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环境下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Border of Guangxi in the Digital Media Environment
摘要: 广西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区位和民族多样性,然而,在媒介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广西边境壮、瑶、京、苗等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媒介适应理论和跨文化传播视角,梳理其跨境文化特征与地缘优势,分析数字化媒体带来的传播机遇及潜在风险。研究发现,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局限,提升了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可见度与跨境影响力,但也存在内容娱乐化、文化符号被简化甚至曲解的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现象与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流量导向以及商业资本的介入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跨境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拓展跨境电商渠道等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表明,数字媒介不仅为边境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工具,也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人文互联注入了新动力。
Abstract: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hav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ethnic diversity.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epth media integr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order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face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thnic cultures of Guangxi border Zhuang, Yao, Beijing, Miao, and so 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dia adapt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sorts out their cross-borde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analyses th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potential risks brought by digital medi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ew media platform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d the visibility and cross-border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border. However, there is also a phenomenon of content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symbols being simplified or even misinterpreted.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se phenomen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of platform algorithms, traffic orient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commercial capital.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build a cross-border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develop digital cultural products, exp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channels and other development path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border of Guangxi. Research shows that digital media not only provides new tool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order ethnic cultures, but also injects new impetus into China-ASEA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Belt and Road” humanistic interconnection.
文章引用:李文杰, 关莹莹. 数字媒介环境下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932-937.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118

1. 引言

广西边境地区有壮、瑶、京、苗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抖音平台上“广西非遗”相关话题的播放量也超多,但边境地区新媒体应用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覆盖率已显著提升,短视频平台上民族文化相关内容的播放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媒介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与发展路径,从文化本体特征、地缘背景、数字化机遇及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2. 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价值

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存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自治区级136项。京族独弦琴艺术、壮族织锦技艺等具有鲜明的跨境文化特征,与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文化深度交融,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2.1. 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的特色

广西边境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和越南边境民族的文化实践存在着深厚的“同源异流”关系,这些技艺各自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同时,由于长期的跨境交流,它们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形成了具有文化亲缘性的特色[1]

拿织锦技艺来说,中国壮族的壮锦和越南岱族、侬族的织锦,一同扎根于古老的骆越织锦文化传统。在技法方面,广西龙州等地的壮锦运用“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凭借纬线显花、正反成纹,造就出结实厚重、色彩艳丽的织物效果,越南高平、谅山等地的岱族和侬族织锦,同样传承了这一传统织造逻辑,不仅技术上高度一致,在纹样母题与审美表达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像,两者都常常用“太阳纹”象征光明与生命,用“水波纹”寓意丰收与润泽,用稻穗、花草、几何菱形等元素传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农耕生活的赞美,这些纹样不只是装饰,更是族群记忆的视觉叙事,历史上,中越边境民间往来频繁,集市贸易活跃,给这类技艺的流通创造了条件,彩线、染料、织机零件等原材料跟着边民的步伐跨越国界,织锦花样样本和制作心得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早在现代边界划定之前,就有一条无形的“技艺之路”存在,它不只是物品的交换,更是知识与情感跨境文化的传递一直存在,如今,这种跨境文化依旧在延续,还展现出新的活力。中越双方借助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织锦文化节、手工艺工作坊等活动,给传承人搭建起能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他们会比较传统技艺,分享新型固色方法,还会一同探索怎样把传统纹样运用到现代服饰和家居用品中,以此推动织锦艺术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源异流、交流共新”这样的现象,既体现了岭南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也表明边境虽是划分国家的界线,却更是连接人群、融汇文化的生动前沿。

2.2. 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的价值

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具备多重价值,在民族文化传承、群体情感联结与区域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广西边境的山海之间,跨境文化宛如一条跨越山河的情感纽带,把边境地区各族儿女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着各民族团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属于特殊的文化形态,具备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从文化层面来讲,跨境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借助节庆仪式、艺术表达以及生活习俗等载体,维系着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从社会层面而言,这种文化形态促进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与交流互鉴,给构建民族团结提供了文化支撑,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跨境文化既是展现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是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关键窗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纽带,保护和弘扬广西边境少数民族跨境文化。

3. 广西边境民族文化的地缘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与粤港澳大湾区相邻,处于多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占据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这里有着“一廊双近,三相联动”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

国家给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这“三大定位”。《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得以落地,体现了国家对广西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战略部署,更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数字领域交流合作中心的地位,而且,这也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开展的重大布局,中国–东盟信息港是依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布局要求,国家赋予广西的数字化开放平台。

一方面,广西承担着与东盟国家国际语音、数据交换的核心枢纽功能,这里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所在地。目前,广西已建成12条通往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跨境陆地光缆系统,并且,广西还在推进中国–东盟海底光缆建设,以此形成覆盖东盟国家的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的信息网络,其国际通信信道总容量超过9000 GB,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辐射东盟的陆地传输网络枢纽。

另一方面,广西有着良好的5G网络和光纤覆盖。截至2024年,在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广西“信号升格”行动成效显著,全区新建了3.3万个5G基站,自然村4G网络通达率超过99.9%、光纤通达率98.2%、5G和千兆网络通达率超95% [2],优质的5G与光纤网络可不只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它更成了广西链接东盟、推动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支撑。

4. 数字媒介语境中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新媒体大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广西边境地区是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独特的文化形态正面临传承出现断层、传播受到限制等挑战,数字化媒体有它的技术特性和传播优势,为该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价值释放以及跨界交流带来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机遇,这对本研究而言,意味着在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时,要重视数字化媒体的作用,要思考如何利用其优势来解决该地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问题[3]

4.1. 媒体传播优势

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兴起后,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这些数字化平台具备即时性、互动性和广覆盖的特点,为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新媒体平台正在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平台对文化传播形式进行了创新。短视频创作者把壮族天琴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契合当代审美的音乐作品。像有一支融合改编视频,在B站收获了超百万的播放量,直播平台借助“云过节”这种形式,让京族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打破了地域限制,2023年哈节期间,约20万人观看了现场直播,约1.5万点赞[4],这些传播成效,一方面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那坡黑衣壮服饰借助短视频带货,年销售额增长了40%,京族独弦琴的线上教学课程,给传承人带来了可观收入,更关键的是,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如今,越来越多的边境青年开始主动去学习和传播本民族文化。

4.2. 数字化平台促进了跨境交流

伴随媒体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发展,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与交流范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数字化媒体具备无界性、交互性与高效性等优势,能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对外辐射搭建便利平台。

广西边境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连、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孕育出京族哈节、壮族天琴艺术这类兼具民族独特性与跨境共享性的文化形态。就拿京族哈节来说,它承载着海洋族群的祈福传统与渔耕记忆,是中越边境京族群体共同的文化根脉,壮族天琴艺术,凭借其悠扬的旋律与灵动的表演形式,在中越壮族聚居区形成了天然的文化共鸣,以往,传统传播模式受地理空间与传播载体的局限,而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把这些局限彻底打破了。

一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跨境直播、数字博物馆等多元数字化载体,京族哈节的祭海仪式、唱哈表演,壮族天琴的制作工艺、演奏场景可突破地域边界,实现实时化、可视化的跨境传播,这样一来,东盟国家的受众能够直观感受文化细节,构建起“身临其境”的文化认知。

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还给文化传播带来了互动性与二次创作空间。东盟受众能借助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参与文化讨论,还能利用数字素材开展本土化改编,这推动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数字化平台的跨境文化传播,有效激活了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同时,也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数字通道的构建奠定了内容基础和传播路径,它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点。

5. 推动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数字化时代降临,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全新路径,新媒体技术普及应用,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率,还重塑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与交流,在广西边境地区,数字化手段正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力量。

5.1. 搭建跨境新媒体传播平台

借助国际知名的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传播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鼓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工作者以及跨境合作团队创作并分享有民族特色的短视频内容,以此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像在TikTok等平台发布壮族天琴演奏、瑶族盘王节庆典等视频,吸引全球用户关注,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举几个例子来说,那坡壮族民歌团队在TikTok平台发布天琴演奏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用户关注。这事儿能看出边境文化有国际传播的潜力,不过,也存在“去本真化”的风险,再看京族哈节,通过YouTube进行了48小时不间断直播,约20万人观看了现场直播,约1.5万点赞,其中海外观众占比也多,这个案例体现出“活态文化”有巨大吸引力,和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不一样,长时间直播把哈节的迎神、祭神、乡饮、送神等全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这样就超越了语言障碍,让海外观众能通过观察细节,感受文化的庄严和情感深度,实现了从“观看”到“体验”的升华,这也是吸引近半数海外观众的关键所在。这些实践不光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国际能见度,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5.2. 开发跨境数字文化产品数字文化产品

开发为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了创新途径。深入挖掘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以此开发具备跨文化吸引力的数字内容产品,着重推进手机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等形式的创作,借助与国内外知名数字内容企业合作,提升产品的专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像以壮族布洛陀神话为背景开发的动漫作品,借助国际发行渠道,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传播[5]

借助系统化的数字产品开发,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用现代语汇表达的机会,既保留了文化本真性,又达成了创新性发展,给民族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像这样的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还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5.3. 拓展跨境电商销售民族文化产品

伴随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助力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成了促进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新途径,构建起完善的跨境电商业态,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还能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得到充分展示与传播。

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Shopee、Lazada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对特色文化产品的跨境贸易开展系统推动,这些特色文化产品包含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传统美食等。就拿广西博白非遗藤编来说,这一传统手工艺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成功打入全球市场,其产品远销欧美、亚洲、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带动当地500余户编织户实现增收致富,这样的成功模式能为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另外,需创新营销方式,凭借短视频带货、跨境直播等新媒体营销手段,给国际消费者生动展示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搭建海外仓储和售后服务体系,提供英语、东盟小语种等多语言客服支持,以此提升购物体验以及客户满意度。

6. 结语

伴随媒体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契机。本研究对广西边境民族文化的特色价值、地缘优势,以及其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搭建跨境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拓展跨境电商等实践途径,研究显示,数字化技术不但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办法,还为其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开拓了新渠道,广西需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且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南宁市的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信)时指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广西要主动作为、发挥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6]

参考文献

[1] 郑永涛.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策略——以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同根文化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4(3): 95-99.
[2] 广西区通信管理局. 广西通信管理局召开2025年“信号升格”专项行动跨部门座谈会[EB/OL].
https://mp.weixin.qq.com/s/E8aKtomoJ5ugDH7hUH0ljQ, 2025-04-30.
[3] 胡毅杰, 李智聪, 肖凯龙. 媒介融合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 45(4): 9-12.
[4] 防城港群艺馆. 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2023年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尾村“京族哈节唱吉祥”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圆满举行[EB/OL].
https://mp.weixin.qq.com/s/0THGxEBpVZSnvh7viEsSFA, 2023-07-28.
[5] 李仁芳.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策略[J]. 记者观察, 2024(23): 158-160.
[6]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助力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提速增效 共创数字经济合作新局面 共赢“数字丝绸之路”新未来[EB/OL].
http://dsjfzj.gxzf.gov.cn/zgdmxxg/xxgjs/t19423692.shtml,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