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A Case Study of 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from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Grade 8 Volume 2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 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探讨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应用。通过分析单元语篇内容,挖掘地理、历史、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点,构建主题意义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语言实践活动。结合真实情境,提出“分析语篇内涵–设立跨学科目标–开展多模态活动”的教学路径,并以角色扮演、数据可视化、项目式学习等策略为例,展现英语与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合作的模式,系统梳理了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等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思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explicit requirement of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put forward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 (2022 Edition)”,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learning has become a crucial pathway for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Taking 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from the PEP English textbook for Grade 8 (Second Semester)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By analyzing the textual content of the unit, integration points with subjects such as geography, histor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identified. The study further constructs theme-drive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designs multi-level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Within authentic contexts, a teaching framework i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analyzing textual meaning—establishing interdisciplinary goals—carrying out multimodal activities”. Strategies such as role-playing, data visualization,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are illustrated to demonstrate practical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model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systematically reviews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and analyzes potential challenges in implementation along wit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teaching insights for frontline educators,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re competencies.
文章引用:孙佳. 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199-20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57

1. 引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英语教学应遵循“学科融合”的理念,强调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课程标准指出,英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载体[1]。通过跨学科主题的设计,英语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社会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与人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零散的、分裂的知识进行整合,将不同的学科建立起联系,并深入挖掘主题意义,探讨其背后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自主、自愿、自发的学习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力[2]。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单元,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强调学科课程的基础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应有的综合化和实践化的一种课程设计[3]。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在设计阶段能依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任务、目的去主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4]。从国际视野来看,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作为一种将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框架。CLIL强调通过非语言学科的内容来学习语言,同时在语言学习中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实现内容与语言的“双聚焦”[5]。本研究将运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中的跨学科教学理念,结合具体的初中英语课例,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的主题设计,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设计,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并探讨其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的贡献。

2. 分析语篇内容,挖掘跨学科主题内涵

分析文本来自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 Unit 7 Section A,该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围绕“自然地理”主题展开,通过介绍世界著名地理景观来教授比较级和最高级句式。Unit 7 Section A从听力理解、听说练习、阅读理解、语法练习到应用写作,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拓展学生对世界地理特征的认知。

基于真实情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6]。该单元主题通过与自然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不仅能了解地球自然景观,还可以通过英文去“看世界”,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符合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需求(见表1)。

Table 1. Analytical overview of text-based instruction in Unit 7, Section A (types, content, and thematic connotations)

1. Unit 7 Section A四部分的教学分析表(语篇类型、内容与主题内涵)

语篇

语篇类型

语篇内容

主题内涵

1a~1c

听说对话

匹配地理名称与数据,完成听力填空与问答对话。

培养世界地理标志性事物认知;掌握形容词比较级与最高级语法;初步拓展地理知识。

2a~2d

听说对话

听力排序中国历史、人口及河流数据,角色扮演讨论长城的历史意义。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中美对比培养理性分析能力;渗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a~3c

阅读理解

阅读珠峰登山者挑战故事,匹配段落主旨,归纳登山者的危险与成就,回答思辨性问题。

传递“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冒险行为深层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生命态度。

4a~4c

语法应用与写作

完成比较级与最高级填空,编写真实地理比较句,设计并提问比较性问题。

巩固语法知识,提升语言准确性; 鼓励创造性表达与跨学科整合; 培养实践创新与合作学习能力。

3. 基于主题意义,设立教学目标,寻找学科间融合点

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以英语学科内容为主干,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联结其他学科知识并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解[7]。通过发散性整合多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实现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有机关联。在此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8]。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才更具有迁移的意义[9]

为确保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实效,应积极推动英语教师与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深度协作。这种合作不应仅限于知识内容的简单叠加,而应共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流程及评价标准,力求触及各学科的核心思维方法与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理融合环节,可邀请地理教师共同审定自然地理知识的准确性与深度,并探讨如何将地理的空间思维、区域分析与比较方法融入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在历史融合部分,可与历史教师合作,确保对长城、金字塔等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功能演变与文化价值的解读兼具学科严谨性与教育适切性。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跨学科备课组、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形成“共商、共建、共评”的教师合作文化,是实现深度跨学科融合的关键保障。

表2所示,本单元旨在通过融合地理、历史、体育、信息技术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依托上述教师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信息提取、批判思考、合作交流及跨文化理解能力,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Table 2. Breakdown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objectives by text in Unit 7 Section A

2. Unit 7 Section A的跨学科教学目标分解表

语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跨学科融合点

跨学科目标

1a~1c

1. 获取、梳理并描述有关世界著名自然地理实体的基本事实性信息,正确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

2. 归纳、总结中国的地理、人口、面积等方面的基本概况,并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结构化整理;

3. 比较、描述和阐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运用比较级与最高级进行准确表达;

4.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讨论和个人思考,分享自己对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理解,结合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并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能够介绍祖国的基本国情,体现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

1. 学会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地理特征。2. 提高听力理解地理常识内容的能力。3. 能简单问答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地理

地理:了解世界著名地理特征,使学生认识世界地理标志性事物及其属性,拓展地理知识。

2a~2d

1. 熟练运用比较级句型。

2. 学生熟练运用地理知识和比较级结构进行情景化交流。

3. 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并通过探讨长城等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历史

历史:理解长城的历史功能与文化遗产意义;通过教师介绍金字塔的建造原因、位置、功能演变和文化价值以及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对古代文明有更深入了解。

3a~3c

1. 掌握自然环境与挑战相关词汇。

2.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并能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阅读理解能力。

地理、体育

地理:通过英语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知识。 体育:探讨极限运动的生理与身体挑战。

4a~4c

1. 巩固语法规则与语言准确性。

2. 鼓励创造性表达与跨学科整合。

3. 提升信息搜集与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利用工具查询真实数据,结合制作简单介绍PPT或小报,培养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循序渐进设计,本单元在突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充分实现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跨学科交流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4. 基于学科融合点,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实现跨学科育人

Table 3.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and concept explanation

3. 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与理念阐释

语篇

跨学科设计

设计理念

1a~1c

向学生介绍课本之外的自然地理景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补充的地理景观属性及其特点。并设计导游与游客的角色扮演,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来介绍地理知识,内化比较级与最高级的表达。

本环节由英语教师与地理教师协同设计。地理教师协助筛选典型自然景观,确保地理知识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并引导学生关注空间分布与区域特征;英语教师则聚焦于在真实语境中训练比较级与最高级的句型应用。二者融合,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准确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同时强化语法结构的交际功能与实际应用。

2a~2d

通过听力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总结文本中关于长城的信息形成表格,并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中外古迹仿照长城表格制作“历史名片”,在班级展览并用英语介绍。

本环节由英语教师与历史教师共同设计。历史教师负责审定长城、金字塔等古迹的历史背景、功能演变与文化价值阐释的准确性,并引导“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其背后的因果逻辑与社会影响;英语教师则负责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术语与比较结构进行连贯表达。通过“总结–迁移–创新”的链条,实现语言能力与历史思维的双重提升。

3a~3c

通过阅读珠峰攀登文章,对比其他极限运动,归纳危险因素与安全措施,掌握相关英语词汇与比较级表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讨论某一运动的风险与准备计划。创作英语宣传片脚本,结合运动特点、真实案例与安全倡议,传递体育精神与理性挑战理念。

本环节融合了地理(自然环境)与体育(极限运动)学科视角。地理教师协助分析珠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挑战;体育教师则提供极限运动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知识支持。英语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内容的语言输出。通过跨学科探究,不仅学习了语言,更培养了学生挑战自我、尊重生命、科学准备的综合性素养。

4a~4c

通过在线查找“世界之最”的地理数据以及全方位信息,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并利用Excel或Canva将地理数据转换成表格,用英语标注关键差异,最后小组合作制成PPT演示文稿,结合数据图表与英语解说,举办“世界之最”主题发布会。

本环节是英语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协作。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批判性的网络信息检索,并教授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Canva)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英语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撰写解说词、组织发布会,确保语言输出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此举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能用数据讲故事”的现代学习者。

表3所示,1a~1c部分,设计落实了新课标“学科融合”理念,地理教师通过补充课本外的自然地理景观,并结合地图标注、数据对比,培养学生对这些自然景观分布的直观认知能力。同时英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精准使用比较级与最高级,角色扮演模拟导游与游客的真实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例如:

G: Look at this world map! The Sahara here is the biggest desert on Earth!

T: Wow! Is it bigger than China?

G: Even more amazing! It’s larger than 15 countries combined! See? China is this blue shape, and the Sahara covers all these colored countries!

T: But why is it all yellow here? Is it hotter than the Gobi Desert?

G: Great question! While both are hot, the Sahara has more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summer it’s hotter, reaching 50˚C. But at night it gets so cold.

该设计通过“地理知识输入–语言实践应用”的链条,实现了跨学科的深度整合,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具备地理眼、世界心、英语口”的终身学习者。

2a~2d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将对话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并制作成表格,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中外古迹,制作“历史名片”,名片需包含:建造时间、地理位置、功能演变、文化价值等。历史教师则负责审定古迹的历史背景、功能演变与文化价值阐释的准确性,并引导“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其背后的因果逻辑与社会影响。每组派代表扮演“古迹导游”,用英语介绍推荐景点,例如:

T: Excuse me, I’m new her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y the pyramids were built so huge?

G: Of course! Welcome to Egypt. The pyramids were built so huge to show the pharaoh’s power. They’re even bigger than modern skyscrapers!

T: What was their primary function?

G: They were tombs for the pharaohs, but later became symbols of their power. They also played a role in religious and social life.

T: What makes the pyramids culturally valuable?

G: They show pharaohs’ power and connection to the divine. They also inspire many works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本设计通过“总结–迁移–创新”的链条,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可感受并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历史探究中提升语言能力,真正实现“以史为鉴,以言传文”的跨学科育人目标。

3a~3c部分,通过阅读3a文章,归纳珠峰攀登的危险,以及体现出的运动员挑战自我的精神,以此为范例补充其他极限运动案例的主要危险、安全措施与准备计划等方面。并让学生设计“极限运动宣传脚本”,包括运动特点、所面对的挑战、所传达的体育精神以及安全倡议等。例如

Scuba Diving

  • Dangers: Deep water, lack of oxygen underwater, marine life.

  • Safety: Plan air supply, check gear, avoid disturbing sea creatures.

  • Spirit: Demonstrates curiosity and respect for the underwater world.

本设计通过珠峰攀岩与极限运动的跨学科探索,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与极限运动有关的语言知识,更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更要在冒险与安全的辩证思考中,成为理性、勇敢的终身学习者。

4a~4c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其他“世界之最”景点的数据以及信息,从自然特征、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批判性的网络信息检索,并教授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选择4~5组信息,用Excel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制作对比图表,并用英语为图表添加标注;小组合作制作PPT或其他演示文稿,内容要包含数据图表和英语解说脚本,还可嵌入视频动画等增强展示效果。通过数据检索、可视化与数字化展示,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法知识,更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成长为“能用数据讲故事”的现代学习者,实现语言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提升。

5. 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理念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现实教学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系统分析这些困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推动跨学科教学真正落地生根的必要环节。

5.1. 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庞杂的矛盾

跨学科教学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活动内容,容易导致常规课时不足,教学进度压力增大。为应对这一挑战,建议采用“课内精讲 + 课外拓展”的双轨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应在课内聚焦核心语言知识点与跨学科融合的关键概念,确保基础内容的有效传授;同时将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小组合作探究、作品制作等环节设计为长周期任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或专门设置的项目学习周予以实施。此外,还应通过优化课堂组织流程、提升教学活动的整合度,进一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5.2. 教师跨学科专业能力与协作机制不足

英语教师普遍对其他学科内容掌握有限,校内也常缺乏稳定的跨学科协作平台。为此,需从三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通过组织跨学科主题工作坊、联合教研活动和跨学科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跨领域理解能力;其次,在学校层面建立跨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整合各学科优质参考资料与典型教学设计案例,为教师提供内容支持;再次,完善机制保障,推动建立固定的跨学科备课组和协同授课制度,明确各学科教师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的具体职责,并将跨学科协作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5.3. 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多样

学生在语言基础、学科兴趣、信息素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一的教学设计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推行差异化教学策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采用异质分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在任务设计上,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习活动,并配以不同难度的资源包作为支撑;在成果表达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海报、PPT、视频、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收获,从而兼顾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兴趣倾向,实现个性化发展。

5.4. 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不完善

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尤其是高阶思维、协作能力与跨学科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当前教学评价中的难点。应对此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在评价方式上,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协作精神和探究过程,也依托项目成果(如研究报告、主题发布会)和表现性任务(如角色扮演、演讲)等进行综合考查;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将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素养等纳入评价范畴,并可借助量规工具使评价标准更具可操作性。

6. 结语

通过对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单元的课程设计与应用分析,可以看出,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构建教师合作共同体,将英语与地理、历史、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与思维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并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同时,通过系统规划应对现实挑战的策略,为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本研究在CLIL等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土实践,对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教师合作机制与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化,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参考。因此,跨学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实践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蔷, 刘诗雨. 指向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位、内涵、理念、目标、要求及价值[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21): 3-10.
[3] 郭华.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4): 107-115.
[4] 李俊堂, 钱玮.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设计要点[J]. 中小学管理, 2023(5): 24-27.
[5] Coyle, D., Hood, P. and Marsh, D.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李琪, 张雨强. 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价值及其实践路径[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3, 46(3): 31-36.
[7] Klein, J.T. (2000) A Conceptual Vocabulary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In: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3-2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王瑛. 初中英语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1(9): 29-33.
[9] 胡美如, 吴宛谕, 王美姝. 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设计的意涵、原则与框架——以初中英语学科为例[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 43(1): 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