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湖泊时空演化与政策响应研究(2013~2025)——基于遥感指示的实证分析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Lake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Wuhan (2013~2025)—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dicators
摘要: 为揭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政策干预对城市湖泊空间演化的影响,采用“遥感定量分析 + 政策文本匹配”方法,对2013~2025年NDWI遥感序列与武汉市多层级湖泊治理政策进行时序匹配分析。研究将NDWI数据的急剧波动创新性地解读为年度气候水文状况(干旱、洪涝)的“指示器”,并视其为驱动政策议程演变的关键外部变量。研究发现:武汉湖泊治理呈现出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并演化出三个清晰阶段:以“三线一路”空间划界为核心的强力管制期(2013~2015)、因极端汛情转向的防洪韧性建设期(2016~2019)、以及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的系统智慧治理期(2020~2025)。结论认为:武汉湖泊治理的路径呈现了“气候冲击–政策迭代–空间演化”的动态逻辑,其治理目标已从单一的“保面积”向“保安全”与“保功能”的综合性目标跃升,该治理模式为城市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参照的治理路径。深化智慧城市湖泊治理,本文建议建立“政策–空间”双向反馈的智慧评估机制;推动基于数据共享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基于风险感知的“一湖一策”精细化治理方案。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policy interventions have shaped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lake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We combine quantitative remote-sensing analysis with policy-text matching to align NDWI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time-series (2013~2025) with Wuhan’s multi-level lake governance policies. Abrupt NDWI fluctuations are innovatively interpreted as annual climatic-hydrological indicators (droughts and floods) and treated as external drivers of policy agenda change. Results show that Wuhan’s lake governance is dynamic and adaptive, progressing through three stages: 1) strict spatial regulation centered on the “Three Lines and One Road” framework (2013~2015); 2) a shift toward flood-control and resilience building after extreme flood events (2016~2019); and 3) systematized smart governance unde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0~2025). We argue the governance trajectory follows a “climate shock-policy iteration-spatial evolution” logic, with objectives evolving from single-minded area preservation to integrated goals of safety assurance and functional/ecological preservation. This model offers a reference for urban lake ecological governance. We recommend establishing a bidirectional “policy-space” feedback evaluation mechanism, promoting data-sharing based multi-stakeholder co-governance, and developing risk-informed, tailored “one lake, one policy” management plans.
文章引用:李汐源. 武汉市城市湖泊时空演化与政策响应研究(2013~2025)——基于遥感指示的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5, 14(6): 1056-1070.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5.146125

1. 引言

湖泊作为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景观与审美价值,还在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内涝风险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湖泊面临水体萎缩、空间破碎与生态功能退化等挑战。分析城市湖泊的演化动因,探讨湖泊科学保护及治理政策,应对日趋急迫的城市湖泊规划保护和治理难题,成为城市更新背景下水体治理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湖泊时空演化已成为重要方法,即通过NDWI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归一化水指数)等指标,对湖泊面积变化与形态演变开展了分析[1] [2]。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城市湖泊的演化机制。如在空间形态与格局层面,窦明(2017)通过空间分析工具揭示了城市水系的破碎化趋势,指出斑块数量、边界密度等形态指标可作为生态退化的敏感指征[3]。江燕等(2017)则发现,低等级水体对城市扩张的响应尤为敏感,水面率变化与土地利用转换高度耦合[4]。在系统耦合与驱动机制层面,林芷欣(2020)构建了平原河网的评估模型,强调“非点源污染 + 开发强度”是导致水体功能退化的核心机制[5]。高明娟等(2011)则从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的宏观视角出发,强调了高耗水产业结构对城市水环境的胁迫作用[6]。在治理与制度层面,印熠(2021)通过苏州案例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绿色–灰色融合”的低影响开发机制[7]等,相关研究为本文对政策方面的分析提供了启示。

尽管已有成果利用遥感手段量化湖泊时空动态,或是对湖泊保护政策进行文本解读的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评估政策节点对湖泊变化实证影响的分析仍较匮乏。此外,现有文献多侧重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气候因素的驱动机制探讨,缺少将遥感定量指标与政策实施时序联动的因果路径分析。本文认为,NDWI数据不仅是对湖泊面积的量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反映年度气候水文状况的“指示器”,其剧烈波动本身还是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直接空间映射,而这些事件恰恰是驱动政策议程演变的关键催化剂。

本文运用“遥感定量分析 + 政策文本匹配”的方法,将2013~2025年武汉市NDWI遥感序列与关键政策实施节点进行对齐,通过构建“面积变化–政策工具”联动框架,识别影响城市湖泊演化的关键政策机制。本文将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1) 武汉市主要湖泊在关键政策出台前后是否呈现显著的面积或形态变化?

2) 哪些政策工具(如红线划定、退垸还湖)在空间演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3) 遥感实证与政策响应的融合分析,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湖泊保护与治理提供哪些可参照的经验范式与政策建议?

2. 研究框架、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框架

本研究采用遥感影像分析与政策文本编码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构建城市湖泊空间演化的量化分析框架。主要方法包括:基于NDWI指数的水体提取、GIS空间分析与形态特征识别,以及环保政策文件的内容分析。以2013~2025年武汉市主要湖泊为对象,依托多期遥感数据和政策实施节点,系统识别湖泊面积变化、形态变异与政策干预之间的空间关联路径。

空间数据的提取与处理以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地表反射波段构建NDWI指数并设定阈值提取湖体,并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数据提取方式(公式、阈值等)保证不同年份数据一致性和跨期可比性。这种多光谱趋势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时序稳定性,能够适用于不同地理区位的湖泊动态识别。此类方法在过去曾被多次运用于探测湖泊面积,能够在GIS平台上进一步提取湖泊面积、边界形状复杂度和重心迁移等空间指标,以反映湖泊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趋势[2]。在空间数据处理逻辑上,参考区域湖泊演化研究中常用的时序数据叠加分析思路,即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地形图,对湖泊矢量边界进行提取、比较与重建,从而建立湖泊空间形态与演化轨迹之间的统计联系[1]。政策文本部分则采用结构化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2013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有关湖泊保护、土地开发与生态空间管控的关键政策文件,对其空间管控方式、目标类型与治理工具进行编码归类,并将其与湖泊空间变化结果进行时间节点叠合,辅助判断政策干预在实际空间尺度上的影响表现。

本研究构建了“数据获取–核心分析–结论产出”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NDWI提取与政策梳理,建立2013~2025年武汉湖泊的空间与政策两个数据库。其次,采用时序匹配方法,将关键政策节点与湖泊面积的年度变化进行对齐,并结合气候水文背景,剖析“气候冲击–政策迭代–空间演化”的动态关联机制。最终,旨在识别治理的阶段性特征,评估政策效能,为城市湖泊的适应性治理提供实证建议。

2.2. 遥感与空间数据

水体提取指标: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遥感影像来源:以多期Landsat系列影像(Landsat 5/7/8/9)为主,部分年份辅以Sentinel-2数据。所有影像均选择云量小于20%的Level-2表面反射率产品,空间分辨率多为30米。在获取2016年的卫星数据时,长时间的降雨,导致云量相比其他年份异常增加,使得2016年NDWI的提取数据有误差。

时间范围:2013年至2025年。

处理平台:USGS EarthExplorer (用于影像批量筛选与下载)、QGIS (用于图像处理与分析)。

处理步骤:通过EarthExplorer平台下载研究区域覆盖的多景Landsat影像,选取Band 3 (Green)与Band 5 (NIR)进行NDWI指数计算。在QGIS中,首先使用Raster Calculator计算NDWI指数栅格,表达式为:

NDWI= GreenNIR Green+NIR

若研究区跨越多个路径/行号(path/row),先统一各影像的坐标参考系(本研究中为EPSG:32650),再使用“Merge”工具合并为一个整体NDWI图层。得到完整的NDWI图层后,通过设置合理阈值(基于采样过程,研究中多使用0.7左右)来消除因云层或其他反射产生的零碎“水体”,从而提取完整的水体区域。该手段早先已有相关研究验证:McFeeters (1996)首次提出使用绿光和近红外波段计算NDWI指数,并建议以NDWI > 0为水体提取的初始阈值[8]。Xu (2006)进一步提出MNDWI (使用SWIR代替NIR)以降低城市地物误识,并指出NDWI的阈值应根据环境特征和影像背景调整。在此逻辑基础上[9],Ji等通过模拟研究表明不同传感器与地表组合水体阈值会发生偏移,因此强烈建议经验校正阈值以确保水体提取的准确性[10]。提取NDWI图层后,利用“Polygonize (Raster to Vector)”工具将提取结果矢量化,最终获得不同时期主城区典型湖泊的空间边界与面积数据,为后续变化分析提供基础。

2.3. 政策文本

本研究的政策文本主要来源于国务院公报、中国政府网、湖北省人大官网、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武汉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武汉市水务局及生态环境局等官方平台,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与完整性。所选政策文本覆盖了从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到具体城区的四个层级,涵盖了宏观规划、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实施方案及专项整治行动等多种类型,时间跨度从2005年至2025年,构成了长时序的湖泊治理政策序列。其中,核心的代表性文本包括:国家层面: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1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12]等全国性的生态保护与空间开发宏观指导文件;省级层面:如《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13]、《湖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14]等省域范围内的湖泊保护法规基准和中长期水安全规划;市级层面:包括奠定基础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15]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空间精细化管控的《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16],以及指导城市长远发展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7] [18]等,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区级与专项层面:涵盖了具体执行层面的文件,如《江夏区退垸还湖工作区级验收意见》[19]和针对外沙湖、晒湖等具体湖泊的保护详细规划,体现了政策在基层的落地与实施。

2.4. 分析方法

2.4.1. 湖泊面积变化与趋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中基于NDWI指数提取的湖泊矢量边界数据,测算武汉市典型湖泊(如东湖、南湖、后湖、黄家湖)在2013年至2024年间的面积变化。所提取的湖泊面积数据统一单位为平方公里(km2),通过逐期对比,获得湖泊面积的压缩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湖泊之间的面积变化强度进行比较,用以识别不同空间位置湖泊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差异性。在城市尺度下进行典型湖泊的面积动态统计,有助于描述其总体萎缩程度及阶段性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变化与政策时间点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为表征湖泊系统的整体连通性变化,本研究利用“湖泊碎片化指数”(fragmentation index),即单位面积内的水体块数量,对比分析不同年份内湖泊从连片结构向分散孤立形态演化的趋势。碎片化指数的计算基于DN = 1的水体斑块总数(Count)与总水体面积(Sum),反映在城市建设压力下湖泊水体的破碎化程度上升。

2.4.2. 政策文本编码与事件节点识别

如上文所述,本研究所采集的政策文本主要来源于国务院公报、中国政府网、湖北省人大官网、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武汉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武汉市水务局及生态环境局等官方平台,确保了政策数据的权威性与完整性。政策时间跨度覆盖2005年至2025年,重点关注与城市湖泊空间演变直接相关的法规、规划与治理行动。

在政策内容整理过程中,以政策发布时间、治理类型(如保护类、恢复类、开发限制类)以及治理手段(包括审批流程、空间划定、生态整治、绩效评估等)为基本要素,进行系统性梳理,形成了一个包含关键信息的政策演变序列。基于这一政策序列,对比分析各阶段的政策干预与NDWI遥感所提取的2013~2025年湖体动态变化趋势,旨在揭示武汉市湖泊治理的“政策–空间”响应关系。此外,本文还参考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武汉市水资源公报》,该系列报告提供的年降水量、水体调度、水质状况等指标,为NDWI水体识别提供了重要补充与现实校验,增强了遥感数据与实地治理之间的对应关系。

综上,政策文本的收集与编码不仅为城市湖泊空间演化分析提供了制度支撑,也构成判断政策执行有效性和空间干预逻辑的基础框架。

2.4.3. 特定湖泊个案分析

为更系统地识别城市空间结构与湖泊水体变化的关联性,本文以行政区为单位,选取武汉市典型城区(如洪山区、东西湖区、江岸区等)作为空间分析单元,替代单一湖泊的案例分析。通过叠加行政区边界图层与NDWI提取的水体矢量图,在QGIS平台上统计各区在2013年与2024年间的水体面积变化量。为量化不同时期区域水体变化的强度,本研究构建了“水体变化强度指数”(Water Body Change Intensity Index, WBCII):

WBCII i = A i,2013 A i,2025 A i,2013 ×15

其中,Ai,2013Ai,2024分别表示第Ⅲ个行政区在2013~2024年的水体总面积(单位:km2),15为所覆盖的时间跨度(年)。该指数反映了各行政区水体面积单位年变化的趋势与强度,负值表示水体萎缩,正值表示水体恢复。此外,为减弱区域总面积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归一化水体变化指数(Normalized WBCII),将水体初始占比纳入调整因子,以增强区域间的可比性:

Normalized WBCII i =( A i,2013 A i,2025 A i,2013 )×( A i,2013 TotalArea i )

上述指标为后续分析区域水体变化的空间异质性提供基础支持,也为解读不同区域在城市开发、土地利用和政策响应方面的差异提供量化依据。

在原有的相对水体压缩率(Normalized WBCII)指标基础上,为更准确地捕捉水体面积在长期时间序列中的变化趋势,本文引入了2017年与2021年的中间年份数据,以补充原公式仅包含起始年份与终止年份的限制。原始公式强调起止之间的总变化量,但可能忽略中间年份的波动信息,无法充分体现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压缩或恢复。为此,本文将Normalized WBCII指标扩展为时间加权版本,即通过对多个年份与基准年面积差的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更全面反映湖泊压缩的趋势性强度。修改后的公式如下:

NormalizedWBCII i =( ( A i,2013 A i,2017 )+( A i,2013 A i,2021 )+( A i,2013 A i,2025 ) 3 A i,2013 )×( A i,2013 TotalArea i )

该改进版本的Normalized WBCII指标通过对2017、2021、2025三个年份与2013年基准面积的差值取均值,从而实现对湖泊压缩趋势的多时段加权表达,克服了原始指标忽视阶段性变化的问题。

2.4.4. 研究限制与补充说明

本研究侧重于空间量化与文本分析,未涉及水质、水生态等化学或生物指标。此外,受条件限制,使用来自EarthExplorer的卫星图进行NDWI分析时,有可能因为云层或者镜头原因导致卫星图有误差,从而使分析结果与实际有差别;政策因果机制的判断以时序比较为主,未来可结合问卷、访谈进一步强化机制验证;湖泊萎缩可能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市场开发、气候变化等),本文聚焦于政策驱动机制,不排除其他外部因素的存在。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汉城市湖泊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格局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的江汉平原腹地,是典型的滨水型城市。天然湖泊资源丰富,湖泊分布密度高、水系连通性强,构成了“江湖交织、河湖并存”的复合型城市湿地格局。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分别依托东湖、月湖、后官湖等大型湖泊或近岸水体发展,历史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亲水聚落–湖泊生态–城市核心”演化链条。

武汉湖泊系统的自然演化深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戴德艺等(2016)以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20],在1989~2015年期间,武汉市水域面积经历显著波动:1999年前后达到峰值16025.85公顷,而到2015年下降为14033.53公顷,总体呈先增后减态势。作者指出,2008~2015年间,水域面积年变化率达到−0.92%,反映出在快速城市扩张阶段,湖泊空间系统受到明显挤压。这种趋势与土地开发政策的阶段性变化高度一致,部分湖泊出现面积萎缩、破碎化和连通性下降等问题,预示城市湿地面临日益严峻的空间安全挑战。根据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2016年武汉水资源公报》统计,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水面面积2000亩以上的湖泊166个,总面积为794.42 km2,其中城区湖泊面积占比接近80%。这表明城市化对水体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湖泊已从“自然系统”深度嵌入“城市土地系统”[21]。NDWI数据还显示,湖泊面积在2015年因干旱而骤降,而在2016年特大汛情后,在政策干预下水体面积经历了显著的恢复性增长。本研究选取2013~2025年的时间区间(见图1),作为城市湖泊系统空间演化分析的主参考框架,重点识别湖泊数量变化、面积演化和分布模式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探索政策介入与湖泊演变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

Figure 1. 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bodies in downtown Wuhan with NDWI data

1. NDWI数据的武汉市城区水体年度变化

3.2. 政策文件及其对湖泊影响分析

3.2.1. 政策文件时间及NDWI对应结果

根据武汉市湖泊保护政策的演进路径及NDWI遥感数据反映的水体变化特征,本文将2013年以来的城市湖泊政策响应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空间强力管制期、防洪韧性建设期和系统智慧治理期。

第一阶段:空间强力管制期(2013~2015年)。这一时期的政策核心是为湖泊“划界定身”,通过强有力的空间管制遏制面积萎缩的趋势。标志性文件是《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13]和《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16]。这些法规首次以“三线”(蓝线–水域、绿线–绿化、灰线–建设控制)的划分,为中心城区湖泊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边界。然而,NDWI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水体面积仍经历了剧烈波动:在2014年达到一个峰值(2907.94 km2)后,于2015年骤降至660.12 km2。这表明,尽管空间管制政策已出台,但效果具有滞后性,且既有的城市开发压力和复杂的自然因素仍是湖泊面积变化的主导力量。

第二阶段:防洪韧性建设期(2016~2019年)。在经历了2016年特大汛期后,政策重心迅速转向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和安全韧性。《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要求提升排涝能力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湖泊的功能被重新审视,其作为城市“蓄水海绵”的调蓄功能被空前强调。在此期间,湖泊面积在2017年降至低点(938.51 km2)后,于2018年和2019年出现了显著的恢复性增长,分别达到2196.78 km2和5420.52 km2,这与灾后对水域空间的重视及相关整治工程的推进密切相关。

第三阶段:系统智慧治理期(2020~2025年)。进入“十四五”时期,武汉湖泊治理迈向了更全面、更科学的阶段。《湖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14]和《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8]均强调“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智慧水利”建设。政策工具从单一的空间管制和工程措施,扩展到包括生态修复、水系连通、智慧监测和生态补偿在内的综合体系。NDWI数据显示,2020年后湖泊面积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稳定,且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这表明系统性的治理策略,特别是“退垸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促使武汉湖泊从单纯地“保面积”向“提质量、优生态”的更高目标转变。

3.2.2. 湖泊面积变化匹配分析

通过将关键政策节点与NDWI数据的年度变化进行精确匹配,以分析具体政策的短期响应效果。

2013~2015年:2012年《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13]和2014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16]相继出台,标志着武汉首次启动严格的湖泊划线控制。数据显示,2013至2014年,湖泊面积一度由2501.51 km2增至2907.94 km2,上升约16.2%,这可能反映了初期严厉打击违法填湖行为带来的短期成效。然而,2015年面积骤降至660.12 km2,降幅达77.3%,显示出仅靠划线管控难以扭转存量开发项目和自然干旱等因素导致的萎缩趋势。

2016~2017年:原始NDWI数据显示2016年湖泊面积出现了28323.80 km2的极端异常值,这显然是由当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汛情导致遥感影像将大面积临时性洪水区误判为稳定水体所致。根据《2016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当年末全市的实际湖泊水域面积为803.17平方公里,与2015年的660.12 km2相比恢复性增长了约21.7%。2017年,随着灾后水体逐步稳定,面积数据进一步小幅增至938.51 km2 [21]。同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13]进行重要修订,标志着灾后湖泊治理和保护进入更具针对性的新阶段。

2017~2019年:灾后恢复和绿色发展成为政策主轴。《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2]等文件开始系统性地将湖泊保护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结合。这一时期湖泊面积迎来了显著的“V”型反弹,2018年跃升至2196.78 km2 (增长134.1%),2019年更达到5420.52 km2 (增长146.7%)的峰值,这体现了灾后对水域空间的强力干预和恢复工程的显著成效。

2020~2022年:“十四五”规划体系开始布局,强调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湖泊面积从2020年的1418.10 km2回升至2021年的2527.18 km2 (增长78.2%),但在2022年又回落至770.80 km2。这种波动表明,在没有极端气候事件的情况下,水体面积受年度降水、工程施工和管理调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政策的长期生态效益尚未完全转化为稳定的空间形态。

2023~2025年:随着“河湖长制”的持续深化和《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8]等长远规划的引领,湖泊治理进入常态化、精细化管理阶段。数据显示,湖泊面积在770.80 km2的低点后,预计将逐步恢复并稳定在1400 km2左右的水平。这预示着武汉湖泊治理正从大规模的工程干预和应急响应,过渡到以生态健康和功能优化为目标的常态化维护新阶段。

3.2.3. 城市化进程下的水体萎缩趋势

武汉作为中东部特大城市,其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强烈的土地利用转型,直接导致水体空间受到压缩。随着城市边界不断外扩,湖泊系统被迫让位于交通基础设施、居住社区与产业用地,呈现出“建设用地推进–湖泊退缩”的空间动态。水体资源在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结构性被侵占问题,已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基于NDWI指数提取的遥感数据,客观呈现了2013~2025年间武汉湖泊水体面积的显著年度波动(如图2)。这些数值既可视为对湖泊固定面积的精确测量,实际上也是年度整体水文状况(丰水、枯水或洪涝)的直观反映。而这种视角有助于解释数据为何剧烈变化,以及为何与官方公报中基于固定名录统计的湖泊面积有所不同。

Figure 2. Annual variation chart of NDWI data

2. NDWI数据的年度变化浮动图

分析显示,武汉湖泊面积的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高度相关。例如,2015年水体面积骤降至660.12 km2的低谷。这一变化与《2015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中记录的该年为“显著枯水年”、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6.5%”的结论高度吻合[23]。紧随其后的2016年,水体面积在遥感影像上飙升至28323.80 km2的异常峰值,这并非生态恢复,而是当年特大汛情的空间映射。正如《2016年武汉水资源公报》所述,该年主汛期降水显著偏多,“大量湖泊承担调蓄压力并处于高水位状态”。因此,这两个年份的数据波动,清晰地反映了武汉湖泊系统对干旱和洪涝两种极端气候的敏感响应[21]

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湖泊变化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杨桂山等(2013)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围垦、建设用地侵占等人为因素,中国湖泊面积锐减,尤其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数量与面积减少最为剧烈”,湖北省就曾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6个湖泊锐减至20世纪80年代的309个,反映出人类干预是水体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2016年洪水过后,随着灾后恢复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推进,武汉市湖泊水体面积在2017~2019年间经历了快速反弹。然而,进入2020年以后,面积再次出现波动,如2022年(770.80 km2)和2024年(977.00 km2)均出现了显著低谷(见图3)。这种持续的波动表明,尽管宏观政策起到了“托底”作用,但城市湖泊系统在极端气候下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年度降水量的多寡仍是影响水域空间短期形态的关键变量。这种阶段性的萎缩应被视为典型的“水文应激”而非长期退化趋势。

Figure 3. Lakes fragmentation index map of Wuhan under NDWI data

3. NDWI数据下的武汉市湖泊碎片化指数图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湖泊系统的水体变化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是压缩湖泊空间的长期压力,而气候极端事件则通过改变年度水文状况,带来阶段性的面积剧烈波动。因此,在分析湖泊演化趋势时,必须将NDWI数据解读为水文气候的“压力测试”结果,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政策干预进行综合研判,以避免单一因素归因的误判。

3.2.4. 市辖区尺度下的水体压缩强度分析

武汉作为以水系丰富著称的城市,其湖泊资源在城市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比重。然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扩展,湖泊数量与面积显著减少,空间分布格局趋于破碎化。据研究,自1987年到2005年,武汉湖泊水体面积减少了近169.4 km2,占同期自然水体面积缩减的六成以上;大型湖泊斑块面积显著下降,形态日趋零散,反映出城市建设对自然水体系统造成了强烈挤压[24]

在这一趋势背景下,本文引入“水体变化强度指数”(WBCII),以行政区为空间单元,对武汉市2013~2025年期间的水体变化进行空间化定量分析。该指标在前文已定义,主要反映不同区域单位时间内水体面积变化的相对强度,有助于识别哪些区域湖泊系统受城市扩张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对典型行政区(本文中为江夏区、汉阳区、新洲区) NDWI提取结果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城市建设密度、政策实施强度与湖泊压缩趋势之间的空间关系(图4)。

Figure 4. The three municipalities that will be analyzed

4. 研究所分析的三个市辖区

以江夏区为例,提取的遥感水体数据如下:2013年水体面积为87,008,800 m2,2017年为45,524,500 m2,2021年为91,159,200 m,2025年为84,729,200 m2,江夏区的总面积为1,988,340,000。代入公式:

Normalized a =( ( A i,2013 A i,2017 )+( A i,2013 A i,2021 )+( A i,2013 A i,2025 ) 3 A i,2013 )×( A i,2013 TotalArea i )

得到:

Normalized =( ( 8700880045524500 )+( 8700880091159200 )+( 8700880084729200 ) 387008800 ) ×( 87008800 1988340000 ) 0.00664

最终计算结果显示,江夏区的相对水体压缩率约为0.00664,意味着其单位面积水体在近十年间经历了轻度压缩,波动幅度相对有限,但仍体现出一定的水体生态变迁趋势。

Figure 5. Changes of water bodies in Jiangxia District, Xinzhou District and Hanyang District under NDWI data in 2013, 2017, 2021 and 2025

5. NDWI数据下的江夏区、新洲区、汉阳区水体在2013、2017、2021、2025年的变化图

2013~2017年:气候与城市扩张双重压力下的同步萎缩。2013年,三地水体面积均处于高位状态,其中江夏区为8700万、新洲区为2.09亿、汉阳区为7325万像元单位,反映出水体系统在空间上尚未受到严重干扰。根据《2013年武汉水资源公报》记录,该年度江夏区与新洲区年降水量分别为1303.4毫米和1286.7毫米,显著高于全市平均值,是典型的水文条件充沛年份[25]。城市开发仍处于“十二五”初期阶段,空间扩展对外围水体系统的干预相对较弱,为后续水体压缩率的分析提供了合理的高位基准点。与此同时,城市扩张的压力在不同区域产生了差异化影响。汉阳区作为中心城区,其用地开发已趋于饱和,水体面积下降相对平缓(−43%)。而江夏区与新洲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两区均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17],工业园与基础设施建设对湖泊空间的挤压效应更为显著,加剧了干旱气候带来的水体萎缩。

2017~2021年:政策驱动下的差异化恢复。在经历2016年特大汛情后,湖泊保护进入强力干预期,三个区域水体面积均呈V型反弹。恢复方式体现各区执行侧重:2017年水体普降,三区均阶段性压缩。新洲降至0.56亿、江夏0.45亿、汉阳0.42亿像元单位,较2013年分别减约73%、48%、43%。当年降水偏少、主汛期不足且高温频发;江夏与新洲年降水量仅1072.2毫米与1066毫米。与此同时,汉阳与江夏在“东进南拓”下建设用地持续推进,江夏湖泊片区工业园与高校扩张强化了边界压缩。江夏与新洲作为生态保育与功能拓展区,恢复弹性最大。江夏2021年水体面积甚至超过2013年,得益于“退垸还湖”等行动(见《江夏区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工作区级验收意见》[19])。新洲作为《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8]中的生态屏障区,其涨渡湖等修复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政策红利明显。研究表明,1999~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沿东南向扩张,江夏与新洲位于主轴上,湖泊系统更易受空间结构变化影响[20]

汉阳区作为高密度建成区,其恢复同样强劲,但更多体现为对现有湖泊的“精细化治理”。政策着力点并非大规模扩张水域,而是通过《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和“三线一路”规划[15] [16],严格保护现有湖泊边界不被侵犯,同时进行控源截污和水环境整治,提升了湖泊在遥感影像上的显现度。

2021~2025年:系统治理下的常态化调控。2021年,三个区域的水体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江夏区与新洲区分别恢复至9116万和1.97亿像元单位,汉阳区回升至8781万,水体规模接近或超过2013年水平。《2021年武汉水资源公报》显示,该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主汛期,8月单月降水量高达310毫米,江夏区和新洲区的年降水量分别达1286毫米与1138毫米,接近2013年水平,水体系统获得了较好的补水基础[26]。此外,多个区域性工程项目的完成也增强了湖泊系统的调蓄与连通能力,例如江夏区推进的梁子湖“双水源”保障工程[27]、新洲区的沿线供水网络改造,以及汉阳区老旧雨污管网分流更新[28],为湖泊系统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工程支撑条件。

根据数据预测,到2025年,各区水体面积将从2021年的高位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这预示着在“十四五”规划体系下,湖泊治理正从灾后应急式的“大开大合”转向更为科学的常态化管理。未来的政策工具,如“河湖长制”的深化和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将更注重提升湖泊生态系统的内在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应对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实现湖泊功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三地水体压缩率(WBCII)差异显著,其中新洲区为0.0639,汉阳区为0.0383,江夏区为0.0066,反映出城市边缘新区受建设用地扩张与气候波动叠加影响最为显著。区域水文系统的演化不仅受气象条件驱动,更与城市扩张路径、基础设施建设节奏及政策响应密切相关。WBCII指标的引入揭示了城市湖泊空间系统的“压缩–恢复”过程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图5)。

4. 讨论

汉阳区南部的张家大湖与沉湖呈现“压缩–恢复”路径:2013~2017年两湖边界显著收缩,NDWI显示水体面积下降;2020年后经生态修复阶段性回升,但空间连续性与生态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情形折射出武汉城市边缘湖泊在快速城市化与政策干预下的普遍特征。

制度约束与落地时滞是关键变量。2014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16]通过“红线 + 管控”提供刚性约束,在江夏等新城区显著降低水体压缩、稳定边界;但在开发压力大的汉阳区显效滞后。正如高明娟所言:“单一技术路径难以逆转水体退化趋势,必须引入综合制度工具和空间治理机制”[6]

Figure 6. The NDWI water body of Zhangjiada Lake/Chenhu lake extract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6. 通过卫星图提取的张家大湖/沉湖的NDWI水体

城市化压力下的水系结构性退化是另一个重要表现。城市边缘湖泊的脆弱性并非武汉特例。吴雷等的研究指出,当土地城市化率超过40%时,低等级水体系统会趋于碎片化,生态功能弱化[29]。这一变化与武汉汉阳区沉湖、张家大湖在高强度城市开发背景下“结构性退化”的过程高度一致。正如江燕等所强调,城市扩展强度越大,水体结构稳定度与连通度下降越显著[4]。因此,在如《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17]这类强保护制度未能提前介入的情况下,位于城市边缘、功能模糊的湖泊系统极易被开发逻辑所吞噬。

强干预型恢复工具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也得到了验证。以汉阳区张家大湖与沉湖为例,2017年之前湖泊受城市扩张影响,空间碎片化严重。自2020年起,在“十四五”规划的系统治理导向下,“退垸还湖”等专项行动成为重要的恢复工具。2022年11月,武汉市水务局关于《市水务局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省方案第4项任务整改工作的销号公示》中明确提到,武汉市全面推进退垸(田、渔)还湖工作,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这一强干预措施直接带来了两湖面积的明显恢复和NDWI值的持续回升。然而,这类措施若缺乏后续制度嵌套(如生态补水、水系连通)与持续的资金投入,其恢复效果难以长期稳固。

以汉阳区张家大湖与沉湖为例,2017年之前湖泊受城市扩张与填埋影响,空间碎片化严重。自2020年“退建还湖”专项行动实施后,两湖面积恢复明显,NDWI值持续回升,边界连续性改善(图6)。该案例表明,“退建还湖 + 生态滞洪区”属于典型的强干预型恢复工具,能在短期内修复水体结构,但若缺乏后续制度嵌套与持续补水机制,恢复效果难以稳固。

张家大湖与沉湖表明:城市湖泊的价值不止于自然形态,更在其滞洪层级及匹配的治理机制。随着滞洪空间愈发稀缺,制度识别的精度与响应速度将决定保护成败。滞洪湖泊除物理调蓄外,还因治理优先级差异折射出城市水体的管理结构;缺乏同步性保护制度时,易被当作“冗余”而丧失功能。《江汉区防洪应急预案》等已明确湖泊在排涝中的关键角色,因此应将滞洪功能等级与保护等级直接挂钩,构建相匹配的治理与保护体系。

在进一步探讨政策干预对城市水体变化的作用路径时,苏州等典型平原河网地区的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苏州市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也曾面临支流填埋、河网趋于单一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自2013年起苏州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措施恢复了水体的自然循环[5]。正如印熠所指出,“构建海绵型的生态格局”成为保障城市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关键策略[7]。这一理念在武汉的政策中得到了明确呼应,《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22]中专设章节,要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并设定了“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和标准”的具体目标。

然而,政策干预的有效性也受到城市化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以苏州为例,尽管规划层面高度重视水体保护,但大量支流仍被硬质化、渠化处理。这种城市化对水体系统的不对称影响在林芷欣的研究中已有明确体现[5]。这一分析与武汉的实际情况形成呼应。例如在汉阳区和新洲区,尽管近年来实施了“退建还湖”“湖泊红线”等政策,但在城市建设高峰年份,部分水体仍遭遇压缩性萎缩。这说明,仅依靠政策文本与保护红线的制定,难以在强烈的土地需求压力下实现真正有效的水体保护,还需结合具体的区域空间格局与治理机制进行差异化管理。

5. 结论与建议

武汉湖泊治理并非线性、自上而下的优化过程,而是受干旱、洪涝等外部冲击驱动、政策工具随之迭代的适应性治理。NDWI的意义不仅在测量湖泊面积,更在作为年度气候–水文的“载体”:2015年的低谷与2016年的峰值并非误差,而是极端气候的空间映射,由此也解释了其与官方静态湖泊名录面积的差异,并成为政策议程调整的催化剂。

这一适应性进程大致经历三阶段:其一,2013~2015年以“三线一路”为代表的空间强力管制,明确湖泊边界与开发红线;其二,2016~2019年在特大汛情冲击下转向防洪韧性建设,强调连通疏浚、滞蓄与海绵化措施;其三,2020年后在“十四五”框架下推进系统与智慧治理,政策目标由“保面积”升级为“保安全–保生态–保功能”,并通过监测、调度与生态修复形成组合工具。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城区在气候暴露、用地压力与治理能力上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导致政策响应与成效差别明显。因而未来治理应避免“一刀切”,转向以风险敏感度为导向的精细化、差异化策略,将NDWI的年际波动与分区诊断、目标设定和工具选择直接挂钩,形成可迭代的“诊断–干预–评估–再优化”闭环。基于上述“适应性治理”和“空间异质性”的结论,为推动武汉湖泊治理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优化”,提出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基于风险感知的“一湖策”精细化治理体系。

  • 承认并利用湖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将遥感监测结果作为核心诊断工具,纳入“一湖一策”的编制与动态调整中。

  • 建立“敏感湖泊”清单:以NDWI年际变异率(如>20%)叠加区域防洪与生态重要性判定,实行清单化与卡片化治理。武汉“易渍水点一点一策”(59处、分级响应)实践显示:处置更快、退水更快、渍水点明显减少。

  • 推进“一湖一卡”(诊断–目标–工具):如外沙湖诊断为水质与生态承载力脆弱,则目标是水质提升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并采取控源截污与水生态重建;而汤逊湖诊断出调蓄功能与水域空间受挤压的缺陷,则目标为通过退垸还湖、岸线修复、生态缓冲带建设等工具来恢复滞洪与保障生态空间。

第二,建立“政策空间”双向反馈的智慧评估机制,为解决政策影响的时滞性与异质性问题,建议从“单向执行”转向“双向反馈”。

  • 融合遥感监测与政策评估:将高频次的遥感监测数据(如季度NDWI、土地利用变化)与“河湖长制”巡查系统、入湖排口在线监测系统对接,构建一个统一的“湖泊健康度”智慧评估平台。

  • 设立“政策观察期”与调整机制:一项新的治理政策(如排口整治)实施后,通过平台设定6~12个月的观察期,评估其在目标湖泊引发的空间和水质变化。若未达预期,则启动专家会商,及时调整治理方案,实现从“下达任务”到“迭代优化”的转变。

第三,推动基于数据共享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提升治理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形成治理合力。

  • 建立“武汉市湖泊电子档案”,整合各湖泊的“三线”范围、水位、水质、排口及“湖长”信息,建设公众可查询的GIS平台,提升信息透明度。东湖九峰明渠整治投入6.5亿元实施雨污分流、清淤和岸线修复,入湖水质显著改善,并将监测与管网数据纳入“东湖一张图”“智慧水务”系统,公众可实时掌握治理进展。

  • 建立“众包式”动态监督渠道,鼓励市民上传湖泊照片、排口异常等线索,形成“公众发现–平台预警–部门响应”的闭环。武汉在东湖治理中已通过民间湖长巡查与公众投诉核查机制实现快速反馈,展现出社会共治的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验证了“政策推动–水体演化”之间的空间响应逻辑,揭示了湖泊系统在城市化语境下的时空演化特征,为城市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支撑,也为其他城市开展湖泊空间保护与制度优化提供了可量化、可迁移的研究范式与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裴来政, 鄢道平, 张宏鑫, 等. 1960年代以来武汉市湖泊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浅析[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8, 34(1): 78-86.
[2] Nitze, I., Grosse, G., Jones, B., Arp, C., Ulrich, M., Fedorov, A., et al. (2017) Landsat-Based Trend Analysis of Lake Dynamics across Northern Permafrost Regions. Remote Sensing, 9, Article 64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窦明, 靳梦, 牛晓太, 等. 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水系形态演变特征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 49(1): 16-21.
[4] 江燕, 薛丽芳, 于红学, 等. 近30年来南四湖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系变化分析[J]. 湖泊科学, 2017, 29(1): 135-142.
[5] 林芷欣, 许有鹏, 代晓颖, 等. 城市化对平原河网水系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苏州市为例[J]. 湖泊科学, 2018, 30(6): 1722-1731.
[6] 高明娟, 田华峰, 薛丽芳. 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演化的关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6): 3501-3503, 3505.
[7] 印熠.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在平原河网地区的应用——以苏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
[8] MCFEETERS, S.K. (1996) The Use of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in the Delineation of Open Water Fea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7, 1425-143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Xu, H. (2006) Modification of Normalis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to Enhance Open Water Features in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7, 3025-303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Ji, L., Zhang, L. and Wylie, B. (2009) Analysis of Dynamic Thresholds for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75, 1307-13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EB/OL].
https://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025-08-26.
[1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wgk/2011-12/20/content_2024895.htm, 2025-08-21.
[13]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EB/OL].
https://swj.wuhan.gov.cn/xxgk/new_zc/new_qtzdgkwj/202009/t20200909_1446669.html, 2025-08-25.
[14] 湖北省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hubei.gov.cn/zfwj/ezf/202201/t20220121_3974703.shtml, 2025-08-21.
[15]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EB/OL].
https://swj.wuhan.gov.cn/xxgk/new_zc/new_qtzdgkwj/202009/t20200909_1446766.html, 2025-08-21.
[16]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EB/OL].
http://ja.zrzyhgh.wuhan.gov.cn/pc-463-61372.html, 2025-08-21.
[17]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EB/OL].
https://zrzyhgh.wuhan.gov.cn/zwgk_18/fdzdgk/ghjh/zzqgh/202001/t20200107_602858.shtml, 2025-08-20.
[18]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EB/OL].
https://www.wuhan.gov.cn/zwgk/xxgk/zfwj/szfwj/202504/t20250425_2573228.shtml, 2025-08-20.
[19] 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工作区级验收意见[EB/OL]
https://www.jiangxia.gov.cn/xxgk_22343/zc/qtwj/gsgg_22348/202301/t20230112_2130875.shtml, 2025-08-20.
[20] 戴德艺, 饶映雪, 刘殿锋, 等.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45-1554.
[21] 武汉市水务局. 2016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EB/OL].
https://swj.wuhan.gov.cn/szy/202004/t20200427_1129145.html, 2025-08-20.
[22]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 [EB/OL].
https://www.wuhan.gov.cn/zwgk/xxgk/zfwj/szfwj/202003/t20200316_972867.shtml, 2025-08-20.
[23] 武汉市水务局. 2015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EB/OL].
https://swj.wuhan.gov.cn/szy/202004/t20200427_1129148.html, 2025-08-20.
[24] Deng, Y., Jiang, W., Tang, Z., Li, J., Lv, J., Chen, Z., et al. (2017)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Lake Water Extent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Landsat Images from 1987 to 2015. Remote Sensing, 9, Article 27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5] 武汉市水务局. 201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EB/OL].
https://swj.wuhan.gov.cn/szy/202004/t20200427_1129156.html, 2025-08-20.
[26] 武汉市水务局. 2021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EB/OL].
https://swj.wuhan.gov.cn/szy/202204/t20220411_1953495.html, 2025-08-20.
[27] 国内最大应急水厂水下顶管双线贯通, 构建武汉江南区域“一江一湖”双水源供水格局[EB/OL].
https://swj.wuhan.gov.cn/tzdt/jcss/202504/t20250407_2562879.html, 2025-08-30.
[28] 改善河湖水质, 汉阳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启动[EB/OL].
http://news.cjn.cn/sywh/202001/t3532462.htm, 2025-08-30.
[29] 吴雷, 许有鹏, 徐羽, 等. 平原水网地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水系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8, 73(1): 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