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the Teacher Ethics and Teaching Styl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摘要: 本研究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首先厘清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继而系统论证前者对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确立价值导向与规范实践向度的引领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三大核心挑战即理念向教学转化的梗阻、超负荷工作下的奉献精神异化以及评价机制的功能失衡,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集反思性研修、系统性支持与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路径闭环。该体系通过专业赋能、环境减负与制度激励的协同,旨在将教育家精神从价值倡导落地为专业实践,为提升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体系化支撑。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begins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s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or spirit and teacher ethics and teaching style. The study then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how the former guides teachers by foster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establishing value orientations, and steering practical endeavors. To address three core challenges—namely, the obstruction in transl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into teaching practice, the erosion of dedication under excessive workloads, and the misalignment of evaluation mechanisms—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incorporating reflective training, systematic support,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By coordinating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environmental workload red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this framework aims to translate the educator ethos from a value-based advocacy into tangib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It thus provides systematic support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teacher ethics and teaching sty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for achieving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月.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608-6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7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明确“六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并大力倡导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决定着育人成效与方向。然而,在当前实践中,教育家精神的崇高理念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效果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教师在教学转化、角色负荷与制度支持等方面面临现实挑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探究教育家精神如何有效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路径,对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师风的内涵及关系

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双重维度。前者以其深厚的价值内核,为教育者确立了精神坐标与理想追求;后者则从规范与实践层面,为教育行为确立准则并提供实践依据。深入剖析二者的内涵界定和内在关联,不仅有助于把握教育本质的理论要求,更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尤其对回应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特殊使命与现实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2.1.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这一精神体系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练了历代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可以说,教育家精神集中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民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展示出来的坚定信念、崇高人格和专业能力,是我们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因而其内涵丰富且深刻[2]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以便通过理论阐释与价值引导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而非仅停留于知识传授。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育者在言行举止上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社会的楷模,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道德自律,为学生树立可感、可知、可学的行为标杆,实现价值观的涵育与人格的塑造。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倡导教育者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专业精进。思政课教师需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种态度不仅关乎教师自身学识的更新,更直接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强调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本身的热爱与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深切关怀。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关爱和奉献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情感基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教育者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教育的目标从个体成长扩展至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文化内涵,以更好地肩负起文化育人的使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2. 师德师风的内涵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3]这一内涵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在个人修养层面,其包含教师履行育人使命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等品质,并体现为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实践层面,体现为教师治学态度与专业素养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以严谨治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以扎实学识和精湛教学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学层面,师德师风强调教育伦理的实践性,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通过尊重学生人格、践行教育公平构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达成“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与推动者,需自觉承担传播真理、培育时代新人的社会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师德师风的内涵更具特殊性,要求其以坚定的政治素养维护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高度的自觉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生政治认同的引领者,并通过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3. 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的关系

其一,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构成了理念引领与实践规范的双向互动关系。教育家精神作为价值层面的崇高引领,以其理想信念与仁爱之心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超越工具理性的精神方向;师德师风作为实践层面的具体规约,通过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将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教育实践。教师正是在长期恪守师德规范、应对复杂教学情境的实践中,才可能逐步深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从被动遵从规范到主动追求教育理想的境界提升。二者的有机统一,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得以避免流于表面合规或陷入抽象空谈,从而为教师知行合一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二,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分别发挥着守正与创新的功能。师德师风以规章制度划定教育行为的道德底线,通过明确禁止学术不端、规范教学行为等具体要求,确保教育活动合法合规进行;教育家精神则侧重于通过价值感召,激励教师突破常规、追求卓越。以张桂梅老师为例,她不仅恪守了师德的底线要求,更以数十年的坚守与付出,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如何驱动教师超越常规职责,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尤其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师德师风着重规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而教育家精神则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育人本质。

其三,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共同塑造教师的社会形象。师德师风体现于教师廉洁从教、公平公正等具体实践,教师个体坚守拒绝有偿补课等行为准则,持续维护职业群体的公信力;教育家精神则通过杰出代表的弘道追求与创新实践,提升教育行业的社会地位并拓展其文明影响力。二者并非简单地并列,而是体现了职业伦理基础与卓越事业追求之间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正是在恪守师德师风提供的实践基础之上,不断追求并内化教育家精神这一价值目标的过程。师德师风为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必要的场域与规范,教育家精神则为恪守师德师风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与动力,二者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共同构成了教师从合格从业者迈向卓越教育家的根本动因。

3. 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价值引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面对教育环境的复杂变化与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系统阐释教育家精神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能够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深层的理论依据。本节将从激发内生动力、确立价值导向、规范实践向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系统分析教育家精神如何通过内在驱动、价值引领与行为规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境界与专业素养。

3.1. 教育家精神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生动力

教育家精神通过唤醒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自觉与信仰认同,将师德师风建设从被动遵从的外在规范升华为主动践行的精神自觉,为克服师德师风建设的形式化倾向提供了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支持。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特定职责,其师德师风不仅关乎个人职业操守,更影响着育人目标的实现效果。具体而言,教育家精神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超越将职业视为谋生手段的工具性认知,将理论教学与价值引导的使命转化为更深层的职业认同与责任担当;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激励思政课教师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复杂语境中持续深化理论修养,不仅提升政治敏锐性和学术专业性,更致力于推动理论向教学实践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内生动力并非自然生成,它是在教师应对现实挑战的过程中得以强化的。例如,当面临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压力或职业倦怠时,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认同能够转化为一种精神定力,支持教师在回应学生思想困惑时保持应有的理论自信与教学热忱。这种由内而外的道德自觉,使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刚性制度约束的依赖,转而依托教育家精神所带来的价值认同与职业使命感,推动教师实现从外在规范遵守到内在德行弘扬的主体性转变,从而切实防范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

3.2. 教育家精神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导向

教育家精神以其内在的价值引领和深厚的育人情怀,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确保其育人实践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4]这一论断为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属性确立了根本遵循。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更深刻影响着办学方向的把握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引导思政课教师在理论阐释中兼顾理论的准确性与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创新话语体系与教学方法,将系统的理论阐述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内容;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促使思政课教师拓宽理论视野与文化胸襟,使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和坚定立场。这种价值引领的深层意义在于将师德师风从静态的行为准则升华为动态的信仰实践,使思政课教师努力在理论讲授中展现真理魅力、在复杂价值讨论中保持清醒认识、在教学互动中实现情感共鸣,最终达成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师职业特质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成为知识传授的“经师”,更需锤炼高尚的人格修养,成为品格塑造的“人师”。

3.3.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实践的规范向度

教育家精神通过为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提供价值指引,为其师德师风确立了明确的职业伦理边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需要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更承担着阐释理论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特殊职责。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即在阐释社会热点问题时需保持理论阐释的严肃性与教育性,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刻板说教,又要杜绝为吸引学生而采取的庸俗化解读,致力于实现理论准确性与教学有效性的统一。在师生互动层面,这种精神要求教师既要保持应有的理论自信与师者风范,又要具备平等对话的民主意识,通过“启智润心”的教学智慧,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家精神同样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网络言行中恪守师德规范,避免因个人社交媒体上的不当言论对课堂教学的专业性与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实践更需要把握理论严谨性与教学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既要在理论阐释时展现思想深度,又要在价值引导中体现人文温度,这一特点构成了其师德规范的独特专业性。教育家精神正是通过融入并细化这些具体可循的行为准则,确保思政课教师在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一种专业、可信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履行其育人职责。

4.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其理念倡导与实践效果之间仍面临多重挑战。为系统厘清制约其落地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教学转化、角色负荷与制度设计三个维度切入,深入剖析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与内在关联,旨在为探索有效的建设路径提供清晰的现实依据。

4.1. 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梗阻

教育家精神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在课堂互动环节面临梗阻,集中表现为教师面对学生实时质疑时教育机智与话语策略的显著不足。当课堂讨论触及社会公平等议题时,学生常基于现实观察提出尖锐疑问,此时教师虽怀有“启智润心”的育人自觉,却往往陷入理论失语的窘境,具体表现为除重复教材结论外,难以运用生活化类比、可信数据或恰当事例构建有说服力的回应。以“共同富裕”教学为例,面对收入差距的具体困惑,部分教师仅能重申政策文本,而无法通过城乡消费对比、基尼系数变化等实证材料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这种互动无力的深层根源首先在于教师个体将理论熟悉度误判为教学转化力,缺乏话语转换的自觉意识。除此之外,现有的支持系统也未能有效弥补这一差距。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学生不仅错失了深化认知的关键契机,教师也在实践中将教育家精神视为一种外在负担。若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教育理想将难以在真实课堂中落地,一切价值引领亦可能流于形式。

4.2. 超负荷工作与奉献精神的异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的超负荷工作,集中体现了教育家精神与职业现实的冲突,其根源正是无限扩张的职责要求对教师有限精力的持续挤压。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过度泛化与工作量的持续叠加,他们既要承担面向大量学生的公共课教学,在合班授课的常态下确保理论讲授的准确性与吸引力;又要常常兼任行政职务以及频繁参与各类会议与主题活动,同时还需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及个人成长进行精细化的“人师”引导。备课、教学、行政、科研与学生工作这五大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常规工作时间内难以完成的超量任务集合。

在此情境下,“甘于奉献”从主动的精神追求异化为导致身心耗竭的强制性付出。当持续加班成为常态,个人休息与家庭生活被不断挤压,疲惫感不仅直接侵蚀教师“乐教爱生”的情感基础,更使教育家精神从其崇高的专业追求,异化为一种加剧职业倦怠的、沉重的道德负累。因此,当前最现实的冲突并非教师不愿践行教育家精神,而是支撑其践行的结构性条件严重缺失。若不从根本上合理界定教师工作负荷,任何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倡导都可能因脱离实际而削弱其感召力,最终与育人初衷背道而驰。

4.3. 制度供给与教师需求的错位

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中监管与发展的功能失衡,构成了教育家精神落地的制度性瓶颈。其集中体现便是亟待“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5]现行评价体系过度依赖一票否决等规制手段,其功能被窄化为单一的底线监管。这种以防范为核心理念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虽然在表面上维护了师德师风的基准线,却在更深层次上将师德师风丰富的精神内涵简化为了不犯错的消极合规。其根本缺陷在于仅能规制“什么不能做”,而无法识别和激励“如何做得更好”。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价值困惑的耐心、课余与学生深度交流的付出,或是为践行“因材施教”所做的教学创新等体现教育家精神精髓的实践,都因难以量化而在现有评价框架中得不到实质认可。

这种功能失衡引发了持续的难题,对教师个体而言,其最核心的育人智慧与投入沦为“隐形付出”,挫伤了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对整体生态而言,制度持续传递“不出错优于创新”的隐性信号,系统性地抑制了教育实践的主动性,促使教学策略趋向保守。最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结果已不再是激励教师成为积极的教育家,而是确保其退变为合规的教学技术人员。

5.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围绕教育家精神如何有效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致力于通过三条相互支撑的路径构建一个闭环解决方案。在教学实践层面,构建反思性研修机制以化解理念转化梗阻;在支持体系层面,建立减负系统以保障奉献精神的可持续性;在评价机制层面,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专业成长需求。三者协同作用,旨在将教育家精神从价值倡导全面推向扎实的专业行动。

5.1. 构建嵌入教学实践的反思性研修机制

为切实克服教育家精神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梗阻,必须致力于推动传统师德师风培训模式的转型,使其从脱离课堂的理论宣讲,转向深度嵌入教学实践的反思性研修。该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促成教师通过构建基于反思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洞察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与局限,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以批判的精神审视自我,以创新的勇气突破传统[6]

首先,应系统推行“育人札记”制度,将反思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具体要求思政课教师不再撰写流水账式的教学总结,而是围绕1~2个真实遭遇的教学困境进行深度剖析。例如,以“如何在‘共同富裕’主题教学中有效回应学生关于收入差距的具体困惑”为题,札记需结构化地呈现三个核心环节:课堂上的即时应对策略与学生反应、课后结合诸如启智润心等教育家精神相关内涵进行的理论溯源与自我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后续教学策略调整方案。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将“行动–反思–新的行动”的专业成长闭环固化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转化为可追踪、可评估的具体行为。

其次,应广泛开展同辈观课与案例研讨工作坊,致力于打造聚焦真实问题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旨在超越公开课固有的表演性与示范性转而聚焦于未经粉饰的常规课堂,通过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机融入高校教师的实际生活,进而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染力和针对性[7]。在具体实施上,可组织教师观摩彼此常态课,并录制5至10分钟的关键教学片段作为研讨基础,其内容可聚焦于一个典型的教学困境,比如一次未能充分回应学生的质疑。同时工作坊中的讨论须严格围绕实录展开,核心议题可设定为:“若我身处其境,将如何依据‘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或‘因材施教’等教育家精神,优化此情境中的价值引导与话语策略?”这种基于真实行为记录的替代性实践,能有效推动教师教育机智的迁移与生成。

最后,需建立“微课题”研究机制,引导教师将反思成果转化为系统性的教学创新。当教师在反思中识别出如“如何激活思政课课堂中沉默的大多数”等核心困惑时,即可将其申报为校级“微课题”。学校应为此提供专项经费与专家指导,通过这一机制将抽象的“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具象为教师解决自身教学难题的研究行动,这不仅使教育家精神的践行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专业追求,也同步提升了教学的学术性。这三条路径相互支撑,共同致力于破解理念向实践转化的核心难题,其关键在于将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分解、嵌入并落实到教师每日的专业思考与行动之中。

5.2. 建立以减轻负荷为导向的系统性支持体系

为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因超负荷工作导致的奉献精神异化挑战,必须构建一个以减轻非教学性负荷为核心的系统性支持体系。该体系旨在推动管理逻辑实现根本转向,即从对教师个体奉献精神的单向度倡导,转变为通过制度安排对教师整体的工作环境与专业发展进行系统性支持与反哺,从而为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提供可持续的制度基础。

首要举措在于建立工作量核定与职责边界审核机制。具体而言,需对思政课教师承担的全部职责进行系统性核算,设定合理的工作量上限,以从源头上规范非教学任务的下达。这些来自校内外各层面的要求,本质上构成了挤压教师核心育人时间的“社会事务”。为此,必须落实“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管理,全面推进非教学性事务‘进校园’事项,实施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备课、教学和与学生互动。”[8]据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新增非教学任务审核程序:当各行政部门或外部单位拟向教师下达新任务时,需经由一个由教学单位、教师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评估其必要性及对教师核心育人时间的挤占程度。此举旨在从制度上预防因职责无限扩张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侵蚀,具体表现为防范因时间匮乏导致的教学敷衍与因精力耗竭而产生的情感疏离,从而将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奉献精神,建立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另一核心举措是建设一个能够精准对标实践需求的师德师风资源库,其核心目标在于将教师从应对复杂情境时所产生的认知与情感高负荷中解放出来。此资源库必须超越常规的教学资料汇总,其建设应直接聚焦于思政课教师高频面临的真实伦理困境。内容架构应包含两大核心模块,一是典型困境案例库,系统收录如课堂突发性价值争议的现场引导、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边界把握等真实场景的详尽描述与多维度分析;二是策略工具库,其设计需深度融入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例如,提供学生理论质疑化解流程图以体现启智润心、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编制跨专业学生分层引导指南以彰显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通过提供此类即取即用的专业工具箱,可显著降低教师应对复杂情境的决策成本与情感消耗,使其能将节约的宝贵精力聚焦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与价值引领,实现从疲于应付的“事务型”负担向富有创造性的“专业型”实践的跃升。

该支持体系通过设定清晰的职责边界与提供精准的专业资源双管齐下,将宏观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微观的制度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维系教师充沛的职业幸福感、纯粹的道德热情与可持续的奉献能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尚师德师风得以生生不息、教育家精神得以落地生根最为坚实的现实基础。

5.3. 完善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为根治当前师德评价中重底线监管、轻发展引领的结构性失衡,必须构建一个与发展并重的评价体系。构建此体系必须始终遵循“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的根本要求[9]。该体系的核心使命在于实现评价逻辑的根本转向,体现在从依赖负面清单的被动防范,升级为运用师德师风发展性评价档案袋的主动培育,并将评价的指挥棒从“防止出错”扭转为“激励卓越”,从而引导教师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从价值倡导转化为自觉的专业追求。

首先是建立师德师风发展性评价档案袋机制,实现对教师育人实践的全景式、过程性评估。该机制旨在超越仅关注论文、课题的量化考评,转向对教师教育行为与育人成效的质性衡量。其关键在于设计一套能敏锐识别并彰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细微努力的指标体系。例如,系统收录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评估其在其中展现的理论思考深度与育人智慧;将成功化解学生思想困惑的典型育人案例、体现求是创新的教学改革尝试,以及投入课外指导的隐性育人付出等,均纳入评价范畴,并依托教育家精神设定清晰的观测点与权重,使其从无形的付出转化为可被衡量与认可的专业贡献。

为确保发展性评价的驱动效力,必须强化其评价结果的实质性应用,主要在于打破评价与激励“两张皮”的困局,将师德师风发展性评价档案袋的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职业发展核心环节进行制度性、刚性化关联。例如,设立师德践行贡献奖,对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荣誉与资源的双重激励。旨在说明高尚的师德师风不仅是精神荣光,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发展,从而在制度层面营造“潜心育人者得实惠、践行精神者有发展”的良性生态。

此评价体系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师德师风建设的外在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求。它不再仅仅告诉教师“不能做什么”,更是清晰地指引其“应向何处努力”,由此,将教育家精神从理念倡导全面推向广泛的专业实践。

6. 结语

本研究围绕教育家精神如何有效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这一核心命题,系统剖析了其理论内涵、现实挑战并构建了针对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将崇高的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扎实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关键在于系统破解理念向实践转化的梗阻、超负荷工作导致的奉献异化以及评价机制中监管与发展的功能失衡。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由反思性研修机制、系统性支持体系与发展性评价体系构成的路径闭环,致力于从专业赋能、环境减负与制度激励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将抽象的价值倡导具象为教师日常可感、可及、可循的专业行动。本研究既深化了对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内在关联的理论认知,也贡献了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实难题的实践方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需持续深化的系统工程,未来需在实践层面不断探索与调适,从而真正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生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的师资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001).
[2] 班建武.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解析与实践要求[J]. 人民教育, 2023(18): 18-21.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2-01(00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 人民日报, 2020-10-14(001).
[6] 王强. 教育家精神赋能乡村教师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3): 9-14.
[7] 王继红, 匡淑平.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5): 92-95.
[8] 仓定志. 教育家精神: 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航标[J]. 人民教育, 2024(24): 52-54.
[9]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12):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