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翻转课堂、远程教学和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普及[1] [2],这些创新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使学员的学习体验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团队导师制”改变了以前的单一导师或简单的双导师模式,由多学科导师构成导师团队,系统融合校内导师、行业专家及高年级学员三方力量。该体系通过深度指导帮助学员透彻理解专业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医药学学科涉及复杂交叉知识体系,无论是医药学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依赖团队协作,需要跨学科配合来帮助学员深化知识掌握,强化实践技能[3]。因此“团队导师制”在医药学学科领域更具备独特优势,对培养未来医疗和科研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关键作用。
目前大多数关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上,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导师团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4]-[6]。然而针对“团队导师制”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稀缺,现有的研究多忽视了本科阶段学员的具体需求和特点。因此探索“团队导师制”在本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尤其是在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 “团队导师制”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架构
2.1. “团队导师制”的内涵与关键要素
“团队导师制”是以多学科导师协同为驱动的教育模式[7]。在这种方式下,学员遵循“问题识别–方案设计–迭代执行”的实践路径参与真实项目。各类导师发挥差异化作用,学术导师提供学科支撑,行业导师注入实践经验,高年级学员通过经验共享实施朋辈指导。这种立体化协作构建出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性培育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2. 与传统导师制的比较分析
团队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差异显著。指导关系上,传统导师制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垂直结构,导师主导,学员被动,并且学员接触知识与思维方式单一,面对复杂问题能力受限。“团队导师制”强调平等互动,学员可与多领域导师交流,给学员提供多维视角,拓宽学员思维边界,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理论支持上,传统导师制基于传统教育理论,重知识传授,忽视个体差异与创新培养。“团队导师制”融合传统教育理论与神经科学成果,团队协作可提升大脑功能与问题解决能力[8]。
2.3. 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员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团队导师制中,学员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团队协作,主动探索知识,与环境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契合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9]。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多种智能且存在个体差异,“团队导师制”尊重差异,通过多样指导与实践活动,为学员提供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提升综合素质[10]。
3. “团队导师制”在医药学科建设中的应用与价值
3.1. “团队导师制”对医药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医药学教育中推行“团队导师制”能强化学员跨学科整合能力并优化实践技能。通过导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学员能够拓展学术视野,其专业素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面提升。专家团队提供的跨学科支撑体系,帮助学员深入理解药学问题的多维多角度特性,在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等复杂领域尤具价值,系统培育学员应对现实挑战的解决能力。
3.2. 医药学科建设中的“团队导师制”价值
在医药学学科建设中“团队导师制”作为专业成长的关键催化机制,有助于优化学科架构并推动可持续发展。该制度深度探索跨学科协作对提高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性[11],通过进一步强化药物研发、临床药学与医药政策等领域的学科融合,将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串联,形成创新解决方案。
该制度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对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价值。河南省某高校自实施“团队导师制”以来,在提升学员专业认知度、学习效能及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2]。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该体系的学员在创新项目与学术成果方面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模式培养生,并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参与度从60%提升至85%。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能在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中发挥跨学科协作和创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医药科技的发展。
4. 药学与医药学领域“团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
4.1. 药学本科教育中“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药学本科教育中的团队导师制采用分层次培养,依据学员年级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员,对专业和未来感到迷茫,实行由导师团队针对班级集体的班级导师制。由素质高、知识丰富的教科研老师担任班级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全方位引导。思想上,帮助学员树立正确三观,适应大学节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上,指导学习方法、规划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员已有专业基础,面临考研、就业或留学选择,实行由导师团队针对学员个体的个人导师制。个人导师团队根据学员的学习能力、兴趣、职业规划等定制培养方案。对科研型学员,引导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对就业型学员,提供实习机会、指导职业规划;对留学学员,在学术提升、语言考试、留学申请等方面给予帮助。
4.2. 医药学临床教学中“团队导师制”的应用案例
研究表明,黑龙江一高校的临床医药学专业学员在实习时采用“团队导师制”下的科室轮转与科研带教结合模式,在实习阶段取得显著培养成效[13]。科室轮转期间配备高级主治医师担任导师,结合科室特点及学员进度制定个性化计划,传授临床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科研带教过程中采用双向选择机制,师生以1:1或1:2比例配对,导师全方位指导学员参与科研项目,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打磨,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到论文撰写,导师指导学员完成科研各环节。该模式有效提升学员理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综合素质。
5. 团队导师制实施成效与现存挑战
5.1. 实施成效评估
多维度跟踪调查显示,“团队导师制”显著提升了学员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对比药学专业两组学员,参与团队导师制的学员在创新思维测试中,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分更高;在医药学临床实习中,面对复杂病例诊断准确率更高,治疗方案更优[14]。
“团队导师制”对学员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作用。某高校药学专业数据表明,参与团队导师制的学员专业课程成绩明显提升。在综合素质方面,团队协作上,学员能在团队项目中明确职责、高效协作;沟通表达上,学员通过学术交流和项目汇报,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实践成果汇报中表现出色。
5.2.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在“团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资源与能力局限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师的数量和专业背景出现了短缺现象。部分高校的导师团队主要由相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员组成,缺乏跨学科的导师,这限制了团队导师制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此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差异也是影响导师制效果的一个问题,部分导师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成就,但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学员。
学员参与度与积极性的差异是“团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学员的个体差异是导致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学员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团队导师制的认知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学员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也会影响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缺乏自信、职业规划不明的学员参与热情低。
6. 优化策略与发展趋向
6.1. 优化策略与建议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升高等医药学教育的水平,完善和优化“团队导师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该制度的成功实施依赖于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因此,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为了确保导师能够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指导,需要在导师的选拔、培训、评估、激励以及学员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改进。
① 优化导师遴选机制:建立导师准入标准,重点考察学术造诣、教学资历及指导学员获奖情况,运用360度评估法综合评定导师指导能力,确保其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个性化指导能力。② 构建分层培养体系:按导师专业特长建立“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三级培养模块,每季度举办跨学科教学研讨会,引入循证医药学教学法、虚拟仿真实验等前沿手段,使85%以上导师掌握精准化带教策略。③ 完善动态评估制度:采用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对TOP 20%导师给予学科资源倾斜,末位5%启动“导师成长计划”进行专项提升。④ 搭建双向反馈平台:开发智能督导系统,实时追踪师生互动频次(周均 ≥ 3次)、指导内容深度等数据,结合季度学员座谈会形成PDCA (Plan、Do、Check和Act)循环,实现带教策略的动态优化。⑤ 创新协同管理范式:制定《导师团队协作章程》,明确学科交叉项目中的权责分配,设立跨学科教学基金,对开展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床边教学改革的团队给予1:1配套经费支持。
6.2.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团队导师制”将深度融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模式变革转型[15]。在医药学本科教育中,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升培养效率与质量:人工智能可基于学员学习进度与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师生匹配机制;大数据通过分析学习轨迹帮助导师精准把握学习情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教学效能提升。
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发展是“团队导师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复杂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团队导师制”相结合,不仅进一步扩大学科交叉应用的范围,也是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在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和医药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团队导师制”积极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16]。学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与国外高校合作等方式,让学员有机会了解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国际竞争力。
7. 结论
“团队导师制”作为创新型教育方式,特别适用于医药学本科教育。在医药学本科教育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多维度协同与立体化支持,学员不仅提升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更能深度掌握专业知识体系。随着教育改革深化,该模式将助推药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培育更高质量专业人才。尽管实践中可能面临导师资源配置、跨学科协作机制及学员参与度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优化措施,该体系有望成为高等医药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
海军军医大学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JPY2024B06);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教学成果培育项目(YJ20221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