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初中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分析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正面临从“统一化知识传递”向“个性化素养培育”的转型契机。文章以人工智能视域为核心切入点,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英语阅读“培养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涵养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系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并针对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展开深度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通过“精准化学习者画像”实现阅读资源适配、依托“沉浸式语言情境”激活文本理解、借助“动态化评价反馈”优化学习过程,为破解传统教学中“差异难兼顾、情境难还原、反馈难及时”的痛点提供支撑;但同时也存在技术适配性不足、人文交互缺失、教师技术整合能力薄弱等挑战。基于此,研究提出“技术–教学–人文”协同共生的优化策略,旨在为人工智能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助力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核心阅读素养。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reshaping 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s facing an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from “unifie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o “personalized literacy cultiv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AI as the core entry point, align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cultivat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developing thinking skills, and fostering cultural awareness”—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paths of AI techn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while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prac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AI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addressing the pain poin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such as “difficulty in cater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rdship in recreating contexts”, and “delay in feedback”—by means of “accurate learner profiling” for matching reading resources, “immersive language contexts” for activating text comprehension, and “dynamic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for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However, it also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inadequate technical adaptability, a lack of humanistic interaction, and weak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among teacher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ynergy among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humanism”, aim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AI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nd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core English reading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张荣清. 人工智能视域下初中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206-21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58

1. 引言

英语阅读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核心模块,不仅是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语法、提升语言输出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载体。《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引导学生能读懂相应水平的专题性文章和文学作品,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并能初步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然而,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受限于“教师主导、教材单一、进度统一”的模式,难以突破三大痛点:一是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显著(如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阅读速度),统一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二是文本涉及的西方文化、生活场景与学生现实经验存在距离,导致文化语境理解薄弱;三是阅读评价多以“课后习题正确率”为主,缺乏对阅读过程(如信息提取、逻辑分析、观点建构)的实时反馈与指导。

在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是否允许在教育领域内使用AI的质疑已被淡化[1]。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VR)、自适应学习等核心能力,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路径。从智能阅读平台的“个性化文本推送”,到AI语音交互工具的“情境化对话练习”,再到智能评测系统的“阅读能力动态诊断”,人工智能正逐步渗透到英语阅读“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全流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教育,更加注重教育本体,即在教育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地位发生转变,也就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向着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转变,以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2]。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分析其应用价值与现实局限,成为推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本文即围绕这一核心,从实践探索与问题分析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

从教育技术视角来看,个性化学习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需求适配,通过追踪学习者行为数据构建动态化学习者画像,实现一人一策的资源推送与学习路径规划,区别于传统分层教学的静态分组,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具备实时调整性,例如智能平台可根据学生某一知识点的掌握薄弱点,即时推送针对性微课与练习资源[3]。从二语习得视角出发,个性化学习契合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i + 1)”,即AI推送的阅读文本难度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i),同时通过生词注释、句式解析、语境提示等学习支架降低理解门槛,确保“可理解输入”,避免因难度过高(i + 2)导致的学习焦虑或难度过低(i − 1)引发的学习倦怠[4]

2.2. 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

在教育技术领域,沉浸式学习依托VR/AR、语音交互等技术构建“具身认知情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让学习者“进入”文本描述的场景,实现“情境–认知”的深度联结,例如在阅读“西方家庭聚餐”文本时,VR技术可还原餐桌布置、人物对话等细节,让学生直观感知文化场景[5]。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沉浸式学习符合“情境化习得理论”,语言学习需依托真实语境(如购物、就医、文化庆典),AI沉浸式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文本与现实脱节的缺陷,使学生在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词汇与句式,而非机械记忆[6]

2.3.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

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形成性评价,是基于AI的动态过程追踪,区别于传统终结性评价,AI可实时记录阅读过程数据,精准识别学习瓶颈,并推送即时反馈与改进建议[7]。从二语习得角度看,形成性评价支撑朗(Long)的“互动假说”,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习者注意到自身语言输出与目标语言的差距,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反馈–修正–提升”的闭环[8]

3. 理论分析框架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三维目标为核心,整合上述理论,形成“AI技术–教学实践–素养培育”联动框架,具体见图1

4. 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当前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呈现技术赋能初显但深度融合不足的特征,已覆盖至各学段“教–学–评–材”全过程:教学端,AI通过大数据构建“学习者画像”,实现阅读材料、词汇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如初中推送适配难度的《典范英语》),借助VR/AR还原西方文化场景、AI语音工具提供“一对一”对话模拟,同时承担作业批改、试题生成等基础任务以减轻教师负担;学习端,智能软件助力词汇记忆与学术写作(如ChatGPT辅助语体差异分析),实时反馈功能推动学生自主纠错与探究;评价与教材端,AI实现过程性数据追踪(如记录阅读时长、练习正确率)与分层教材生成(如为不同水平学生定制“中西礼仪对比”文本)。但应用中仍面临三重挑战:技术上,部分工具功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农村地区设备匮乏加剧资源不均;伦理上,数据隐私泄露风险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语料易误导学生文化认知;师生层面,教师技术整合能力薄弱(如不会解读AI学情数据)、学生存在Prompt设计不当或过度依赖AI的问题。整体而言,AI未引发“颠覆性革命”,而是以“改良式渗透”推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转型,需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平衡技术效用与人文价值,实现“技术–教学–人文”协同。在四要素新课程模式的指导下,AI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具适应性、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英语教育模式[4]

Figure 1. Linked framework of “AI Technology-Teaching Practice-Literacy Cultivation”

1. “AI技术–教学实践–素养培育”联动框架

5. 人工智能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英语阅读的语言习得规律,实现“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反哺技术优化”的动态平衡。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过程–评价”逻辑,其应用路径可分为以下三大维度,并嵌入具体教学方案。

5.1.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画像”:实现阅读资源精准适配

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词汇量达2000+,能流畅阅读短篇故事,而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识别基础词汇、理解简单句”的阶段;有的学生对“校园生活”类文本兴趣浓厚,有的则偏爱“科普探索”、“文化习俗”主题。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经验判断学生需求,难以做到“一人一策”,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具体实践中,智能英语阅读平台(如“科大讯飞智学网”、“新东方AI阅读”)可通过以下方式构建“学习者画像”:其一,采集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包括阅读时长、停留段落(反映理解难点)、标记的生词、短语(如“confuse”、“take up”)、完成的阅读理解题正确率(如细节题正确率80%、推理题正确率50%);其二,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如词汇量测试、语法测试)与兴趣问卷,明确学生的语言基础层次与主题偏好;其三,结合课程标准,锚定不同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如七年级侧重提取文本关键信息,九年级侧重分析作者观点与论证方法)。

基于上述画像,人工智能可实现“三层精准适配”:文本难度适配(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生词量 < 3%的改编文本,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富含复杂句式的文本)、主题兴趣适配(为不同兴趣学生推送对应的主题文本)、学习目标适配(针对中考备考的学生推送不同资源)。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资源适配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Table 1. Personalized resource adaptation teaching plan based on “Learner Profile”

1.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资源适配教学方案

核心要素

具体内容

适用课例

人教版七年级Unit 5“School Life”(教材同步主题,解决“资源与教材脱节”问题)

学段

初一年级

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掌握“校园活动”词汇,提升信息提取能力;

2. 文化意识:初步感知中西方校园差异。

AI工具选择

微信小程序“初中英语AI阅读助手”

课前准备(15分钟)

1. 学生完成“词汇量测试 + 兴趣问卷”,小程序生成“基础组/进阶组/提升组”画像;

2. 教师查看画像报告,锁定班级共性薄弱点(如“join in用法不熟悉”)。

课中实施(30分钟)

1. 资源推送:基础组推“校园活动简化文本”(生词量 < 3%),进阶组推“中西方校园活动对比文本”(生词量5%),提升组推“校园活动与能力培养”思辨文本(生词量8%);

2. 小组分享:围绕“文本中印象最深的校园活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实时反馈:小程序显示各层级文本完成率,针对低完成率文本补充讲解难点。

课后拓展(10分钟)

1. 分层任务:基础组“词汇匹配练习”,进阶组“3句英文描述校园活动”,提升组“对比中西方课间活动”短文;

2. 教师查看任务报告,筛选共性错误(如“take part in后接活动名称”),下次课集中讲解。

5.2. 依托沉浸式技术的“语言情境”:激活文本理解与文化感知

初中英语阅读文本常涉及西方文化场景(如“Thanksgiving Dinner”、“Christmas Traditions”)、特定生活情境(如“Hospital Appointment”、“Library Borrowing”),学生因缺乏直接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字面理解,难以把握文本的文化内涵与语境逻辑。而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语音交互等沉浸式技术,可通过场景还原与情境对话,搭建文本与现实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沉浸式理解。

5.2.1. VR技术:“走进”文本场景,深化语境感知

在讲解“西方家庭聚餐”主题的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Unit 6“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中的“family dinner”片段)时,学生佩戴VR设备后,可“进入”虚拟的西方家庭餐厅:看到餐桌上的“turkey”、“pumpkin pie”,听到家人间的英语对话(如“How was your school day?”、“Pass me the salt, please”),甚至能“参与”摆放餐具的互动环节。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方家庭聚餐的流程与礼仪”,进而理解文本中“family bonding”的情感内涵,避免了“仅记忆单词,不理解文化”的问题。

又如,在阅读“Ancient Egypt”相关科普文本时,VR设备可还原“金字塔建造场景”、“法老陵墓内部结构”,学生通过“观察”与“互动”,能更深刻理解文本中“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mummy”(木乃伊)等词汇的文化背景,提升对“跨文化差异”的感知力。

5.2.2. AR技术:“链接”文本与现实,强化知识应用

在学习“Shopping in English”主题的文本后,学生用AR设备扫描教室中的“模拟超市货架”(贴有英语标签,如“milk”、“bread”),设备会实时显示“购物场景对话提示”(如“Excuse me, where can I find the milk?”、“How much is this bread?”),学生可根据提示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将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如购物句型)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AR技术还可辅助“文本可视化”:在阅读“the Solar System”相关文本时,学生扫描课本插图,即可看到动态的“太阳系模型”,直观理解“planet”、“orbit”等词汇的含义,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具象可感。

5.2.3. AI语音交互:“模拟”真实对话,提升语言输出

部分智能英语阅读工具AI口语老师内置“文本情境对话”功能:在阅读“Restaurant Ordering”文本后,AI可扮演服务员,与学生进行实时英语对话(如AI:“May I take your order?”,学生:“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cup of coffee.”)。AI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判断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如“hamburger”的重音是否正确)、语法正确性(如是否使用“I’d like”句型),并给出即时反馈(如“Great! But ‘hamburger’ should be stressed on the first syllable: /'hæmbɜ:ɡə(r)/”)。这种“一对一”的模拟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无压力且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开口机会少的缺陷。

基于AR技术的沉浸式文化情境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Table 2. Immersive cultural context teaching plan based on AR technology

2. 基于AR技术的沉浸式文化情境教学方案

核心要素

具体内容

适用课例

人教版八年级Unit 8“Thanksgiving”(文化类文本,解决“文化场景与经验脱节”问题)

学段

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掌握“节日文化”词汇,提升文化内涵理解;

2. 文化意识:对比中西方节日,建立文化自信。

AI工具选择

手机AR扫描功能(学生自带设备/学校平板 + “感恩节文化素材包”)

课前准备(5分钟)

1. 教师在课本插图设置AR触发点;

2. 学生下载“感恩节素材包”,提前熟悉AR操作。

课中实施(40分钟)

1. 情境导入(8分钟):扫描插图触发AR动画(西方家庭聚餐),点击“火鸡/南瓜派”查看英文介绍,教师提问“与中国家庭聚餐的差异”;

2. 文本分析(15分钟):阅读教材文本,AR注“give thanks”等文化词汇,点击显示背景;小组讨论“中西方表达感谢的方式”;

3. 文化总结(12分钟):全班梳理“感恩节与春节异同”,AR同步显示对比表格;学生分享“向家人表达感谢的方式”;

4. 即时检测(5分钟):AR推送3道文化题,实时显示正确率。

课后拓展(10分钟)

1. 分层任务:基础组“绘制感恩节场景 + 3个英文标注”,进阶组“80词短文‘My Favorite Festival’”;

2. 教师查看作品,纠正“仅关注火鸡,忽视感恩内涵”等认知偏差。

5.3. 基于动态评价的“过程反馈”:优化阅读学习路径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评价多以“课后纸质习题”、“单元测试”为主,评价结果滞后,且仅关注“最终得分”,难以反映学生的阅读过程(如“是否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是否能分析文本逻辑”),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难以明确自身薄弱点。而人工智能的智能评测技术可实现阅读过程的动态追踪 + 即时反馈指导,让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

具体实践中,人工智能的动态评价可体现在三个环节:

1) 课前预习评价:学生在智能平台完成文本预习任务(如标注生词、回答预习题)后,平台可实时生成预习报告,指出薄弱点(如“in order to用法不熟悉”、“未能概括文本主旨”),并推送针对性预习资源(如“目的状语从句微课”、“主旨概括方法指导”);

2) 课中探究评价:在课堂小组合作分析文本时,学生将“文本分析结果”(如“文本结构:introduction-problem-solution”)输入智能系统,系统可快速判断分析是否准确,并给出补充建议(如“还可补充‘conclusion’部分,文本最后一段为总结”);

3) 课后拓展评价: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后,平台不仅显示“正确率”,还会生成“能力诊断报告”,如“细节题正确率90% (优势),推理题正确率60% (薄弱)”,并推荐“推理题专项训练 + 解题技巧微课”,帮助学生针对性提升。

基于AI动态评价的阅读过程优化教学方案如表3所示:

Table 3. Read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teaching plan based on AI dynamic assessment

3. 基于AI动态评价的阅读过程优化教学方案

核心要素

具体内容

适用课例

人教版九年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考复习文本,解决“评价滞后、反馈模糊”问题)

学段

初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掌握中考推理题技巧,提升深层理解;

2. 思维品质:培养“基于文本推断观点”的批判性思维。

AI工具选择

科大讯飞智学网“阅读动态评价模块”

课前准备(20分钟)

1. 学生完成“环保主题”预习文本,标注生词、回答预习题;

2. 平台生成班级报告,标注共性薄弱点(如“无法通过‘unfortunately’推断作者态度”),教师确定课中重点。

课中实施(25分钟)

1. 共性讲解(5分钟):结合数据讲解作者态度推断方法(关注情感词);

2. 小组分析(10分钟):小组梳理文本结构(problem-solution),输入平台后,AI提示“遗漏conclusion部分”;

3. 即时训练(10分钟):推送5道中考推理题,学生作答后,个人端看错题解析,教师端看班级错题分布,补充讲解。

课后拓展(20分钟)

1. 诊断报告:显示“细节题正确率90% (优势),推理题65% (薄弱)”;

2. 针对性推送:“作者态度推断”微课 + 3篇专项练习(含提示功能);

3. 二次反馈:学生完成练习后,平台生成“能力提升曲线”,教师查看改进情况

6. 人工智能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的现实问题

尽管人工智能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需理性审视与破解。

6.1. 技术适配性不足:与教学需求、学生认知存在“脱节”

部分智能英语阅读工具存在技术功能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一是文本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平台为追求“智能化”,推送的文本虽“难度适配”,但内容缺乏教育价值(如低俗的网络段子),或与教材主题脱节(如教材学习“校园生活”,平台推送“太空探索”),难以辅助课堂教学;二是技术操作复杂,部分VR/AR设备需繁琐的设置(如连接网络、校准设备),且对硬件要求较高(如高性能电脑、专用VR眼镜),农村学校因设备不足难以普及;三是“过度智能化”,部分平台为追求“自动化”,直接为学生提供“文本翻译 + 答案解析”,导致学生依赖技术,丧失自主思考能力(如遇到生词直接查AI翻译,不尝试通过上下文推断)。

6.2. 人文交互缺失:弱化“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价值

英语阅读不仅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传统课堂中,教师可通过“追问”(如“Why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wrote this?”)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这种人文交互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关键。而人工智能虽能提供“一对一”的反馈,但缺乏情感温度:一是AI反馈多为标准化语言(如“正确”、“错误”、“请加强推理训练”),无法像教师那样根据学生的情绪(如困惑、兴奋)调整表达语气与指导方式;二是过度依赖AI工具,会减少师生、生生互动时间(如学生课上专注于“与AI对话”,而非与同伴讨论),导致课堂氛围僵化,弱化“合作学习”的价值。

6.3. 教师技术整合能力薄弱:难以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需教师具备“技术认知能力 + 教学设计能力 + 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素养。但目前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技术认知不足,对AI工具的功能(如“大数据画像如何生成”、“动态评价如何解读”)缺乏了解,仅将其视为“刷题工具”,无法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情境化优势;二是教学设计能力薄弱,部分教师虽会使用AI工具,但难以将其融入“完整的教学流程”(如仅在课后用AI布置练习,不在课前用AI做预习诊断、课中用AI创设情境),导致“技术与教学两张皮”,无法实现“1 + 1 > 2”的效果。

7. 人工智能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

7.1. 技术层面:推动“教学适配性”升级,兼顾“智能化”与“实用性”

优化资源质量:智能平台需联合一线英语教师、教材编写专家,建立“教材同步 + 主题关联 + 素养导向”的文本资源库,确保推送的文本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建立资源审核机制,过滤低俗、无价值内容,保证资源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简化操作与降低成本:技术研发方需开发“轻量化”AI工具(如微信小程序版阅读助手),减少设备依赖,降低操作难度;政府与学校可通过“教育信息化专项拨款”,为农村学校配备基础AI设备(如AR眼镜、智能平板),推动教育公平。

避免“过度智能化”:在AI工具中设置“引导式功能”,如遇到生词时,先提示“尝试通过上下文推断含义”,若学生多次推断错误,再显示翻译;答案解析中增加“解题思路引导”(如“第一步:定位题干关键词;第二步:在文本中找对应段落”),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7.2. 教学层面:重构“人文导向”的教学流程,平衡“技术应用”与“互动交流”

设计“AI + 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将AI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而非“替代教师”。例如,课前用AI完成“预习诊断”,课中教师基于AI生成的“学情报告”,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如“复杂句理解薄弱”)开展集中讲解,再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文本,最后用AI进行“即时检测”;课后用AI推送“个性化拓展任务”,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阅读感悟,实现“技术效率”与“人文温度”的平衡。

强化“跨文化素养”的情境设计:在使用VR/AR技术还原西方文化场景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与反思,如在体验“Thanksgiving”场景后,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与感恩节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避免只关注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问题。

7.3. 教师层面:提升“技术整合”能力,打造“AI + 英语”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开展针对性培训:学校可联合技术企业,开展“AI英语阅读工具实操培训”、“AI学情数据分析培训”,让教师掌握“如何构建学习者画像”、“如何解读动态评价报告”、“如何设计AI融合的教学方案”;同时组织“AI教学案例分享会”,让优秀教师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鼓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教师可作为“教学需求顾问”,参与智能英语阅读工具的研发过程,将一线教学中的痛点(如“需要更多‘中考题型’的文本资源”、“希望AI反馈更具指导性”)反馈给研发方,推动技术工具更贴合教学实际。

8. 结论

人工智能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个性化、情境化、动态化”的新可能,通过“学习者画像”实现资源精准适配,依托“沉浸式技术”激活文本理解,借助“动态评价”优化学习路径,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统一进度难兼顾差异、文化语境难还原、学习反馈滞后”的痛点,为学生核心阅读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同时,技术适配性不足(如部分智能工具文本质量参差、操作复杂难普及)、人文交互缺失(如AI反馈缺乏情感温度,弱化师生思维碰撞与文化共鸣)、教师能力薄弱(如技术整合与学情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导致“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等问题,也制约着二者的深度融合,难以完全实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未来,需从“技术优化–教学重构–师生协同”三维发力:技术层面,需联合一线教师与研发方打造“教材同步、难度分层、文化多元”的资源库,开发轻量化工具降低使用门槛,通过“引导式功能”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学层面,应构建“AI辅助 + 人文主导”的课堂模式,如AI完成预习诊断后,教师聚焦跨文化对比(如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阅读文本联动)、深度思维引导(如通过追问“作者为何选择该案例”激发思辨),让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质;师生发展层面,学校需开展“AI工具实操 + 学情分析 + 教学设计”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AI融合教学”的方法,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用AI”(如遇生词先尝试上下文推断,再借助AI验证),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批判思维。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从表层应用走向深度融合,真正让技术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Hang, H.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ccelerating Changes i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No. 6, 26-33.
[2] 侯婧. 人工智能时代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变革[J]. 教学与管理, 2019(33): 86-88.
[3] 王鹏, 赵杰, 张静. 基于AI技术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实践[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2(9): 70-74+77.
[4] 文秋芳. 人工智能时代的英语教育: 四要素新课程模式解析[J]. 中国外语, 2024, 21(3): 1+11-18.
[5] 李芒, 王雪. 沉浸式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逻辑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23, 44(5): 112-122.
[6] Van Lier, L. (2021)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outledge, 89-105.
[7] Black, P. and Wiliam, D. (2018) Develop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Routledge, 45-62.
[8] Long, M.H. (2022)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Blackwell Publishing, 120-138.